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合集下载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23. 5 25. 4
1. 9
98. 0
14. 1 16. 5
2. 4
74. 0
20. 4 20. 8
0. 4
95. 0
2. 52
3. 0
0. 48 91. 0
13. 89 15. 1 1. 21 46. 0
5. 91
5. 0
0. 91 29. 0
29. 52 32. 2 2. 68 87. 0
2. 39
1 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原理
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油藏 的物理性质及流体的流动规律 ,其基本原理立足于 渗流力学 、数理方法及计算方法 ,以工程软件的形式 出现 ,是油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工具 。油藏数值模拟 的基本步骤是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生产历史拟合 →生产动态预测 →以图表的形式输出预测结果[1] 。
3 TX 油田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和油藏描述的结果一致 。 3. 1 TN 区块
各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与测井解释 、测试 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趋势是含油性从构造高部位向 低部位逐渐变差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 ,S217 主断 块含油性好 ,绝大部分区域含油饱和度大于 50 % ; S229 、QK114 这些小断块含油性较差 ,大部分区域含 油饱和度小于 50 %(图 1 、图 2) 。
第1期
王晓蕾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7
3. 2 XW 区块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的 S236 井 、S237 井 、S238
井 、QK113 井 、QK122 井等构造高部位含油饱和度都 较高 ,在 50 %以上 ,而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含油 性变差 (图 3 、图 4) 。

M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M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Si c h u a n 6 1 0 5 0 0,C hi n a;2 . NO. 1 Oi l Pr o du c t i o n Pl a n t 0 _ 厂X n j ’ i a n g Oi l f i e l d Br a n c h Co mp a n y,
2 , 含 水 率及 产 量 拟 合 结 果 较 好 , 得 到 可 信 的剩 余 油 分 布 结 果 。剩 余 油分 布 影 响 因 素分 析 表 明 ,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与 井 网完 善 程 度 等 因素 综 合 影 响 剩 余 油 分 布 。模 拟 结 果 显 示 , 纵 向上 B ; 、 小层是 剩余 油集 中 分布 的 主 力 小 层 ; 平 面上,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 , 注 入 水 优 先 沿 渗 透 率 高 的 区域 推 进 , 低 渗 透 带水 驱 效 应 相对 较 弱 , 造 成 剩余 油 分布 较 多 ; M 油藏存 在 井距偏 大及 局部 井 网不 完善 等 问题, 造 成 剩 余 油 大 面 积
第 4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Vo l _ 4 NO . 2
Ap r . 2 01 7
UNCONVENT0NAL 0I L & GAS
M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数 值 模 拟研 究
周 芸 , 张 烈辉 , 罗建 新 , 许 明扬
( 1 . 油 气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2 .中国 石 油 新 疆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一 厂 , 新疆克拉玛依 8 3 4 0 0 0 )
wa s c a r r i e d o 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Bl a c k o i l mo de l o f ECLI PSE WS S us e d i n t h i s s t ud y,hi s t o r y ma t c h i n g o f r e s e r ve s ,m oi s t ur e c o nt e n t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J2t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2t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油气 田地面工程第 2 7卷 第 1 O期 ( 0 8 1 2 0 . 0)
2 1
Jt 藏 数 值 模 拟 与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2油
郭龙 ; 庞 日轩。 王 杰 刘 平
(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东 ) 石 油 工 程 学 院 ;2 胜 利 油 田石 油 开 发 中 心 ; 1 华 .
始饱 和压力 、油水界面以及界面对应处 的毛管压力。
部 分 井注入 水 窜 且 治理 难 度 大的 开 发 现 状 , 依 据 油藏类 型和 渗透机 理 建立 了该 油藏数 值
模 型 , 应 用 el s ci e油 藏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该 p 区 块 进 行 了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和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通过 油藏 地 质 储 量 和 生 产 历 史 拟合 , 预 测 了模 拟 层 剩 余 可 采 储 量 与 剩 余 油 的 分 布
关键 词 :数 值模 拟 ;剩余 油分 布 ;历史
拟 合 ;调 参
( )地 层水 物性 常数 。包 括水 粘度 、水 体积 系 5
数 以及 水压 缩系 数等 。
( )动 态 数 据 。包 括 井 位 、井 别 、完井 数 据 、 6
1 油 藏 开发 概 况
Jt 藏 的发 现 井 为 X2 油 1井 ,2 0 0 3年 2月 在 X2 l井 附 近设 立第 一 个试 验 井 组 ,2 0 0 4年 3月 采
还 考 虑 井 点 的 分 布 ,使 每 一 井 点 位 于 不 同 的 节 点
内 , 并 保 证 井 之 间 至 少 相 隔 1个 网格 以 降 低 井 间 直
地 质储 量 35 2 0 ,动用 石油 地质 储量 32 2 6 ×1 t 9 ×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产的重点开发区块 。为了研究资源潜 力 ,改善 目前的生产现状 ,动用剩余
二 、数 值 模 拟结 果 与 分析
层的底水油藏 ,因此即便 主力层水淹
通 过分 析 研究 认 为 ,在 宏 观 上剩 程度较高 ,但 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仍 3 . 潜 力分 析 。 由上 面 可 以看 出 ,
油 ,提高油 田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 、构 相 对较 高 。 就是利用数值模 型再现开发历史 ,分 造 、储层非均质性 以及井 网条件的控 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 同方案 的开发效 制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 姚2 2 9 区 、 ̄ k , 2 8 0 区 、长6 油层潜力 在 果 。因此 ,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 到的或者波及程度 比较低 的部位 ,在 于 :①通过局部加密井网挖掘剩余油
据。

