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1)通过学生对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图文结合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小组合作讨论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技能目标:1)对台山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的步骤和技巧。
2)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制作生态瓶,丰富了学生的野外实践经验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深刻感受到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面貌,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决心;2)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课外调查、实验室制作、课堂问题的讨论与回答,充分调动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三、教学流程图1、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突破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关系。
3、师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实有成效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小结:构建知识树归纳本节知识点。
5、巩固练习,对应考点进行训练。
【导学案】一、精读教材,自我领悟( 15分钟)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课本P109~P110的第1~2段)(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基础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知识点回顾:❶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哪章节学过?你能写出那个知识点负反馈调节的模型吗?❷正反馈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吗?你能举出1个例子吗?如:2、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阅读课本P110第3段~P111前3段)(1)表现:①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即_______干扰,___________原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四部分,与前面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人与生物圈”一节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设计采取“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例,力争创设出形象生动、感性直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
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重要性;3.掌握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1.概念解释(1)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特点。
(2)同学们讨论生态系统的类型,如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提供食物、水资源和气候调节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破坏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破坏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讲解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活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总结,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例子。
4.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1)讲解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生物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测量和监测。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讨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如保护物种多样性、减少污染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和评价(1)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对生态系统稳定的理解。
(2)让学生评价本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建议。
三、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案例分析展示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3.实例展示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组织小组活动的指导手册。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结构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物种类的多少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破坏程度越轻,恢复就越快,用时越短)实例若热带雨林中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关系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②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态学基础》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为第4.1节至4.3节。
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及稳定性概念,掌握评价指标。
2. 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重点: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态学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我国某地生态环境为背景,设计相关案例。
(2)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列举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 答案:(1)见教材第4.1节。
(2)见教材第4.2节。
(3)见教材第4.3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一)新课导入[展示]《生物圈二号》资料[提问]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二)新课讲授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问题]1.你能列举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和恢复相对稳定的实例吗?2.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从而导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实例1][讲述] 实例中调节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实例2]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我们苏州。
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
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灌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
提示步骤:在灌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
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注意: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四)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影响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维持机制影响因素破坏后果2. 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食物网结构等。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3)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
最新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经典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l、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及其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二者的区别、联系,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简单草原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河流(水域)生态系统污染及治理的录像。
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等生态系统的照片或画片。
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生物圈II”实验资料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既然人类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了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美国的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
教师分发“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教师应对教材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如:建造的时间、占地面积、空间大小、投入研究的资金、实验的时间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安排学生顺序思考。
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一,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回答: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问题二,在“生物圈II号”中模拟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里面有哪些成分?(回答: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里面有土壤、水源、空气、太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知识。
2.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自我调节能力。
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际应用的分析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现象。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4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解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理。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5分钟)1. 引入: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2. 讲解: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45分钟)1. 引入:提出实际生态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应用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
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在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45分钟)1. 引入:展示森林火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思考。
2. 讲解:分析火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实例分析。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体污染等。
(2)提问:这些生态系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即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①以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和植物数量的变化为例,讲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植物数量减少,从而限制食草动物数量的继续增加;反之,当食草动物数量减少时,植物数量增加,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促使食草动物数量的回升。
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②介绍正反馈调节的概念和实例,如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死亡会导致污染进一步加剧。
让学生对比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不同,理解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中的重要性。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①展示热带雨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干扰后的恢复情况,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必修三精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 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篇一:生物学③必修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三、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五、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生态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不同生命层次的稳定性比较。
图片:个体(内环境的稳态)——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新课内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 原因:自我调节能力(二)自我调节能力1 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的净化作用2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1)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
【探究活动】构建一个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害虫种群与青草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1 材料:卡片(6种),分别标明青草数目增加或减少、害虫数目增加或减少、食虫鸟数目增加或减少2 活动:分小组,每组4张卡片(青草和害虫各2张或害虫和食虫鸟各2张),要求每位同学根据卡片内容排出正确的顺序3 目的:通过模拟青草和害虫与害虫和食虫鸟之间的数量变化,加深对反馈调节的理解4 展示:经小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用文字、箭头、构建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到黑板展示课件动态展示: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2)负反馈调节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作用: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着。
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
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基础:负反馈调节(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实例分析: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
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
实例分析: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学生回答:(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实例分析: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学生回答:(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利用曲线图说明)(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
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
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讨论:(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
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境污染等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六)、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罐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棕色瓶,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自来水足量。
讨论: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提示:在罐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
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板书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五.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