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6.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7.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8.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9.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10.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11.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12.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13.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14.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第三章16.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17.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18.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19.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20.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理环境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4、李固渡、铜瓦厢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下荆江8、狩猎区、湖沼地貌9、八百里洞庭10、清初11、鄱阳湖12、森林、草原、荒漠13、黄河流域14、西北、东南15、殷商16、道17、省(行省)18、瑷珲条约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黄河21、南京22、方城23、边壕24、黄河中下游25、广东佛山26、景德镇27、陶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30、咸阳、直道31、站赤、大都32、成都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34、广州屯门山35、成都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38、长安、洛阳39、路40、征东行省41、县、郡国42、巨防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45、6:446、禹贡学会47、大河故渎48、潘季训49、大野泽(巨野泽)50、寒温带森林二、选择题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要点)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中国地理复习题汇总答案

中国地理复习题汇总答案

中国地理复习题汇总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太湖B. 鄱阳湖C. 洞庭湖D. 青海湖答案:B. 鄱阳湖2.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A. 黄河B. 长江C. 珠江D. 松花江答案:B. 长江3. 中国的首都位于哪个地理区域?A. 华北B. 华东C. 西南D. 东北答案:A. 华北4. 中国最大的沙漠是:A. 塔克拉玛干沙漠B. 巴丹吉林沙漠C. 戈壁沙漠D. 腾格里沙漠答案:A. 塔克拉玛干沙漠5. 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大约是多少?A. 1.8万公里B. 3.2万公里C. 5万公里D. 7万公里答案:B. 3.2万公里二、填空题6. 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____、____、黄土高原。

答案: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7. 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____、____。

答案: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8. 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____、____。

答案:洪泽湖、巢湖9. 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____。

答案:长江中下游平原10. 中国的四大古都是北京、南京、____、____。

答案:西安、洛阳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答案: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北濒蒙古高原,南界东南亚。

中国地理位置具有多样性,既有广阔的平原,又有高峻的山脉,既有干旱的沙漠,也有丰富的水域。

12. 描述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气候复杂多样,总体上可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西部地区多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则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地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例如,东部沿海平原适宜农业发展,西部高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工业发展。

同时,地形的多样性也带来了交通建设的挑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地理期末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地理期末试卷+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试卷班级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得分_______(全卷60分钟完成,满分100分)1、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D)A、唐高祖B、唐高宗C、唐玄宗D、武则天2、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是(B)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A)A."开元盛世"时期B."贞观之治"时期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4、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D)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C)A、耧车B、翻车C、筒车D、曲辕犁6、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D)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唐三彩7、对完善科举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人物不包括(B)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8、下列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⑴开元盛世⑵贞观遗风⑶贞观之治A、⑴⑵⑶B、⑶⑵⑴C、⑵⑶⑴D、⑵⑴⑶9、"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A)A、吐蕃B、突厥C、南诏D、靺鞨10、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C)A.北宋与金的争战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11、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12、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C)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13、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B)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14、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A)A、唐玄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高祖统治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15、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D)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16、两宋时都市中的“瓦舍”是(C)A、夜市B、商业区C、娱乐场所D、居住区17、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B)A、南宋与金B、北宋与辽C、北宋与西夏D、西夏与辽18、明经科举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历史考试中的(D)A、选择题B、问答题C、作文题D、填空题19、下列政权没有出现并立现象的是(D)A、五代和契丹B、辽和北宋C、金和北宋D、辽和南宋2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C)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21、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22、宋代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的原因有(A)①雕版印刷的普及②书籍文化用品的流行③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2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C)A、秦B、唐C、元D、清24、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C、为高官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5、《百子嬉春图》中的"春"所指的节日与下列哪一句诗所指的相同是(B)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D、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26、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D)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行省制度27、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C)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8、我国首创殿试和武举的是:(D)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29、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是(B)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大藏经》D、《徐霞客游记》30、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大一统的辉煌时期是(C)A、商周时期B、西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31、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C)A、赵高B、李林甫C、秦桧D、贾似道3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C)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3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B)A、唐“开元通宝”B、交子C、会子D、关子34、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D)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35、如果你生活在宋元时期,看不到的社会现象是(D)A、在瓦舍中看戏、听书、看杂耍B、吃江南运来的大米,C、大宗交易用纸币支付,不用带大量铜钱D、朝廷大兴“文字狱”36、"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C)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37、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C)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38、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C)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39、大运河连接的五大水系,由北而南的正确排序是:(C)A、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B、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C、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D、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40、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B)A、匈奴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41、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高考历史历史地理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地理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地理复习题集附答案【高考历史历史地理复习题集附答案】1.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历史题目及其答案,供参考。

题目一: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垦技术。

答案一: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包括修建水渠、塘坝和水库等,还有利用水车和风车等工具来灌溉农田。

同时,古代农民还通过开垦荒地和修治河道等方式不断扩大可耕地面积。

题目二:请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化程度。

答案二: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完成耕种、种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

