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觅食行为
动物的觅食行为课件
动物的觅食行为
动物的觅食行为
三叉鱼实验
Milinski和Heller (1978)用三叉鱼做 取食与风险之间经济权衡的实验:
饥饿的三刺鱼在正常情况下喜欢在水蚤 高密度区猎食,不饥饿时总是喜欢取食 低密度水蚤。
主要内容
最优化觅食 觅食行为经济学 对离散分布食物最适利用 最适搜寻路线和觅食的能量投入 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动物的觅食行为
第一节 最优化觅食
一个动物在取食前必须首先决定到哪 儿去取食,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什么 时候转移取食地点。 食物的最适选择 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动物的觅食行为
大山雀取样行为的实验
1974年Smith和Sweatman做了个实验:在室内一个大 鸟舍中安置6个藏有蠕虫的生态小区,蠕虫密度各不相同, 然后训练大山雀去搜寻蠕虫。
结果:大山雀很快学会了把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食物密 度最大的生态小区内,但在其他有利性较差的小区内,他 们花费了比最优时间更多的时间。
动物的觅食行为
红脚鹬对食物质量的选择
动物的觅食行为
植食性动物-驼鹿
动物的觅食行为
植食性动物-黄鼠
动物的觅食行为
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动物的觅食行为
第二节 觅食行为经济学
椋鸟的食物运量问题 海滨蟹的食物选择与经济模型 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资的一种行为适应 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动物觅食的另一经济原则 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社会性昆虫觅食行为经济对策
动物的觅食行为
3、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资 的一种行为适应
1984年Lima研究了绒斑啄木鸟的取样行为。 在每根树干上都有24个洞,啄木鸟喜欢吃的 种子就藏在洞内。啄木鸟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树 干上的洞是空的,所以它们在开始觅食时就必 须收集每一根树干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决 定是否应该在一根树干上继续搜寻下去。
97. 动物的觅食行为如何演化?
97. 动物的觅食行为如何演化?关键信息1、动物觅食行为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动物为获取食物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策略分类:主动觅食、被动觅食、群体觅食、个体觅食等2、演化的驱动因素环境变化食物资源的分布与可获取性竞争压力繁殖需求3、适应策略感官的进化运动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的发展4、基因与遗传的作用相关基因的突变与选择遗传变异对觅食行为的影响5、学习与经验在演化中的地位个体学习的积累代际间经验的传递11 动物觅食行为的定义动物的觅食行为是指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在其生存环境中寻找、获取和处理食物的一系列活动。
这一行为涵盖了从感知食物线索、确定食物位置,到采取适当的行动获取食物并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11 动物觅食行为的分类1111 主动觅食主动觅食的动物通常会积极地在其环境中搜索食物。
例如,狮子会在其领地内巡逻,寻找潜在的猎物。
1112 被动觅食一些动物则采用被动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出现。
如蜘蛛织网等待昆虫自投罗网。
1113 群体觅食某些动物以群体的形式共同寻找食物。
例如,蚂蚁群体协作搬运食物。
1114 个体觅食多数动物在某些时候会独自进行觅食活动,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取食物。
12 演化的驱动因素121 环境变化环境的改变是推动动物觅食行为演化的重要力量。
气候变化、栖息地的破坏或扩张、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食物资源的分布和数量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原本栖息在森林中的动物可能需要改变其觅食策略,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122 食物资源的分布与可获取性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
如果某种食物资源在特定区域丰富且容易获取,动物可能会发展出专门针对这种资源的觅食技巧和行为模式。
反之,如果食物资源稀缺或难以获取,动物可能需要拓展其食物范围或采用更高效的搜索策略。
123 竞争压力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竞争激烈时,动物可能会发展出更具竞争力的觅食行为,如更快的速度、更敏锐的感知能力或更复杂的协作方式,以获取足够的食物。
爬行动物的觅食方式与跑动习惯
与鸟类的比较
觅食方式:爬行动物多以狩猎、伏击的方式捕食,而鸟类则多以种子、昆虫等为食。
跑动习惯:爬行动物通常在地面上爬行,而鸟类则在空中飞翔。
捕食技巧:爬行动物通常利用毒液、突袭等方式捕食,而鸟类则利用尖锐的喙和爪进行捕食。
鳄鱼。
触觉寻找:一 些爬行动物依 靠触觉寻找食 物,如盲蛇和
无肢蜥蜴。
听觉寻找:一 些爬行动物依 靠听觉寻找食 物,如某些蛇
类和蜥蜴。
捕食技巧
伏击:一些爬行动物通过隐藏在草丛或石头下,等待猎物经过时迅速出击
追逐:一些爬行动物会以较快的速度追逐猎物,例如蛇类
毒液:一些毒蛇会通过注射毒液来麻痹和杀死猎物 诱捕:一些爬行动物会利用鲜艳的色彩和形状来吸引猎物,例如某些蛇类 和蜥蜴
适应环境:爬行动物通常适应干燥、温差大的环境,而鸟类则适应多种环境,如森林、草原、沙 漠等。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跑动 习惯差异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觅食 方式差异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生存 环境适应性比较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繁殖 方式比较
与昆虫的比较
觅食方式:昆虫主要依靠触角感知气味,而爬行动物则通过视觉、嗅觉等方式觅食。 跑动方式:昆虫通常有六条腿,而爬行动物有四条腿,因此昆虫的移动速度更快。 适应环境:昆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而爬行动物则更适应干燥的环境。 进化历程:昆虫的进化历程比爬行动物更为悠久,因此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人类的捕猎行为对爬行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THANK YOU
汇报人:XX
适应环境的跑动方式
《动物觅食》PPT课件
猫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
拓展活动
动物怎样捕捉食物?
