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态度)【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态度)【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态度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答案】B【解析】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②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③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答案】ABC【解析】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4.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A.霍夫兰德(C.I.Hovland)的沟通研究B.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C.朗格(J.S.Lange)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D.罗森塔尔(R.RosenthaI)效应实验【答案】C5.“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体现出态度构成要素中的()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偏见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种。

其中,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测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测量
使⽤间接的⽅法,如⾏为观察法、问卷法,对态度进⾏测定,并使之量表化,是态度测定中的⼀般程式。

态度测量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先由瑟斯顿开始的。

态度测定是⼀项⾮常复杂和困难的⼯作,除了要考虑态度的特征、态度的⽅向和态度的强度以外,还要考虑与态度相联结的情感的强度,态度的双向性和重要性,认知的复杂度,表现于⾏为的程度,以及与其他态度的关联度、灵活性和意识化的程度等等。

影响态度测定的因素⼤致有:①测定⽅法本⾝的科学性;②研究者本⼈的特点;③被测定者的特征;④测定情境的特征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往往也会影响态度测定的效果。

态度量表
⼤致可分为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两类。

前者有瑟斯顿的等距测量法,美国社会⼼理学家R.利克特的累加评定法,美国社会⼼理学家L.格特曼的量表解析法等。

在多维度量表中有SD法,即语义分化法,多维度量表法、E.S.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在制定态度量表前,⾸先须确定⾃变量、因变量,以控制和排除⽆关变量;其次应注意测量指标,使之能测出态度倾向的程度,即对态度作定量分析。

使⽤量表测量态度应及时,若有可能,应采取追踪测量,以获得态度变化的资料。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二)态度的作用 社会性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工作效率
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适应环境的作用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 到贬抑时来保护他们自己
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 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是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 利。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态度
attitude
主要内容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情感因素
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 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 的准备状态
分析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用?
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实 施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哈斯托夫
2、态 度 影 响 耐 力
兰伯特等
效忠态度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七章社会态度本章学习目标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测量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注态度问题的研究。

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

1936年,盖洛普民意测验不到1%的误差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更强化了态度课题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位。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的奥尔波特(G.W.Allport)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现代语言词汇中,“态度”(attitude)被用来指示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词汇的概念涵义是多重的。

英语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其含义一般包含两种:一是“适合”或“适应”,指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二是指在艺术领域中,雕塑或绘画里人物的外在和可见的姿态。

前一种具有心理学上的涵义。

而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态度涵义的是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在有争议的问题上的判断依赖于所具有的态度和保持正确的态度。

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朗格(nge)的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

20世纪初,伴随着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态度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态度的定义尽管态度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态度的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定义不下几十种,总的来说可分为这样几类:1.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组织或倾向,如罗佩奇(M.Rokeach),他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20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章节题目
本单元
课程
(章节) 3
学时数
类型
第七章 态度及其改变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1、了解态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目的
2、熟悉态度的定义、成分及功能等; 3、掌握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方法。
述的地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接近的关系。例:
根据自己的信念,我愿意一个刑满释放的人员
——做我女儿的男朋友
1
——同我女儿来往
2
——作为我的邻居
3
——不歧视他
4
——远远避开他
5
4、语义分析量表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双极
形容词来制定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后将每题所得分
实验的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的现象: (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获得较好的评价。他用英语朗读时,
被判断为个子高、风度好,较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时,则被认为有幽默感。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用英语朗读的对象。 (3)这一实验清楚地说明,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态度的差别影响了
(1)开放式态度测量法。即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看? (2)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是让被试叙述一副模糊的图画,或是续完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被试在叙述的时候,不知不 觉就把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投射进去。 (3)语句完成法:事先准备好了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子,让人们将其写完, 从中反映出他的态度。例如:假如我父亲。。。从所填的句子中,我们可推知他对父亲的态度。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意识分为两种,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客观存在也分为两种,物质以及社会存在。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分自然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

这部分内容很庞杂,2017考研心理学的考生要重点记忆。

社会思维(三)社会态度(1)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2)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3)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

其中,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

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及吸引力等。

②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好)、信息倾向性(文化水平高、卷入深,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低、卷入浅,单一倾向的信息效果好)、信息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媒介效果好)。

③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自尊高、自信不容易转变,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易改变)、个体心理倾向。

④情境:预先警告(具有双重作用)、分心(要分散接受者对沟通信息的注意)、重复(要中等)。

(5)态度转变理论。

①平衡理论POX模型。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

海德假定P O 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的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成功。

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小费力原则,即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平衡。

在模型中,P O的关系重要。

②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费斯汀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心里紧张。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会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人类社会中最觉的心理现象,将这一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斯宾赛(Spencer 1862)和贝因(B. bain),在他们那里,态度是一种把个体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被后来朗格(L. Langer)的实验所证实,1888年,朗格发现,如果被试集中注意即将做出的反应,其反应时间比没有这种预先准备的情况要短。

