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中的各种排序算法
头歌数据结构十大经典排序算法 -回复
![头歌数据结构十大经典排序算法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18218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0.png)
头歌数据结构十大经典排序算法-回复什么是经典排序算法?经典排序算法是指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和研究的排序算法。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操作之一,它的目标是将一组元素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经典排序算法通常被用来解决排序问题,可以应用于数据的排序、搜索、统计等各种计算任务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头歌数据结构中的十大经典排序算法,探索每个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重复地交换相邻两个元素,将较大的元素逐渐“浮”到数组的尾部。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两层嵌套循环,外层循环控制比较的轮数,内层循环进行元素比较和交换。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的选择最小元素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从头开始,逐个选择最小的元素,并将其放置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两层嵌套循环,外层循环控制已排序部分的末尾位置,内层循环用于选择最小元素。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3.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已排序部分的元素依次与未排序部分的元素进行比较并插入到正确的位置。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两层嵌套循环,外层循环控制未排序部分的元素,内层循环用于比较和插入元素。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4. 希尔排序(Shell sort)希尔排序是一种改进的插入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组划分为若干个子序列,并分别对子序列进行插入排序,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具体实现使用增量序列来控制子序列的划分和插入排序的间隔,最终将整个数组排序。
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5. 归并排序(Merge sort)归并排序是一种分治法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组分成两个子数组,分别对子数组进行递归排序,然后将排序好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的数组。
数据数据结构的主要算法
![数据数据结构的主要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c9192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2.png)
数据数据结构的主要算法
数据结构的主要算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查找算法:主要用于在数据结构中查找特定元素的算法,包括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等。
2. 排序算法:用于对数据结构中的元素进行排序的算法,包括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3. 插入算法:用于向数据结构中插入新元素的算法,包括插入排序、二叉搜索树的插入操作等。
4. 删除算法:用于从数据结构中删除指定元素的算法,包括删除排序数组中的元素、删除链表中的节点等。
5. 更新算法:用于更新数据结构中的元素的算法,包括修改数组中的元素、更新二叉树中的节点等。
6. 遍历算法:用于遍历数据结构中的元素的算法,包括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中序遍历、前序遍历、后序遍历等。
7. 递归算法:通过在函数内部调用函数本身来解决问题的算法,包括递归的斐波那契数列、递归的括号生成等。
8. 动态规划算法: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并保存子问题的解以便重复使用的算法,包括背包问题、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最
短路径问题等。
9. 图算法:用于处理图结构的算法,包括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最小生成树算法、最短路径算法等。
10. 字符串匹配算法:用于在字符串中查找特定模式的算法,
包括暴力匹配算法、KMP算法、Boyer-Moore算法等。
以上是数据结构的主要算法,不同算法适用于不同的问题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28f41ad3240c844769eaee97.png)
1.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学习、实现、对比各种排序算法,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优劣,以及各种算法使用的情况。
【实验内容】使用简单数组实现下面各种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
排序算法:1、插入排序2、希尔排序3、冒泡排序4、快速排序5、简单选择排序6、堆排序(选作)7、归并排序(选作)8、基数排序(选作)9、其他要求:1、测试数据分成三类:正序、逆序、随机数据2、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其中关键字交换计为3次移动)。
3、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不同算法的执行时间,精确到微秒(选作)4、对2和3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上述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编写测试main()函数测试线性表的正确性。