青 化 砭 油 层 剩 余 油 分 布 及

质 性 相 对较 好 ,油 开发 时 间 短 ,地 下
油 藏数 值 模 型 的建 立
油 水分布 相对简 单 。丁5 2区 :同样
开 发 潜 力 的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向,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详细描述 ,
措 施进 行 分 析 预测 。
为1 4 0×1 0 0×7 = 9 8 0 0 0 和1 8 0×1 2 0× 6 1 1 、长 6 1 3 和长6 2 1 。姚 2 8 0 区 剩余 油
7 = 1 5 1 2 0 0 。丁5 2 区 网格 坐标 的x 方向 主要 集 中于长6 2 1 、长 6 2 2 和 长6 3 , 青 化 砭 油 田长6 和 丰 富 川 油 田长 选 为 北 一 东2 0 度 ,总 网 格 数 为 1 9 0 × 这 主要 是 由于受 控 于 沉积 微 相 及 开 发

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第 9卷 第 5期
P T E ROL M OL EU GE OGY AND R COVE F CI NC E RY EF I E Y
多 层 系油 藏剩 余 油 分 布 的精 细 数 值 模 拟 技 术
平 面 、 向水 淹 状 况 和 剩 余 油分 布 规律 , 定 了影 响剩 余 油分 布 的 主 要 因 素 , 出 了剩 余 油 挖 潜 的可 行 措 施 。 纵 确 提 关键词 : 块油藏 ; 断 剩余 油 分 布 ; 数值 模 拟 ; 淹 状 况 水 中 图 分 类 号 :E 1 T 3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6 3 2 0 ) 5— 0 4— 3 10 9 0 (0 2 0 0 3 0
层 组具 有独 立 的油水 系 统 , 底 水活 跃 , 边 油水 系 统复
引言
胜 利油 区 早期 开发 的断 块多 层 系油藏 已处 于特
杂, 模型水体定义 、 拟合困难 ; ⑤开采历史长 、 开采井
多导致 数值 模拟 动 态 控 制 模 型 冗 长 而 复 杂 , 历史 拟
合工作量大; ⑥开采井均为合采合注井 , 每月均有作
选: ①储量大于 4 1 且储层连片分布的含油小 0× 0t 层; ②小层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较为接近 ; ③综合含 水率 较低 , 出程 度 较 差 。依 此 优 选 沙 二 段 7~1 采 1
砂层组 的 1 3个 小 层 为 目标 层 , 量 占 总 储 量 的 储 5 % , 中储 量 大 于2 0×1 的 主力 层 为 沙 二 段 9 其 0 0t
于东海 任允鹏 王 真 刘 利 张素玲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_聂海峰