传统的农业工具包括犁、耙、镰刀等,石磨、榨油机等。

题目三:请列举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创新和发明。

答案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和发明,比如:- 水稻育种。

古代农民通过选种和繁殖,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良水稻品种。

- 养蚕技术。

中国古代发明了养蚕技术,并且掌握了蚕丝的提取和加工工艺。

- 鱼塘养殖。

古代农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将池塘改造为鱼塘,进行鱼类养殖。

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世界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历史题目及其答案,供参考。

题目一:请简要介绍法国大革命。

答案一:法国大革命是指从1789年开始在法国爆发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其影响范围远超法国本土,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推翻了君主制度,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推动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题目二:请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二: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旨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

战争爆发于1775年,最终在1783年结束,结果是美国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国家。

题目三:请列举一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发明。

中国历史地理相关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相关题目

一、结合植物、动物、江河、湖泊、沙漠或海岸线,谈气候对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试述中华民族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

三、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及特征四、谈一下对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认识:中印边界、外蒙、南海、中日(钓鱼岛)五、中国古代迁都的特点及原因三、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历史上的中国移民从类型上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的一个类别。

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建立了郡县。

这种以开疆拓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一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活动。

此后,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都属于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大多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和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移民。

二、强制型移民。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防卫边疆、开发边地,或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往往运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强迫有一定背景的居民迁入指定的地方,从而形成强制型移民。

历史上周灭商后将商遗民及“顽民”迁往宋地和成周洛邑;秦灭六国时将各国国君与贵族迁往秦国内地,把“天下富豪”12万户迁入咸阳;西汉初年的迁关东贵族、豪强、富人充实首都及其周围设陵县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从平原到山区类型。

从明代中期起,南方地区对丘陵、山区开始大规模垦荒。

伴随对丘陵、山区的开发也就形成了由平原到山区的开发性移民。

这种移民在南方明显地表现为由东向西开发和移民的特点,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进程。

开发型移民的另一种形式是从内地到边疆的移民,18世纪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压力增大,又无像南方那样面积广大的山区容纳大量移民,所以,北方百姓开始了自发向边疆的移民,如历史上的移民台湾,闯关东、走西口等都是这类移民。

四、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

当中原政权势力强大时,游牧民族往往西迁,如东汉时北匈奴西迁欧洲,唐代时西突厥西迁中东都是典型例证。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历史地理复习题

历史地理复习题

历史地理复习题一、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复习题。

1. 节节高升的帝国:A. 西周末年的国家形态是什么?B. 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是什么?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是?D. 秦朝的开国皇帝是?E.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2. 雄图壮志的建筑工程:A.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什么?B.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工程是?C. 长城是为了防御哪个民族而修建的?D. 兵马俑位于中国哪个城市?二、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下面是一些关于世界历史的复习题。

1. 罗马帝国的兴衰:A. 罗马帝国的创始人是谁?B. 请简要描述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

C. 罗马帝国在哪一世纪达到鼎盛?D. 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在哪一世纪发生的?2.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 文艺复兴起源于哪个国家?B. 大航海时代是指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C. 哥伦布最著名的航行目的地是?D. 提督艾尔库鲁兹是哪个国家的著名航海家?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对于了解世界和理解历史事件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地理知识的复习题。

1. 大洲与国家:A. 请列举地球上的七大洲。

B.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是?C. 亚洲最大的国家是?2. 河流与山脉:A. 请列举亚洲最长的河流。

B.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C.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个洲?四、历史地理综合题下面是一些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的综合题目。

1.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修建了哪个重要的建筑工程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2. 罗马帝国的疆域曾经扩展到哪些地区?3. 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对于欧洲国家的繁荣有何影响?4. 印度河和恒河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综上所述,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复习题目,希望你能根据这些题目来回顾和复习相关知识,加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和掌握。

祝你学习顺利!。

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2(C)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3从(C)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D)。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5自公元(C)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D)。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

•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8(D)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D)。

•A、英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D)。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11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D)。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D、以上都对12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C)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B、中东人•C、欧洲白种人•D、非洲人1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期末考试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期末考试尔雅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相对其他吴语,杭州话更偏向官话,带有北方口音。

这一现象被称为()。

(1.0分)1.0 分A、文化沙丘B、文化高地C、文化岛D、文化半岛我的答案:C2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的影响。

(1.0分)1.0 分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我的答案:A3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之处是以()的应用为主。

(1.0分)1.0 分A、长江上游B、长江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黄河上游我的答案:C4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中统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C、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B5清朝晚期,民国年间,从内地去拉萨最便利、最安全的路线是()。

(1.0分)1.0 分A、从成都直接过去B、从云南直接过去C、从青海直接过去D、借道印度、新加坡过去我的答案:D6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

(1.0分)1.0 分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我的答案:D7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侍卫官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C、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C8下列少数民族中,是在当地形成发展而成,不是因迁入中国而形成的是()。