2. 程序分析2.1 存储结构存储结构:数组2.2 关键算法分析//插入排序void InsertSort(int r[], int n) {int count1=0,count2=0;插入到合适位置for (int i=2; i<n; i++){r[0]=r[i]; //设置哨兵for (int j=i-1; r[0]<r[j]; j--) //寻找插入位置r[j+1]=r[j]; //记录后移r[j+1]=r[0];count1++;count2++;}for(int k=1;k<n;k++)cout<<r[k]<<"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 }//希尔排序void ShellSort(int r[], int n){int i;int d;int j;int count1=0,count2=0;for (d=n/2; d>=1; d=d/2) //以增量为d进行直接插入排序{for (i=d+1; i<n; i++){r[0]=r[i]; //暂存被插入记录for (j=i-d; j>0 && r[0]<r[j]; j=j-d)r[j+d]=r[j]; //记录后移d个位置r[j+d]=r[0];count1++;count2=count2+d;}count1++;}for(i=1;i<n;i++)cout<<r[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 }//起泡排序void BubbleSort(int r[], int n) {插入到合适位置int temp;int exchange;int bound;int count1=0,count2=0;exchange=n-1; //第一趟起泡排序的范围是r[1]到r[n]while (exchange) //仅当上一趟排序有记录交换才进行本趟排序{bound=exchange;exchange=0;for(int j=0;j<bound;j++) //一趟起泡排序{count1++; //接下来有一次比较if(r[j]>r[j+1]){temp=r[j]; //交换r[j]和r[j+1]r[j]=r[j+1];r[j+1]=temp;exchange=j; //记录每一次发生记录交换的位置count2=count2+3; //移动了3次}}}for(int i=1;i<n;i++)cout<<r[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快速排序一次划分int Partition(int r[], int first, int end,int &count1,int &count2){int i=first; //初始化int j=end;while (i<j){while (i<j && r[i]<= r[j]){j--; //右侧扫描count1++;}count1++;if (i<j){temp=r[i]; //将较小记录交换到前面r[i]=r[j];r[j]=temp;i++;count2=count2+3;}while (i<j && r[i]<= r[j]){i++; //左侧扫描count1++;}count1++;if (i<j){temp=r[j];r[j]=r[i];r[i]=temp; //将较大记录交换到后面j--;count2=count2+3;}}return i; //i为轴值记录的最终位置}//快速排序void QuickSort(int r[], int first, int end,int &count1,int &count2){if (first<end){ //递归结束int pivot=Partition(r, first, end,count1,count2); //一次划分QuickSort(r, first, pivot-1,count1,count2);//递归地对左侧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QuickSort(r, pivot+1, end,count1,count2); //递归地对右侧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Array void SelectSort(int r[ ], int n){int i;int j;int index;int temp;int count1=0,count2=0;for (i=0; i<n-1; i++) //对n个记录进行n-1趟简单选择排序{index=i;for(j=i+1;j<n;j++) //在无序区中选取最小记录{count1++; //比较次数加一if(r[j]<r[index]) //如果该元素比现在第i个位置的元素小index=j;}count1++; //在判断不满足循环条件j<n时,比较了一次if(index!=i){temp=r[i]; //将无序区的最小记录与第i个位置上的记录交换r[i]=r[index];r[index]=temp;count2=count2+3; //移动次数加3 }}for(i=1;i<n;i++)cout<<r[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筛选法调整堆void Sift(int r[],int k,int m,int &count1,int &count2) //s,t分别为比较和移动次数{int i;int j;int temp;i=k;j=2*i+1; //置i为要筛的结点,j为i的左孩子while(j<=m) //筛选还没有进行到叶子{if(j<m && r[j]<r[j+1]) j++; //比较i的左右孩子,j为较大者count1=count1+2; //该语句之前和之后分别有一次比较if(r[i]>r[j])break; //根结点已经大于左右孩子中的较大者else{temp=r[i];r[i]=r[j];r[j]=temp; //将根结点与结点j交换i=j;j=2*i+1; //下一个被筛结点位于原来结点j的位置count2=count2+3; //移动次数加3 }}}//堆排序void HeapSort(int r[],int n){int count1=0,count2=0; //计数器,计比较和移动次数int i;int temp;for(i=n/2;i>=0;i--) //初始建堆,从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至根结点Sift(r,i,n,count1,count2) ;for(i=n-1; i>0; i--) //重复执行移走堆顶及重建堆的操作{temp=r[i]; //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r[i]=r[0];r[0]=temp; //完成一趟排序,输出记录的次序状态Sift(r,0,i-1,count1,count2); //重建堆}for(i=1;i<n;i++)cout<<r[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一次归并void Merge(int r[], int r1[], int s, int m, int t){int i=s;int j=m+1;int k=s;while (i<=m && j<=t){if (r[i]<=r[j])r1[k++]=r[i++]; //取r[i]和r[j]中较小者放入r1[k]elser1[k++]=r[j++];}if (i<=m)while (i<=m) //若第一个子序列没处理完,则进行收尾处理r1[k++]=r[i++];elsewhile (j<=t) //若第二个子序列没处理完,则进行收尾处理r1[k++]=r[j++];}//一趟归并void MergePass(int r[ ], int r1[ ], int n, int h){int i=0;int k;while (i<=n-2*h) //待归并记录至少有两个长度为h的子序列{Merge(r, r1, i, i+h-1, i+2*h-1);i+=2*h;}if (i<n-h)Merge(r, r1, i, i+h-1, n); //待归并序列中有一个长度小于h else for (k=i; k<=n; k++) //待归并序列中只剩一个子序列r1[k]=r[k];}//归并排序void MergeSort(int r[ ], int r1[ ], int n ){int h=1;int i;while (h<n){MergePass(r, r1, n-1, h); //归并h=2*h;MergePass(r1, r, n-1, h);h=2*h;}for(i=1;i<n;i++)cout<<r[i]<<" ";cout<<endl;}void Newarray(int a[],int b[],int c[]) {cout<<"新随机数组:";c[0]=0;a[0]=0;b[0]=0;for(int s=1;s<11;s++){a[s]=s;b[s]=20-s;c[s]=rand()%50+1;cout<<c[s]<<" ";}cout<<endl;}2.3 其他3. 