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_聂海峰

2. 2 油藏和流体参数及 PVT 物性( 见表 1)
表 1 油藏和流体参数及 PVT 物性
参数
油藏中深 /m 地层压力 / MPa 水体压缩系数 / ( 10 - 4 MPa - 1 ) 地层压缩系数 / ( 10 - 4 MPa - 1 ) 油的压缩系数( 10 - 4 MPa - 1 ) 气油比 / ( m3·m - 3 ) 地层水粘度 / ( mPa·s) 原油粘度( mPa·s) 原油体积系数 原油密度 / ( g·cm - 3 )
Sw
0. 32 0. 352 0. 416 0. 48 0. 512 0. 56 0. 608 0. 64 0. 704 0. 7360Biblioteka 8表 2 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
Kro
0. 65 0. 586 1 0. 465 1 0. 353 8 0. 302 1
0. 23 0. 164 4 0. 125 1 0. 058 1 0. 031 6
层传导率可以达到较好的拟合,从而提高地质模型
的可靠性。
( 下转第 75 页)
第 4 卷第 3 期
李虎 . 基于改进 BP 神经网络的油井流入动态研究
·75·
( 4) 与 Vogel 方程等单点法不同,神经网络方法 建立在多点测试的基础上,且实测点越多,其预测结 果越精确,此外由于神经网络的外推能力相对较差, 需要实测点覆盖范围较广,增加了该方法的使用复 杂性。
格沿地层层理方向划分。网格步长是影响数模质量 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划分网格时采取的基本原则是 横向上两井之间至少有 2 个网格。在平面上,X 方向 布 133 个网格,网格步长 60m,Y 方向布 84个网格,网 格步长 60m,平面上总网格数位11 172。为了确切反 映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充分暴露层间矛盾,真实地反 应不渗透或低渗透夹层在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根据地 层沉积旋回及夹层的分布特点,在纵向上将该油组划 分为 7 层,这样,模型网格节点数为78 204。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摘要:复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会给开采和挖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剩余油分布的预测已经成为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复杂断块油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才能知道影响分布规律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剩余油分布预测需要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保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数值模拟法;复杂断块;剩余油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导致很多油田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期;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油层间的运动力就会减少,就会对石油的开采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我国大部分的油田都是采用注水的方式来进行开采的,所以在油田的中期和晚期的开采过程中,油田的含水率就会逐渐,导致进行二次或者三次开采的过程中难度上升,并且采油率也会逐渐下降,对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研究,可以帮助分析和创新开采方式,通过不同分布的剩余有,需要运用不同方式的开采技术,才能提升油田的开采量,从而增加我国的石油需求。

1精细地质建模1.1地质模型为了准确描述复杂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参数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矫正和标准化处理;对区块内的工作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包括层位数据,断层数据等;加强数据转换和录入,包括测井解释数据、录井资料数据;分析测试数据及地质数据的录入。

然后建立完善地层层面构造模型,利用交互式方法建立储层沉积分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校正。

1.2储层参数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用参数体的形式充分反映出储藏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储层内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充分表明油藏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

因此建立模型中利用高斯模拟方法,输入参数为变量统计参数、差函数参数以及条件数据。

可以充分反映出研究区域内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模型,为数值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摘要】目前,我国油田平均含水己达80%以上,但仅采出可采储量的2/3左右,因此高含水期开发将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阶段。

首先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调研,其次以某稠油区块高含水期天然水驱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机理模型。

该油田为正韵律,设计井网为反九点法井网,其中提液方式取两个水平,其余因素各取三个水平。

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油田特高含水期挖潜措施。

【关键词】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正韵律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1.1 机理模型的建立针对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特性及开发特点,建立机理模型。

原油粘度为50mPa.s,小层厚度为2m,井距为300m,采液速度为3%,开采时间为25年。

对于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考虑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平面渗透率平均值取为3000mD,设计级差取三个水平,分别为4、9、19,平面渗透率分布见表1。

对于平面渗透率的分布状态主要考虑两种形式,一种为斜向分布,另外一种为垂向分布。

1.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1)渗透率斜向分布:级差由低到高原油采出程度分别为24.68%、23.15%、22.56%和最终含水率分别为87.78%、88.58%、89.06%,随非均质性级差的增大,水区开发效果变差,剩余油越富集。

模型左上部渗透率低,剩余油饱和度高,右下部渗透率高,剩余油饱和度低,所以储层的左上部为剩余油富集区。

随着级差的增大,剩余油富集区逐渐向渗透率低的左上方偏移。

图1?各级差下的剩余油平面饱和度场图(2)渗透率垂向分布:剩余油平面饱和度分布如图1所示,随非均质性级差的增大,水区开发效果变差,剩余油越富集。

模型左侧渗透率低,右侧渗透率高,随着级差的增大,剩余油富集区逐渐向渗透率低的左侧偏移。

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1 机理模型的建立针对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特性及开发特点,设计研究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油层厚度、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原油粘度、采液速度、提液方式。

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对不同油层条件、井网、注水方式等条件模拟油气藏中流体的渗流过程,它是目前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

