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黑叶猴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ebd89c7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5.png)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姚小刚;张明明;李继祥;陈光平;胡灿实【摘要】2015年5-12月,基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历史资料设定重点调查区域,采用定点观察与痕迹观察资料收集以及非诱导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对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并结合保护区巡护记录,重新确定黑叶猴在保护区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结果显示: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约为29群195只,比1995年增长了143.75%,比2003年增长了39.29%;主要分布区域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马蹄溪、白石溪、猪钻子沟、苏家沟、油筒溪、观音岩、底水、枇杷岩、让水坝等9个沟段中.全保护区内黑叶猴群体密度为0.11群/km2,种群密度为0.74只/km2,其中主要活动范围约32.50 km2,主要活动范围内群体密度为0.89群/km2,种群密度为6.00只/km2.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得益于保护区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有效制止了盗猎行为的发生,减少了附近居民活动对黑叶猴的干扰和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黑叶猴种群及其栖息地,建议保护区通过划定重点管护区域、加强科学管理、开展生境管理和调节、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社区共管等措施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制.【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7页(P641-647)【关键词】黑叶猴;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者】姚小刚;张明明;李继祥;陈光平;胡灿实【作者单位】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绥阳563300;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绥阳563300;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绥阳563300;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又名叶猴、乌叶猴、乌猿、岩蛛猴、岩猫等,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dae叶猴属Trachypithecu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汪松,2004),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IUCN,2015),同时被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收录在附录Ⅱ(王应祥等,1999)。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7c42d471fe910ef12df86e.png)
龙源期刊网
生命科学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11期
世界首例珍稀
黑叶猴“龙凤胎”首度亮相
近日,世界首例珍稀黑叶猴龙凤胎与游客见面。
黑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有“猴界大熊猫”之称,这对龙凤胎上月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诞生。
黑叶猴分布于中国的重庆、广西、贵州、四川到越南东北部地区,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树栖生活。
由于热带原始森林面积的砍伐和缩小,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云南地区的野外黑叶猴几乎绝迹。
2012年黑叶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種红色名录。
黑叶猴野外寿命1-12岁,4-5岁性成熟,每胎1仔,极少产2仔,这次在长隆诞生的黑叶猴龙凤胎乃世界首例。
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4ab34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5.png)
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广西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是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猴科动物,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雨林中。
目前,广西地区黑叶猴存活数量非常有限,其分布面积在不断缩小,生态保护日益重要。
因此,对广西黑叶猴的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黑叶猴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对广西黑叶猴的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进行初步探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1. 广西黑叶猴的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有关黑叶猴的分布资料,掌握黑叶猴在广西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广西黑叶猴行为生态学研究通过对黑叶猴的观察和记录,研究其食性、活动时间、行为特点等行为生态学信息,探究黑叶猴在广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和行为模式。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1. 实地调查通过对广西地区可能存在黑叶猴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黑叶猴的分布资料和生境特点等数据。
2. 观察记录通过在黑叶猴活动场所进行观察和记录,获取黑叶猴的行为生态学信息。
3. 样本采集根据实地采集到的黑叶猴的信息,进行样本采集,通过基因分析等技术手段,获取进一步的生态信息。
4.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有关黑叶猴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黑叶猴在广西地区的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特点。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广西黑叶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黑叶猴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同时,黑叶猴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掌握其行为生态学信息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支持。
濒危物种黑叶猴“添丁”
![濒危物种黑叶猴“添丁”](https://img.taocdn.com/s3/m/cffa1b3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d.png)
冷冻人类粪便或能避免灭绝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粪便样本,现已打包邮寄至瑞士,并将接受冷冻处理。
科学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微生物金库”,此举或许有一天能拯救人类免于灭绝。
瑞士苏黎世大学微生物学家阿德里安·埃格里表示,地球上最濒危的生物实际上是生活在肠道中的微小生物,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正在对这些微小生物群落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影响有一天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体内大约有30万亿个细胞,但人体微生物组由大约39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它们在分解人类摄入的食物时起着关键作用,也在帮助人类吸收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这些微生物还能补充肠道和皮肤的内膜,修复受损细胞。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微生物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微生物也被发现与抑郁症、免疫反应、记忆力减退和预期寿命有关。
因此,为了帮助人体减少损失微生物多样性,埃格里和同事启动了他们的“微生物金库”计划,这是一个冷冻人类粪便的样本库,其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如果它们被证明对人体有益,就可以重新培育。
该方案的灵感来自斯瓦尔巴群岛的全球种子库,该种子库储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植物种子,避免这些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微生物金库”的基本设计框架于2018年提出,目前研究团队已收集了大约3000个粪便样本。
下一步研究者将着眼于收集不同生活方式居民的粪便样本,扩大粪便微生物多样性。
