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中国编辑出版史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讲授内容: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3.中国的图书分类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1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理论讲授6学时)1.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2.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3.图书的早期形态4.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重点:汉字的起源时间;图书的起源时间;图书的早期形态(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早期编辑活动的内容与程序。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部揭示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专著,由肖东所著。
这本书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到现代数字出版时代的演变过程。
肖东发表了一系列课后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编辑出版史和肖东发出的一些课后题。
第一章: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在第一章中,肖东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业在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由于技术和技能的限制,书籍的生产速度较慢,品质也较为一般。
然而,手工印刷时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题:1. 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什么?第二章:活字印刷的兴起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活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印刷机构得以兴起,书籍的流通范围也大大扩展。
课后题:1. 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三章: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进入现代化阶段。
蒸汽动力印刷机的发明和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编辑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短了印刷周期,还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印刷产品。
课后题:1. 现代印刷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变有哪些?第四章: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制作、发布和销售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课后题:1. 数字出版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课后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时,这些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加深了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与思考。
出版专业基础复习要点(中级) 第二章 编辑概论

出版专业基础复习要点(中级)第二章编辑概论1、什么是“编辑”?为什么说“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答: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
是因为:(1)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2)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2、编辑工作有哪些特点?它们在编辑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答:(1)政治性: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中认真贯彻执行,把好政治关,使我国编辑工作所体现的政治性。
(2)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倡导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让先进的思想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科学性:通过出版物向消费者传授科学知识,帮助消费者掌握专业技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意识,指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4)创造性:既有原创的成分,又有再创的成分。
(5)选择性:编辑工作的任务是对作者创造的作品进行选择,使其中有价值的、适宜于传播的部分能够形成出版物而向社会传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
(6)加工性:对已有的作品追加创造性的劳动。
(7)中介性:是联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使作者的创作与消费者的需要相适应,能保证精神文化生产与精神文化消费达到平衡和协调。
3、编辑工作有哪些基本功能?他们在编辑工作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答:(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首先,体现在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其次,体现为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最后,还表现在对出版资源的开发进行设计,对出版物产品形式的整体设计,对出版物的生产、市场营销的策划和组织。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郭士立《东西洋考》创刊意见书
尽管我们与他们有过长期的往还,可是他们却仍然自称是世 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看成是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 重地影响了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 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 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 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 国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望这 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中国丛报》1833年第2卷)
2,郭士立: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传教士。
1831、1832、1833《中国沿海三次航行 记》。支持鸦片贸易和战争。1830年代 后期英国国内讨论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 “夷”字翻译问题。在鸦片战争中担任 翻译。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 过程。
