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文/ 曹琴何为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一课,从学生提出第一问“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开始环环相扣,正确及时引导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学生都不会的就请教字典,前后联系,同类比较,同类合并。

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废话。

钱先生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真知。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

”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善于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

例如,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好在哪里?你说!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

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

)师:好,就念到这儿。

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

)生:有力。

(这就是读后产生的感受,有了感受距离理解就不远了。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生:琅琅上口。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

为什么琅琅上口呢?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

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二、初读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生字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三、精读课文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观看钱梦龙先生执教

观看钱梦龙先生执教

观看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的评析吴仕辉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字词是最大的拦路虎。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也尤为重要。

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字词的教学却很纠结,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只讲重点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意思还是不甚明了;逐句翻译,既耗时,又未能突出重点,最主要的是,学生还嫌啰嗦。

文言文字词的教学,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今天观看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不得不为钱老的字词教学拍案叫绝,原来文言字词也可以教得这样摇曳多姿、趣味横生呀!主要表现:1、字词在情境中出示。

我们看,钱老字词的出示,都是在疏通人物关系中出示的。

要知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觉得是小儿科,不屑于学习。

但是,对于疏通人物关系,他们却兴趣盎然。

钱老字词的出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其实,这样的方法,就是作为老师,也能够激起兴趣来从课堂的一开始,在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时,考察了学生对该文的预习情况,钱梦龙先生就是让学生们朗读一遍文章,再读完之后让学生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

这种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之后带领学生们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

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

“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2、意思在质疑中明了我们看钱老从来没有问这个字什么意思,而是在问其他问题的时候,把字词带出来了。

如问“那个遗男几岁了?”把“龀”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一问,又把“遗男”和“孀妻”两个词掌握了。

钱老就这样,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也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以“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

文言文文本研习刍议——以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为例

文言文文本研习刍议——以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为例
生 :齐 声 ) 样 ! ( 一
采用 “ 同法”巧妙引导学 生理解文言词语言 文 , 该 清 楚 以 下几 点 : 、学 学 应 一
生 对 于 文 言 文 词 句 积 累并 非 完 全 空 白 。 梦 龙 老 师 钱
般 课 堂 教学 , 是 问 :年 且 九十 ” 且 ” 都 “ 的“ 是什 么意 思 ?
容, 筛选 与整合相关信息 , 把握作家观点态度 , 赏析表
达技 巧 等。 文 言文 的文 本研 习 , 其 特殊 之处 。阅 读 浅 易 文 有 “
弃“ 字字落实 , 句句翻译” 的做法 , 而要大气一点 , 灵活

言文 , 能借助注释和] 具书 , 二 理解词句含义 , 文章 读懂
内容。 了解 并梳 理 常 见的 文 言 实词 、 言 虚词 、 言句 文 文 式 的 意义 或 用 法 , 重 在 阅 读 实践 中举 一 反 三 。 可 以 注 ” 看做新课标对文言文 “ ” 要求 ; “ ” 要求 , 言 的 对 文 的 新
“ 智叟 ” “ 怎么解 释? 孀 妻” 遗男” 的 叟” “ 和“ 是什么意
思 ? 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 ” 略 j什 么 成 分 ? 此 问 “ 省 , 如
下 去 , 堂必 然沉 闷 , 课 学生 哪来 学 习 的 积极 性 呢 ? 老 钱 师 则 问 此 意 彼 , 问 题 “ 个 弯 ” 容 易 激 发 思 考 的兴 将 拐 ,
点。 具体做法如下 :
指导学生使用 工具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借助工
具 书 阅读 文 言 文 , 是 学会 学 习 的 途 径 和 标 志 。 老 这 钱 师是 使 用 T 具 书 自学 的 典 范 , 本 《 源 给 予 我 的 一 辞 知 识 和 教 益 , 过 了任 何 一 位 中学 国 丈 教 师所 能 给 予 超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观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河南省义马市一中石宏安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让我感受颇深,下面就我看到的课堂实录谈一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感受。

一.明确目标任务具体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第一,巧设情景去导,让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充满情趣《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

