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一学生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25.4心、性
• 在朱熹的系统中,性与心不同。朱子语录有云:"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 只是理。"(《语类》)卷五)又云:"问:知觉是心 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 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成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 "(同上)
• 如果只是有"理",那就只能有"形而上"的世界。要造成我们这个具体的物质世界,必须有"气",并在气上面加上 "理"的模式,才有可能。朱熹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 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 形。"(《答黄道夫书》, 《文集》卷五十八)
25.3太极
• 另一个地方有这样一段:"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 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同上)从这几 段话可以看出,朱熹心中要说的,就是"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 无气之理。"(同上)没有元气的时候。由于理是永恒的,所以把理说成是有始的,就是谬误 的。因此,若问先有 理,还是先有气,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意义。然而,说气有始,不过是事实的谬误;说理有始,则是逻辑的谬 误。在这个意义上,说理与气之间 有先有后,并不是不正确的。
25.1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是最重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 他认为这是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 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 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 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 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 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 种作法,直 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

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

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

在古代,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三种学派,它们的思想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民族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个流派。

以下是一些简单介绍中国哲学的书。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以及对人生、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探讨。

《论语》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为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该书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精髓”。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共分为81章。

书中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规律,人应当追求道的良知和道德,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道德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不可或缺的哲学经典,其思想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代表作,该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科技和实用主义,为中国晚期先秦时代的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中的无私和利益共享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内容主要围绕政治伦理、人性、天命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孟子》中强调人性的本善,提倡仁爱和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广泛的哲学经典之一。

《新儒家哲学》《新儒家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钱穆等人。

该流派倡导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推动现代化进程。

新儒家哲学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一,第一任教席是王先谦。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的来源、演变和特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经典和流派。

哲学 中国哲学之先秦子学

哲学 中国哲学之先秦子学

先秦代表
学派 代表 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 杂家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李斯 邓析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孙武 孙膑 吴起 吕不韦
《孔子》《孟子》
《道德经》《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公孙龙子》 《邹子》(失传)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儒家:孔子与孟子
• 政治上 •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礼:克己复礼 • 教育上 •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道家:老子和庄子
• 哲学的核心是“道”。(宇宙观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朴素的辨证法。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古帛书
庄子
• 主观唯心观(逍遥游)
• 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 • 不可知论 “庄子梦为蝴蝶”。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
• 尚同、节用、节葬
再见
谢谢! (thank you)
法家:荀子和韩非子
• 在人性论 •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 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 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 政治上 • 主张“法后王”,提出实行中央集 权。;
韩非子
•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思想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思想主题: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诸子思想 文化的主题。“究天人之变’ • 2对自然科学不重视; • 3范围广:宇宙本源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 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 学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北师大课程

中国哲学北师大课程
第二节 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的关系
复习与思考:
“易学” 的基本理论特征是 什么?
一、相同之处:
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皆有“推 天道以明人事”的特点。
二、相异之处:
儒家易学以政治和社会伦理问 题作为“人事”;道教易学的“人 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修炼之事。
举例一:儒家易学以政治和 社会伦理问题作为“人事”:
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 则谓之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所 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其斯之谓欤?” (5)五伯时期:“以力率民” 这一时期重“力”、尚“争”,以力争利,取利不以义。
“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 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僭也。有大德 无大位不可过也,孔、孟其人也,不可
诬也。其位不胜德邪,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
“苟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 惜乎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 止于相半也!时之难不其然乎,人之难不其然乎!” 二、张载的政治思想 1、“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1)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为生民立道”,以仁道感化 民心,博施天下民众。
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 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 (2)圣人政治要贵“未然之防” “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姤次夬,明乱生于冶乎?时哉!时哉!未 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 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3)政治规律与人为的关系 “仲尼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自极乱至于极治,必三变矣。三皇之法无杀,五伯之法无生。伯一 变至于王矣,王一变至于帝矣。帝一变至于皇矣。”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中国哲学十五讲课件