——————————————————————————————◎ 来源|北京日报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5。
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众分布地—1
![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众分布地—1](https://img.taocdn.com/s3/m/925c3dae0029bd64783e2c9f.png)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保护区概况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8°37′30″—28°54′20″,东经108°3′53″—108°19′45″,总面积31113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presbeyeis francoisi)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经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管理机构定编25人。
为了保障黑叶猴种群繁衍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明确,贵州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省林业厅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人,所需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二、自然环境麻阳河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北东,主要公布于乌江的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
麻阳河、洪渡河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
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
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
除切割很深的谷底溪流不断,地下水丰富外,大多数区域地表经流稀少,峰丛、洼地、漏斗、溶洞、陡崖、石峰等溶蚀地貌及崩塌地貌发育强烈景观奇特壮美。
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
![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25615f9049649b6649d74720.png)
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在中国最常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主要分布在五个自然保护区内,包括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和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我们对贵州省有黑叶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但在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并未发现实体黑叶猴,故本研究对该保护区不做考虑。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深切的峡谷沿河流发育,两岸洞穴发育较好,为黑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为1160-1200只,是世界上黑叶猴分布最多的省份。
因此对贵州省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黑叶猴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现有4个黑叶猴分布的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种群分布点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黑叶猴分布的特征,绘制黑叶猴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图,计算黑叶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并与这4个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作对比,探寻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更好地保护黑叶猴这一物种。
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数量变化2016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8群73只增加到16群119只,增长了46只;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30只减少到17群107只,减少了23只;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38群395只增长到58群511只,增长了116只;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20群140只增长到22群183只,增长了43只。
2贵州省黑叶猴的栖息地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重复5次后,AUC的平均值为0.721,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
大明山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保护对策分析
![大明山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保护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48e0e10975f46527d3e1ee.png)
完全分 隔开 来, 它们之 间不可能再有基 因交流 , 大 明山黑叶猴种 群的 发 展可能取决于它们的独立进 化, 或者局 部灭绝直至全部灭绝 。
4 . 2 偷猎和采集猴 结现 象仍然存在
最全的黑叶猴百科
![最全的黑叶猴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0652cfcabb4cf7ec4afed075.png)
黑叶猴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
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
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
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
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
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 仔,偶见2仔。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台湾网2月22日消息贵州省黑叶猴总量已经达到1000多只,成为全世界黑叶猴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据新华网报道,黑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最早于1889年发现于广西。
目前全世界野生黑叶猴仅存2000多只,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
在越南和广西地区,黑叶猴数量较少,且分散,在广西的黑叶猴就分布在9个隔离地域内。
据贵州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介绍,贵州的黑叶猴数量多,且分布相对集中,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栖息地。
其中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数量和猴群最多的地区,目前已查明黑叶猴群70多群,黑叶猴数量700多只。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黑叶猴增加了200多只。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和林业部门狠抓生态环境建设,严厉打击捕猎和贩卖野生保护动物的违法行为,给黑叶猴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黑叶猴目前世界仅存四千五百只,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其中广西有三千只左右。
黑叶猴别名乌猿学名Presbytis francoisi英文名 Francois monkey猴科 Cercopithecidae分布广西、贵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
中国黑叶猴及其保护措施
![中国黑叶猴及其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095d45bf01dc281e53af052.png)
第2 6卷 第 4期 20 0 7年 1 2月
延安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u a fYa a nv ri ( aua ce c dt n o r l n n U iest N trlS in eE io n o y i
摘
要 :黑叶猴 ( rcyi eu fa ci 加 黝 ) Tahp hcs rno i t s 系我 国极珍 贵 的 药 用动 物 ,国家 I级 重 点保 护 野
生动物 ,其分 布 区仅 在我 国、 老挝 和越 南 ,在我 国相 当狭 窄 ,主要 分布 在广 西 、 州、 南和 重庆 的 贵 云 喀斯 特石 山地 区。结合 近年 对重庆 金佛 山 自然保 护 区黑 叶猴 的研 究 ,以及 已发 表 的资料 ,对 黑 叶 猴 的分 类和形 态 、 理分 布 、 息地 的主要 特 征 、 地 栖 社群 组 成和 日活 动规 律 、 级序 列、 殖 和 生 育等 等 繁
方 面作 了综述 。 并结合 黑叶 猴 目前 面 临 的 生存 压 力 ,提 出 了建 立 自然 保 护 区、 迁地 保 护 、 态 移 生 民、 制 当地人 口和 解 决人 的生存 问题 等保 护 黑叶猴 的一 些措施 。 控 关键 词 : 黑叶猴 ;保护 ;中国
中图分 类号 :98 1 Q 5 .