钱老总是在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

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第二,善立轴心去导,让文言内涵的挖掘脚踏实地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加惜墨如金字少意丰,更需要反复揣摩咬文嚼字。

钱老提倡为了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所以教学要讲求“设计”,要“定线”——也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宝贵的捷径。

他提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减法”——尽量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够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

三.激发兴趣引导到位钱老的课堂,从整体上来看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从细节来看,却无不细腻、圆润。

【VIP专享】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

【VIP专享】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

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打开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认真拜读,仔细琢磨,一种超凡脱俗的教法呈现眼前,使我如身临其境,领教着钱老师古文教学之高超。

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我认为,还很少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一般有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我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受是: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讲读的畸形模式化,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相对自己平时上课的一些做法,我有以下的感受:他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而我们平常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这个字会不会?”然后学生说:“不会。

”接着老师就把答案一说就叫解决了。

在这里,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此处“以”又怎么讲?……对课文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机”遗男”的理解引导进入”参加移山有几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进入省主句常识的探究,人物清楚,由人及事,提出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进入深层探究,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从而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探讨愚公不笨作铺垫。

总之,钱梦龙先生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从“才”的角度来说,从字词到句段到全文,由人物关系到人物精神,钱先生都处理得丝丝入扣;从“学”的方面来考察,钱先生援例贴切,讲解深入浅出;而从“识”的视角来审视,钱先生大匠示人以拙的气度,以自己的“拙”牵引出学生的“巧”,比起夸夸其谈的教师演“独脚戏”逞奇炫博的所谓“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觉得钱梦龙老师的课堂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简言之,就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考虑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

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学生真正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教师只是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氛围或引路搭桥,他善于在导读中创设学生体验知的过程,而非轻易给学生结论,这种处理,远高于传统的讲读法,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教学漫谈(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教学漫谈(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案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钱梦龙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请用精炼的语句拟出这篇课文的各主要教学环节,并思考这些环节安排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翻译——枯燥 . 质疑——入胜”——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李波文言文的的教学与学习,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点,无论是老师的“教”或是学生的“学”,总会用一个词来形容——“枯燥”!,想极力的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紧密联系,却仿佛让人觉得比学英语还要难似的!只讲重点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意思还是不甚明了;逐句翻译,既耗时,又未能突出重点,学生还嫌啰嗦。

文言文的教学,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今天仔细的读了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不得不为钱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理解字词教学方法感到佩服,原来文言文教学也可以这样引人入胜。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字词。

钱老师是在疏通人物关系中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不仅使学生觉得落实了文言字词的翻译,也激起了学生兴趣。

避免了我们平时抓重点字词教学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是不甚了了的弊端。

而这种对课文的了解,比我们的纯粹翻译又有趣多了,是让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寻寻觅觅中,是在师生轻松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了解的。

2、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理解意思。

我们看钱老从来没有问这个字什么意思,而是在问其他问题的时候,把字词带出来了。

如问“那个遗男几岁了?”把“龀”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而“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一问,又把“遗男”和“孀妻”两个词掌握了。

钱老就这样,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的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也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

3.理解在导入中深化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

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

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该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评价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评价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评价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

在这场演讲中,钱梦龙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引子,讲述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首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分享了自己追梦的历程,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他说:“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可以得到。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觉得追求梦想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念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

钱梦龙还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阐述了克服困难的重要性。

他说:“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迪。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非常值得一看。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如何克服困难。

这场演讲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决心。

- 1 -。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听完歌曲之后)师: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用本来学生就喜欢的“愚公移山”故事改编成的音乐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专家点评)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读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等会儿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师:本文语言中长句不多,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还需改正的地方。

(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 师:大家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出语气,注意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好,现在分四人学习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实,重整体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理一下,有难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通过自由朗读,放手让学生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了自主和合作的精神。

(专家点评)师:听到大家的议论,好像是说再找不出来错了,(问全体学生)是不是没有错了?生:(齐答)是的。

师:我刚才跟大家一样,很认真地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的确没有找出读错的字和断错的句子,我想大家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都做过认真的预习工作,这值得肯定,不过语气、轻重音读得还不够到位。

