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合集下载

《青年艺术家画像》中斯蒂芬的“局外人”形象解读

《青年艺术家画像》中斯蒂芬的“局外人”形象解读

《青年艺术家画像》中斯蒂芬的“局外人”形象解读作者:薛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青年艺术家画像》作为一部公认的成长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在天主教家庭成长的斯蒂芬如何摆脱家庭、社会和宗教束缚,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然而在他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也逐渐沦为了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局外人”。

关键词:斯蒂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局外人”作者简介:薛义(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一、引言《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二十世纪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斯蒂芬成长为青年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在斯蒂芬的成长与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潜在的艺术家特质,从而开始了摆脱家庭、社会和宗教的束缚的曲折成长历程,继而也沦为了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局外人”,踏上了在异乡孤独地求索艺术的道路。

本文主要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方面解读斯蒂芬成为“局外人”的演变过程。

二、家庭生活的“局外人”小说中对于斯蒂芬家庭生活的描写主要集中于第一、二章,即斯蒂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其主要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丹特和查尔斯伯父。

小说开篇以象征性的意味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便是对父亲唯一的外貌描写“他的脸是毛茸茸的”(1)[1],而对于母亲的描写则是母亲身上的味道要比父亲好闻,母亲在他尿床时为他换上油布,在斯蒂芬儿时的潜意识中便对父亲有本能的排斥和畏惧心理,情感上要更依赖母亲。

第一次尿床时的感受在他看来先是温热,然后变得冰冷,就像家庭生活对于幼小的他来说是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

作为一个天主教家庭,母亲和丹特是斯蒂芬认识社会的引路人,她们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丹特的宗教信仰更是到了狂热的程度,在这种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童年的斯蒂芬就形成了政治无意识。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象征主义手法的妙用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象征主义手法的妙用
的起 点就 与 牛 狭 路相 逢 ,意 味着 他 未 来 的 生活 将 会 充满 阻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是詹姆斯 ・ 乔伊斯创作生涯 中期的重要艺术成果。 乔伊斯从其生活经历与精神感受 中积 累丰富的素材 , 经过反复提炼与艺术加工,为读者成功地塑
造 了一 个从 童年 到青 年 , 从 幼稚 到相对 成熟 的青 年 艺术 家 的 形 象 。全 书共分 五章 ,故 事 的情节 展开 主要 围绕 一条 主线 ,
【 关键词 】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詹姆斯 ・ 乔伊斯 象征 主义 巧妙 运用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1 5 —0 0 7 l -0 1
示了他未来不平的生活道路。在这里 ,牛是爱尔兰的象征, 代 表着 社会 势 力 ;“ 哞 哞 ”这一 象声 词 则表 示 牛无 时无 刻 不 在展现 自己的存在和顽强的生命力 , 暗示 出爱尔兰社会实力 的强大 ; 而路则代表着方 向、 旅程和选择。小孩在人生道路
中的 主要 人物 ,可谓 “ 一 箭 双雕 ” ,又 毫无 矫揉 造 作之 嫌 ,
从 前有 一个 时候 ,而且 那 时候 正赶 上 好年 月 ,有一 头哞 哞奶 牛 沿着 大路走 过来 , 这 头沿着 大路 走过 来 的哞 哞奶 牛遇 见 了一个 漂 亮 的孩子 ,他 的名 字 叫馋 嘴娃 娃 …… 他 的父 亲跟他 讲过 这个 故 事 : 他父 亲从 一 面镜 子里看 着
的绝妙 之 处 ,同时希 望能从 一定 程度 上 帮助读 者 较深刻 透彻
的 阅读 该 书 。 首先 , 从 该 书 的开篇探 讨乔 伊斯 对象 征 主义 手法 的巧妙

色彩隐喻的文化意蕴——从《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说起

色彩隐喻的文化意蕴——从《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说起

6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谢基凤(),女,湖南衡阳人,从事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方向的研究。

一、引语颜色词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

正如张培基(1979,57)所说,“颜色词在文学写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定的……颜色词的正确运用是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两部作品《都柏林人》(Dubliners)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 f the Artist Yo ung M an)(以下简称“《肖像》”)运用了大量色彩及与特定色彩相关的器物形成的隐喻意义,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更为小说涂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从而使小说在色彩斑斓中完成了对爱尔兰政治、宗教、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严肃批判。