程序运行结果void main(){srand(time(NULL));const int num=11; //赋值int a[num];int b[num];int c[num];int c1[num];c[0]=0;a[0]=0;b[0]=0;Newarray(a,b,c);cout<<"顺序数组:";for(int j=1;j<num;j++)cout<<a[j]<<" ";cout<<endl;cout<<"逆序数组:";for(j=1;j<num;j++)cout<<b[j]<<" ";cout<<endl;cout<<endl;cout<<"插入排序结果为:"<<"\n";InsertSort(a,num);InsertSort(b,num);InsertSort(c,num);cout<<endl;Newarray(a,b,c);cout<<"希尔排序结果为:"<<"\n";ShellSort(a, num);ShellSort(b, num);ShellSort(c, num);cout<<endl;Newarray(a,b,c);cout<<"起泡排序结果为:"<<"\n";BubbleSort(a, num);BubbleSort(b, num);BubbleSort(c, num);cout<<endl;int count1=0,count2=0;Newarray(a,b,c);cout<<"快速排序结果为:"<<"\n";QuickSort(a,0,num-1,count1,count2);for(int i=1;i<num;i++)cout<<a[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 count1=0,count2=0;QuickSort(b,0,num-1,count1,count2);for(i=1;i<num;i++)cout<<b[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 count1=0,count2=0;QuickSort(c,0,num-1,count1,count2);for(i=1;i<num;i++)cout<<c[i]<<" ";cout<<endl;cout<<"比较次数为"<<count1<<" 移动次数为"<<count2<<endl;cout<<endl;cout<<endl;Newarray(a,b,c);cout << "简单选择排序结果为:" << "\n";SelectSort(a,num);SelectSort(b,num);SelectSort(c,num);cout<<endl;Newarray(a,b,c);cout << "堆排序结果为:" << "\n";HeapSort(a, num);HeapSort(b, num);HeapSort(c, num);cout<<endl;Newarray(a,b,c);cout << "归并排序结果为:" << "\n";MergeSort(a, c1,num );MergeSort(b, c1,num );MergeSort(c, c1,num );}。
java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
![java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12271c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a.png)
java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丰富的算法库和数据结构库,为开发人员提供了许多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下面将介绍一些Java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1.排序算法-冒泡排序(Bubble Sort):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则交换位置,重复该过程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将数组分为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每次从未排序部分取出一个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合适的位置。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每次从未排序部分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快速排序(Quick Sort):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小于基准的放左边,大于基准的放右边,递归地对左右两部分进行快速排序。
-归并排序(Merge Sort):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分别对每个子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合并两个有序子数组。
2.搜索算法-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对有序数组进行查找,每次将查找范围缩小一半。
-广度优先搜索(BFS):以树或图的形式搜索,从根节点开始,逐层扩展搜索范围,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深度优先搜索(DFS):以树或图的形式搜索,从根节点开始,逐个访问节点的所有邻居节点,直到找到目标节点或搜索完所有节点。
3.数据结构-数组(Array):一组按顺序存储的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通过索引访问元素,可以快速访问元素,但插入和删除元素较慢。
-链表(Linked List):一组通过指针连接的节点存储的元素的集合,支持灵活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但访问元素较慢。
-栈(Stack):一种特殊的线性数据结构,遵循先进后出(LIFO)原则,只能在栈顶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队列(Queue):一种特殊的线性数据结构,遵循先进先出(FIFO)原则,在队尾插入元素,队头删除元素。