《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 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 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致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 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 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 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 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 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 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 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 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 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7
⑵报纸经营业务上的改进 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纸印报,售价低廉。
努力搞好发行。
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上海在外报出版地位中的变化 (二)60年代前:《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1.《北华捷报》 2.《字林西报》
《 字 林 西 报 》
《北 华 捷 报》
21
(二)60年代后上海英文报纸的发展 《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
22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一)《六合丛谈》 1.性质:综合性刊物 2.内容:
宗教宣传 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新近的商业行情信息
中外时事新闻报道
23
(二)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1.《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 2.《万国公报》(1874年9月)
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内容的改变: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 烈,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万国公报》 维新变法中的《万国公报》
16
三、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一)《遐迩贯珍》出版概况 (二)内容
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改进新闻报道业务。
商情、船期和广告。
(三)停刊
17
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一)孖剌报馆的《香港中外新报》
1.《香港船头货价纸》
2. 《香港中外新报》
现 藏 于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图 书 馆 的 《 香 港 中 外 新 闻 》
小谈《绪论》的内容和学后感受

小谈《绪论》的内容和学后感受小谈《绪论》的内容和学后感受大二刚开头我们的编辑出版史课始终都没开头上,直到开学一个月后这门课才在我们的期盼中开头正式登场。
所以对绪论有着不同一般的感觉。
《绪论》包括五节,从涉及的概念到此门课的学科体系,从讨论的历史到讨论的现状,还有中国编辑出版史总体特点的分析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涉及的面许多,教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编辑出版史这门学科。
第一节说的是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
从浅显开头教我们入门,让我们把握编辑出版史的沧海中的那一粟,例如编辑、出版、图书的词源和词义。
而且还在其中穿插肯定的史实,例如《熹平石经》是儒家经典最早的官定本。
其次节讲的是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讨论对象、讨论内容与学科地位、讨论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
它是一门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也可以说是属于它们的下位类。
编辑学、出版学与编辑出版史在讨论对象和讨论内容上有相同之处都要讨论编辑出版活动及其规律:而不同的编辑出版史讨论范围更窄、更专,侧重在历史方面,对编辑出版的发生进展讨论的更多。
而且编辑出版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史,是整个中国社会进展史及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门学科包括多门下属学科编纂史、编辑史、出版史、印刷史、发行史、藏书史、名目学史等。
同时它与名目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文献学等有着某些交叉关系。
第三节将的则是中国编辑出版史讨论的历史和现状。
从清末至今的出版史讨论被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1949年,奠基之作是叶昌炽的《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其次个阶段是1950至197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980年至今,虽然只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成就很大。
对现实的分析也很到位,尤其是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一是指出编辑出版动作的环节有所缺陷,即有关图书发行史的讨论的系统著作还是一个大大的空白。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该历史也
称作“书报史”,因为它专门研究和记录国内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
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步步放松,革命意识和思想活
跃开始,使得书刊出版变得不断活跃起来。
随着新经济、新政治等新
事物涌现,书报出版也十分活跃,泛泛不断出现各种新观点和新事物。
由于旧有的出版原则和审查政策进行了改革,大量的纸媒的出版开始
见端倪。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版本裁定机构成立,以更先进的出版理
念为指导,建立了新的出版模式,以求更多的政治服务和经济利润,
同时也确保版权的安全。
20世纪30年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受到外部制约,许多新书出版集体搁浅,甚至出版社都因此受到重创,中国出版史也面临着严重
地困境。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出版社以及全国其他出版社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出版模式,放宽了审查政策,大量的出版物开始涌现,这
为编辑出版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多的中国作家和出版商开始展示出原创性和创新性,也为中国出版史带来了新的曙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版和报刊业的发展迎来了大规模改革和发展,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新出版,加强了版税和著作权体系,也为新出版注入了活力。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出版史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的思想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出版史中,编辑出版也发展为今天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中国出版史历程2=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