这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就是所谓的态度。

在朗格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制约作用。

我们认为所谓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主人和行为倾向。

1、态度是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较为稳定和一贯的心理反应。

2、态度是社会主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心理反应倾向。

3、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话、情感、意向三种心理过程。

4、态度是针运载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构成因素和特性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构成:1、认知。

指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等。

2、情感。

指的是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意向。

指态度主全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的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态度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的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PPT学习交流
27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PPT学习交流
3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PPT学习交流
3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显扬亲名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奉养双亲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PPT学习交流
1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孝道的来源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 治章》)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 种形式存在:
的吧?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 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 测量
PPT学习交流
8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沙莲香第三版第七章社会态度

沙莲香第三版第七章社会态度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 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 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 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 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C
认知
以认知为 基础
A
情感
对态度对象的 情感体验
cognitive
affect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 基础;情感成分对 B 爱都对象起着人际 行为 距离调整作用,喜 欢或不喜欢、接近 态度的 或疏远等;态度的 反应倾向 行动成分对行为具 有动力性和指导性 behavior (意动效应)。
生活中对态度的认识:
我的态度是…… 老师对我态度很好/老师对我态度很恶劣 这个领导对下属态度很好 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生活态度积极 人生态度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 切……
态度到底是什么?
一、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念的提出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 托马斯(A. Thomas)等人1918年的移民研究开 始的。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他们认 为态度是“动作的趋向”。 米德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发端” 法里斯认为态度是“一种未完成的动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社会态度变化理论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态度的界定、构成、功能、形成
认知理论(平衡论、协调论、和谐论),信息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3.同伴的影响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

个体通过比较自己和同伴,以同伴的态度来调节自己 原有的态度,使自己与同伴保持一致.
27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
团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表现为:
–影响是时刻存在的,且伴随个体一生.
一种多元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甚至是矛盾的.
25
2.家庭的影响
具有决定性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 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方式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认知理论
(四)价值表达的功能
通过态度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
重点
21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一)服从
重点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 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二)认同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 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
(三)社会判断理论
10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 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 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这种理论模型称”认知统合倾向”.
4
(二)态度的特性
1.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人际交往习得的。
2.
态度介于观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一方面反映了个 人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包含了很大的经验成份。
3.
态度的动力性
态度对心理与行为都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
5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定 义(1960)
此毫不相干。

B)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
个要素的结果。
C)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例如:

认知无关(吸烟危及健康,今天上课) 认知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不吸烟)
认知不协调(吸烟危及健康,我吸烟)
17

不协调的原因
逻辑上的不相容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团体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3.模仿与观察学习
24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Leabharlann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种有选择的影响 –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使个体形成一定的符 合社会要求的态度. 一种持久的影响
• (2)过分类化
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一个有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
响。
• (3 )先入为主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判 断的倾向。
• (4)不易改变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征。
36
二、造成偏见的原因
一、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二、社会化的影响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 社会 适应 经验 学习 对象 信念 价值观 态度改变 偏见 需要 认知 情感 行为
1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 偏见
一、劝说宣传法 (一)传播者的特性 (二)信息的传播 (三)被劝说者的因素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四)情境的因素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二、角色扮演法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20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三、态度、价值和信念
3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
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在内在的。
(四) 活动参与法 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33
第五节

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一、偏见的定义和特点 二、造成偏见的原因 三、偏见产生的结果 四、偏见的消除
34
一、偏见的定义和特点
偏见的定义:
重点
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的不公正的、否定性
15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 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 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 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 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的态度、行为或制度结构。” 种族偏见态度可以表现为:情感上的反感、认知上的抱有成见、意向上 的疏远排斥。
38
四、偏见的消除
(一)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
重点
(二)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使先前相互隔离的群体成员进行平等的交往和接触。
(三)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在群体活动中、在不同的群体间建立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目标可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二、认知论观点
三、功能主义理论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8
一、强化论观点
(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
建立联系(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同化与内化(操作条件反射)
(三)学习理论的研究
服从、模仿(参照群体)
9
二、认知理论
(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 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歧视:研究偏见就不能不提到歧视,这是一对在社会生活
中常被人相提并论或互换使用的概念。偏见如上所说, 是一种否定性态度,而歧视则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人 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行为。
35
偏见的特点
• ( 1)不符合事实
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人们常根据少数人的表现 来推断他们所属的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 体的整体印象。

(三)社会判断理论


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或 是拥有帮助判断的参照物,那么在实际判断时,将把被判断的事物 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进行比较,进而判断。 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这种参照标准或参照物相差较大的话,则人们 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的要相差更大;如果被判断的事物与 参照标准比较相似的话,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1、海德: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2、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11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平衡理论涉及一个认知对象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 关系。

表示喜欢
P
认知的主体
_
表示不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