中国哲学十五讲课件

❖ 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直觉体悟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三、课程计划
❖ 第一讲 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概述 ❖ 第二讲 至圣先师——孔子 ❖ 第三讲 亚圣——孟子 ❖ 第四讲 大儒——荀子 ❖ 第五讲 无为而无不为的隐君子——老子 ❖ 第六讲 逍遥游之哲人——庄子 ❖ 第七讲 兼爱非攻的侠士——墨子 ❖ 第八讲 离坚白与合同异之辩——名家公孙龙与惠施 ❖ 第九讲 唯变所适的形而上学——《周易》 ❖ 第十讲 法术势合一的政治哲学家——韩非子 ❖ 第十一讲 天人感应与天道无为——董仲舒与王充 ❖ 第十二讲 得意忘象与独化的玄学——王弼与郭象 ❖ 第十三讲 顿悟成佛——隋唐佛学 ❖ 第十四讲 天理与人欲之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 第十五讲 变化气质与人性日生日成——张载与王夫之
中国哲学十五讲
附:联系方式
❖刘鹤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楼信箱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十五讲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形而上学
❖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人性是上天所赋予的;人按照上天所赋予的 人性去存在就是道就是智慧;人对道(智慧) 的追求即人对自身人性的修养、完善就是教,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苏格拉底所说 的“智慧本身是一种净化”。
❖ 简言之,真正的哲学就是自我教育,是教化 的哲学,是使人成中之国哲为学十人五讲 。
中国哲学十五讲
五、作业
❖ 1、抄写作业:《论语》、《老子》、《大 学》、《中庸》、《易传·系辞》、《孟子》 (任一章)、《庄子》(内篇中的任一章) (随个人意愿决定)
❖ 2、小论文:经典著作抄后感或学习中国哲学 的感悟(随个人意愿决定)

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

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

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大一知识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名言警句以及与其他学派的对比分析。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强调个体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

强调追求个体的自由、超越和无为而治等。

道家经典有《道德经》和《庄子》等。

在课程学习中,需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的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反对战争和奢侈品的消费观念。

墨家经典有《兼爱篇》和《墨子》等。

在知识点掌握上,需要了解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主张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治理、法律和制度,追求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法家经典有《韩非子》和《商君书》等。

了解法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政治理念和实践意义是大一学生所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一个多元的哲学流派。

包括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

名家思想的了解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

6. 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它既保留了每个流派的独特特点,又吸收了其他流派的合理成果。

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总结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大一知识点,可以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以及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等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脉络和核心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大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大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大一一、思想道德基础知识1.哲学: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和世界观的学科,涉及一系列关于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的问题。

2.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3.伦理学:伦理学是探讨人类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观的学科,研究人类如何应对道德问题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方面的价值观。

二、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原理:法律原理是指法律系统中的基本规则和原则。

法律原理包括公正、平等、竞争、合法、合理等。

2.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

宪法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制定的其他法律。

3.刑法与民法:刑法是规定了犯罪的定义、犯罪行为的性质、刑罚类型等内容的法律;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4.行政法与劳动法: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管理权力的法律;劳动法是规定雇主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5.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是调整经济活动和保护经济秩序的法律;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法治:法治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行使权力、保障权利、调节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

2.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3.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整体。

4.法律文明:法律文明是指社会成员在法治环境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执政的一种文明形态。

5.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法律起作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的社会。

四、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1.公民道德修养:公民道德修养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少年读中国哲学(全五册)

少年读中国哲学(全五册)

怎么看待善与恶? 孟子与告子谈人性 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吗? 仁义礼智的根源,在于心的四个发端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在学校,同学之间可以做买卖吗?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做人要真诚,还要发挥良知良能 孟子只要义不要利吗? 安居乐业:百姓应该享有的权利 校园“地下经济”引出的道德问题 学做“大人”,不做“小人”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一口让人又笑又哭的箱子 安命论是宿命论吗? 大树的寓言:无用之用 被误解的老庄 这个世界比以前更需要老庄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前言很有现实感的荀 韩
第一章以“性恶说” 为根底的荀子思想
第二章一个关乎经世 济民的大计划
第三章荀子的治国三 宝:礼、法、乐
1
第四章为了富 国裕民的理想
第五章韩非子 2
少年读中国哲学(全五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Fra bibliotek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故事
思想
少年
视角
论语
解读
荀子
中国
现代
形象 原文
老子
哲学
孟子
哲学
孔子
社会
墨子
庄子
内容摘要
一遍读懂诸子论战,一次厘清百家争鸣,这套严谨而不古板、有趣而非戏谑的中国哲学启蒙书以现代视角对 卷帙浩繁的诸子百家著作进行全面解读,故事形象,对话生动,漫画活泼,多种形式多角度重现“先秦群星闪耀 时”。
2
第一章大师印 象
3 第二章顺其自
然的道:老庄 思想的起点
4 第三章从“天
人关系”来谈 道
5
第四章德是道 的显现和作用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二级学科中国哲学