生于英国海德镇,1861年被 英国圣公会派到香港,先后在 香港圣保罗书院、京师同文 馆、上海英华书院、广方言馆 执教。1868年,担任江南制造 局翻译馆译员。主要为早期翻 译馆订购外国书籍,确定选 题;确定译书原则、新术语译 名;编制中西译名对照。 为该馆译书77种,占全馆的 三分之一。清政府授予其三品 官衔,还授予三等第一宝星。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 成立于 1867 年,近代中国 最大官办翻译出版机构; --- 翻译出版了一批军事、应 用技术、医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方面的著作,以及部分史 志、政治类著作,总计200种。
南洋公学译书院: ---1898年盛宣怀创办于上 海南洋公学。 ---1898-1901 年 , 张 元 济 任该院院长,出版严复翻译 的《支那教案论》和《原 富》。主要自编新式教科书, 《蒙学课本》三编,是我国 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 教科书。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3、香港政府官报:《香港政府公报》(1853); 4、英文报刊的特色 为பைடு நூலகம்生存和发展,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都刊登新闻和言论,关心中国的内地新闻,经常评论中 国事物。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 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 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出版了一些关于基督教信仰、教会组织方面的著述,如《神 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养心神诗》, 著有中文著作《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和《杂文编》及英文著 作多种。 倡议并参与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及英文期刊《中华丛报》,在中国近代出 版史上有一定影响。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他的工作。1815 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中国编辑出版史(近现代)大学课件

21.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创办。
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从创立至1949年的37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大中华》、《学衡》、《小朋友》、《中华故事》等几十种杂志。
《辞海》合订本.全一册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初版精装本4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中华》月刊创刊号《中华故事》与《新中华》5建国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
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
编辑出版《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期刊。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期刊《中华活页文选》等。
62.陆费逵188619411904年在武昌与人合伙先后创办昌明书店和新学界书店。
1905年在武昌加入了日知会。
同年夏出任《楚报》记者、主笔抨击时弊。
后《楚报》被查封陆费逵遭通缉潜赴上海应昌明公司邀请就任该店上海支店经理兼编辑。
陆费逵18861941我国著名出版家主持中华书局30余年。
7期间他参与上海书业商会。
1906年加盟文明书局兼文明小学校长和书业商会补习所教务长。
曾与俞复、丁福保等人编过多种初等小学教科书。
高梦旦发现他是出版界的奇才向张元济推荐他于1908年秋以重金将他聘入商务。
在商务期间先后担任国文部编辑、出版部主任兼《教育杂志》的主编。
81911年革命风潮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
早在武昌起义时陆费逵就已意识到清王朝行将覆灭共和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新的读物特别是适合共和理念的教科书。
于是秘密组织同志提前编写适合未来中华民国政体的教科书。
编辑出版学考点

编辑出版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949年3月,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李次民出版《编辑学》,这是我国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诞生在我国产生的原因1.中国传统的书文化与出版印刷文化是编辑学的深厚土壤;2.二百年来近现代报刊的出版传播是编辑学的滥觞;3.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编辑出版研究及其专业教育的高潮。
第二章本质论◆编辑“六元”客体对象元素:文本、稿本、定本;主体对象元素:作者、编者、读者。
◆编辑:以缔造社会文化为中心,采集、组织作者的稿本经过审选编构,纳入讯息媒体,以文本形式传播给读者大众的活动和从事该活动的人。
◆编辑活动的性质1.社会导向性;2.知识缔构性;3.工程实用性;4.传播教育的连续性。
◆信息是原生态的,讯息是经过加工的信息。
◆信息智化:审核;加工;规范;构成媒体。
◆信息控制: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规范到规范。
◆关于文化1.自然的文化——大自然的人化;2.社会的文化——人的社会化;3.精神的文化——人类精神文明化。
第三章过程论◆选题是指出版机构为准备出版的出版物所拟订的题目及其内容,也指编辑人员设计选题、随之制定选题计划的编辑活动,统称选题工作。
选题是传统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的第一步,也是编辑过程论的重要内容。
◆选题价值判断1.思想价值;2.学术(艺术)价值;3.文化积累价值;4.资料价值;5.经济价值。
◆组稿的中心任务:寻找稿件寻找作者◆审稿:定优劣决取舍◆编辑加工:实质性加工、形式上加工。
要求:齐、清、定。
◆编辑在校对阶段的主要工作:该错漏、校统一、查版式、审版面、提疑问、经过整理确保质量。
第四章风格论◆编辑风格是编辑在编辑实践中表现的个性和特色。
◆编辑主体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反映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和编辑方法等各方面,并最终反映在文化产品中,使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编辑主体的编辑风格必须适应媒介表现形式和需要,为媒介表现形式服务。
2019年第一章第二章出版概论、编辑概论.ppt

五、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了解)
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 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第二节 编辑人员
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掌握)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 职业素质
知识广博 博中求专
职业追求、职业敏感、职业作风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掌握)
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 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
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
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出版物
出版业
出版物市场
三、出版学的学科内容 (了解)
出版学研究的总体任务 在充分把握出版活动性质的基础上, 研究出版活动规律。
出版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研究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研究编辑、复制和发行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出版物市场和出版物营销 研究出版队伍的建设 研究出版业的管理和经营 研究中外出版历史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