二、色彩隐喻1.营造特定气氛的色彩隐喻乔伊斯在《都柏林人》和《肖像》中不仅反复使用“黑色”和许多类似意义的词语(如:blackened ,dar k ,somber 等),还大量使用其它掺杂黑色的颜色词,如grey ,maroo n ,greenish-black ,dark-blue ,dark-purple 等来营造一种阴暗、压抑的氛围,揭露爱尔兰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象征这个国家生活的颓丧和前途的黯淡,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2.塑造特定人物的色彩隐喻乔伊斯作品中颜色词运用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塑造特定人物。

《都柏林人》和《肖像》创作时期,爱尔兰正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爱尔兰人,尤其是都柏林人,似乎走到了死胡同,却无人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冲出樊笼,寻找新的出路。

乔伊斯对国人麻木不仁的心态痛心疾首,决意救人先救心,用文学来揭露国人的“精神瘫痪”。

因此,他在作品里频繁使用黑色、褐色等暗色调来描写本来碧眼的爱尔兰人,在读者面前勾勒出麻木愚昧、颓废堕落的爱尔兰人形象。

两部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是醉鬼、骗子、阴谋者、失意者或儿童施虐者,这些都柏林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眼睛大多是黑色的。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探讨了它们在译文策略、翻译美学运用、美学效果、对原著意义传达以及读者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元素,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结合翻译理论和文学批评角度,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透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译本、译文策略、翻译过程、美学效果、原著意义传达、读者影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奥地利文学巨匠斯特凡·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一个年轻画家在犹豫、挣扎和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由于其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这部小说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中国,这部小说也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因此也有多个中文译本问世。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表达和传达原著精神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引发了研究者对翻译美学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本文将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译文策略、美学效果以及对原著意义的传达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译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与再现。

1.2 概述研究对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标志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的故事,描绘了他在都柏林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中文翻译版众多,其中两个备受关注的中译本各具特色。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探索自我的镜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乔伊斯通过主人公斯蒂芬·戴德勒斯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成长和形成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探讨之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信仰和爱的追问。

斯蒂芬的故事从幼年的无知和好奇开始,逐渐步入青春期的迷惘与反叛。

他的成长轨迹是一连串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书中充满了对宗教、教育、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深刻反思。

乔伊斯以精湛的意识流手法,将斯蒂芬内心世界的纷扰、矛盾和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斯蒂芬身上那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挣扎,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权威与传统时的困惑和不满。

他对艺术的执着,则体现了一种对美的永恒追求。

斯蒂芬在艺术的道路上孤独前行,试图用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书中对爱尔兰社会环境的描绘也令我印象深刻。

乔伊斯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对斯蒂芬眼中的世界进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狭隘。

斯蒂芬渴望自由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他的反叛和逃离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我,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斯蒂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

此外,乔伊斯的语言运用也令我赞叹。

他的文字不仅富有音乐性,而且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首复杂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深意,需要我们细心品味。

总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的杰作。

它不仅让我对艺术家的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引言
的描写 , 探 寻这 些 角 色所 富含 的深层 意 义 , 以及 乔 伊
奥 古 斯 丁 ・阿 洛 伊 修 斯 ・乔 伊 斯 ( J a me s A u g u s t i n e A l o y s i u s J o y e e ) 是 爱 尔 兰 作 家 和 诗
景和 主题 。代 表作 包 括 短篇 小 说集 《 都柏 林 人 》 ( 1 9 1 4 ) 、 长篇 小说 《 一 个 青年 艺 术 家 的画像 》 ( 1 9 1 6 ) 、 《 尤 利西斯》 ( 1 9 2 2 ) 以及《 芬尼根 的苏 醒》
( 1 9 3 9 ) 。
有父母 和孩 子 的家庭 ) 中, 并 且 斯 蒂 芬从 小 就有 想 和 艾琳 结婚 的想法 , 当然 这 只是 小孩 子 的玩 笑话 , 可 是 不难看 出 , 艾琳 在斯 蒂 芬 的 童 年 记 忆 中扮 演 着 极 其
二、 女性角色 的分析
1 . 第一章 中的艾琳 、 丹 蒂 第 一章 主要 描 写 了 斯 蒂 芬 婴 幼 儿 时 期 、 童 年 以 及 在小 学里 的记 忆 和生 活 。斯 蒂 芬这 一 部 分 的生 活 里主要 就 出现 了两位女 性 , 艾 琳 和丹 蒂 。 “ 万斯 家 住
人, 1 8 8 2年 2 月 2日 生于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 ,
1 9 4 1年 1月 1 3日卒于瑞 士苏 黎世 , 2 0世纪 最具 影响
力 的作家 之 一 。在 乔 伊 斯 的一 生 中 , 民族 主 义 思 想
是贯 彻始 终 的。尽管 他 一 生 大部 分 时光 都 远 离故 土
爱尔 兰 , 但 早 年 在 祖 国的 生 活 经 历 却 对 他 的创 作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他 的大 部 分 作 品都 以爱 尔 兰 为 背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事艺术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事艺术