穿山甲用舌头觅食。
豹子用爪和牙齿捕食。
鹰用爪抓兔子。
鸬鹚用喙捕鱼。
课后总结
1.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发现食物。 2.一种动物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
课后作业
1.仿照课堂上的实验,观察一下小狗觅食的方式。 2.把自己的实验观察记录下来。
动物觅食
-.
课前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身边的小动物是怎样觅 食的?它们觅食的方式一样吗?
不一样
观察
观察动物觅食,想一想,它们是利用哪些感 官发现食物的?
仓鼠是用眼 睛看到食物的。 鸡是用眼睛 看到食物的。
蝙蝠是用耳 朵听到昆虫动静 的。
猫的眼睛、 鼻子和耳朵也 很灵敏!
搜集证据
猫能否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
①用保鲜膜把小 鱼密封在鱼缸里,观 察猫会不会去抓。
②把小鱼放在 猫看不到的高处, 观察猫能不能闻着 气味去寻找。
③洞内的老鼠有了动静,猫会躲在 洞外等候老鼠出来。这是为什么?
得出结论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猫可以 用眼晴看到 食物。
猫可以 用鼻子闻到 食物。
猫可以用 耳朵听到老鼠 的声音。
谢谢
第三章 觅食行为
第三章昆虫的觅食行为第一节觅食行为第二节最适觅食理论第三节昆虫觅食的技能和策略第四节捕食和反捕---昆虫的防御行为第五节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第一节觅食行为觅食行为(feeding 或foraging):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而是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昆虫的取食行为通常表现为程序化,如对于捕食性昆虫,取食行为通常包括搜寻(searching)、追逐捕获(pursuing)、处理(handling)和摄取(ingesting) 等几个方面。
对于寄生性昆虫,其取食行为都在寄主的体内进行蚁狮挖陷阱捕食昆虫蚁狮是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科(Myrmeleontidae)昆虫的幼虫,俗称“土牛”、“沙猴”、“沙牛” 等。
居沙地,筑漏斗形凹坑,用腹部为犁,用头部承受掘松的颗粒,并将其抛出坑外。
然後自己埋在坑底,仅露上腭在外,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
吸食猎物躯体的内容物後把空壳扔到坑外。
昆虫的取食方式植食性昆虫由于口器构造不同,取食方式和取食植物的部位也不一样。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咬食植物的固体组织。
咀嚼式口器昆虫该类口器的害虫具发达的上颚,取食的特点是造成作物残缺不全,如断苗、断茎、缺刻、穿孔或食去叶肉,仅留叶脉成网状,甚至全部吃光等,如蝗虫、蝶蛾类幼虫甲虫等,危害性很大。
刺吸式口器该类口器像一空心的注射针头,下唇延长形成保护和收藏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特化形成口针,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结构。
如蚜虫、蚧壳虫、蝽象等。
虹吸式口器一卷曲的发条状构造,由下颚的外颚叶凑合而成,如蝶、蛾类,成虫一般不为害作物,取食花蜜。
昆虫取食不仅是一个行为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理过程。
面对各种选择和各种环境挑战的情况下昆虫是如何进行觅食的呢?昆虫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来解决如下的问题:(1)吃什么和如何识别所吃的食物?(2)到什么地方去搜寻食物?(3)采取什么方式取食?(4)什么时候转移取食地点?(5) 怎样对付具有防御能力的食物?(6) 什么时候停止吃?第二节最适觅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该理论是说动物应在投资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
动物觅食行为
• 很多这类昆虫都具有鲜明的体色,一般认为, 鲜艳的色泽对捕食者是一种警戒信号。有些捕 食者对特定的警戒信号具有本能的回避反应(M, S, Loop和S, A, Scoville,1972),但大多 数捕食者都是在先误吃一个或几个具有警戒色 的动物并尝到苦头之后才学会避开它们的。这 里有两个非常有趣的进化问题:1.作为动物的一 种反捕食对策,不可食性是如何进化来的?2. 不可食的动物为什么不采取隐蔽自己的对策?