-堆(Heap):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可以快速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内部排序算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5da7a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5.png)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内部排序算法比较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数据的排序是一项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操作。
内部排序算法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对于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课程设计将对几种常见的内部排序算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
它通过重复地走访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数据元素,如果顺序不对则进行交换,并一直重复这样的走访操作,直到没有要交换的数据元素为止。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和实现,但其效率较低,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性能不佳。
因为它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²),平均时间复杂度也为O(n²)。
插入排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插入排序在数据量较小时表现较好,其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也都是 O(n²),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性能可能会优于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则是每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或最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以此类推,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同样为O(n²),但它在某些情况下的交换操作次数可能会少于冒泡排序和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是一种分治的排序算法。
它首先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元素都比基准小,另一部分的元素都比基准大,然后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在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²)。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排序通常表现出色,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排序算法。
归并排序也是一种分治算法,它将待排序序列分成若干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有序,然后将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数据结构课程设报告—各种排序算法的比较
![数据结构课程设报告—各种排序算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4f4664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4.png)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几种排序算法的演示1、需求分析:运行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2、程序实现功能:3、通过用户键入的数据, 经过程序进行排序, 最后给予数据由小到大的输出。
排序的方式包含教材中所介绍的几种常用的排序方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每种排序过程中均显示每一趟排序的细节。
程序的输入:输入所需排序方式的序号。
输入排序的数据的个数。
输入具体的数据元素。
程序的输出:输出排序每一趟的结果, 及最后排序结果1、设计说明:算法设计思想:a交换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交换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对排序表中的数据元素按关键字进行两两比较, 如果发生逆序(即排列顺序与排序后的次序正好相反), 则两者交换位置, 直到所有数据元素都排好序为止。
b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次设法把一个数据元素插入到已经排序的部分序列的合适位置, 使得插入后的序列仍然是有序的。
开始时建立一个初始的有序序列, 它只包含一个数据元素。
然后, 从这个初始序列出发不断插入数据元素, 直到最后一个数据元素插到有序序列后, 整个排序工作就完成了。
c选择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趟在有n个数据元素的排序表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数据元素, 然后在剩下的n-1个数据元素中再选出关键字最小(整个数据表中次小)的数据元素, 依次重复, 每一趟(例如第i趟, i=1, …, n-1)总是在当前剩下的n-i+1个待排序数据元素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数据元素, 作为有序数据元素序列的第i个数据元素。
等到第n-1趟选择结束, 待排序数据元素仅剩下一个时就不用再选了, 按选出的先后次序所得到的数据元素序列即为有序序列, 排序即告完成。
d归并排序(两路归并排序)1、两路归并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假设初始排序表有n个数据元素, 首先把它看成是长度为1的首尾相接的n个有序子表(以后称它们为归并项), 先做两两归并, 得n/2上取整个长度为2的归并项(如果n为奇数, 则最后一个归并项的长度为1);再做两两归并, ……, 如此重复, 最后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有序序列。
数据结构之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之排序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4c98647fd5360cbb1adb07.png)