野 生动 物 , C T S列 为 附 录 Ⅱ物 种 ,U N红 皮 书 被 IE IC
得到的; 治疗儿童脊髓灰质炎所用的牛痘疫苗是猴 子作 为感染者生产 的;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猿猴类免
疫缺 陷 病毒 ( I SV)了解 到 人 类 的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列 为易 危 ( u) V ,中国 濒危 动物 红 皮 书 将 其 列 为 濒
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变化的调查
![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变化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84048b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7d.png)
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变化的调查田应洲;李松;左经会;向红;徐贤碧;杨中甫;杨友联;杨再超【摘要】2012年3月17日至5月6日,采用个别访问法、蹲点摄影摄像记录统计法对野钟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s)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现有20群107只个体,其中2012年出生的婴猴为18只个体;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分布的范围沿北盘江上、下游分别延伸了20余km,不少猴群已迁移至保护区以外;野钟黑叶猴的致危因子主要表现在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片段化;野钟黑叶猴春季以30多种种子植物的芽、嫩枝、叶、花、果实为食.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扩大现有保护区面积,增加保护区管理人员职数,加强保护区网络执法力度,严禁保护区内群众放养黑山羊,解决保护区内群众无煤生活砍伐森林的旧习惯.在条件可能的条件下,将野钟自然保护区申报批准为贵州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栖息地变化【作者】田应洲;李松;左经会;向红;徐贤碧;杨中甫;杨友联;杨再超【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市林业局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市林业局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2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s)隶属灵长目(Primaf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_现状与保护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_现状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84d358471fe910ef12df829.png)
动物学研究1999,Aug.20(4):306~315C N53-1040/Q ISSN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综述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王应祥蒋学龙冯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动物学研究室昆明650223wangyx@mai l1k i z1ac1cn)摘要中国的叶猴据记载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 ithecus entellus)(含2亚种)、戴帽叶猴(T rachyp i-thecus p ileatus)、灰叶猴(T rachyp ithecus p hayr ei)(含2亚种)、黑叶猴(T r achyp ithecus f 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 r achyp ithecus geei)。
对这些叶猴的属、种分类颇有争议:在属级水平上,曾使用过Pithecus、Semnop ithecus、Presbytis和T r achy p ithecus作为属名,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迄今一直用Pres bytis作为属名。
本文采用Semnop ithecus (长尾叶猴)和T r achyp ithecus(其他叶猴)作为属名;在种级水平上,Allen(1938)记述的云南西南部的巴氏叶猴(Pithecus obscur us bar bei),我们认为是灰叶猴的掸邦亚种(T rachyp ithecus p hay rei shanicus);T.an(1957)订的白头叶猴(Pr esby tis leucocephalus)应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叶猴在我国的分布系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替代分布。
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而被列为国家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近期调查,我国叶猴的数量分别是:长尾叶猴约1000只,戴帽叶猴500~600只,灰叶猴5000~6000只,黑叶猴3200~3500只(其中白头亚种1200~1400只),金叶猴在我国是否确有分布尚待核实。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4e5778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1.png)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胡淋正;勾伟;王万海;冯育才;杨雄威;粟海军【期刊名称】《野生动物学报》【年(卷),期】2024(45)1【摘要】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