• 动物的觅食行为包括对食物的搜寻、捕捉和加 工处理三个方面。动物觅食的搜寻方式、捕食 效率和处理技能都对动物的食性范围有直接影 响。但是这三种觅食技能的相对重要性却依食 物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以叶栖昆虫为食的小型 鸟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鸟类专 门以小型和隐蔽的猎物为食,所以它们特别善 于搜寻,而不太善于追捕和对付那些比较活跃 的动物。
• 在靠追击猎取食物的动物中,能够坚持 长时间奔跑的动物并不多,即使是跑得 最快的动物,它们也只能在有限的距离 内发挥最大的奔跑速度。因此,采取追 击策略的动物,一般也总是先设法接近 猎物到一定距离之内才开始追击。
• 靠集体合作进行猎食的哺乳动物,受这 些条件的限制较小,如狼(Cams lupus)、猎狗(Lycaon pictus)和斑欲 狗(Crocuta crocuta),它们结群追捕 猎物可以猎取单独一个个体所无法猎取 的动物,而且可以猎杀大型动物。集体 行动还可以弥补每个个体在奔跑能力方 面的不足。
• 捕食动物一般不攻击对自身有潜在危险的猎物, 除非从这些猎物可以得到巨大的好处。据观察, 狮子在攻击有危险的猎物时,自身的伤亡率是 很高的,如攻击野牛(Syncerus caf for)和 大羚羊。Hornocker (1969)认为,山狮一 (Felis con color)有着迅速杀死猎物而又不 使自身受伤的高度适应性。Schaller(1967) 曾指出,虎也有类似的适应。
动物行为觅食
动物行为觅食动物的行为与生存密不可分,而觅食行为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
动物为了获得食物,会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行为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动物的觅食行为,展示它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一、食物选择与取食方式动物在觅食时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食物来源。
有些动物是杂食动物,它们能够适应各种食物的变化。
例如,熊可以吃植物、昆虫和小型动物,这使得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都能找到足够的食物。
另一方面,有些动物是专食性动物,它们对某一种特定的食物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例如,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来源,它们会选择年龄适中、营养丰富的竹子,并用特定的方式摘取和吃竹子。
二、觅食技巧与合作行为不同的动物会使用各种技巧来觅食。
有些动物会使用简单的方法,如挖洞、砸开果实等。
而有些动物则展现出更为复杂的觅食技巧。
例如,猿类会使用工具,如用树枝取出陷入树洞中的昆虫;海豚会将鱼群驱赶到浅水区,然后用尾巴将其围困。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些动物还展示出合作行为来获得更多食物。
例如,狼群会合作狩猎,队员之间分工协作,围追堵截猎物;一些鸟类会形成群体觅食,通过相互协作来发现和获取食物资源。
三、觅食行为的智慧与学习动物的觅食行为常常显示出智慧和学习能力。
它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提高觅食成功率。
例如,鸟类会学习记住食物的位置和形状,以便下次更快地找到食物;灵长类动物也经常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食物。
除了直接的学习,动物还能通过适应和记忆来改进觅食策略。
例如,某种鸦类会向蚂蚁窝抛掷坚果,然后回来收集被敲碎的坚果。
这种行为需要短暂的记忆和精确的判断,从而展示出动物对觅食环境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四、觅食行为与生态系统动物的觅食行为不仅影响着它们自身的生存,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食草动物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食物,会直接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繁衍。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鲸鱼的迁徙行为会帮助传播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
另一方面,被捕食者和盗食者的存在也会对觅食行为产生影响。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一、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夜间采食: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
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
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家兔的采食行为: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
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一、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夜间采食: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
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
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家兔的采食行为: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
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
动物行为学-觅食行为考点整理
动物行为学-觅食行为考点整理●定义●觅食行为包括搜寻、追逐捕捉、处理和摄取等●觅食行为的底线●一定时期内的净能量收入必须大于零●最适觅食理论●动物应在投资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衡量因素:净能量收益,适合度(后代产出)●三种选择●①吃什么食物(最适食谱和最适食物类型)●②到什么地方去寻找食物(最有利生境斑块与最适停留时间)●③选择最适觅食路线(移动方向、方式、速度)●最适食物类型的选择●食性特化种和食性泛化种●动物在食物丰富的环境中所吃的食物种类应该较少(特化种效率更高),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所吃的食物种类应该较多((泛化种不挑食)●例:食物的最适选择——乌鸦吃海螺●除了摄取足够的能量,还要保证其他各种营养成分的供应●驼鹿会进食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热量少但钠含量高,营养均衡)●没得选的时候才会考虑次一等的食物●红脚鹬的觅食选择:优先选择有利食物●觅食行为的动机大多数情况下是饥饿●①猎物的选择●很多动物能识别那些最能满足它们需求的食物●很多捕食动物有突然改变捕食对象的行为,如某种斑鬣狗在多日猎杀牛羚后会改为捕食斑马●②猎物的贮藏●豹、美洲狮只能贮蔽一个猎物●赤狐能够埋藏多个错物,井记住这些埋藏地点●松鼠和鸟类都具有藏食物习惯,贮存能力表明记忆力的高低!●③喂幼●取食的过程是在后代乞食的刺激下进行的。