《 个青 年艺 术 家 的 画 像 》 以 下 简 称 《 一 ( 画像 》 是 乔 伊 斯 的 ) 第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 是 其 心 灵 自传 体 小 说 , 早 书名 叫 《 蒂 也 最 斯 芬英 雄 》 。小 说 描 述 了 主人 公斯 蒂芬 ・ 达 勒 斯 从 一 个 天 真 孩 迪
《 画像 》 有 完 整 的 故 事 情 节 , 的叙 事 是 片 段 式 的 , 个 没 它 各 片段 之 间缺 乏 连 贯 性 和 逻 辑 性 ,情 景 与情 景 之 间很 少 或 没 有 过渡 , 以至 读 者初 读 时 会 有 混 乱不 知 所 云 之 感 。 这并 不 影 响 但 读 者 欣 赏小 说 中乔 伊 斯 那 复 杂 而娴 熟 的叙 事 技 巧 。本 文 以叙 事 学 的相 关 理 论 为 基 础 , 《 对 画像 》 出 现 的 三 种 主要 叙 事 方 中 式 进 行 分析 , 以让 读 者更 好地 理解 小 说 丰 富 的 内涵 和 独 特 的 叙 事艺 术 。
白 自 由 联 想 时 空 交 错
爱 尔 兰小 说 家 詹 姆 斯 ・ 伊 斯 (82 14 ) 生 共 写 了 乔 18 — 9 1一 仅 四五 部 作 品 。 部 部 都 可 谓 传 世经 典 之 作 。 的作 品 中处 处 但 他 涌动 着 “ 识 流 ” 写作 手 法 , 说 基 本 上 没 有 什 么 复 杂 的故 意 的 小
断 、 止 无休 。 片 词 人 笔 锋一 转 , 虚处 着 笔 :寸 寸 柔肠 , 无 下 从 “ 盈 盈 粉 泪 , 高 莫 近 危 阑倚 。 通 过 行人 对 闺 中佳 人 的设 想 , 象 楼 ” 想 对 方此 刻 正 在凭 高望 远 , 念 旅 途 中的 自己 思 必 修 三 入 选 的柳 永 的 《 声 甘 州 》 , 有 相 同手 法 的应 八 中 也 用 : 想 佳 人妆 楼 颐 望 , 几 回 , 际 识 归 舟 ? ” 表 达 内容 上 . “ 误 天 从 “ 思人 ” 只是 单 相 思 , “ 思我 ” 出于 “ ” 我 还 写 人 是 我 的想 象 . 比起 直 陈“ 思 人 ” 能 说 明 “ ” 思念 之深 ; 艺 术 手 法 上 . 样 我 更 我 的 从 这 写 显 得 文笔 更 曲折 . 值 得 玩 味 。 更 先 与 之 必 将 取 之 , 2 0 年 高 考 语 文 试 题 ( 国卷 ) 词 在 05 全 诗 鉴 赏 , 曾出 现过 白居 易 的 《 郸 冬 至 夜思 家 》 就 邯 : 邯 郸驿 里逢 冬 至 . 膝 灯 前 影伴 身 。 抱 想 得 家 中夜 深 坐 。 应 说 着远 行 人 。 还 问题 设 计 : 者 是 怎样 写 “ 家 ” ? 作 思 的 这 首 唐 诗 主要 是 运 用 了虚 实 结 合 的 手 法 。前 两 句 写 诗 人 此 时 的 孤 寂 , 实 : 两 句 写 家 人 围 坐 灯 前 , 论 着 自己 这个 是 后 谈 远 行人 , 虚 。作 者 主 要 通 过 一 幅 想像 的 画 面 , 冬 至 夜 深 时 是 即 分 , 人 还 围 坐 在 灯 前 , 论 着 自 己这 个 远 行 之 人 , 家 谈 以此 来 表 现 “ 家 ” 思 。 再 来看 2 1年 高 考 语 文试 题 ( 00 江苏 卷 ) 古诗 词 鉴 赏 : 送 魏二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的变形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的变形
1、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乔伊斯笔下的人物性格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复杂性 和多样性。他们经常表现出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例如《尤利西斯》中的利奥 波德·布卢姆,既聪明又愚蠢,既热情又冷漠。这种性格的多重性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人物形象的变化:在乔伊斯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经常发生变形和扭曲,变 得与他们最初的形象截然不同。例如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人公 斯蒂芬从最初的怀揣艺术梦想的热血青年,到最后放弃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形 象转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 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 蕴含的意识形态含义。此外,对于目标语言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困惑,译者 需要进行必要的注释和说明,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中的人物形象 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含义。
实现方式
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的变形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的。首先,他通过对人物性格 的深入剖析,将人物的多重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尤利西斯》中, 布卢姆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
其次,乔伊斯通过情节安排和叙事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变化和变形。例如在《一 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叙事者的回忆和内心 独白等方式得以充分展现。
在工作表现方面,杨修、屠维岳和于连都有其独特之处。杨修的机智才智使他 能够为主人解决许多难题,但由于他过于张扬的个性,有时会招致主人的不满。 屠维岳则以其机智和无情的一面在小说中脱颖而出,他为主人吴荪甫化解了多 次危机。于连在工作中的表现则充分展示了其能力和勤奋的精神,他凭借自己 的努力赢得了市长的信任。
首先,对于秘书角色的定义,他们通常是领导的助手和顾问,负责处理各种行 政和私人事务。在很多情况下,秘书是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重要人,他们的职责 涉及安排会议、管理日程、处理邮件、协调来访者以及执行其他行政任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