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总页数】7页(P1-7)【作者】胡淋正;勾伟;王万海;冯育才;杨雄威;粟海军【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相关文献】1.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3.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4.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鹿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调查5.贵州野钟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布及夜宿洞穴调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叶猴知识知多少
![黑叶猴知识知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b841557c011ca300a6c3908d.png)
黑叶猴地理分布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 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 很少。 历史上,黑叶猴在我国的分布远比现 在为广,曾经见于广东、海南等地,数量 也较多,例如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的 《广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乌猿,黑 如漆,白须长尾,人多畜之。”的记载。
黑叶猴食物习性
黑叶猴以植物性食物为 主。有人认为它仅以嫩叶 为食,所 以被称为叶猴, 事实上,它不仅采食嫩叶, 也吃嫩芽、茎、花、果实 和种子等部分,喜欢吃的 植物有木棉、无根藤、莴 苣笋、女贞、沙梨、荔枝 等20多种。由于胃中有3个 室,嚼碎了的树叶在第一 室中通过细菌的帮助而被 溶解,在第二室中搅拌呈 糊状后再送到第三室中, 这样硬度较大的树叶就能 够被彻底地消化了 。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 分布区域狭窄。它的体型纤瘦,头部较 小,尾巴和四肢细长,体长为48—64厘 米,尾长80—90厘米,体重8—10千克。 它的头顶有一撮竖直立起的黑色冠毛, 枕部有2个毛旋,眼睛黑色,两颊从耳 尖至嘴角处各有一道白毛,形状好似两 撇白色的胡须,十分有趣。全身包括手 脚的体毛均为黑色,背部较腹面长而浓 密,所以又被叫做乌猿。臀部的胼胝比 较大,尾端有时呈白色。两颊至耳基部 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 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 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 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 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 黄色。雌兽在会阴区至腹股沟的内侧有 一块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使之成为 区别雄兽和雌兽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 在黑叶猴的产地也曾多次发现全身为银 白色或者身上具有一些白色斑块的变异 个体,这在灵长目动物中也是少见的。
黑叶猴形态特征
黑叶猴繁殖习性
繁殖:黑叶猴的繁殖期多在秋冬季节, 雌兽的生育期多在从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 季节,一般每胎产1仔,偶而有2仔。黑叶 猴的寿命为10—12年。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的开题报告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d170e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6.png)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我国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了一种黑叶猴的自然栖息地。
该黑叶猴是云南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在全球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因此,对于黑叶猴自然栖息地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境的初步观察,探究黑叶猴的生境利用状况,揭示它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态习性,并为保护黑叶猴及其自然栖息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 确定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考察,确定研究区域,包括黑叶猴自然栖息地和其周边环境。
2. 野外观察利用现场观察等野外方法,观测黑叶猴的生境利用状况,包括行为、食性、栖息地选择等方面,并对黑叶猴群体的数量及分布进行初步调查。
3. 数据分析对野外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揭示黑叶猴的生境利用规律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征。
四、研究意义1. 对黑叶猴的生态习性和生境利用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其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2. 对于保护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其周边环境有重要意义。
3. 为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数据和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1.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搜集黑叶猴的生境利用情况。
2. 数据分析法:对实地考察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统计。