(猎豹、翠鸟等)●④觅食节律●猫的夜行性捕食节律与其主要食物(林姬鼠)的日活动节律同步●猎物的转换●不同猎物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或满足动物的不同欲求行为●例:鼠的饮水行为的转换(在不同口味的水之间不断转换)●解释:长时间饮用可能使某种水的可口性下降●最适觅食地点的选择●动物总是选择到最好的生境斑块去觅食●觅食的风险:“赌博者”和“稳妥者”●饥饿的程度决定对觅食地点的选择●动物食性的多样性●食物竞争导致生态趋异——竞争排除关系●捕食和竞争对最适觅食的影响●权衡觅食时间和被捕食的危险●鼠免离洞穴距离●觅食成功相对重要性和捕食风险可随年龄改变●结网蛛的位置选择与风险●食性的特化●植物的多样性导致动物的多样性●食性特化的好处是几乎可以获得无限量的食物供应●滨藜叶片多盐→大更格卢鼠的门牙●某些种子内含有刀豆氨酸→豆象的幼虫能够分解刀豆氨酸利用其中的N●红萤有毒→某些长角甲能利用其有毒物质进行防御●传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适应●植物的需求:传粉者最好在同一种植株的不同个体间移动●植物对传粉者的调节●通过蜜的稀薄浓稠:蝴蝶稀薄,蜂鸟稠密●通过产蜜量来调节传粉:高产蜜(同株异花传粉)和低产蜜(异株异花传粉)●赶走不适宜的传粉者:如乳液管爆裂(赶走蚂蚁)●同株异花传粉(geitonogamy,无自交不亲和)→一株多花高产蜜→送择有领域行为者(territorial)传粉●异株异花投粉(xenogamy,自交不亲和)→一株少花低产蜜→选择有序觅食者(trapliner,有按一定規律遍历所有植株的习惯)传粉●动物的觅食技能和捕食策略●原则:最大的能量净收益●权衡:付出——收获——被捕食●对觅食区域的选择●不走重复路线,找到食物后改变搜寻路线等●折衷:选择最有利食物种类,选择最佳冤食生境,选择最佳路径,保证自己的安全●例:海蜗牛既要考虑捕食又怕潮水拍死岸上●坐等和伏击猎物的动物●种植和收获食物的动物●切叶蚁种蘑菇:蚂蚁牧蚜虫●蚂蚁采集洋槐树的贝尔塔体胶蜜●捕食→反捕食→反制●吃蜜蜂的鸟会拔刺●以拟步甲为食的鼠类先发制人●皮皮虾的攻击力——利用冲击波破壳●红鹭双翼遮阴为鱼提供避难所,引之再吃之!●设陷阱●鹬虻幼虫捕食●集体捕食●可以捕获较大猎物,且有效克服猎物抵抗●吃蚂蚁蚂蚁数量多,容易找到。
动物的觅食行为与食性适应
觅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食物的分布和 可得性
动物的竞争和 捕食风险
动物的生理需 求和能量需求
动物的社交行 为和群体动态
02
动物的食性适应
食性适应的种类
杂食性动物: 既吃植物又吃 动物的动物,
如熊和猪。
草食性动物: 主要以植物为 食的动物,如
牛和羊。
肉食性动物: 主要以肉类为 食的动物,如 狮子和老虎。
昆虫食性动物: 主要以昆虫为 食的动物,如 鸟类和蛇类。
食性适应的特点
食性多样性:动物能够适应多种食物来源,如肉食、植食、杂食等。 食性特化: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特化的食性,如专食性或选择性食性。 食性转换:动物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食性,以适应生存需要。 食性选择与进化:动物的食性选择与其进化方向密切相关,影响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竞争与合作:动物在觅食过程中既存在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如合作捕食、共同防 御等,这种关系也对动物的食性适应产生影响。
适应性演化:动物在面对不同的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时,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逐 渐演化出各种食性和觅食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THANK YOU
汇报人:
对动物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觅食行为影响动 物的栖息地选择, 进而影响种群分 布
食性适应使动物 能够获取足够的 营养,维持种群 数量稳定
觅食行为与食性 适应共同作用, 影响种群竞争力 和生态平衡
了解动物的觅食 行为与食性适应 有助于预测种群 数有助于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增加物种丰富度。 不同动物的觅食行为与食性适应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链,维持生态平衡。 动物的觅食行为与食性适应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从而影响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捕食与被捕食 关系:促使动 物演化出更有 效的逃生和捕 食技巧,进而 影响食性适应
了解动物的社会觅食行为
动物社会觅食行 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影响动物 觅食行为,如迁移和
储存食物等
地理位置:不同地区 的生态环境对动物觅
食行为产生影响
竞争关系:与其他动 物或物种的竞争关系 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
食物资源:动物觅食 行为受到食物资源的 分布和丰富程度的影
响
种群因素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越大, 觅食竞争越激烈,动物需捕猎Biblioteka 原因:避免食物 竞争,提高生存
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群体觅食
群体觅食的定义: 动物通过集体行 动来寻找和获取 食物的行为。
添加标题
群体觅食的优点: 提高觅食效率,
降低被捕食风险, 共享资源。
添加标题
群体觅食的种类: 狼群、狮群、鸟 群等。
添加标题
群体觅食的实例: 大雁南飞时呈人 字形排列,提高 飞行效率并降低 能量消耗;草原 上的角马群在迁 徙过程中共同抵 御天敌。
失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生存和生殖能力。
通过合作觅食,动物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和 利用食物资源,从而提高整个种群的生存
和繁衍机会。
在觅食过程中,动物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协 作行为,如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等,这些 行为有助于加强种群内的社会联系,提高
种群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动物社会觅食行为对物种繁衍 的意义还在于,这种行为可以 传递有关环境信息和种群状况 的重要信号,有助于动物个体 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种群动
学习模仿:动物通过观察和模 仿其他个体来学习觅食行为, 这种学习过程有助于行为的演
化。