(掌握)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 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
果。
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
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掌握)
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政治性和思想性 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增进文化积累 推进文化创新 优化文化选择 促进文化交流
形成舆论导向(集中表现)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社会和谐
发现成果—组织、促 进其传播— 使其变成 现实生产力 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技术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逐渐为欧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和中西文化的冲突尖锐,也给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编辑出版业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着从古代编辑出版模式向现代编辑出版模式的转变,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近代变革时期。
第一节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一、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也是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
在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金匠美因斯·J·谷腾堡在1440——1450年间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铅合金活字、木制印刷机和印刷油墨等印刷必备的工具和工艺,使活版印刷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还用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来代替手工的印刷。
谷腾堡印刷术从1463年起开始先后传入意大利、法国、英国,在欧洲掀起了印刷业高峰。
至1500年,欧洲已有250多个城镇开设了活版印刷所。
仅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出版了4万多种共9百多万册图书,而之前全欧洲手抄本图书还不到1万册。
真正使编辑出版业发生根本改变的则是19世纪初开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出现.使编辑出版的功效比以往人力印刷机得以成十倍的提高.在我国,滚筒式印刷机的传入是1844年,当时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澳门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厂“花华印刷房”。
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出版印刷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可以说,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前提的。
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19世纪后半叶,西方凸版印刷机开始传入中国。
凸版印刷是指使用凸版即图文部分凸起的印版进行印刷的技术,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及各类活字印刷都属于凸版印刷。
西方近代机械化印刷主要也是建立在铅活字排版基础上的凸版印刷。
除了凸版印刷外,平版印刷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与凸版印刷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是平版,即印刷的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肉眼很难区分。
印刷时,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而着墨,非图文部分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压印,将图文部分的油墨转印到印刷纸上。
较之于凸版印刷,其印制质量更高,而且制版费用低,还适合印制大幅面的印刷品。
马克思曾在《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恩格斯也把印刷术同蒸汽机、电的发明视为一种革命。
可见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是西方先进机械化印刷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大范围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印刷业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也为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改进19世纪掀起了一场汉文字研制的热潮。
1807年,马礼逊为印《圣经》研制中文铅活字。
1836年,法国人葛兰德采用字模来铸造铅活字。
雕造字模2000多个,并采用拼排字的方法,单刻偏旁部首,再各个拼接。
1838年,伦敦教会牧师台约尔在马六甲英华书院雕刻钢模,冲制铜字模,再制活字,制成大字模1845枚及一部分小字模。
鸦片战争后,书院迁香港,继续完成小字模的制造。
台约尔逝世后,由美国人谷玄继续刻模铸字。
因这套铅活字制造于香港,故称“香港字”。
中文铅活字研制成就最大者,当数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发明的电镀汉文字模法。
姜别利采用电镀方法创制汉字。
其方法是:用纹理细密的黄杨木刻阳文汉字,镀成紫铜子模心,镶嵌在黄铜壳模上。
姜别利采用这种方法,仿照西文字体先后制作了大小不同的7套中文字模,排序为1—7号,成为“美华字”。
这7种字体成为此后中国出版机构最通用的字体。
然而,由于铅活字的研制主要是外国人,其印刷只是几家外国教会印刷机构及报社使用,范围很窄,其所制作的铅活字大多生硬呆板,缺乏美观,难以被习惯于雕版印刷的中国出版印刷业所接受,故未能在中国全面推广。
尽管如此,此次汉文铅活字研制的热潮对中国印刷出版也仍有着深远的的影响,它奠定了汉文铅活字的基础。
之后,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铅活字正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成功。
从此,汉字铅活字印刷成为20世纪中国印刷业的主导。
二、中国近代报刊的编辑出版(一)中国古代报刊的编辑出版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
我国古代最早的报刊是起源于汉唐时期的“邸报”。
“邸报”属于中国古代官报,是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
邸报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内容上看,主要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和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王朝的法令、公告,皇室的动态,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贬;第二,从传播范围看,只在封建统治机构内部发行,其读者主要是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府官吏、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和地方豪绅富商等;第三,从形式上看,邸报没有报头、没有标题、不分栏,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且形式不定型,与现代报刊形式相去甚远。
到了宋代,邸报又被称为“判报”,虽然在管理上仍沿用唐代体制,但编辑和发布制度更为完善,并建立了新闻审查制度,传播范围较唐代更广。
除邸报外,在宋朝还流行一种半官方的小报。
其内容主要是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发表的材料。
这类小报在元明清也有出现,被称为“新闻”,这也是“新闻”一词的最早来源。