试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语言变异及翻译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小说艺术的革新者,他的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展了西方小说的表现力。

乔伊斯创作的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充分展示了意识流作风的美感,而其中的各种形式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对语言中现行规则系统的偏离和违反,因此,译者必须运用合理的方法将这种具有文学审美的语言变异在译文中再现,才能充分在读者面前体现其小说音乐化、诗化倾向,以更好地表现乔伊斯风格和小说情感。

关键词:语言变异翻译意识流思想自传性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思想对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

其创作的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感受为基本内容,带有明显的意识流语言特征和诗性美感,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与各种社会势力的冲突,充满了语言变异之美,但却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讨论如何将原著的语言变异进行翻译再现,突显其优美的意识流特点,并让其艺术表现力得到最小程度的消损。

一语音和书写形式的变异和译文再现语言变异是指对语言中现行规则系统的偏离和违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语言变异的目的是用于感情的强调,变平常为不平常,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显示作者内心思想,突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在译文中必须领悟出这种思想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1 相似的语音变异和在译文中的再现从整体上看,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具备悠扬、清净的语音特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色彩。

小说采用了清辅音组词造句,这种清楚的清辅音使得叙述轻松自然,让读者在听觉上感到不紧张。

作家特别在声音上追求产生特殊效果的词语,如头韵、词尾相似等,令小说读来产生诗歌般的音乐美感。

头韵在小说中被使用得非常多,即在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作家利用相邻词元音或辅音发音相同构建的音韵。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2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3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4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5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7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8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10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2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13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4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研究15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7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18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9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20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21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22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23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24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25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26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27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28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29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30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31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人的意象32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33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3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35 浅探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36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37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38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39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40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41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42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43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44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45 克莱夫•斯坦普斯•路易斯对《圣经》寓言的应用及意义研究——以《纳尼亚传奇》为例46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47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48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49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50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51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52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53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54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5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56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8 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5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60 苔丝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之对比研究61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6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63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64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65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66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67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68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69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70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71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72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7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74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75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7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77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78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主题研究79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80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8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82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83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84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8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86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87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88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89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90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91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92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93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94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95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96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97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98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99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100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01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02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103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104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105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106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07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08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09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1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11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112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11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14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5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16 浅谈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1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8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20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121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122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23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24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125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126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27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12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29 论英语谚语翻译130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31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132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3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134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135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136 A General A nalysis of Mr.Xu Y 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137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38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39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140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41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42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143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14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45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46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147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148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149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50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151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52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5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54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5515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157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158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59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160 从《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161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162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163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64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65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66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67 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68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169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70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17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72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73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174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17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76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77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178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179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80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81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182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183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184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85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86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87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88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89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190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191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92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93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19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9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96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97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198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199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200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比较《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