自然选择:动物觅食行为演化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适应环 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
动物行为简述
动物行为简述一般来说,动物跟人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行为。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动物行为做一简述。
一.按行为的不同表现1.觅食行为(foraging behavior)。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动物对食物的搜寻、捕捉和加工处理的过程,也是动物生存和繁殖必要的基础保证。
但是动物的觅食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食物资源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会随着食物的变动而变化,也会随性环境条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和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都形成了各自的“习惯”。
不同食性的动物觅食的特点:(1)植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比较容易获得食物,同时面临着被捕食的风险;收到食物季节性生长变化影响很明显;有时候需要长距离迁移。
就比如东非野生旱季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野生食草野生动物的大迁徙,从非洲坦桑尼亚向肯尼亚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3000公里的长征,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子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
这趟迁徙有大量的植食性动物被捕食,也有大量的小生命在途中诞生。
(2)肉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不容易获得食物,需要一些特别的技能,经常要占领一定范围的领地。
比如说狮子都是群居的,成员在8到30只之间,猎物充足的地方,狮群的领地可少到20平方千米,稀少的话,会有400到1500平方千米的领地。
(3)腐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比较容易获得,常常需要特化的感觉搜索食物。
拿秃鹫来作为例子,它就会掌握规律,在空中观察一定时间,小心翼翼地确定猎物真正死亡后,才开始进食。
秃鹫也是我们人类实行天葬的手段。
秃鹫的胃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令它们进食被细菌感染的尸体也不易生病。
(4)杂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容易获得食物的同时,又面临着被捕的食的风险。
哺乳类动物很多都属于杂食性动物,人类也是杂食性动物,与人类密切关联的猫、狗、鸡、老鼠、鱼都是杂食性动物。
(5)寄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难以找到适合的寄生主体。
第3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动物的食性类型与食物链
动物食性类型
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 物和捕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的茎叶或 者种子、花粉、花蜜等为食,如牛马羊鹿等大型草 食哺乳动物以草为食,很多鸟类主要是以植物的种 子为食昆虫的鸟类、食肉的大型肉食动物等。
觅食行为并不是一种 单一的行为,它包括搜 寻、追逐、捕捉、处理 和摄取等几个阶段。
最适觅食理论
最适觅食理论定义: 动物应在投资最小和收益最 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
最适觅食理论实际上涉及三种选择: 吃什么食物?(即最适食谱和最适食物类型) 到什么地方去找食?(最有利的生境斑块) 选择最适觅食路线,包括移动方向、移动方式和 移动速度。
肉食动物 食肉目的动物主要是肉食性的。包括犬科、熊科
、大熊猫科、鼬科及猫科动物。其中也有在进化过 程中改变食性的,如大熊猫在冰川期过后,以竹子 等素食为主。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联系是食物联系 ,通过食物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结成一个 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植物借叶绿体利用日光的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 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糖类,把日光能转变为食物 的生物质能。
第3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本章内容提要
动物为摄取蛋白质和能量而食,动物的觅 食行为包括采食和饮水两个基本的维持生命 的行为。本章主要内容: 觅食行为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 最适觅食理论 动物采食行为的特点
第一节 觅食行为概述
觅食行为的定义 动物所有寻找、选择并靠吞咽摄入体内营养 物质的行为统称为觅食行为。
3、捕食是动物获食的主要手段,且捕食有多种方 法。下列实例属于捕食范围的是( ) 。(多选)
A. 斑马吃草茎,角马吃叶鞘 B. 射水鱼将水从口中射出击中昆虫 C. 黄鮟鱇背鳍具肉穗 D. 犰狳(qiú yú)把身体卷缩成团 4、大山雀在黎明时总是先鸣叫,然后再捕食,这
动物行为学第八章动物的觅食行为
最适食物类型的选择
最有利的食物: 最有利的食物:食物净值(即食物总值及减去搜寻、消食
物所消耗的能量)与处理时间(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花 费的时间)之比值最大的食物。研究表明,捕食者总是向 于选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
最适食谱: 最适食谱:假定捕食者的觅食时间包括搜寻和进食两部分,如果捕食
者只选择最有利的食物,虽然可使单位处理 时间的食物摄取量很高, 时间的食物摄取量很高,但搜寻这种食物所花费的 时间也必然较长; 而一个对食物种类毫无选择的捕 食者,搜寻时间必然较短,但单位 处理时间的食物 摄取量也相应降低,因为在它的食谱中包括了很多 摄取量也相应降低, 有利性较小的食物,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最适权衡。
第三节
动物的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初级防御 次级防御
动的防御行为
