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现状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现状浅析
作者:杜文姬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受教育水平的现状,进一步根据不同年份的截面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受教育水平的发展状况及城乡差异。同时依托上述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五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育水平城乡差异问题对策
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迅速掌握先进技能、把握发展机遇,从而达到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此外,教育事业还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可用人才的重任。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的提出,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这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不断摸索和调整,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从而以此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技术路径方面则主要是通过中考、高考等国家级考核制度的层层选拔,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以此实现教育制度预期的目标[1]。
一、受教育水平现状
随着全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当中文盲率降低至4.99%,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达到27.84%,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口占比为
67.17%。其中,东部地区文盲率为4.05%,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为30.95%,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占比为65%;中部地区文盲率为4.82%,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为27.07%,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占比为68.11%;西部地区文盲率为6.80%,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为23.19%,小学初中受教育水平占比为70.01%(表1)。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较高,且文盲率最低,中部地区文盲率和受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占比与全国值相比变化不大,而西部地区虽然受义务教育水平占比最高,但文盲率和高等教育占比与全国值相差甚大,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十分被动①。
同时,根据2011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2011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5718.96元,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6117.49元;全国农村初中生均支出为7439.40元,城镇初中生均支出为8179.04元;全国农村高中生均支出为7878.16元,城镇高中生均支出为9978.40元,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均教育支出相比城镇地区分别低6.51、9.04和21.05个百分点②。
二、受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及城乡差异
(一)发展状况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对比分析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本文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3年三个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2005年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占比下降,高等教育占比随之上升的趋势,初中教育占比略有起伏,整体上依然处于增加态势,说明义务教育后期的落实还需不断巩固加强。东部地区具有教育水平起点高,高等教育发展增速稳定的特点;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内部发展良莠不齐,相比高中教育,大专及以上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但随着中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将逐渐改善;2005年至2013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占比增速较快,但其初高中教育支撑不足,发展基础薄弱,若对基础教育不加以巩固加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将失去保障。
(二)城乡差异
2005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572.57元,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822.76元,到2011年分别增加了2.64倍和2.36倍;全国农村初中生均支出为1819.92元,城镇初中生均支出为2277.32元,到2011年分别增加了3.09倍和2.59倍③,表明了2005年到2011年地方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农村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根据学者以CHNS2011年截面数据的考察发现,到2011年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距仍达4.62%[2],这说明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不仅要提高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更要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农民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教学质量都较高,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占比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受东部经济发展的影响,中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中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多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自身经济基础尚不足以满足教育的大力发展[3]。因此,东部地区要凭借自身优势继续保持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中部地区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致力于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教育质量。西部地区应抓住政策机遇,不断改善基础教育质量,为后续高等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增强教育发展的自力性。
(二)城乡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是由于城乡经济基础有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经济基础的差异表现为:无论是国家财政性经费还是其他各项经费都向城市学校集中,农村教育资源则相对缺乏,教学质量也较差,而城乡二元体制则限制了农村居民进城接受更好教育的自由,从而导致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机会落后于城市。为了打破这种不均衡关系,在农村教育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放开城乡户籍制度是势在必行的,户籍制度不应该成为束缚农村居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枷锁[4]。
(三)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培养一部分农村骨干教师,设计一套适合于农村当地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农村教育的实用性和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而不仅仅是毫无目的的扩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四)各级教育发展相脱节
在农村地区各级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较为显著。农村地区许多适龄儿童随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生源锐减,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愿将资源继续投入于学校建设,使得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就近上学,从而容易导致他们不能接受连贯的教育①,而随打工父母在外的流动儿童也会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高昂学费的限制等原因无法连贯完成学业。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保证农村教育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同时鼓励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和地方的力量,通过合并办学、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就近入学,有学可上,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城市的流动儿童也应该适当放宽政策,允许其在适龄范围内能够在城市接受相应的基础教育。
(五)地方办学积极性低
由于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业绩并没有直接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相挂钩,导致在当前教育管理体制下出现了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教育博弈。与经济发展相较,教育发展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教育发展作为地方的考核指标,从而提高地方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避免将教育作为考核指标后可能引起的地方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办学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利益化的现象发生①。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较为迅速,2013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5]。但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