比较《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

摘要: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

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

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

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

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关键词:成长小说;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一、引言《安琪拉的灰烬》是美国的爱尔兰裔作家弗兰克·迈考特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该小说自1996 年出版以来好评不断,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并创下了一连串出版奇迹,令数以亿计的读者深受感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描述了作家的童年和青少年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悲惨、艰辛与历练。

而早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的1904 年1 月7 日,另一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在都柏林开始了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创作,并于1914 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十年。

与《安琪拉的灰烬》相同,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也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发展的各种影响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

关于成长小说特点的描述常常被突出为青少年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

莫迪凯·马科斯在他的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 中曾对众多定义进行了归纳分类,指出成长小说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即社会认知;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识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即自我认知。

通过对以上两部优秀成长小说的分析,笔者发现它们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来看都不尽相同。

但同为自传色彩的成长小说,它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这两个本该在成长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的因素严重缺失,结合狭隘的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尤妮娅王振红葛玉清《北方文学》2013年第3期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美学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这样一部富含审美信息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同的译文犹如译者在原作基础上“自我化的审美再现”.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三个层级的文学美在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再现可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和乔伊斯作品所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译文中得以更淋漓尽致的传达和展现。

关键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翻译美学审美再现一、引言阿奎那曾将美界定为“那些使我们感到愉快的东西是美好的”。

[1] 乔伊斯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将美与真有机结合起来,在《普拉日记》将美进一步阐述为“美是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所渴望的,这种渴望能在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中得到满足。

”[2]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借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之口乔伊斯巧妙地对美作了如下阐释“因此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必须符合对艺术理解的必要过程。

一旦找到了这些关系你便找到了一般美的特征。

阿奎那说……美需要三个条件:完整,和谐与辐射。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乔伊斯的巧妙构思,《画像》不仅在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的静态平衡,而且获得了艺术上的统一与和谐,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宋代的田锡说过,“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采不能局限于真,然后绝笔而观,澄神以思,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3] 这种审美心理相对自由关系的写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自由的游戏”、席勒所谓的“游戏的冲动”。

译者如何在这种“自由游戏”和“游戏的冲动”中扮演好其角色,又如何打破语言差异的限制并用带有“自我化特色”的译文将《画像》所蕴含的千姿百态的美准确又不失原味的再现给译语读者呢?二.乔伊斯及《画像》简介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思想上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立志献身文学事业。

从意识流视角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从意识流视角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蒂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意识。尽 管《 画像》 有很高的审美 具 价值 , 但通过 C K 检索可 以看 出, NI 国内学者对他的评论并不
多 , 且 这 些 评 论 主 要 涉 及 主 观 现 实 主 义 … 、 人 公 的成 而 主
长 【、 2 父亲形象 J成长观 等方面 的研究 。对于乔伊斯擅 】 、 长的意识流手法在《 画像》 中的运用研究很少 , 本文试图对此 进行一些探讨。
意识 流 手 法 的直 接 开创 人 。
爱尔兰作家詹姆 斯 ・ 乔伊 斯(a e oc) 2 Jm sJye 是 O世纪最
卓越的英语作家 , 他所撰写的《 一个青年 艺术 家的画像》 以 ( 下简称《 画像》 是英美 小说 中的经典作 品。《 ) 画像》 的很 多 细节取材于乔伊斯的早期生活 , 小说主人公斯 蒂芬 ・ 迪达勒
NO 0 9 v2 o
从 意识 流视 角评《 一个青 年 艺 术家 的 画像》
李绍芳 ( 云南楚雄 师范学院外语 系 , 南楚雄 ,7 00 云 6 50 )
[ 摘要] 从意识流的特征入手, 探讨了詹姆斯 ・ 乔伊斯的《 一个青年芝 家的画像》 中的几种意识流手法, 即内心
独自、 感觉 印象 、 自由联想、 梦幻描写 , 旨在帮助读者对意识流小说有一定 了解 , 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 [ 关键词 】 意识流 ; 詹姆斯 ・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 中图分类号] I0 1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82 (0 9 0 06 0 0 8— 2 9 2 0 )6— 16— 3
意 识 流 小说 采用 的是 一 种 符 合人 物 心 里 特 点 , 其 意 识 活 动 与
个“ 飞离 ” 的主 题 。乔 伊 斯 用 儿 童 语 体 、 年 语 体 、 年 语 少 成