(1.0分)1.0 分A、朝鲜族B、布依族C、京族D、塔塔尔族我的答案:B9()是迁入中国后形成的新民族。

(1.0分)1.0 分A、维吾尔族B、朝鲜族C、藏族D、回族我的答案:D10中国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后汇聚到(),再由它重新扩展到各地并延续至今。

(1.0分)1.0 分A、长江中下游B、淮河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珠江中下游我的答案:C11中国戏曲之甬剧是以()为基础。

(1.0分)1.0 分A、绍兴话B、上海话C、宁波话D、温州话我的答案:C12中国历史上,牧业民族主动迁移时,一般往()迁移。

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核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核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核题目(历史专业)
请针对以下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写一篇字数在3000左右的论文,题目自拟,但要要准确表达论文的内容,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题目一:请对历史时期广西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进行分析评价。

题目二:请分析历史时期广西西江水系交通发展与城镇布局的形成。

题目三:请对广西某一地区历史时期政区建置变迁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备注:
1、文章结构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引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几
个部分。

.
2、用论文纸(每人两张论文纸,不够写的同学自己复印)、签字笔手写,拒绝打
印稿,并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等基本信息。

3、6月25号前统一交到学习委那里。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围,九州这个地理围是在汉代确立。

历史地理学复试题

历史地理学复试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试真题一、名词解释(8选5,30分)1.震泽2.玉门关3.实土卫所4.口北三厅5.《华阳国志》6.杨守敬7.西辽8.南诏二、简答题(6选3,45分)1.战国秦汉时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2.唐“十道”的大致地理范围。

3.宋元时期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4.明清时植棉区的地理格局。

5.举例说明风俗与移民的关系6.海河水系主要支流及流向。

三、论述题(6选3,75分)2.唐至清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主要政权及所辖范围。

3.汉至隋州郡制度的变化。

4.明清省区行政级别变化发展情况。

5.举例(两个典型例子),说明植被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6.举例说明秦汉、明清文化发达地区(各1例)的差异之处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法显是()的高僧,慧能是()的高僧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2,水经注的作者是(),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3,明代长城西起(),东至()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 嘉峪关e鸭绿江4,()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a1586 b1736 c1689 d1728 e1812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 五原g敦煌h北地三,问答题(40分)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2,简述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一名词解释 (共32分)1.王士性 2, 文化 3, 瀛环志略 4, 新秦中5,黄道婆 6, 荆江 7,水经注疏导 8, 都江堰二简答题(共28分)1,按成书先后次序写出24史名称..(18分)2.从东北起接逆时针方向写出今天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线的邻国名称.(10分)三论述题(共40分,每20分)1,试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意义(可发挥自己的见解,不必拘泥与教科书)2,试述郡县制的形成过程.一填充题:(每空格2 分,共56分)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二问答题: (任选二题,每题22分)1.试述西汉武帝至南北朝州郡制度的演变.2.略述我国历史上三次自南而北的人口大迁徙的时间及其影响.3.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迄地点及其作用.一、问答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1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看,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区沼泽、森林相间,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
2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十分广阔
3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有松柏等,但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六盘山仍林木深茂,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
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森林、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表土,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3、历史时期沙漠化对地区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北方丝绸之路的衰退、城市的废弃、政权的兴衰、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影响。
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普通州。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附,我国沙漠演变的特点:
大致上可分为两类情况:
1.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减少、过度开垦、气候等原因而逐渐沙漠化。如:毛乌素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
2.原来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
1、沙漠扩展方向大致是向南、向东推移,沙漠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特征:1政治性,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额管理手段,关系到中央政权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2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手段;3地域性,行政区划体现了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同的行政区划反映不同的空间地理景观和历史发展过程,;4综合性,行政区划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的部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5继承性,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形成和简历起来的;6相对稳定性,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地理因素,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7动态性最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体系中,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的。
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原因:
1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
2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
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河流径流量减少,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附近,唐代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河流干涸。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减少的趋势。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古湖泊大量消亡,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二、西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温暖期。
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寒冷期。
五、唐北宋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温暖期。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演变规律:1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2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趋势;3历史同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和朝代之间也发生在朝代之内;4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级最频繁,最低级最稳定;5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中往往处于最低一级;6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从秦朝到清朝约可分为三个时区: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7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变化的结果。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 分为可逆性沙漠和不可逆性沙漠。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出现的题目
【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明Hale Waihona Puke 宇宙期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3、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些研究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但大致是温暖期变短寒冷期变长,湿润期变短干旱期变长,寒温交替变化:
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对峙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设立侨置州郡县的原因主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4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垦区变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
5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
6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南方森林破坏严重。
4000多年中,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六、南宋时期(1000-1200年)寒冷期。
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1200-1300年)温暖期。
八、 明清时期(1400-1900年)寒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
研究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和地震群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
【简答】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