二级学科中国哲学

二级学科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它包含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流派,涉及到人生、伦理、道德、政治、宇宙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这两个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石,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道德和善良的生活;而“道法自然”则强调人应该依照道德和自然法则行事,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宇宙的和谐。

中国哲学的学派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忠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墨家注重公平和利益最大化,提倡兼爱和非攻;法家强调法制和秩序,追求社会的稳定与管理;名家则注重言辞和辩论,强调个体的思辨和表达。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解读和分析,来了解和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和发展历程。

思想史研究则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学派的生平和思想著作的考察,来探讨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派传承。

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哲学的研究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还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的追求、社会秩序的建立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编版一到六年级必背古代哲学文献

统编版一到六年级必背古代哲学文献

统编版一到六年级必背古代哲学文献
古代哲学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统编版一到六年级必背的古代哲学文献推荐:
一年级
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体现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二年级
1. 《庄子》:庄子思想的代表作,探讨了人与自然、人生境界等哲学问题。

三年级
1. 《道德经》: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强调道德的内在力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四年级
1. 《墨子》:墨子学派的主要著作,讨论了兼爱、非攻等各种
社会伦理问题。

五年级
1. 《论衡》:战国时期辩证思维的代表作,涉及政治、军事、
经济等方面的争论与辩论。

六年级
1. 《孙子兵法》:古代军事哲学的经典之作,研究战争策略和
领导才能。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哲学文献,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哲学思想流
派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培养思辨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素养。

同时,古代哲学文献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它们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一必读书目名单2022人教版

高一必读书目名单2022人教版

高一必读书目名单2022人教版1.《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作品。

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述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注:作为部编版语文高一上的整本书阅读书目,各位同学可以在暑假读起来了。

)2.《红楼梦》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写出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她们所代表的青春、爱情、生命之美及这种美的种种被毁灭,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长遏制下的历史宿命,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注:《红楼梦》是部编版高一下语文的整本书阅读书目,同学们也可以在升高中的暑假提前阅读。

)3.《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难度相比初中有很大的提升,各位同学有必要在高一阶段就开始夯实文言文基础。

《古文观止》集中国历代散文精华之大成,是自清以降的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古诗文选本的“双壁”,鲁迅赞之与《昭明文选》并美。

是非常好的提升文言文水平的阅读书目。

4.《中国哲学简史》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全书共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阅读本书对于同学们拓展知识、培养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课件3.2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课件3.2
又: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 所以成。”
是非两行
《齐物论》篇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 天均,是之谓两行。”
对名言的分析
《秋水》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 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 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 无时而不移。”
《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 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阕者,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 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 舍……”
心灵虚静
《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 不亦悲乎!”
《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 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则阳》:“得其环中以随成。” 《大宗师》:“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成心与是非
《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谁独且无师乎?……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 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道的隐蔽与敞开
《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 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 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 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齐物论“道”
《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 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 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 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 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 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课件Wangfuzhi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课件Wangfuzhi

三、太极充塞两间
太极阴阳说 以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为太极,视其为宇宙的 本体或万物的本原。所谓“阴阳者太极之实 也”;“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理而起 万事者也,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 《周易内传·系辞上》。 太和与阴阳
太和絪緼之气 表示阴阳二气作为世界的本体,其特性在于合 一; 阴阳合一之实体,具有运动的性能。 所谓“絪缊”,就是“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 动之貌”,阴阳二气相互渗透,其中孕含着运 动的本性。阴阳二气絪缊不息乃气化万物的根 本。也就是说,阴阳合一之气具有运动的性能, 其运动的状态即称为“絪缊”。 。
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生于公元 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死于公 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湖南衡阳 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王 船山。清兵到湖南,他曾召集义兵抵抗, 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后来见事 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窜身“瑶” 洞,始终未剃发,得“完发以终”。
形上和形下的关系 《周易外传》卷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统之乎一形,非以相致而何容相舍乎?” 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本来统一在一个形体之中,并非 人为硬合在一起,自然也不能人为地使它们分离。所 以说,形上形下之间本无固定的界限,只是人们考虑 和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才给予了不同的名称。因此, “上下无殊畛,而道器无易体,明矣”。“道器无易 体”,即道只能以器为其存在的实体。
王夫之著书极多,后人编为《船山遗 书》,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周易外 传》、《尚书引义》、《诗广传》、 《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 《思问录》、《黄书》、《噩梦》、 《俟解》、《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读通鉴论》、《宋论》等。
无其器则无其道 理不先而气不后 太极充塞两间 气无损益