解读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解读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现代派文学巨匠、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的主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它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虚构的作品。

虽然书中的人物、情景以及情节的处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但大多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乔伊斯本人及其家人和亲戚、他的神父老师及其同学和挚友、他所倾慕的女孩及其梦幻中的美丽女子,还有那防波堤旁的大宅、弥漫着烂白菜酸臭味的小屋、教会学校、沙滩、酒吧、妓院,天使般的生活、地狱似的梦魇,等等,这些熟悉的人物、生活里的场景、睡梦中的境界都成了他小说中的素材。

乔伊斯正是以其文学巨匠的个性魅力,用这些素材构建出语言的海市蜃楼,似真似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激发人阅读、探索的兴趣。

《画像》共有五章,每章又分成三到七节,均无标题。

各章各节没有标题是因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样的人物形象、同样的话语在整部小说不同的场景、事件中往返穿插,不受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顺序的约束,互相交融,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层的心理活动得以自发地展现出来,与主题内容极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演变着,逐渐丰满、不断深化,构成了一幅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景画。

这幅细腻、色彩斑斓的全景画勾勒出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宝贝咕咕,到小学里矮小、瘦弱的学童,到中学里作文竞赛奖的获得者,再到大学里攻读文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认识到爱尔兰社会与他这样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成为一名决意远离家乡,远离爱尔兰,立志要在他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青年艺术家。

在斯蒂芬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性爱、宗教、艺术与反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对于这些主题的认识和思索在他历经的每一个阶段循环重复,在灵魂与良心、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中逐步提高、不断深化。

一、富含寓意的开篇在开篇中巧妙地蕴涵全书深邃的主题,是乔伊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
第2 7卷 第 3期
2 01 7正
信 阳农林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n y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Vo 1 . 2 7 No. 3 S e p . 2 01 7
有所 体现。本 文主要通过将 源域 水的这些特性投射到 目标域人物心理活动 中, 产生“ 力量是水 …‘ 问题是水 ” 等概念隐 喻 , 从 而 用以分析爱尔兰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 通过 主人公斯 蒂芬对 水的不同感受来体现爱尔兰 的“ 瘫痪 ” 状态 . 即宗教 影响下人 们思想上处于迷茫的一种状态。
而渗透到人物的成长过程中。 《 画像》 有效地将“ 意识流” 手法与作 品中的“ 水流” 巧妙地结合起来 , 使主人公 内心 的“ 水 流” 与 都柏林 生 活 的“ 水流” 交相 辉 映 , “ 水” 将小 说前 后贯 通 。
2 《 画像》 中水的隐喻 以及主题
认 知隐 喻研究 是认 知诗 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认 知隐 喻学认 为 , 隐 喻是人 类 思维 的特 征 , 是 一种 人类 认 知 世界 的有力 工 具 , 是从 “ 源域 ” 向“目标域 ” 的 映射 。隐喻 的普遍 性 、 新奇性、 创 造 性 以及 系 统性 等 在 文学 作
息相 关 的具体 概念 , 常被 用来 替代 抽 象 的思 想 、 力量 、 情 感 等 。同 时 , “ 意识流” 认 为人 的思 维 活 动是 一 股 切
不开 、 斩不 断 的“ 流水 ” , 意 识并 不是 片断 的连 接 , 而是不 断流 动着 的 , 可 以用 一 条 “ 河” 或 者一 股 “ 流水” 的 比 喻来 表达 它 。小 说 中的 意识流 , 是 指 以人 物 的意识 活 动为结 构 中心 , 将 人 物 的观察 、 回忆 、 联 想 的全部 场 景与

宗教对斯蒂芬成长的负面影响

宗教对斯蒂芬成长的负面影响

宗教对斯蒂芬成长的负面影响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是一部关于斯蒂芬·迪德勒斯的成长小说。

本文通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家庭宗教环境,学校宗教环境,社会宗教环境,来分析宗教对史蒂芬成长的负面影响。