3. 网络调查法:利用网络检索获取前人有关黑叶猴生境利用的研究进展等相关信息。
六、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获得黑叶猴的行为习性、生态习性、生境利用规律等重要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计会取得以下成果:1.明确黑叶猴的生态行为特征。
2.揭示黑叶猴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
3.为黑叶猴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七、研究进程安排1.确定研究方向:9月-10月2.实地调查和数据的采集:11月-12月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1月-2月4.研究报告撰写:3月5.论文答辩:4月八、参考文献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分布现状和生态生物学研究,《四川动物》,2000年,第19卷,第170-174页2. 宽阔水黑叶猴的食性与生境利用,《四川动物》,2003年,第22卷,第184-187页3. 黑叶猴的食性与营养生态,中国森林动物学报,2004年,第23卷,第149-153页。
麻阳河保护区的黑色精灵--黑叶猴
![麻阳河保护区的黑色精灵--黑叶猴](https://img.taocdn.com/s3/m/732a4d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f.png)
地球丨生物多样性麻阳河保护区的黑色精灵黑叶猴文I黄乘明卢琳琳吴安康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的沿河、务川两县境内,总面积31113公顷。
地处 乌江上游,武陵山脉抬升造就了保护区所在地区的高山峡谷地貌。
山顶为缓坡,缓坡包含有丰富的土壤和植被,山顶缓坡成为当地村民的住所和紧挨在房前屋后的耕地。
峡谷中段为地形抬升形成的悬崖峭壁和石块崩塌形成的岩洞,峡谷的谷底是河流。
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上生活着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TracWp〗£\hecus francoisis)。
在麻阳河保护区内,黑叶猴主要生活在山顶和峡谷河流之间的“夹心饼干”似的峡谷中段悬崖峭壁地带,也会经常光顾山顶上老乡房前屋后的耕地,甚至爬到屋顶晒太阳休息。
谷地除了河流,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黑叶猴也经常光顾。
在 枯水季节,猴群经常会借着石块在河流的两岸穿〇麻阳河猴群柄息地0被山洪困在河中央摄影/汤练宗梭,再沿着悬崖峭壁爬到山上寻找食物;在河水上涨时,黑叶猴只能蹲在河流的一侧,待河水变小时,才敢沿着石块跳到对岸。
有时候,河水突然 暴涨,猴群的一部分已经过了河,另一部分则被暴涨的河水挡住了过河的去路,偶尔也发生小猴被困在河中石块的事件。
全球的黑叶猴只分布在我国的广西、贵州和 重庆南部以及越南的北部,全球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
麻阳河保护区有黑叶猴72群554只左 右,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2017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叶猴之乡”。
除了属于我国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还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K/CW)确 定的濒危物种,也是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 约(CITES1)列入附录II的保护物种。
黑叶猴的起源及其同属特性黑叶猴隶属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
本属的灵长类有20个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而我国的云南、贵州、西藏和广西等省区是乌叶堠属灵长类的分布区。
根据研究大约几百万年前,乌叶猴属的祖先起源于东南亚,且沿着山脉和河流一路向北扩散。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黑叶猴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黑叶猴](https://img.taocdn.com/s3/m/16c790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黑叶猴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和遵义市的交界处。
这里有山峦叠翠、江河潺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在这片美丽的山区中,有着一群珍贵的黑叶猴。
作为中国唯一的一种独立属黑叶猴,其在自然保护区中的数量只有2000多只。
在2003年,黑叶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也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中的珍贵物种之一。
黑叶猴居住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山中。
它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社交行为,他们形成了拥有明确等级结构的家族群体。
家族可以由10-15只黑叶猴组成。
家族的最上位母猴具有指挥和保护职责,而家族内的其它成员都会受到其指挥和保护。
黑叶猴每年有一个繁殖季节,由母猴直接负责抚养小猴子。
黑叶猴只吃植物和昆虫,他们喜欢吃果实、嫩枝和叶子。
黑叶猴的生活离不开保护区,保护区里的自然环境、植物和水源等都是它们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因素。
而由于人类的开发,很多猕猴栖息地都被破坏,猴种的数量也遭受了很大的压力。
保护区中的黑叶猴,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生存环境的破坏。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对土地的占用,生活在沿岸地带的黑叶猴失去了大量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采伐木材和开荒种植也在遏制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保护黑叶猴的栖息地和野生环境,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展开一系列活动,例如重新植树造林、建立水源采集区等措施。