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大家心里跟着老师读。

(师范读) 师: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生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情节是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并立即行动,后来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反对他移山,还讲了很多不利于愚公移山的理由,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山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案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案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案【篇一: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汝州市寄料镇一中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

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

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

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

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愚公到底笨不笨?”“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

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筒评——议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方法

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筒评——议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方法

1 0 6一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1 1期
“ 做中学"在地理教学 中的实施策略
朱 琴 内蒙古 巴彦 淖尔市第一 中学
【 摘 要 】“ 做 中学”活动的核心在于让 学生亲身参与到教 学探 究的整个过程 ,进行教 学模具的制作,从而领会一些重 要的地理原理 ,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听会忘记,看会记住 ,做才能学会。 【 关键词 】主动学习 高效课堂 学习方法 “ 做 中学”
的问题去考学生 ,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 “ 是不是” 、“ 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索 、 不费 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 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

思维 “ 卡壳 ”和课堂 “ 冷场 ”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 的发挥。所 以对一些难度大 的问题 ,我们不妨作 比较浅易 的处理。如像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个句子 ,有几个 知识点要讲 :一是解释 “ 遂率”“ 荷担”等词 ,二是主语 的
学生的知识 、能力 、智力 、情感 、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
用 的前提 下 ,顺 势 引 导 。他 总 是用 意 料之 外 又 在情 理 之 中
的设问方式 ,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 的认识 和发展的 情景中去 ,从而使学生 自奋其力 ,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 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 ,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 的感染 , 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
程 ,给 我柳 暗花 明之感 。 钱先生所上 的这篇文言文课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
动性 、积极性 ,真正地做到与学生 “ 双 主互动” ,达到了寓
教于乐的效果 。钱先生的 《 愚公移 山》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 。在 整体阅读 中培养学生的情趣 ,以情趣带字词 ,以字词促升 华 ,情意趣智 ,听说读写 ,观察辩论融为一体 ,让学生爱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导”:文言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的启示对文言文教学,多少年一贯的“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业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似乎教文言文就得这样,舍此别无他途。

今天观看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多年,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本人依旧在原地踏步,深感惭愧。

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从钱梦龙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三主”导读法。

下面我就具体的谈谈钱老先生的《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我的启示:“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什么是“三主”呢?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

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VIP专享】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

【VIP专享】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

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打开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认真拜读,仔细琢磨,一种超凡脱俗的教法呈现眼前,使我如身临其境,领教着钱老师古文教学之高超。

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我认为,还很少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一般有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

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生:(齐生)不要!师:那怎么译法?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

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

(趁势给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的需要。

)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

)(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

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

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生:(齐生)“叟”字呀!师:啊,很好。

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

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

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

(生板书)写得很好。

“龀”是什么意思?生:换牙。

师:对,换牙。

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

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

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

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

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

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生)孤儿。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生:主语。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生:愚公。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

(计算人数,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常识。

)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人而及事。

但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生:很难。

文章里有“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

“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

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师:说得很好。

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

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朗读)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

愚公妻没有讲。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生:倒装的。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

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

这里有一点不同。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

落实“倒装句”知识。

)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

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

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

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

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

)还有什么不同吗?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师:啊,讲得好。

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生:小草。

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

落实“毛”字含义。

)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

师:讲得好。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

落实“其”字用法。

)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生:且焉置土石。

师:这句话怎么解释?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生:疑问代词,哪里。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

愚公妻有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生:关心。

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

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

(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

落实“焉置”的含义。

)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

先说愚公妻,好,你说!生:献……师:献什么?生:疑。

师:对,献疑。

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

那么智叟呢?生:笑。

师:对!笑,笑而止之。

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

生:讽刺。

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不仅仅是组词训练。

)生:讥笑。

师:对了。

一个是“疑”,一个是“笑”。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

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

这个很重要。

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

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

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师:对了。

一个是“疑”,一个是“笑”。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

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

这个很重要。

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

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

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生:高兴。

师:怎么知道?生:跳,跳往。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生:志气大。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

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生:赞许。

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生:热闹的。

师:怎么知道?生:杂然。

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生:杂曰。

师:什么叫“杂曰”?生:议论纷纷地说。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

(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