以此,读者可了解到乔伊斯在小说中表现的宗教主题,以及宗教负面影响对史蒂芬性格,生活的扭曲,对他追求艺术自由的阻碍。

关键词:宗教;负面影响;成长abstract: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is a bildungsroman about stephen dedalus’ growth.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ligion on his growth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ich are family religious environment, school religiou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ligious environment. through these,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religion theme shown by james joyce in the novel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stephen’s growth which twisted stephen’s character, life and blocked his pursuit of freedom of art. keywords: religion negative effect growthi.introductionthe ireland island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1921. one is northern ireland which belongs to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other i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the republic of ireland.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ireland island believe in catholicism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ives. catholicism is a major branch of christianity. it sets strict rules to its believers. their major religious activities are seven sacraments, which are baptism, confirmation, eucharist, penance, anointing of the sick, holy orders and matrimony. when receives baptism, it mean that he believes in jesus. and jesus is the only savior. the water which contains the blood of jesus can help them out of sins. penance demands the believers confess their sin to god. this sacrament gives great mental stress to the believers, which makes them always feel guilty. to some degree, catholicism may have some benefits. however, it indeed confines its believers’ thoughts and leads them to some illusions. especially,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politics and taken advantage by some politicians, the religion will lose its original doctrines and the trust of its believers.james joyce was born in dublin into a middle-class catholic family, whos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slowly declined during joyce’s youth and adolescence. while joyce’s mother was a devout catholic, his father was ‘anti-clerical’, a man who fiercely objected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catholicclergy in irish politics and whose attitudes to the church and politics joyce himself would inherit. during his youth time in ireland, he was totally disappointed at the religion he was converted to as soon as he was born. according to sydney bolt, the author of a preface to joyce, dublin in his views was a musty sick-room, in which everybody conspired to keep the windows shut, instead of letting in the fresh air of truth. james joyce chose to betray what he would never trust.one day, wells asked him whether he kissed mom before he went to bed. at first, he said yes. but as soon as other boys laughed at his answer, he said no immediately with blushed face. however, his changed answer still made others laugh. “he felt his whole body hot and confused in a moment.”stephen did not have his independent opinion. he was uncertain about many things. he was uncertain whether father was right or dante was right. he was uncertain whether it was a sin to like eileen. he was really a “to-be or not-to-be”boy.2.3.2 obedientone rule of catholicism is to obey god’s wills. raised up in a catholic family, stephen was accustomed to being obedient. just as zhu bing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 wuhanuniversity and zhang zhengping, lecturer in xu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entioned in their essay “on the growth of protagonist i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that“for stephen, obedience is spontaneous and readily psychological mode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model. he is weak, respectful and submissive in nature, and is a meek obedient person in front of authority, no matter the authority is from family, church or society.”to some degree, obedience is good. others’ warnings or experiences can help him avoid meet difficulties which they had suffered. however, two much percentage of it in one’s character will lead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he would turn to a dull person with empty soul, a person who did not have his own idea and follow others unconditionally and unhappily. iii.negative effects of school religious environment3.1 chilling school environmentreligious schools are always decorated with some sculptures and pictures which are stories and characters from bible or ancient time. some stories are about heroes, and some are about monsters which are really horrible, especially, when walking in the evening in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thinkingthe story, inevitably the sense of horror will rise.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monsters, especially the little kids. stephen went to the religious school at an early age, when he should stay by his mother’s side and fell asleep with mother’s sweet story. however, the religious school life made him feel really scared in the evening. when it was time to go to bed, the dark night and ever heard horrible story made him feel cold and afraid. no sweet things happened in his dream.school should be a place full of sunshine, whi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lead a happy and positive life. however, the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was cold, dark and mysterious, which was really not a good place for the growth of an adolescent.3.3.2self-deniedin catholicism, god is almighty. then all human beings are small and weak. having received religious education since a little boy, stephen also felt he was weak and small. when he came into difficulty, god would help him.when he tried with great efforts to rule out what was after the universe, he gave up at last because he thought only god could rule out. it was really big for him to think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he also felt small and weak whenhe did not know where the universe ended. a young ma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were killed at this moment.it was not good for youth to be self-denied. they should believe in themselves and try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independently instead of depending on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exist.iv.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religious environment4.1life occupied by religious activitiesliving in a religious country, stephen had no choice but to be born in a catholic family, go to catholic schools, attend regularly to all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remember all catechism and wait for god’s call to be a priest. people’s everyday life is filled up by religious activities. only those who attend the church activities regularly show their loyalty to god and can go to heaven.baptism is a very important rite in catholicism. people become true believers in catholicism after baptism and can be absolved from guilt. in catholicism, wine and bread stand for the saint blood and body of jesus. hence, regular rite of eating the bread and drinking wine is held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jesus. however, gradually, stephen began to doubt the reason and authority of these religious rites which hewas so familiar with and fed up with.stephen began to doubt the reason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he wondered why biscuits and wine represent the body and blood of jesus. if they went bad, did they still represent jesus? gradually, there religious activities seemed to be more and more formal and nothing but an empty soul.4.2 torture in spirit4.2.1confessionin religious society, religious activities took major part of their lives. confession is one part of those religious activities. people told their sins to a priest in confession, and then they will get the help from god and be absolved from guilt.stephen sinned with a prostitute. just after that, he began to doubt the reason and authority of religion again. however, soon the mass held to remember saint francis xavier terrified him very much. because in the mass, the priest said that sinners would be sent to hell which was described as the center of evil.after the mass, stephen was really terrified by the horrible hell. “he came down the aisle of the chapel, his legs shaking and the scalp of his head trembling as though it had beentouched by ghostly fingers.” he couldn’t get out of the shadow of committing sin with a prostitute. he was afraid of being sent to hell. hence, he confessed in a small church to get his soul free from guilt after the mass.confession did not set stephen free from his sin wholly. on the contrary, he was always hovered by the fear of hell.4.2.2 destinyin a religious society, it is normal for children to go to religious school and then be raised up to be a priest. in stephen’s growth, he did not escape this routine. when he was born, all the voices around him urge him to be a catholic. father in school told him that “once a priest always a priest, remember.” due to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school, stephen was chosen to be a priest. but this call from god, although, expected highly by his family, school and church did not make him happy at all. on the contrary, this call made him feel confused and depressed about his future. he thought “it was a grave and ordered and passionless life that awaited him, a life without material cares.”10 he couldn’t bear that “he saw himself rising in the cold of the morning and filing down with the others to early mass and trying vainly to struggle with his prayers against the fainting sickness ofhis stomach.”11 priest, a profession enjoyed by popular confidence, was a burden and hell for stephen.v.conclusionaccording to all the above discussion, we can see that stephen’s growth was twisted b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ligion from family, school and the society. born in a religious family, he was used to obeying all the dull and strict religious rules imposed on him by family members. divergences in family members’ religious views made him always live in quarrel and confused about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he also became obedient and uncertain in this family religious environment. meanwhile, cold, dark and mysterious religious school also affected his growth a lot.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eacher made him feel they were so cruel and unfair. received education in the religious school, he turned to be a pessimistic and self-denied boy. growing up in a religious society, to be a priest is a destiny of most youth which is also a high expectation from stephen’s family, school and church. however, what this destiny gave stephen were only sorrow and torture. it confined his development and his pursuit of freedom of art. hence, through stephen’s growth,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religion’s negative effects onstephen’s growth, which confine his thoughts, block his way to pursue the freedom of art.。