所谓精细模拟技术,是指其模拟结果能够给出典型单砂层(或每个单砂层)各项开发指标的模拟技术。

一般应用于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预测。

数值模拟一般采用分段模拟方法,按常规方法建立第一阶段静态、动态数模模型进行模拟。

将第一模拟阶段模拟结果作为下一阶段模型建立的静态数据基础,充分考虑流体(粘度、饱和度等)、岩石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的变化;在使用饱和度、压力等参数时,可以重新按阶段参照其他有效方法(如碳氧比测井、取心)解释的较为可靠的参数,调整并建立第二阶段初始模型。

第二阶段初始模拟模型阶段的划分可根据油田生产历史的四个含水级别确定,即低、中、高、特高含水阶段。

(一)高含水精细数值模拟理论针对高含水期油田特点,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概念,但一般是整体网格细化。

这里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高含水数模提出时空精细模拟方法。

1.时间段精细划分由于受到计算量和分析数据量的限制,常规数模往往是时间段跨度较大,如,半年一个时间段,而且一般是均匀划分模拟时间段。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由于措施的调整次数增多,实际生产数据相对准确,为取得更好的结果,应从投产开始,逐年、逐模拟阶段“加细”时间段,到高含水期,特别是拟合最终之前的一、两年,时间段达到最精细,可以精细到一个月或更短。

2.模拟空间精细划分网格平面分布。

常规数模一般是在井网密集部位配以细网格,而井网较稀疏部位配以粗网格。

但高含水数模目的主要是为挖潜而进行调整方案设计,因此,笼统地将网格划细,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应有重点、有目的地研究挖潜部位。

由于高含水期油田的潜力分布重点在砂体边缘、断层附近、注采系统不完善等部位,根据数模的目的,可通过宏观分析,确定这些部位划分为细网格,对已经认识较清楚的部位配以较粗网格。

网格纵向分布。

数值模拟技术表征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_郭鸣黎

数值模拟技术表征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_郭鸣黎

数值模拟技术表征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郭鸣黎(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摘要对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油藏地质的复杂性使得剩余油研究既有相当大的难度,又极其重要。

油藏数值模拟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

运用数值模拟这一先进技术手段,研制出表征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作出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地质储量、剩余油潜力区厚度、潜力区储量丰度等多种图件,使得再现复杂断块油藏长期开发历史成为可能,同时为精确指出剩余油分布及其控制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挖潜措施奠定基础。

其研究成果在文中老三块开发中取得较满意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后,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现状和规律以及各种综合调整方案的预测和优选[1]。

特别是对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发育、断块多而小,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各油层之间、同一油层的不同部位储量动用状况差异大,一个成熟的数值模拟软件对准确地、全面地确定油藏中各个剖面上、平面上的剩余油分布现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2,3]。

应用V IP98PLUS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针对复杂断块油田的地质和开发特点,研制出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地质储量、剩余油潜力区厚度、潜力区储量丰度图等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分布。

X1地质及开发特点文10块属文中老三块,是中原油田最早开发的复杂断块之一。

该区块1979年投入开发,经过20a的高速高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由于采出程度高、含水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增大了后期进一步挖潜的难度,给剩余油分布研究带来了一些影响。

111地质因素文10块断块区域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中部,是由东倾的文东Ñ、Ò断层,西倾的文西断层及北倾的文30断层所控制的地垒式、封闭型的断块构造,东部边界被文10-14断层切割复杂化,边界断层落差在100~900m,构造闭合高度150m,断块内对油水分布起控制作用的是东倾的文10-4断层,该断层将断块分割成东西2个断块。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标题: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油气田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呈现,得出相应结论并进行讨论,从而推动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及背景、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结论与讨论。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及背景1.1 研究问题本部分将界定研究的范围,并提出研究问题:如何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以提供合理的开采方案和优化管理措施。

1.2 研究背景介绍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重要性及当前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研究方案方法2.1 模型建立介绍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包括物理介质参数的选择和模型方程的建立。

2.2 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详细讨论油气田开发后期模拟中的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包括生产井、注水井的位置和产量、注水量的设定等。

2.3 模拟软件和算法介绍常用的油气田模拟软件及其原理,以及常用的求解模拟方程的算法。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取最适合的算法进行数值模拟。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数据收集与整理描述如何收集和整理实际油气田数据,包括地质参数、开发资料和生产数据等。

3.2 模拟结果分析展示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包括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等。

第四部分:结论与讨论4.1 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发现。

4.2 讨论讨论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以推动剩余油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可行性。

结语: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究,并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油气田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呈现,得出相应结论并进行讨论。