同时,保护区还根据黑叶猴的行为特点,设置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在游客等人群活动区域中禁止摄影,禁止喂食野生动物及离开指定路径等等。
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黑叶猴,是我们国家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可爱的国宝。
通过加强保护,让野生动物处于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中,我们才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正如这些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https://img.taocdn.com/s3/m/fa511aaac77da26925c5b0ae.png)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黑叶猴中文名称:黑叶猴拉丁学名:resbytis francoisi俗名:叶猴乌叶猴乌猿英文名:Francois's Leaf Monkey物种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哺乳纲Mammalia目:灵长目rimates科:猴科Cercoithecidae属:乌叶猴属Trachyithecus种:黑叶猴T. francoisi地理分布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武隆芙蓉江景区两岸有黑叶猴出没。
历史上黑叶猴在我国的分布远比现在为广曾经见于广东、海南等地数量也较多例如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的《广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乌猿黑如漆白须长尾人多畜之。
”的记载。
形态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
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生活习性黑叶猴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岩洞较多的石灰岩地区其中生活于分布区北部的黑叶猴体毛较长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积有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黑叶猴喜爱群居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
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
黑叶猴行动敏捷、轻盈善于攀登、跳跃早晨和傍晚尤为活跃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
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黄昏进洞之前都由群体中担任首领的雄兽率先入洞观察没有发现异常时其它成员才依次而入最后进洞的是怀孕和带有幼仔的雌兽。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
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
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高中地理课外阅读保护世界濒危物种贵州黑叶猴数量达850多只素材
![高中地理课外阅读保护世界濒危物种贵州黑叶猴数量达850多只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95b1590d5bbfd0a795673f4.png)
保护世界濒危物种贵州黑叶猴数量达850多只新华社贵阳贵州近年有效保护世界濒危物种黑叶猴,目前全省黑叶猴数量达850多只。
记者从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目前全球野生黑叶猴数量2000只左右,其中1500只生活在中国,而在贵州省麻阳河、六盘水野钟、道真大沙河、绥阳宽阔水等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黑叶猴数量有850多只。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黑叶猴种群分布最为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地区,当地生存着72群550多只黑叶猴。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说,近年保护区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帮助周边村民发展茶叶、核桃等生态产业,并在2009年至2017年发放森林生态补偿资金2400多万元,惠及保护区内的近3万群众,有效改善了黑叶猴的生存环境。
俗称乌猿的黑叶猴,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物种,目前该物种在越南和中国的贵州、广西、重庆等地生存。
黑叶猴在中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据了解,成年的黑叶猴全身呈乌黑色,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为乳黄色,30天左右后全身毛发逐渐变黑,但头部仍是金黄色。
来源:新华网。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态及数量的初步调查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态及数量的初步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ffb4567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3.png)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态及数量的初步调查
李明晶;马建章