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叫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有很多方式。 一.初级防御 ①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敌求生。这种在 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以此避敌求生。这种在 体色上对环境的适应叫保护色。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躯体近于全 透明,是对水体的良好适应。 ②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具醒目的色泽或斑 警戒色:一些能释放毒液或恶臭的动物,其体表多具醒目的色泽或斑 纹。其意义在于警示或吓退其捕食者,所以称这种体色为警戒色。 ③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这种状 拟态:某些动物的形体或色泽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这种状 态叫拟态。如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
动物的捕食策略
1)伏击和偷袭:“坐等”或偷偷逼近猎物的策略,靠出其不意取胜。例 )伏击和偷袭:“坐等” :猛禽捕猎多为偷袭式。鹭类鸟捕食鱼类,多半为伏击式。海龟用自 己的舌头做诱饵钓小鱼;深海鮟鱇张开大嘴,用口内发光的引诱物吸 引小动物自动入口; 蜘蛛结网狩猎;青蛙、蛇等的偷袭式捕食策略 。 2)穷追不舍:靠速度和耐力取胜。在视野开阔、隐蔽物少的栖息地内 ,动物常常以追击的方式猎取食物,捕食动物可以发挥快速和持久的 奔跑能力。这些动物还常常结群进行猎食。例:狮子,狼,豺狗,豹 等。
了解动物的习性
了解动物的习性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适应环境,求生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性。
了解动物的习性对于人类学习和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物的行为习性1. 捕食行为习性捕食行为是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的活动。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捕食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习性。
例如,狮子是典型的群体捕食者,它们通常组成小群体合作猎食;而老虎则更为独自行动,在草丛中悄无声息地靠近猎物。
了解动物的捕食行为习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态位。
2. 社交行为习性动物之间的社交行为包括求偶、交流、互助等一系列行为。
例如,鸟类的求偶行为常常包括展示翅膀、鸣叫等动作;一些群居动物如蚂蚁在社交行为中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
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社交行为习性,可以拓展我们对社会生物学的认识,也能够为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3. 觅食行为习性觅食行为是动物为了寻找和获取食物而进行的活动。
不同的生态类型的动物在觅食行为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习性。
例如,草食动物通常需要长时间地寻找食物,而肉食动物则需要更快速和灵活地捕捉猎物。
对于了解动物的觅食行为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二、动物的生活习性1. 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沙漠中的骆驼适应了干燥、高温的环境,具有长时间存水的能力;而北极地区的企鹅则具有特殊的羽毛和体型结构,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各种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繁殖与照顾后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对幼崽的照顾方式也是其生活习性的一部分。
一些动物具有孵卵繁殖方式,如鸟类和爬行动物;而哺乳动物则通过胎生或者哺乳的方式繁殖。
同时,不同的动物在对后代的照顾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习性。
了解动物的繁殖与照顾后代的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繁衍各类动物种群。
三、重要的动物习性研究方法1. 野外观察与实地调查野外观察与实地调查是了解动物习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觅食行为
二、最适食物类型的选择
• 动物所选择食物类型将受到最适原则的支配. • 食物特化物种:动物对猎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 食物泛化物种:所吃食物的种类很多,食物资源丰
富,但是对利用任何一种特定食物资源的效率却很 低.
6
7
A)乌鸦觅食程序 B)螺壳破碎的常见类型 C)乌鸦总是选择大海螺
8
食物的多样化
• 捕食者在追逐时常常会根据对猎物移动路径的预 测将猎物截获.
• 有些捕食者在捕食时会把自己伪装起来 .
30
第三节:动物的防御行为
初级防御: 穴居或洞局、隐蔽、警戒色、拟态 次级防御: 回缩、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 位、反击、臀斑或尾班信号、激怒反应、报警信 如果食物很 大而且离树又近,松鼠总是把食 物带到树上去吃;对小食物则 常常就地吃掉.
饥饿的三刺鱼在正常情况下喜欢在水 蚤高密度区猎食,但当翠鸟模型从水族 箱上方飞过后便明显地转移到1水5 蚤低 密度去觅食
第二节 动物觅食的技能和策略
16
一、动物食性的多样性
• 自然界几乎没有两种动物所吃的食物是完全一样的. • 物种之间的食物竞争常会引起物种的生态趋异,回
蜂虎
驼鹿
9
三、觅食行为的动机
捕食行为的动机是饥饿,捕食动物的速度和效率通 常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1. 猎物的选择 • 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通常取决于猎物的可获得性. • 很多捕食动物都有突然改变捕食对象的行为. (嗜 好的改变,斑鬣狗)
10
2. 猎物的贮藏 很多鸟类和哺乳动物所捕杀的猎物数量都比它
2
• 吃什么,如何识别所吃的食物 • 到什么地方觅食 搜寻多久离开 • 觅食时采取什么移动方式 • 怎样对付进行抵抗的猎物 • 什么时候吃 什么时候停止吃
春天的动物觅食
春天的动物觅食春天是大自然复苏的季节,也是动物们寻找食物的最佳时机。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里,各种动物都展开了寻食的行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天的动物们是如何觅食的吧。
一、昆虫的觅食春天是昆虫繁衍生息的季节,而它们的觅食行为也是最为频繁的。
在春天的阳光下,蜜蜂、蝴蝶和蚂蚁等昆虫们便开始忙碌地采集花蜜和花粉。
蜜蜂们从花朵中采集花蜜,然后将其带回蜂巢,为整个蜂群提供能量。
而蝴蝶则利用其长长的口吻吸取花蜜,并在花丛间飞舞,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色彩。