濮城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濮城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cis 、 u e等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在 综 合 考 虑 了 濮 城 油 l eS r p 田东沙二 上 4 —7油 藏 地 质 特 点 及 流 体 的 特 性 、 软 各 件 的 适 用 特 点 , 及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与 上 游 软 件 接 口 以
( 藏 地 质 模 型 是 通 过 Per l建 立 的 , e rl与 E. 油 te P te
上每 个流动 单元作 为 一个模 拟层 , 划分 成 2 共 o个 模
拟 层 。
22 .
定 解 条 件
微 分 方 程 与 其 定 解 条 件 加 在 一 起 就 构 成 了 一 个
实际 问题 的数学 模型 。 者 用来表 达流动 的规 律 , 前 后 者用 来指 明某 实际问题 的特 定条 件 , 者缺一 不可 。 二 而 定 解 条 件 则 包 括 初 始 条 件 和 边 界 条 件 。 其 中 边界条 件 又分 为外边 界条 件和 内边界条 件两 种 。 ( ) 边 界 条 件 1外 对 于 外 边 界 条 件 , 般 有 三 种 形 式 : 压 边 界 条 一 定 件、 流 量边 界条 件和 混合边 界条 件 。 定 封 闭边 界数学 上表 示 为 :
油 藏 在 开 发 过 程 中 , 油 井 或 注 水 井 作 为 已 知 将 点 汇 或 点 源 来 处 理 , 如 井 的 产 量 为 q, 在 渗 流 方 即 则 程 中 加 上 产 量 项 q, 产 井 取 负 值 , 入 井 取 正 值 。 生 注
此 外 另给 定 , 产 过 程 中 定 产 量 生 产 即 : 生
维普资讯
7 6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20 年第 8 07 期
濮城油田 剩余油分 定量描 布的 述一精 细油藏 模拟研究 数值

韵律层内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韵律层内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第 4 第 1期 0卷
2 1 年 1月 02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 ETROI EUM DRI NG TE LI I CHNI QUE2 1 a .,0 2
.油气 开 采 .
d i1 . 9 9ji n i 0 — 8 0 2 1 . 1 0 8 o:0 3 6 /.s . 0 1 0 9 . 0 2 0 . 1 s
剩 余 油的 分 布 规 律 , 以指 导 高含 水 油 田后 期 的 开 发 调 整 。 以胜 坨 油 田胜 二 区 8砂 组 的地 质 条 件 为基 础 建 立 概 念 可
模型 , 用油藏数值模拟方 法, 采 分析 了同一 个韵律 层 内剩余 油的分布 规律 。研 究结果 表 明: 水驱 计算 至 高含 水期
Nu rc l i u a in o m an n l srb to n Cy l t e me ia m l to fRe i i g Oi Dit i u in i co h m S
LiChu i g , u Xi o n ny n W a do g
( .C l g f P toe m g neig, hn nv ri f P toem ( ejn ) B iig, 0 2 9 1 ol eo er l e u En iern C ia U iest o erlu B iig , e n 1 2 4 , y j
C ia;.S n p cItr ain lP toe m x lr t n a d P o u t n C r o ain B iig 1 0 8 , hn 2 io e nen t a er l o u E p oai n rd ci op r t , e n , 0 0 3 o o o j
后 , 同 一 个韵 律 层 内, 向 上 上部 小层 剩余 油饱 和度 高 , 部 小 层 剩 余 油 饱 和 度 低 , 近 于残 余 油 饱 和 度 ; 层 厚 在 垂 下 接 小 度 越 小 , 、 的 地 下 密 度 差 越 大 , 油黏 度 越 小 , 油 水 原 这种 现 象越 明 显 ; 注 水 井射 孔 位 置 对 韵 律 层 内垂 向 上 剩 余 油 的 而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31 网格 系统的 建立及参 数的输 入 .
建 立 了三维 地质 模 型 : ) 1 建立 本 区各 项地 质 参数 的数 据 库管 理 系统并 对数 据 进行 校 正及 标准 化处 理 ; ) 2 工
区数据体格 式转换 包括层位 数据 、 断层数据 等 ; ) 3 测井
数值模 拟采用 E l s ci e数模 软件 。 p 在储层 地质建模 的基础上 , 根据油藏 的实 际情况 , 结合模 拟精 度要求 与
的一个沉积 微相三 维栅状 图 .可 以反映不 同沉 积微相
的可靠性 。通过 多项开采 指标 的历史拟 合使模 拟模 型 更 接 近油藏 实 际地质 情况 , 准 确地 反 映地 下油 、 、 更 气 水 的分布规 律 。 ]
321 区块 储量拟 合 ..
的空 间分 布特征 。
储 量 拟 合 是数 值 模 拟 过 程 中历史 拟 合 的首 要 一 步 .在 地质 储 量 拟 合 中 。主 要 修 改孔 隙度 、净 毛 比 ( T , 外 还包 括 和体 积有 关 的 油 、 、 层 的压 缩 N G)另 水 储
系数 。
在本 次研究 中 . 初始化 采用 的是非平 衡法 , 以储 所
量拟 合是在 储层地 质建模 过程 中已经完 成 的 .含水饱 和 度值 ( 在储 层 模 型 中 已经 给定 , S) 然后 输 入数 值模 型, 压力模 型通过深 度一 压力关 系方程 计算得 出 。 9 沈 5 区块 北块 的地质储 量 为 4 93 x 0 t模 拟 中使 用 的地 1 . 1 , 4 质储量 为 4 34 l , 2 . O t南块 的地 质储量 为 9 6 5 l4 , x 5 . x 0 8 t 模拟 中使用 的地质储 量为 9 22 l4 。 6 .x 0 从结果 上来看 . t