【期刊名称】《野生动物》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 黑叶猴(Preslytis francoisi)是珍贵稀有的灵长类动物,是我国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属国家一级保护对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物种,贵州省已在水城特区的野钟和沿河县的麻阳河建立了两处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对于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笔者曾先后于1986年10月至11月和1987年9月进行了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1988年7月20日至8月12日,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期间,又分别对几个猴群进行了跟踪观察,并对该保护区范围内黑叶猴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李明晶;马建章
【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厅;东北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
【相关文献】
1.夏季与冬季日照时间对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昼夜活动节律的影响 [J], 洪伟;刘宁
2.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生境对彭水水库蓄水响应的遥感监测分析 [J], 兰安军;
孙传亮;向刚;范泽孟
3.六盘水市野钟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生态及种群数量的春季调查研究 [J], 田应洲;李松;左经会;林长松;徐贤碧;况明刚;李宗瑜;杨中甫
4.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气候特征及黑叶猴的气候生态条件 [J], 朱伯伦;杨迎祥
5.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肠道寄生虫初步调查 [J], 杨天友;莫忠妹;熊富玉;聂冉;石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录。
在分类学上,黑叶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因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而得名,又因其体被黑色长毛,所以在广西也被称为乌猿;在重庆被称为黑猴子;贵州境内的黑叶猴善于在悬岩峭壁上行走攀爬,在当地又被称为岩蛛猴。
社群组成、分布及习性
黑叶猴喜爱群居,其社会结构通常为单雄家群,由一只成年雄猴、几只成年雌猴及其未成年后代组成,每群一般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
通常在树木上层活动或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每群具有相对固定的家域。
未成年的雄猴在达到性成熟(3岁左右)前往往被赶出出生群,独自生活或与其他同样被驱逐的未成年雄猴组成没有固定家域的全雄群体。
未成年的雄猴往往在其他家群的家域内游荡,伺机攻击家群中的成年雄猴,一旦得手便取而代之,组成自己的家群。
这是猴群中很重要的一种新老更替形式,有利于保存更优秀的遗传基因。
黑叶猴分布较广(北纬21°30'~29°08'),我国重庆市、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9个县,以及越南北部的高平、北太等7个省的18个地区均有黑叶猴分布的历史记录,黑叶猴主要栖息于这些地区的喀斯特森林中。
黑叶猴的生境往往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且岩洞较多,有利于其躲避敌害。
急剧下降的种群数量
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黑叶猴还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和重庆的41个隔离分布点内,估计个体数量为3500~3850只,其中广西的23个县约有2200~2500只,贵州的11个县约有1000只,重庆的5个县约有300只。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黑叶猴的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甚至从一些原有的分布点消失。
截至2010年,我国黑叶猴的野生种群数量为203~208群(1660~1700只),仅有22个隔离分布点,栖息生境总面积520平方千米,分布范围正在急剧萎缩。
其
我国黑叶猴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
胡刚
中,2003年广西的野生黑叶猴已在13个县的原有分布点绝迹,仅存于10个县的14个隔离分布点,种群的个体数量急剧降至300多只。
偷猎压力较小的重庆与贵州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下降不多,甚至还略有上升,但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已导致其在一些原有分布点绝迹。
2008年贵州黑叶猴种群的个体数量约为1160~1200只(132~137群),仅存于黔东北的大沙河、柏箐、宽阔水、麻阳河以及黔中六盘水的野钟等5个保护区,而黔东南原有的5个分布点近年已很难见到黑叶猴的活动踪迹。
2010年重庆黑叶猴种群的个体数量约为200只,残存于南川金佛山、彭水与武隆交界处的芙蓉江以及万盛的黑山谷等3个隔离分布点。
面临的主要威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野生灵长类动物均面临捕猎与栖息地退化的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斑块化和人为干扰,我国黑叶猴野生种群也未能幸免。
盗猎被认为是导致广西黑叶猴野生种群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其种群的栖息地也严重退化。
贵州和重庆黑叶猴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多种形式的栖息地退化,如耕地扩大、薪柴砍伐、家畜放牧、水电建设和旅游开发等。
其中,耕地扩大与水电建设往往导致原有的栖息生境萎缩与斑块化,使原本相邻且交往密切的种群无法继续进行个体交流,进而可能造成黑叶猴近亲繁
殖、种群退化、生存能力降
低。