65
865
姓名
学号
成绩
班级 机97.6
李红 9761059 95
3
第二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续 )
2016/2/25
4
2.8 排
2.8.1 概 述
序
1、排序的功能: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 序列,重新排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2、排序过程的组成步骤:
• 首先比较两个关键字的大小;
• 然后将记录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36
n=8, int(n/2)=4开始 25 41 11 65 49 36 11 56
25 41 65
78 (b): 78被筛选后的状态 11 25 49 78 36 56 65 41 49
56 36
78
78
2016/2/25 (d): 56 被筛选后的状态
(c): 49被筛选后的状态
(e): 被筛选之后建成堆
2016/2/25
假设待排序的记录存放在地址连续的 一组存储单元中,那么这种存储方式 下的数据类型可描述为:
5
#define MAX 20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float otherinfo;
0 1 2 3 4
key info
MAX
}RedType;
… … …
2016/2/25
举例,图8-2-2
2016/2/25
2、折半插入排序
11
折半插入排序在寻找插入位置时,不是逐个比较而是利用折半 查找的原理寻找插入位置。待排序元素越多,改进效果越明显。
例:有6个记录,前5 个已排序的基础上,对第6个记录排序。 [ 15 27 36 53 69 ] 42
数据结构的常用算法
![数据结构的常用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1374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a.png)
数据结构的常用算法一、排序算法排序算法是数据结构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算法之一。
常见的排序算法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1.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将它们交换过来。
通过多次的比较和交换,最大(或最小)的元素会逐渐“浮”到数列的顶端,从而实现排序。
2. 选择排序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每次从待排序的数据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直到全部元素排序完毕。
3. 插入排序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将待排序的数据分为已排序区和未排序区,每次从未排序区中取出一个元素,插入到已排序区的合适位置,直到全部元素排序完毕。
4.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的思想,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一部分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进行快速排序,递归地进行,最终实现整个序列有序。
5.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的思想,将待排序的数据分成若干个子序列,分别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好序的子序列合并成更大的有序序列,直到最终整个序列有序。
二、查找算法查找算法是在数据结构中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数据集合中找出目标元素的算法。
常见的查找算法有线性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等。
1. 线性查找线性查找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查找算法,它从数据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比较每个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遍历完整个数据集合。
2. 二分查找二分查找是一种高效的查找算法,它要求数据集合必须是有序的。
通过不断地将数据集合分成两半,将目标元素与中间元素比较,从而缩小查找范围,最终找到目标元素或确定目标元素不存在。
3. 哈希查找哈希查找是一种基于哈希表的查找算法,它通过利用哈希函数将目标元素映射到哈希表中的某个位置,从而快速地找到目标元素。
三、图算法图算法是解决图结构中相关问题的算法。
数据结构之各种排序的实现与效率分析
![数据结构之各种排序的实现与效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12aa35eefdc8d376ee323d.png)
各种排序的实现与效率分析一、排序原理(1)直接插入排序基本原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操作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增1的有序表。
效率分析:该排序算法简洁,易于实现。
从空间来看,他只需要一个记录的辅助空间,即空间复杂度为O(1).从时间来看,排序的基本操作为:比较两个关键字的大小和移动记录。
当待排序列中记录按关键字非递减有序排列(即正序)时,所需进行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达最小值n-1,记录不需移动;反之,当待排序列中记录按关键字非递增有序排列(即逆序)时,总的比较次数达最大值(n+2)(n-1)/2,记录移动也达到最大值(n+4)(n-2)/2.由于待排记录是随机的,可取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约为n²/4.则直接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²).由此可知,直接插入排序的元素个数n越小越好,源序列排序度越高越好(正序时时间复杂度可提高至O(n))。
插入排序算法对于大数组,这种算法非常慢。
但是对于小数组,它比其他算法快。
其他算法因为待的数组元素很少,反而使得效率降低。
插入排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排序稳定。
(2)折半插入排序基本原理:折半插入是在直接插入排序的基础上实现的,不同的是折半插入排序在将数据插入一个有序表时,采用效率更高的“折半查找”来确定插入位置。
效率分析:由上可知该排序所需存储空间和直接插入排序相同。
从时间上比较,折半插入排序仅减少了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为O(nlogn)。
而记录的移动次数不变。