北二东西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北二东西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2 油 藏模 型
2 1 静态 参数 插值 .
数值模 拟 中需要 的静 态参 数有砂 岩顶 深 、砂 岩厚度 、有效厚 度 、渗透 率 、孔 隙度 、饱 和度 等 ,其 中
砂岩 顶深 、砂岩 厚度 和有效 厚 度采用 平 面插值 方法 计算 。
由于渗透 率受沉 积微 相 的控制 ,所 以计算 渗 透率 分 布时 ,在 两 微 相交 界 处渗 透 率 为 渐变 的情况 下 , 可在 相 间插 值 ;两 微 相 交 界处 渗 透 率 为突 变 时 ,则 在 相 内插 值 。渗 透 率是 否 突变 ,按 以下 原 则 判 定 : ①河 道砂与 河 问砂接 触线 ,相 近井 点的渗 透率 比值 K K。 3 则认 为渗 透率 为突 变 ; K K。 2 则 / ≥ , 若 / ≤ , 认为 渗透率 为 渐变 ; 2< K K。< 3 且 / 。 2 则认 为渗 透率 为 突变 ; 2< K K2 3 且 h / 。 若 / , ≥ , 若 / < , h < 2 则 认 为渗透 率为 渐变 。 河道砂 与 表外砂 接 触线 , , ② 认为 渗透 率为 突 变 ; 河 间砂 与表 外砂 接 触 线 , ③ 若 h / 。 2 则认 为渗 透率 为渐变 , h / 。 2 则认 为 渗透率 为 突变 ; h ≤ , 若 h > , ④若 没 有井点 渗透 率值 ,则 表外层 渗透 率定 为 0 0 ,薄差层 渗透 率定 为 0 0 。 . 1 m。 . 4 m。 孔 隙度场 用其与 渗透 率 的相关式 计算 ,关 系式 如下 :
维普资讯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江
2 0 年 2月 07
通 过对 葡 I 沉积 单元 含水饱 和 度分 布 的研 究 ,发 现水 驱开 发后 的剩余 油分 布有 以下几 种类 型 ( 组 表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k
Q wi j1
K i h i Q wj
n
ki hi
i1
式中:ki — 时间单元渗透率,10-3μm2
(8-2)
hi — 时间单元射开厚度,m Qwj— 两次射孔之间阶段累积注水量,104 m3
n — 射开时间单元数
k — 射孔次数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2) 时间单元累积产油量的确定方法 ①对于弹性开采的井,单井在每个时间单元的累积产油量由下式确定:
统计近几年所钻调整井、侧 钻井的油层水淹情况,分析油 藏宏观剩余油分布状况。
统计小层、沙层组及不同沉 积微相的水淹状况。
表3-2-2 水淹层统计对比表
油层
水淹层
微相 层数 厚度
层数
厚度
(层) (m) (层) (%)
(m)
(%)
河道 180 559.7 119 66.11 415.6 74.25
前缘砂 462 898.6 241 52.16 529.0 58.87
3、物质平衡法
它提供的是整个储集层初始估算的储量减去已生产的油量所得到的剩 余油含量的平均估算。该方法是应用物质平衡方程来估算初始地下原油储 量。由于储层基本数据的误差对整个储集层计算单一的剩余油饱和度的平 均值所引起的误差,导致该方法的结果不准确。
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
1、用地震技术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 2、用测井确定剩余油的方法 3、用岩心分析确定水驱剩余油方法 4、用示踪剂测试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5、用开发地质学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6、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7、全油田整体模拟技术确定剩余油分布
测井:测井是为了提高采收率现场评价来获取可靠的剩余油饱和度 剖面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根据井眼条件,在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中有两类 测井方法:裸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裸眼井测井包括电阻率测井、核磁 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和介电常数测井。套管井测井包括脉冲中子俘获测 井、碳氧比测井和重力测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5 。
由于长期进行注水开发 , 注入水对原油的水化
作用及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等原因 , 原油中轻质组分
优先驱出 , 较稠的重组分含量增加 , 使原油粘度和密
度变大 。 同时由于长期注水 , 地层温度会下降 , 原油
粘度也会升高 。 不同开发时期地层中原油的物性见