中国哲学导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导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导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北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

()参考答案:对2.“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荀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参考答案:错3.哲学是属于“为道”的范畴,哲学的价值、功用,不是增加单纯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全部易卦的最后以“未济”卦作总结,其意义就在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的。

参考答案:无穷无尽2.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并整理《春秋》,将自己的观点隐入历史,在历史中体现()。

参考答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3.老子的思想系统是由宇宙论向下落实到人生论,然后由人生论再延伸到政治论。

()参考答案:对4.“兼爱”的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参考答案:对5.史伯说“和实生物”。

“和”是{相济}的意思,相济方能相成。

五行和而万物生。

()参考答案:对6.庄子认为人和不同动物都各有其所喜爱的居所、食物、容貌,都从各自的“成心”来做出判断。

()参考答案:对7.名家代表性思想有()参考答案:离坚白;合同异;白马非马8.荀子所讲的“伪”,是特指圣人所作的礼义、法度。

()参考答案:对9.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都是帝王治国理政之必备。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佛教从何时起传入中国()。

参考答案:西汉末东汉初2.佛教最初依附玄学形成格义佛教,传播的是哪一类思想()参考答案:般若学3.唯识学里的“三自性”指的是()参考答案: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4.八识指的是()参考答案:阿赖耶识;意识;末那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5.六家七宗指的是: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等。

()参考答案:对6.隋唐佛教共有八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参考答案:对7.三论宗之所以叫“三论宗”,是因为此宗依据中观派三《论》立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而智慧之树常青。

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学习中国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树立深厚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并以全部历史经验为内容的智慧的熏习,哲学的思维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跳动。

第一节“神奇国土”的文化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

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名“赤县神州”。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故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就既有同一的属性,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

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

“人化”既然反映的是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在文化诸要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智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源生长。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爱智慧乃是“哲学”的本分,哲学对人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人们“化成”世界的活动和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它在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表现了出来。

那么,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应当学习中国哲学;而一旦通晓了中国哲学,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智慧是中国哲人在追求真理,也即“闻道”、“求道”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智慧与解决日常具体问题的实用型智慧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层次的区别。

从“智慧”一词的发端看,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子言“智慧出,有大伪”,墨子则认为不应当让“不智慧者”来治理国家,他们都没有明确界定“智慧”的内涵,因为模糊性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智慧”的运用既涉及人应对实际问题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自觉和理论思维的水平。

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显然是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还没有上升到对“势”的思考,只有善于“待势”和“乘势”之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而这正体现了哲学的精神。

从而,哲学智慧超越于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的宗旨是探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向往的是终极的理想境界,并为此而形成为一整套特定的思维范式和理论体系。

所谓“上智”、所谓“大伪”的意义,也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给予解释。

中国哲学智慧根植于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体系,智慧的火花遵循着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在历史的进程中源源不绝地从中国人的思维中进发,并通过对先哲们心灵和思维的启迪,最终促成了他们对“道”的解悟和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的韶越。

中国文化传统正是在中国哲学智慧的不断生成之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中国哲学又称中国哲学史,“史”的概念意味着中国哲学智慧的重心是定位在中国古代、亦即传统社会的哲学思辨,它要求揭示中国社会在保持其完整独立的社会形态时成型的理论体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前人智慧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触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灵感,以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召唤。

第三节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

从总体上来归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一、辩证思维传统中国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

与西方历史上曾有过一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不同,辩证思维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不论是先秦汉唐,还是宋元明清,均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以静止不变、片面孤立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的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运动变化、全面联系的观点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二)和合与中庸(三)整体与有序(四)变化发展二、浓郁的社会情结中国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学术研究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价值,更在于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

天人之际所以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正因为可以通过它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成败兴衰之理,学者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政治抱负往往已融合在了一起。

(一)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二)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三)发现寓于解释,温故而知新(四)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三、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与西方哲学有别,中国哲学的根本宗旨,在探究天人之际(相互关系)的问题,天人关系论贯穿于其他哲学理论之中,故天人之际也就有别于具体的哲学问题而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由于天与人的含义的多样化和规定的多重性,天人之际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必须弄清的是天范畴的含义。