詹姆斯·乔伊斯早期对意识流的探索

詹姆斯·乔伊斯早期对意识流的探索

Research o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James
Joyce's Early Works
作者: 唐旭
作者机构: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出版物刊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精神顿悟;瘫痪;成长
摘要: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

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

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3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4 从合作原则分析《老友记》中的人物性格刻画5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6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7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9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1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12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13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1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1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6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7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18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9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20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21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22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23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5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26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27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28 中国菜单的英译29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30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31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32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33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3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35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故事影片名字的英汉翻译36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37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38 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39 Scarlett的人物形象分析40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41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42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43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44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45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46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47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48 关于苔丝和海丝特的悲剧对比分析49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50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51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52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53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54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55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56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57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5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5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60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61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2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63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64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65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66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67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68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69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70 A Brief S 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7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72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73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74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75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76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77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78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79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80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81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8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83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84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85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86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7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88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89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90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91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92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93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94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95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96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97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98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99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100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101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102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103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104 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105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106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07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108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09 论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知识分子的悲剧110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11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12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13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15 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116 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117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18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119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20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12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22 从语用模糊理论看国际商务合同的模糊用语的功能123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124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25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126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127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128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129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130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131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132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133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34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135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36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137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38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 ening139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140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141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142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143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44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145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4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47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148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 ov’s Lolita14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50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5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52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153 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成因154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55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56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157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158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159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6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61 中式菜谱的翻译162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163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164 浅谈圣经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165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66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67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168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69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170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71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17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73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174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175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76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177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178 《红楼梦》中的女性主义及其英译179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180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81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182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183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184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185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186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8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88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89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中的后现代特征分析190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191 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192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193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9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95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196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197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98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199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200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