表 3。
表 3 不同开发时期的原油物性
含水率(%)
30~ 60
4.75 8.91 3.89 5.60 1.45 3.20 3.14 4.48 4.20
60 ~ 80
8 .51 11 .31 7 .11 7 .94 4 .70 3 .60 2 .92 6 .24 6 .32
80 ~ 90
35 .41 30 .32 26 .73 14 .83 24 .62 28 .33 10 .01 17 .04 24 .18
90 ~ 95
21 .13 24 .65 29 .12 19 .93 29 .87 31 .93 28 .24 27 .22 27 .94
>95
21 .64 15 .84 27 .94 46 .86 37 .50 31 .34 52 .31 42 .29 33 .06
图 5 8 单元剩余 储量丰度分布图
另外 , 8 单元在开采过程中 , 原油的物性(密度 、 粘度等)变化较大 , 这将直接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和 原 油 采 收 率 。考 虑 原 油 物 性 变 化 时 , 采 收 率 为 36 .53 %, 剩余油开采年限为 16 a ;不考虑原油物性 变化时 , 采收率为 41 .50 %, 剩余油开采年 限为 22 a。
2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2 .1 地质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所需地质模型包括有效 厚度分
布 、渗透率分布 、孔隙度分布等资料 , 根据研究区规 模建立地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数值模型 。
在纵向上 , 该开发单元共 分 11 个 沉积时间 单 元 , 根据各个时间单元的储量和各时间单元间的隔
层分布状况 , 并根据网格粗化原则 , 将 11 个沉积时 间单元划分为 8 个数模层位 , 其对应层位和储量构 成见表 1 。
4 剩余储量控制因素分析
8 单元经过 30 多年的注水开发 , 在不同时期控 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是不 同的 。 在中 低含水开发 期 ,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因素和井网完善程度所 控制 ;到特 高含水期 , 构 造控制因素已 不占主导地
· 34 ·
石油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9 年 10 月
误差(%)-0 .16 -1 .99 -1 .48 0 .52 -0 .42 1 .42
注 :N p 和 Wp 分别为累积产油量和累积产水量 。
由表 3 看出 , 从中低含水期至特高含水期 , 原油 粘度增大了 109 %, 原油密度增加了 1 .1 %。 油水相 对渗透率曲线见图 1 。
图 2 8 单元综合含水拟合曲线
表 6 在不同水淹程度下 8 单元剩余储量分布 (%)
开发阶段
中低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含水率(%)
0 ~ 30 30 ~ 60 60 ~ 80 80 ~ 90 90 ~ 95 >95
51 .60 11 .50 4.30
13 .30 5 .00 4 .20
23 .21 13 .72 6 .32
收稿日期 :1999-03-08 作者简介 :姜汉桥(1957 -), 男(汉族), 江苏海门人, 教授 , 硕士 , 从事油藏工程研究 。
· 32 ·
石油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9 年 10 月
时间单元
812 +2 832 842 852 813 823 833 843 +5 +6 平均值
图 1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图 3 8 单元地层压力拟合曲线
第 23 卷 第 5 期 姜汉桥等 :剩 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 33 ·
图 4 8 单元累积产油量拟合曲线
3 .2 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 由于注入水对岩石的冲刷作用 , 地层渗透率将
会增大 , 而粘土膨胀作用和压实作用会使地层渗透 率降低 , 因而地层中渗透率的变化有增有减 , 从而影 响注入水在地层中的分布及最终采收率 。在 8 单元 储层的开发阶段 , 考虑渗透率变化时 , 采收率为 36 .53 %, 剩余油开采年限为 16 a ;不考虑渗透率变 化时 , 前者为 36 .80 %, 后者为 17 a 。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地质储量 ;产能 预测 中图分类号 :T E 327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区概况
胜二区沙二段 8 单元是以湖泊三角洲平原前缘 河口坝沉积为主的中渗透弱亲水砂岩油藏 。 储层具 有以下特点 :①油层物性较好 , 但非均质性严重 ;② 原油物性在平面上分布差异较大 ;③地饱压差大 , 有 较活跃的边水能量 。