例如,重庆芙蓉江两岸的
山顶台地多被开垦,黑叶猴
仅能在沿江两岸的常绿阔叶
林中生活,江口电站的建设
更使黑叶猴分布江段的水位
上升约50~80米,淹没了30%
~50%适宜黑叶猴生存的常
绿阔叶林,最终导致该地的
黑叶猴种群数量由2000年的
4群40~45只下降到2010年的
4群36只。
由于彭水乌江电站
的建设,库区回水已将麻阳
河保护区缠丝河一带的猴群
完全隔离。
尽管当地已基本实现了电力供应,当地政府也采取补贴的形式鼓励以煤、电进行烟叶烘烤,但是在重庆、贵州的黑叶猴分布区,以做饭、取暖和烟叶烘烤为目的的薪柴砍伐仍很常见,特别是不通公路的村寨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由此导致黑叶猴的栖息地遭到进一步破坏。
此外,黔东北的黑叶猴分布区内放养家畜(主要是山羊)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所有这些因素均导致了黑叶猴栖息地生境的持续退化,不断挑战黑叶猴的生存底线。
有关滇金丝猴和红疣猴的多年研究已经证实:栖息地退化可导致猴群种群数量下降、个体生存力降低。
应对栖息地退化的行为适应
为了适应栖息生境的改变,黑叶猴的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包括扩大家域面积、拓宽食谱等。
生活在麻阳河保护区缓冲区内的野生黑叶猴日迁移距离为350~2100米,平均家域面积可达约0.7平方千米,远远大于生活在核心区的同类。
同时,为了应对食物资源匮乏的局面,黑叶猴加强了对灌木、藤本、草本等植物的依赖。
根据野外考察的结果,一些黑叶猴一年食物种类的近50%、冬季食物种类的75%来自灌木和藤本等非乔木食物。
此外,栖息于严重干扰生境中的黑叶猴还取食栽培树种(如响叶杨和毛白杨)的嫩叶,并大量盗食玉米、红薯等农作物。
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黑叶猴群还出现了哺乳
一个典型的黑叶猴家群(其中的婴猴出生约10天)
期与生殖间隔延长的现象。
例如,麻阳河缓冲区内黑叶猴群的哺乳期为14~16个月,生殖间隔为19~28个月,远高于动物园中黑叶猴的相关记录。
并且黑叶猴的社群组成也产生一些改变,由于各家群的隔离程度加深,个体无法进行迁移;家域面积的过大也需要更多雄性成员参与家域护卫,雄性后代迁出的时间通常由3岁前推迟到5~6岁,这样就产生一种特殊的家群——
—年龄依赖多雄群。
在这种家群中,年轻的雄性后代已经具备生殖能力,但是由于其父王的存在而没有交配机会。
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一旦猴王去世,年轻的雄猴就可能继承家群的交配权,从而引起近亲繁殖。
这些看似自然选择的行为适应能否帮助黑叶猴渡过目前的生存危机,它们的未来将如何?这些
问题仍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
行为适应引发的保护问题与启迪
干扰生境中黑叶猴家域面积的扩
大必然导致环境容纳量的降低,从而
使现有的栖息地面积无法满足猴群的
生存需要。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黑叶
猴大量盗食农作物势必导致猴群与当
地居民发生冲突,在没有地方财政投
入的情况下,单靠保护区管理部门募
集的资金赔偿当地居民的损失无疑是
杯水车薪。
不仅如此,大量摄入高淀粉
含量的农作物还可能影响疣猴类特有
的消化系统功能,使其体内分解植物
纤维素的酶的活性与参与发酵的肠道
菌群出现异常。
对灌木、藤本和草本食
物的依赖还会导致黑叶猴与放牧家畜
竞争食物,如在麻阳河缓冲区内,黑叶
猴取食的164种植物中有112种被同域
放养的山羊采食。
这种情况可以用生
态位理论较好地说明。
两个或两个以
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
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称为生
态位重叠。
即使在食物相对丰盛的春
季,黑叶猴与放养山羊的生态位重叠
指数也达到0.57,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冬
季更是高达0.74。
除食物竞争外,野生黑叶猴与人类及其放养家畜的频繁接触也可能导致寄生虫等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
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可是黑叶猴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这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黑叶猴在干扰生境中表现出来的生存适应现象启发我们,对于中等程度干扰的生境,通过限制放牧规模、扦插食物灌丛等手段人工恢复生境,将有助于黑叶猴种群的恢复和长期保存。
保护建议
目前,我国黑叶猴的分布范围内共有金佛山、麻阳河、弄岗等16个保护区,总面积2734平方公里,但其中仅有一半的面积(约1357平方公里)被森林
取食多脉榆的嫩叶饮水
(含人工林)覆盖,且大多数保护区内的天然林不连续,往往被人工林、灌丛、草地、耕地、公路和村庄所分隔。
简单地说,虽然保护区的面积很大,但黑叶猴能够生活的面积很少且十分分散,总共仅有约480平方公里。
目前最有效的保护黑叶猴及其生存环境的方法就是连接各个分散的保护区,增加其适宜生境的面积。
我国黑叶猴野生种群的70%(1150~1190只)分布于重庆南部的金佛山与贵州东北部的大沙河、宽阔水和麻阳河4个保护区。
其中,金佛山有21群150只,麻阳河有76群730余只,大沙河有17~19群140~150只,宽阔水有20群140余只。
这些保护区的地理位置邻近且没有河流等天然隔离物,较容易恢复种群间的个体交流。
特别是重庆金佛山,这里的黑叶猴仅分布在保护区东北约50平方公里的常绿阔叶林中,而大沙河保护区的猴群多分布在保护区西部片区,这两片区域相邻分布。
此外,贵州六盘水的野钟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有15群约110只黑叶猴,其中只有8群50只分布于保护区内。
野钟保护区的面积仅有27平方公里,且黑叶猴的适宜生境(常绿阔叶林)残存于北盘江河谷的悬崖峭壁上,两岸的山顶台地均已被开垦为耕地,因此对该隔离种群的保护也应给予特别关注。
虽然黑叶猴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但它们仍顽强地生存着,这让我们充满希望。
作为一名珍稀动物保护领域的工作者,我会尽最大努力,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来,尽快改善黑叶猴的栖息环境,留给它们一方生生不息的乐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麻阳河核心区
家群的成年公猴——
—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