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

“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

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

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 C。

抽象国家观念期 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 )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

(A)虚拟的存在 (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

(09-11 三级)(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11—05二级)(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 本能11、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11-5 三级)(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2、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科学3.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4.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三成分模型是由()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凯尔曼C. 特里普利特D. 谢里夫5.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B. 凯利C. 阿施D. 费斯廷格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7. 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社会认同D. 群体压力8.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

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9.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塔菲尔B. 特纳C. 凯利D. 费斯廷格10. 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是指()。

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冷漠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热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人际关系D. 群体行为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3.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

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意识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4.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社会学的定义(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3.宏观的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结合实际原则要点:伦理原则(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领会)2.调查法(应用)(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目标设计的原则(识记)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社会行为(识记)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符号互动论(识记)、社会认知论及场论:(识记)精神分析论: (识记)紧张与冲突(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识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再社会化(识记)、社会化的内容(识记)、社会化的条件(识记)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知识点:政治社会化知识点:道德社会化(领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知识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知识点:语言社会化(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分类知识点:角色扮演过程(识记)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知识点:角色失调(领会)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知识点:自我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概念的功能;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的概念(识记)、镜我(领会)自我的结构(识记)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知识点:身份、身份的特点(识记)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知识点:自尊、自尊的概念(识记)、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知识点:基本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知觉的原因知识点: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要点:图式(识记)、图式的作用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光环效应(识记)、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第三单元归因知识点:归因(领会)、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控制点理论(识记,领会)归因原则(识记)、不变性原则(识记)、折扣原则(识记)、协变原则(识记)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识记)(领会)、动机过程(识记)、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第二单元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知识点:亲合动机(领会)、亲合起源于依恋(识记)、影响亲合的因素(识记)、成就动机(领会)抱负水平(领会)、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侵犯的构成(领会)、侵犯的原因(识记)要点:挫折——侵犯学说(识记)知识点:利他、利他(领会)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形成(识记)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识记)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论(三)社会交换论(识记)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 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  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择题:6~7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分析题:25分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

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

(P209)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P214)群体思维: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和睦而压制异议。

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群体思维并非总是有害的,它也有有益的一面。

例如网民群体,其构成的对社会良性规范的影响力就是有利于全体社会的。

(P228)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偏向。

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P222)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从众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考试必备

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考试必备

第一章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简答)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2、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核心内容之一。

(选择,填空)3、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5个维度,即“大五”人格理论:(1)神经质(2)外向性(3)开放性(4)愉悦性(5)公正严谨性4、生活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有优势(1)能够自主(2)能力(3)关系(4)自尊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关系(简答)社会心理学与常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或信念的影响7、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团体过程8、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行为主义是第一势力,精神分析是第二势力,人本主义是第三势力9、简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个体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归于性的因素,认为在生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2、行为主义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

(3、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10.简答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早期状况1895-1934年2、起步阶段1935-1945年3、发展阶段1946-1969年4、反思阶段70年代5、发展阶段80年代之后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必考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 1.5’*10=15’二、单选: 1.5’*20=30’三、名词解释:3’*5=15’四、简答:6’*5=30’五、论述:10’*1=10’1.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时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本成为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的学科被称为应用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3)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可分为四个层面:①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感念、人生发展、社会认知等)②人际层面(人际关系及发展、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等)③群体层面(群体及其发展、群体规范与压力等)④社会层面(社会变革心理、现代化心理等)5.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3)模拟实验6.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日”——1908年7.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划分:①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期)②经验描述阶段(初创阶段)③实验分析阶段()1.社会化定义: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2.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4.自我监控: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问题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认知阶段B. 情感阶段C. 行为阶段D. 反馈阶段答案:D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从众B. 服从C. 说服D. 所有以上答案:D5.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A. 与他人保持一致B. 与群体保持一致C. 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致D. 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A. 观察B. 模仿C. 强化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A.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B.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过程C. 个体总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D. 社会互动是无意识的答案:D8.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A.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B.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C. 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D.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案:C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A. 与他人比较B.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C. 与理想状态比较D. 与社会规范比较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促进效应?()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干扰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2. 描述从众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众行为的特点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3.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行为表现会得到增强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理学详细整理版社会⼼理学考试整理空⽩部分可⾃⾏填写答案。

考试题型:⼀、判断题 5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三、简答题 5题,每题6分答出要点四、论述题 3题,每题15分答出要点+论述第⼀章1、社会⼼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简答题只需答以下三个要点,论述题则需要展开)谁提出的?(1)思辨期(社会⼼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在我国古代是由孔⼦提出;西⽅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