(二)我国近代报刊的编辑出版虽然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但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并不是由邸报直接发展而来的。
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我国后,并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的同时开始产生的。
我国近代的报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国人创办的,一类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1.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报纸葡萄牙文的《蜜蜂华报》还有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中文报刊,如《六合丛谈》、《申报》、《上海新报》等。
其中,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日报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
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
2.中国人自办的报刊1839年林则徐在魏源的协助下创办《澳门新闻纸》。
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是我国自办的第一种近代化的中文报刊。
1874年,由王韬、黄胜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以梁启超任主笔。
这也是由国人自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
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宣传“三民主义”,由享有“以文章排满的骁将”之誉的章太炎任主编,领导了与保皇派《新民丛报》之间的一场有关革命与否的思想论战,以革命主张的胜利而告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中国人自办的其它报刊也丰富了中国编辑出版活动形式和内容。
1900年由杜亚泉在上海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亚泉杂志》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
截止于1912年,全国报刊已达495种,为1901年的4倍三、我国近代图书的编辑出版(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1818年成立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华英书院。
1842年后,外国传教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有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美华书馆等。
(二)我国近代图书编辑与出版机构1.晚清官办的编辑出版机构一是地方官书局。
主要有1864年曾国藩办的金陵书局,扬州的淮南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北京的直隶官书局等数十家。
二是洋务派办的出版机构。
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
洋务派开办的工厂中,亦有附设翻译出版机构的,其中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最为有名。
该馆先后译书160种,是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
2.近代民营出版机构随着西方新式印刷设备,技术的输入和近代学习西方、普及教育浪潮汹涌而来,以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点石斋石印书局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石印书局,由英国商人美查于光绪五年(1879年)创办于上海,作为《申报》馆的附设机构。
同文书局是光绪八年(1882年)由徐鸿复、徐润创办于上海,是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
商务印书馆。
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恩等人合资创办于上海。
1902年,商务印书馆开设编译所和发行所,成为一家出版、印刷、发行全能型的新式出版机构。
首任编译所所长由蔡元培兼任。
聘请当时著名学者张元济主持,还聘请了大批知名学者做编辑。
早期编辑业务有4类:一是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
二是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
三是出版新式工具书,如《辞源》、《新字典》、《四部丛刊》等。
四是兴办各种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绣像小说》等。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由陆费逵、戴克敦、陈寅等人在上海创办,该馆筹备于辛亥革命前,挂牌于民国元年元旦。
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全国第二大出版机构。
1912年至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版各类图书6000种,包括教科书、古籍、字典、词典、书画碑帖等,还出版了《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大中华》、《中华妇女界》等期刊。
第二节现代编辑出版活动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编辑出版活动更为突出,涌现了大批报纸、期刊、书籍、宣传小册子,为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革命的开展和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五四”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月刊,由群益书社发行。
1917年,《新青年》随着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迁往北京。
在《新青年》的旗帜下,汇聚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来担任编辑工作,主要有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等。
《新青年》实行编辑集议制,“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仁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在编辑业务上进行了不少改革和创新,设立“读者论坛”、“通讯”等栏目,主张自由讨论;提倡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
这一时期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编的《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该刊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宣传新思想的时事政治周刊;1919年1月,由北京大学进步学生组织的新文化社团“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负责人为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1919年7月,由李大钊在北京主办的《少年中国》,由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1920年1月,由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创办的《觉悟》“五四”新文化开创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新时代,催生了一批富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新一代编辑出版人,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人实现了新文化与新出版的融合,他们既是“五四”先驱者,又是新出版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