蚂蚁们在春天也会大肆觅食,它们组成长长的队伍,在地面上搬运食物和清理环境。
二、鸟类的觅食春天是鸟类迁徙和繁殖的季节,因此它们对食物的需求也相对较大。
许多鸟类在春天会飞往适合觅食和筑巢的地方。
例如,候鸟们从南方飞回北方,在途中会找到适合觅食的栖息地。
而喜鹊和黄鹂等候鸟则会将它们的喜悦歌声传遍整个林间。
对于在温暖地区过冬的鸟类,它们也会在春天开始觅食。
例如,喜鹅和野鸭们会到湖泊和河流附近,觅食水中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这些鸟类的觅食行为也为人们提供了观鸟的机会。
三、哺乳动物的觅食春天对于许多哺乳动物来说也是觅食的好时机。
例如,野兔和松鼠们会在春天来临之际,开始寻找新鲜的嫩草和坚果。
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晨昏交替的时候出没,以免遭受捕食者的威胁。
熊类和猫科动物也会在春天的觅食行动中展现出它们的狩猎本能。
春天是它们进入繁殖期前的最后机会,它们需要摄入足够的能量以备受雌性的青睐。
因此,它们会出没在山林间,寻找鱼类、小动物和树叶等食物。
四、水生动物的觅食春天对于水生动物来说也是觅食的丰收季节。
例如,鱼类因为繁殖期的到来,而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满足性成熟和产卵的需求。
它们会频繁觅食,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小虾米和昆虫等。
此外,鳄鱼和海豚等水生动物也会在春天开始繁殖,而为了维持自身的健康和孵化后代的需求,它们也会积极觅食。
总结: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对于动物来说,也是觅食的丰收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蚁科昆虫对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
收割蚁寻觅种子的对策:1)红农蚁和黑 收割蚁寻觅种子的对策: 农蚁以踪迹信息素标记活动的主干道在此 范围内进行觅食, 范围内进行觅食,显然可以扩大觅食范围 并能改进他们利用各类植物种子( 并能改进他们利用各类植物种子(集群的 或分散的)的能力; 或分散的)的能力;2)褐农蚁依靠景观 定向和发达的时间补偿天文定向能力对分 散的食物进行广泛的寻觅。 散的食物进行广泛的寻觅。
蜜蜂科昆虫采食的经济学分析
熊蜂(Bombus spp.)的采食活动 熊蜂(Bombus spp.)的采食活动:采食对策 的采食活动:
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特化采食技巧, 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特化采食技巧,通常专性利用几种植 物资源;对含蜜量大的蓝色花具有遗传倾向; 物资源;对含蜜量大的蓝色花具有遗传倾向;对食物资 源的竞争主要表现对资源的开拓和有效利用上, 源的竞争主要表现对资源的开拓和有效利用上,而不表 现在对食物的直接争夺上, 现在对食物的直接争夺上,竞争的成败关键是改进采食 技巧; 技巧;对资源数量的变化还能以特殊的行为机制作出适 应性反应。 应性反应。
觅食新技能的起源
动物的觅食的全部技能要靠大量的遗传行为和 后天获得的行为来维持, 后天获得的行为来维持,后天获得行为的产生 成了行为演变的基础, 成了行为演变的基础,也有助于资源利用效率 的提高。 的提高。一种新的觅食技巧有可能是独自起源 的,但更可能是在原有行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事实证明, 的。事实证明,动物借助于行为的可变性和适 应性是可以学会利用一种新的食物资源的。 应性是可以学会利用一种新的食物资源的。 山雀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学会了自己撕开奶瓶 盖取食奶瓶中的奶油。 盖取食奶瓶中的奶油。 在没有啄木鸟的小岛上, 在没有啄木鸟的小岛上,几种鸟类已经学会如 何取食树皮下的虫子。 何取食树皮下的虫子。
第一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最优化觅食 觅食行为经济学 对离散分布食物最适利用 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第一节 最优化觅食
一个动物在取食前必须首先决定 到哪儿去取食,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 到哪儿去取食,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 什么时候转移取食地点。 什么时候转移取食地点。 食物的最适选择 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饥饿的三刺鱼在正常情况下喜欢在水 蚤高密度区猎食, 蚤高密度区猎食,但当翠鸟模型从水 族箱上方飞过后便明显地转移到水蚤 低密度去觅食( 低密度去觅食(仿Milinski和Heller, 和 , 1978) )
社会性昆虫觅食行为经济对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一个昆虫社会是否获 得了成功,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资源的利用率 得了成功, 和这些资源被转化为社会新成员( 和这些资源被转化为社会新成员(新的职虫和 雌雄虫)的效率。 雌雄虫)的效率。 蜜蜂科昆虫采食的经济学分析 蚁科昆虫对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等翅目(白蚁) 等翅目(白蚁)昆虫的经济对策
蜜蜂借助于通讯提高采食效益:虽然蜜蜂个 蜜蜂借助于通讯提高采食效益:
体常常趋于特化,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蜂群却能够对资源 体常常趋于特化, 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它可以调动它的大部分成员 工蜂)到一种报偿最高的植物花上去采蜜。 (工蜂)到一种报偿最高的植物花上去采蜜。蜂群对资 源变化的敏感性和对报偿较高的植物的特化主要是依靠 它们的侦察活动和通讯能力。 它们的侦察活动和通讯能力。
蚁科昆虫对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
蚂蚁在觅食活动中常常需要个体间的合作, 蚂蚁在觅食活动中常常需要个体间的合作, 其化学通讯的进化有助于它们对食物数量和分布 的变化作出极其灵活而有效的反应。 的变化作出极其灵活而有:集体猎食可以制服较大的猎
物,并有可能劫掠黄蜂和其他社会昆虫的窝巢; 并有可能劫掠黄蜂和其他社会昆虫的窝巢; 可以有效地利用那些呈集团分布的食物资源; 可以有效地利用那些呈集团分布的食物资源;比 较有利于猎食小而活动性较强的动物。 较有利于猎食小而活动性较强的动物。
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动物觅 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动物觅 食的另一经济原则
俗话说“饥不择食” 俗话说“饥不择食”,一个饥饿的动物对食物 的选择性往往会大大下降, 的选择性往往会大大下降,此时它会吃一些平 时不去吃或不喜欢的食物。 时不去吃或不喜欢的食物。因为对处于饥饿状 态的动物来说,饥饿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态的动物来说,饥饿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有利于增加它的能量储备的食物都会减少 它的死亡风险;相反, 它的死亡风险;相反,在饥饿风险较小的情况 动物对食物往往就会进行选择和挑剔, 下,动物对食物往往就会进行选择和挑剔,以 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摄取率。 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摄取率。