物性参数
粘度 μo/(mPa·s) 密度 ρ/(g·cm -3)
中低含水期 19 .0
0 .919 0
高含水期 30 .0
0 .924 4
特高含水期 40 .0
0 .929 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
3 .1 历史拟合结果 在生产历史拟合中 , 采用了固定生产井产液量
和注水井注水量 , 拟合区块累积产油量 、累积产水量 等综合开发指标和单井开发指标 。由于地质模型随 开发阶段变化 , 需要考虑不同含水阶段地质模型的 差异 , 所以 , 在拟合中采用分阶段拟合方法 。各阶段 单元主要生产指标拟合情况列于表 4 , 8 单元综合含 水率 、平均地层压力和累积产油量拟合曲线见图 2 ~ 4 。从中看出拟合程度比较高 。
8 .50 34 .84 24 .18
2 .10 20 .53 27 .94
1 .25 14 .36 33 .06
表 7 8 单元各小层在特 高含水期剩余储量分布 (%)
层 位 0 ~ 30
1 2 3 4 5 6 7 8 单元合计
8 .56 8 .97 5 .20 4 .84 1 .85 1 .58 3 .39 2 .73 4 .30
10 .35 3 .39 31 .67 21 .09 20 .61 26 .05
2 .94 20 .40 39 .79
与不同水淹级别所占面积相对应的剩余储量分 布状况见表 6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 , 含
水率高于 90 %的严重水淹区的储量占 61 %, 随着水 淹程度不断增加 , 进入严重水淹区的剩余储量不断 增加 , 这将给注水开发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 8 单 元各小层目前的剩余储量分布状况见表 7 。 该单元 剩余储量丰度(万 t/ km2)分布见图 5 。
875 .5 617 .7 977 .9 1150 .2 669 .7 951 .3 763 .2 566 .5 821 .6
2 .2 流体模型
8 单元储层中的流体物性参数如下 :原 油压缩 系数为 6 .14 ×10-4 MPa -1 , 地层水压缩系数为 1 .0 ×10-4 MPa -1 , 岩 石 压 缩 系 数 为 3 .6 × 10-5 M Pa -1 , 原油密度为 0 .919 g/ cm3 , 原油体积系数为
该开发单元自 1966 年投入注水开发以来 , 大致 经历了三个开 发阶段 :1966 年到 1978 年为 中低含 水开发期 , 综合含水小于 60 %, 建成了高效 开发的 独立井网 , 年产能力 50 万 t ;1979 年到 1989 年为中 高含水期 , 综合含水 60 %~ 90 %;1990 年至今 , 该开 发单元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 , 综合含水大于 90 %。 目前储层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采井网不完善 , 储量控制程度低 , 对含油潜力认识不够清楚 。
位 , 但部分微构造还起到一定作用 。 综合分析 8 单 元的数模结果 , 目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 制。
(1)断层边界 。 受封闭边界影响 , 断层附近剩余 油饱和度较高 , 尤以北部 9 号断层附近最高 。
(2)储层物性 。 在部分主力层内 , 靠近尖灭边界 区域其渗透性变小 , 油变稠 , 没有注入水波及 , 剩余 油饱和度较高 。
表 2 不同开发时期渗透率变化
中低含水期
1048 .2 508 .0 886 .4
1042 .6 566 .7 782 .5 590 .8 427 .7 731 .6
渗透率 k ×103/μm2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1045 .4 505 .1 766 .4
1003 .7 595 .3 738 .0 575 .1 463 .1 711 .5
13 .92 18 .17
5 .21 24 .43 14 .76 12 .76
7 .40 100 .0
由于注水开发历史比较长 , 地下储层物性和原 油物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 根据油藏描述结果 , 把随开 发时间变化的地质静态模型简化成 3 个不同开发阶 段的地质静态模型 , 各小层的渗透率在各时期的平 均变化列于表 2 。 从渗透率变化的统计结果看 , 有的区域渗透率 略有减小 , 但大部分区域由于注入水的冲刷等作用 , 其渗透率增加幅度较大 。
表 1 对应层位和储量构成
数模层位 时间单元
1
812+2
2
832
3
842
4
852
5
813
6
823
7
833
8
843+5 +6
合计
地质储量 N /万 t 75 .2
313 .7 409 .3 117 .5 550 .4 332 .7 287 .5 166 .9 2253 .2
占总储量比值(%) 3 .35ຫໍສະໝຸດ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姜汉桥 谷建伟 陈月明 孙梦茹 计兆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