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共中央曾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爱国,《木兰诗》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长期发生的战争有关,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木兰替父出征的这次战役,击退柔然,继而灭夏、灭燕、灭北凉,最终北部统一,胜利返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二、案例主题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新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乐府有关知识,学习通假、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三、教学细节
第一课时
1、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体会经典戏剧的魅力,理解花木兰影响的广泛。
2、让同学们利用课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展示介绍《乐府诗集》与《木兰诗》以及花木兰的事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点击“资料”,链接展示如下内容。主要有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
兰扇(拳)等。
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简介内容如下:
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引导学生思考,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带着疑问从《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4、播放《木兰诗》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经典诵读的魅力。
5、学生仿读。单独朗诵,小组朗诵,整体朗诵穿插进行。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乐府民歌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1、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
明确:图一:木兰纺织(略)
图二:木兰从军(详)
图三:木兰征战(略)
图四:木兰还乡(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安排。
2、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学生总结回答。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生活之苦英雄之勇战斗之多时间之长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
下伏笔遥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看看这一段与上下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3、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让学生总结: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4、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
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让学生讨论认可,说说理由,不求标准答案。
5、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热爱祖国,
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6、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参照以下问题进行:
(1)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
(2)怎么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7、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让学生找出来,试着说说其表达效果。
8、组织讨论: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你认为花木兰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
出花木兰勤劳勇敢、孝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慕虚荣的高尚品质。
9、拓展应用:除花木兰外,你还指导哪些英雄人物?你们打算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还课堂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四、结果
本文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朗读,思考,探究,讨论,总结,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文本和课堂活动掌握了本课学习目标,学习了花木兰的爱国精神。从知、能、情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