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李晓峰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学校靠什么发展?这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我已工作了十年。

这十年来,我努力地观察、学习、实践着,我领悟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涵发展,而内涵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得到发展。

关注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一、精神引领,实现教师的自我追求
曾在《中国教师报》上被整版宣传的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之所以成为名校,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其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该校的每一位教师会收到校长这样的勉励: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学校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你面对的是学校在新的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

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同意,同事认可的老师。

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引领。

“学校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是心的沟通,是思想的统一,是凝聚的团队”,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从生命的视角去审视教师,真正做到“目中有人”,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满足教师的第一需要,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

1、精神激励,实施民主管理。

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其独特的判断能力,较少迷信和盲从他人,难以接受命令式的管理,更反感学校管理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内心激励。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每位教职员工都是管理者”的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决策。

充分尊重信任教师,畅通渠道,广开言路。

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落实民主监督;坚持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使教师对学校事务明明白白。

学校的发展需
要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更趋一致,在教师中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共识,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2、情感凝聚,关注情感需要。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正自身,感召人心。

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处处摆正自己的位臵。

学校管理者不是“官”,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只是分工的不同,在工作中不应以“官”威号召人,而应以人格感召人。

每个班子成员都应是执行教育方针的排头兵,探索教育改革的领头雁,文明做人的表率,廉洁自律的楷模。

每二,要融真情,凝聚人心。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教师的人格,做到“颂善于公堂,归过于密室”,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疾苦,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只有具备这样的爱师之心,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

3、价值导向,构建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

其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共同的价值观。

如科学的办学理念(教育价值取向),明晰的办学目标。

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教职工一道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制订各项工作制度,要千方百计地向教职工传达学校已经形成的办学理念等价值系统,使教职工能理解、接受、认同,从而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追求,并为实现这种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竭尽全力。

其二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中。

校园建设突出一个“美”,校园布臵强化一个“育”,醒目处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警示语、提示语等,力求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内涵,每一块顽石都有灵性,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

良好的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成长的土壤,必能催生出强有力的生命律动,必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服务为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万事德为首,学校教育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充满魅力、学生喜爱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需要,更是一所学校生命力的所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服务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脚点,具有强烈
的服务意识,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激情的教师是充满个性魅力的。

1、抓学习。

学习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一种方法,只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才能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应营造学习氛围,带动人人参与学习,人人爱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

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及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先进模范典型等,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弘扬“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2、抓活动。

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心灵塑造工程,需要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环境熏陶,需要行之有效的能打动教师心灵的载体。

因此,结合新形势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情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用身边的典型为榜样开展活动更能产生心灵共振。

3、抓制度。

建章立制是规范教师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强化服务意识方面,教师宣誓制、教师承诺制、教师考核制、一票否决制是很好的制度。

教师宣誓制,在开学典礼上组织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可邀请家长)可这样宣誓:我将全身心地投入我的工作,用真情去感化,用爱心去塑造,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将让他(她)受益,都将改变他(她)的现状。

教师承诺制,在“让孩子快乐,让人民满意”的办学宗旨下,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家长作出服务承诺,如:孩子入学,家长放心;孩子在校,天天开心;对待孩子,我们热心;教育孩子,我们精心;时时处处,充满爱心。

教师考核制,有教师业绩月考核,班主任月考核等。

一票否决制,以《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为标准,违反其中一条,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以为学生服务为先的师德建设必能促进广大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敬业爱教。

三、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进程。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
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群体。

如何造就具有全新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的教师群体?开展立足学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是必由之路。

1、校本教研应激发教师的自觉行为
校本教研是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校为单位,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面临的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长组织领导,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融学习、教学、教研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要起到实效,需要全体教师的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1)在教师中广泛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应成立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主抓,教务处负责实施,向教师解读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广泛进行讨论,如“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怎么办?”“教师需要怎样的研究?”“如何处理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等等。

通过讨论,使得教师明白校本教研并不高深可怕,它就是我们过去开展的教研活动的改进,它更强调解决学校、教师中的实际问题,它研究的应主要是教学实践中的“小现象”和“真问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校本教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在学校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学校管理者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宜的环境,让教师在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

我们尊重每位教师,尽可能满足教师在物质,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

实行行政人员“推门听课制度”,行政人员带头参与校本教研,经常与教师交流讨论,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有话说,说真话;有事做,做真事。

真正让教室、办公室变成了“研究
室”,让教师拥有的时空都能成为教研文化生成的环境。

2、校本教研应坚持教师为核心主体
以往的许多研究通常是将教师放到被研究者的位臵,或是仅仅作为“配角”,总是被观察、询问、支配、评价,没有自己的主动权。

满足教师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研究需要,切实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是校本教研成败的关键。

(1)校本培训。

这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工作,对于经费困难,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学校而言,校本培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校本培训应成为了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突出“三化”,一是培训工作日常化,把培训与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教师例会相结合,与培养青年教师相结合。

二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开展走进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突出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加大研究性学习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内容的培训。

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力求做到形式灵活,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针对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师的不同需要开展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学习培训,培训形式如专家讲座、教学沙龙、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等等,还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培训,村级小学教师在家门口也能学到外地先进的经验。

扎实的校本培训一定富有成效,教师专业水平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2)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自主高效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能够克服外出的困难,使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较快提升。

一是校内名师引领。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有教学名星、特级教师等专家型教师,他们是学校内部的优质资源,他们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各具教学特色,在广大教师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他们进行指导易于让广大教师接受,并且获得更直接的体验。

基本做法是:一起备课——听课观摩——互动交流——梳理反思——行为跟进。

二是校外专业引领。

一方面走出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
教师在外面接受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引领,成长迅速。

另一方面请进来,请外校名师传经送宝,进行授课交流;请专家学者、专业研究者利用其理论优势给予有效帮助,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究问题。

专业引领能给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

(3)自我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要素。

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反思”,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既要反思自己的教的行为,又要反思学生学的行为,反思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并且撰写教学后记,内容可以是成功所在、失败之处、经验所得、教训之处。

(4)搭建平台。

开展系列竞赛活动,积极为每位教师创造锻炼的平台、展示的舞台,如赛课、说课、教案评比活动等,鼓励教师们踊跃参加,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5)协作交流。

“一人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每人一种思想,交换就变成两种思想。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价值取向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要努力改变传统教研的不足,实现研究内容由领导主旨向教师自主转变,研究过程从专家控制到教师自觉转变,在教师自觉参与及教师间相互合作中探求,解决实际问题,产生1+1〉2的整体功效。

①建立学科教研组,发挥作用。

各教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强调高质量的合作,专注学科性研究,改教师教学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为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教研组活动和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做到定时间,如每周二下午语文组,周三下午英语、综合组,周四下午数学组,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形式为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个案分析、听课评课等。

教研组活动要力求次次有实效,人人有收获。

②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强师。

科研能强师,科研能兴校,科研内容来源于教学,为此,应构建“日常教学问题资源库”,鼓励教师善于发掘问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过程根植于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教学中研究。

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推进能把校本教研引向深入,促进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通过课题研究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③走“以师育师”之路,互帮互进。

教师之间的差异是校本教研的资源,一是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经验分析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二是开展“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3、校本教研应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为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指导、服务和保障,规范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重新审视学校原有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如教务处、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应突出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和权利;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对备、教、练、批、考等环节的要求突出了创造性程度,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健全学习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出台校内绩效奖和科研奖的实施办法,在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得到了成长,成长的教师,又定能用热情、智慧和灵性尽情放飞自己的理想,推动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