海滨蟹的食物选择与经济模型
海滨蟹在选择贻贝时, 海滨蟹在选择贻贝时,贻贝太 大破碎贝壳会花费很长时间, 大破碎贝壳会花费很长时间, 因而会使单位处理时间的能量 收入下降;贻贝太小, 收入下降;贻贝太小,虽然破 碎贝壳所花的时间较短, 碎贝壳所花的时间较短,但小 贻贝的含肉量又太少, 贻贝的含肉量又太少,经济上 也不合算。 也不合算。 海滨蟹对贻贝大小的选择往往 是落在一定范围之内( 是落在一定范围之内(以3cm 大小的贻贝为中心)。 )。如果海 大小的贻贝为中心)。如果海 滨蟹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 一个最适大小的食物, 一个最适大小的食物,那么吃 一些更大或更小的食物反而能 提高它的能量总摄取率。 提高它的能量总摄取率。
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松鼠每次在地面捡到食物后总是 要回到树上去吃, 要回到树上去吃,就这样一次次往 返于树上和地面之间。 返于树上和地面之间。 松鼠的上述行为模式是在食物和 安全之间求得的一种平衡。在就 安全之间求得的一种平衡。 地吃食(牺牲了安全) 地吃食(牺牲了安全)和呆在树 上不下到地面(忍受饥饿) 上不下到地面(忍受饥饿)之间 权衡。 权衡。 理论上讲, 理论上讲,当往返移动对能量摄取 率的影响比较小时, 率的影响比较小时,松鼠应把食 物带回树上去吃, 物带回树上去吃,以便求得绝对 安全。 安全。 在人为投食实验中, 在人为投食实验中,如果食物很 大而且离树又近, 大而且离树又近,松鼠总是把食 物带到树上去吃; 物带到树上去吃;对小食物则常 常就地吃掉。 常就地吃掉。
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动物选择食物不光涉及到 食物大小的选择,事实上, 食物大小的选择,事实上, 动物有时是根据食物的营 养质量来选择食物。 养质量来选择食物。 对植食性动物来说, 对植食性动物来说,食物 的营养质量问题更为重要, 的营养质量问题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植物常常缺少一 些重要的营养成分, 些重要的营养成分,植食 动物只有靠严格的选择所 食植物的种类才能达到各 种营养物摄入量的平衡。 种营养物摄入量的平衡。
最适食谱:在捕食者的食谱中应该包括有利性大的 最适食谱:
食物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有利性小的食物,这中 食物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有利性小的食物, 间存在着一种最适权衡。 间存在着一种最适权衡。
最有利的食物
不同大小的海刺鱼分别选择不同大小的猎物(新糠虾)作 不同大小的海刺鱼分别选择不同大小的猎物(新糠虾) 为最喜食的食物( Kislaliogu等 为最喜食的食物(仿Kislaliogu等,1976)
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 资的一种行为适应
1984年Lima研究了绒斑啄 1984年Lima研究了绒斑啄 木鸟的取样行为。 木鸟的取样行为。在每根 树干上都有24个洞, 24个洞 树干上都有24个洞,啄木 鸟喜欢吃的种子就藏在洞 内。啄木鸟事先并不知道 哪些树干上的洞是空的, 哪些树干上的洞是空的, 所以它们在开始觅食时就 必须收集每一根树干的信 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决定 是否应该在一根树干上继 续搜寻下去。 续搜寻下去。
食物的最适选择
最有利的食物:衡量食物有利性的尺度:食物净 最有利的食物:衡量食物有利性的尺度:
值(即食物总值减去搜寻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与处 即食物总值减去搜寻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 理时间(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 理时间(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间)之间 的比值。研究表明, 的比值。研究表明,捕食者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利性更大 的食物。 的食物。
第四节 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动物的觅食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物的觅食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 着环境条件的变化, 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和随着 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 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这是动 物行为对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物行为对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动物的贮食的行为 觅食行为的个体发育 觅食新技能的起源 动物的觅食技巧
等翅目(白蚁) 等翅目(白蚁)昆虫的经济对策
白蚁常常直接居住在食物资源的内部, 白蚁常常直接居住在食物资源的内部,故它们 常常直接居住在食物资源的内部 周围的食物资源几乎是无限的,虽然这些食物 周围的食物资源几乎是无限的, 的可供利用的能值很低, 的可供利用的能值很低,但它们利用的效率却 很高; 很高;直接生活在食物资源的内部不仅不需要 在觅食上消耗能量而且也不需在筑巢上消耗能 取食的过程就是筑巢的过程, 量,取食的过程就是筑巢的过程,两种功能合 二为一;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坚硬的保护壳,并 二为一;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坚硬的保护壳, 使蚁群的增长不受季节性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蚁群的增长不受季节性不利因素的影响。
觅食行为的个体发育
每个动物在第一次独立觅食时都面临着掌握取 食技能的问题, 食技能的问题,要是搜寻捕获和处理事物的技 能达到娴熟的程度并不是很容易的, 能达到娴熟的程度并不是很容易的,要花费相 当长的时间。 当长的时间。 一般说来, 一般说来,亲代养育期的长短是同觅食技巧的 难度呈正相关的。 难度呈正相关的。子代受亲代养育的时间较长 其猎食对象就一般具有较强的防御和逃避能力。 其猎食对象就一般具有较强的防御和逃避能力。 一般说来, 一般说来,觅食效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的。
第三节 对离散分布食物的最适利用
选择在最有利的环境 斑块内觅食 资源可被捕食者耗尽 的环境斑块 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