(一)天范畴的含义哲学本是“人”学,人无疑是天人关系论考虑的中心,亦是天范畴得以抽象的出发点,但在理论上,人又是作为天的对立面而设定的,人的概念与主体自身的存在直接同一,故天人之际的问题实产生于有“天”之后。

同时,人的命运总是与天的状态结合而被思考,故对天的认识是对人的认识的前提和基本的参照。

天范畴的含义很广,可指颠顶(头顶)、天命、天志、自然、万物之祖、道、理、性、心、气及宇宙空间等多个侧面,但就其性质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包括作为实体和属性的存在两个方面。

天作为实体的自然界,为人的认识准备前提和条件,提供认识的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引起客观必然和主体自由的关系并促使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儒、道均肯定自然之天,但儒家之自然是指有其自身职能的自然界或自然属性,而道家之自然却意在自然而然或自然无为,着眼点在人对天的顺从和效法。

二是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包括人格化至上神和社会制度的根据双重含义。

人格化至上神表现为天命、天志、万物之祖等等并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宇宙和人事,在先秦、汉唐时期有较多的市场。

主宰之天的特点是具有无上的权威,人事活动的一切,只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但因天人相类是主宰之天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故人对天亦不是绝对被动,人可以以行感天,并通过其行为的善恶来对天施加影响。

而放之于社会国家,主宰之天又担负起了为整个社会国家制度及其运作的合理性提供最后的根据和担保的角色,这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如此。

王朝的生存传延取决于天的意向,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是本体之天。

本体之天包括气、道、理、性、心等不同的界定,因其取舍的不同又称为心性之天或义理之天。

天论在这里实质上是本体论。

作为无形迹、无情意、无计度的形上本体和客观必然性,天是哲学体系构造的根据,它引起本体与现象、形上与形下、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由此,人们就不应只注意“下”界的可感的现象,更要透过现象去探究“上”天的不可感的本体,这在宋明时期成为天的主要的规定。

天人关系相应成为人与其内在本性或普遍天理的关系,人性即天理,它规定着人的道德本质并为人提供为善去恶的先天根据。

四是至善境界。

天作为至善境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终极的目标和典范。

不论是尽心、知性、知天还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或穷理尽性、自明而诚,天都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其人格化表现即是圣人。

但这实际上主要对儒家有意义:佛教的天仍未超脱轮回,并非最高境界;道教的天虽指其神仙境界而为人所追求,但它却不是纯粹的心性修养,反映的是人长生不死的现实利益需要。

而就是在儒家,由于圣人所走的其实是自诚而明的另一条道路,故如此的境界实际上又披露了圣人和至善目标的两面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能性来补充的。

(二)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由于天与人的相对关系的差别,天与人的内涵有不同的规定。

天人之际涉及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力、天性与人为、天理与人欲等多重关系。

而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则是兼指这各种关系并在哲学上做整体性的发明。

首先,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之“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锻炼努力回归于天(性、心);二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

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和人对神灵的崇拜,但其概念则相对晚出。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如果不谈道家的消亡主体以回归天道及宗教意义的万物有灵和人仙一体等说,天人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来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其基点是泛道德主义。

从孟子到宋明学者,可以说都是如此。

自然之天在儒家并不占主要地位,心性或义理之天事实上成为了天论的主流。

其次,天人有分,亦称天人相分。

天人有分之“分”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自然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关或相违;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天人有分”的概念据现有材料首先出现于战国初期,而其思想则显然要比这更早。

人之为人贵在从自然相分离而不是相混同,故天人有分是与人对自身有区别于天的独立存在地位和特性的认识相伴随的。

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

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不是互不相容,双方是相互补充和发明的关系。

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

极端地主张合一或有分的观念而排斥对方,在哲学史中可能也有,但它绝对不占哲学发展的主流。

从整体上说,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

天与人倘若完全合一,则天、人的概念亦没有了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

而事实上,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正是天人之际的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

(三)天人分合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其最大的热点,便是由中国有无哲学以及什么是中国哲学而引起的对中国哲学特性的把握上。

而这些讨论的症结,最后又都引向了天人合一与主体性问题。

由于人们习惯于在此视界下去解释哲学、哲学史及其整个文化传统,它也因此被升格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

天人合一的境界突出了终极关怀或宇宙情怀的意义,但现实人生的问题要更为紧迫,人时常萦绕于心的主要还不在于终极关怀而是现实关怀,是人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个性和“人”权,即此岸的问题要远重于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