(2)经验描绘期(社会⼼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3)实验期(社会⼼理学成熟与独⽴发展阶段)2、社会⼼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理与社会⾏为(2)个体⼼理与群体⼼理(3)社会交互作⽤与交往3、社会⼼理学的研究⽅法?(1)实验法(2)⾮实验法(相关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等第⼆章(不⽤复习)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定社会所认可的⼼理——⾏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理——⾏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3、社会化的四个⼼理机制?(1)⾓⾊引导机制(2)社会⽐较机制(3)社会学习机制(4)亚社会认同机制4、⾃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内在⼀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3)决定着⼈们的期望第四章1、社会知觉的含义P99 答案为书上内容的整合社会知觉是对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对由⼈的社会⽣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的知觉,包括担任社会⾓⾊并具有⼈性的⼈、⼈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等的知觉。

2、印象的形成P1033、影响印象形成的条件?(依据⽼师⼝述听写的答案)P104-105意识与潜意识安德森的信息整合法则:平均法则、加权平均法则4、刻板印象P111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们对某个群体中的⼈形成的⼀种概括⽽固定的看法。

⽣活在同⼀低于或⽂化背景中的⼈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3.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社会促进D. 个人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影响而改变其行为或态度的现象。

答案:从众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________。

答案:提高或降低三、简答题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性和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杰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归属感。

四、论述题8. 论述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从众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选择;服从权威可能导致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决策;社会促进效应可能使个体在他人观察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降低表现。

社会影响的存在说明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的练习,考生应该能够对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两B.三C.四D.五正确答案:A2、多选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个体的(江南博哥)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正确答案:A, C, D3、多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广义方法论B.狭义方法论C.专门方法论D.具体方法论E.抽象方法论正确答案:A, C, D4、单选道拉德的动机论认为()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原因。

A.挫折B.遗传基因C.侵犯榜样D.动物攻击性正确答案:A5、名词解释情感智商正确答案:了解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驾驭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6、多选设置指路地图遵循的原则为().A.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B.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C.主观构建的表征D.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正确答案:A, B7、单选由自主试选择和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变量是().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控制变量正确答案:A8、单选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正确答案:C9、判断题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正确答案:对10、判断题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正确答案:错11、单选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数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A.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稳定的外在原因C.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稳定的内在原因正确答案:C12、多选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A.教育学B.社会学C.文化人类学D.政治学E.心理学正确答案:B, C, E13、判断题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正确答案:对14、填空题环境心理学研究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和()的成分。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C. 抽象国家观念期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论C.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 J.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CDE )A. 注意过程B. 模仿过程C. 强化和动机过程D. 行为再现过程E. 保持过程12、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BD)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3、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E)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C)A. 规定性角色B. 期望角色C. 开放性角色D. 先赋角色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

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

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实验研究:是认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且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2、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档案研究法:档案研究法通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

这些记录包括新闻评论,病历,日记,运动统计数据,个人广告,法律文件,犯罪记录,自杀遗言或万维网上的犯罪事件报道等。

3、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的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4、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联结,强化和模仿。

联结:又称经典条件作用。

最早有巴甫洛夫提出来。

强化:这是学习论的核心。

它是指人们学会一种特别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愉快的结果、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模仿:人们也可仅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便学习到社会态度与行为。

5、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归因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想说明人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解释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使二者协调一致。

第三章社会认知1、个人知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2、印象形成: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做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们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3、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4、被试评定人或事物的三个基本维度:评价,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力量,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5、整体印象形成的内容:第一印象尽管很重要,但是随着人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逐渐会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人们通过信息加工处理模型,把信息整合在一起。

这些模型主要有: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的。

加权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8、个人知觉的线索:情绪和非言语线索。

情绪:情绪是我们知觉他人的首要线索。

情绪是了解他疼的最主要的线索。

人类的七种不同的情绪主要有:快乐、高兴,惊奇、迷惑,害怕、恐惧,悲伤,生气、愤怒,厌恶、受辱,好奇、恳切。

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

心理学家发现,与语言线索相比,非言语线索常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真正企图。

9、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有关: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10、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Buss把这种状态分为被宰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11、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12、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13、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4、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5、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1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7、团体图式:是指人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

18、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19、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飞机失事,游行抗议等,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身体患病,被别人责备等。

20、归因中的偏误主要有两种:基本归因错误和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

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的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倾向于归于外部因素。

印象管理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第四章社会行为1、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

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分为共同性和非共同性的影响。

前者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后者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

2、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

3、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二是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大多的侵犯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

三是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的情绪,比如愤怒。

4、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温度与侵犯行为,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饮酒与侵犯行为。

5、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6、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替代性攻击与宣泄,示范非侵犯行为,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7、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的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理他行为。

8、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9、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情境因素,助人者的特点,求助者的特点。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环境条件因,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特点: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

求助者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的影响。

第五章态度问题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以下三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