因此,折半查找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O(n²)= O(n²)。
排序稳定。
(3)希尔排序基本原理:希尔排序也一种插入排序类的方法,由于直接插入排序序列越短越好,源序列的排序度越好效率越高。
Shell 根据这两点分析结果进行了改进,将待排记录序列以一定的增量间隔dk 分割成多个子序列,对每个子序列分别进行一趟直接插入排序, 然后逐步减小分组的步长dk,对于每一个步长dk 下的各个子序列进行同样方法的排序,直到步长为1 时再进行一次整体排序。
数据结构常考的5个算法
![数据结构常考的5个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fc207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e.png)
数据结构常考的5个算法1. 递归算法递归是一种将问题分解为相同或相似的子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递归算法中,一个函数可以调用自己来解决更小规模的问题,直到遇到基本情况,然后递归返回并解决整个问题。
递归算法通常用于解决需要重复执行相同操作的问题,例如计算斐波那契数列、计算阶乘、树和图的遍历等。
递归算法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易理解,但在大规模问题上可能效率较低。
以下是一个使用递归算法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示例代码:def fibonacci(n):if n <= 1:return nelse:return fibonacci(n-1) + fibonacci(n-2)2. 排序算法排序算法用于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常见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冒泡排序逐渐交换相邻的元素,将较大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最后的位置。
•选择排序每次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并将其放置在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插入排序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快速排序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对左右两部分分别递归地进行快速排序。
•归并排序将数组分成两个子数组,分别对两个子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将两个有序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
以下是一个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数组进行排序的示例代码:def quick_sort(arr):if len(arr) <= 1:return arrpivot = arr[len(arr)//2]lef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middle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right = [x for x in arr if x > pivot]return quick_sort(left) + middle + quick_sort(right)3. 查找算法查找算法用于在数据集合中查找特定元素的位置或存在性。
数据结构第十、十一章:排序
![数据结构第十、十一章: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a9ebfaeef8c75fbfc77db2fd.png)
14
9.2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排序过程
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 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 为逆序r[1].key>r[2].key,则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与 为逆序 ,则交换; 第三个记录;依次类推,直至第n-1个记录和第 个记录比较 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比较 第三个记录;依次类推,直至第 个记录和第 为止——第一趟冒泡排序,结果关键字最大的记录被安置在 第一趟冒泡排序, 为止 第一趟冒泡排序 最后一个记录上 对前n-1个记录进行第二趟冒泡排序,结果使关键字次大的 个记录进行第二趟冒泡排序, 对前 个记录进行第二趟冒泡排序 记录被安置在第n-1个记录位置 记录被安置在第 个记录位置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在一趟排序过程中没有进行过交换记 录的操作” 录的操作”为止
按待排序记录所在位置
内部排序: 内部排序:待排序记录存放在内存 外部排序: 外部排序:排序过程中需对外存进行访问的排序
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 假设Ki=Kj(1≤i≤n,1≤j≤n,i≠j),且在排序前的序列中Ri领先 假设 ( , , ),且在排序前的序列中 领先 ),且在排序前的序列中 于Rj(即i<j)。若在排序后的排序中Ri仍领先于 ,即那些具 ( )。若在排序后的排序中 仍领先于Rj, )。若在排序后的排序中 仍领先于 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经过排序后它们的相对次序仍然保持不变, 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经过排序后它们的相对次序仍然保持不变, 则称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若Rj领先于 ,则称所用的 则称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 领先于Ri, 领先于 方法是不稳定的。 方法是不稳定的。 按排序依据原则
4
例
六大经典算法
![六大经典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d104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9.png)
六大经典算法经典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数据结构、排序、搜索、图论和机器学习等。
下面我将介绍六大经典算法,分别是:冒泡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和二分查找。
一、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列表,比较相邻的元素,并按照大小顺序交换它们。
通过多次遍历,将最大的元素逐渐“冒泡”到列表的末尾,直到整个列表有序为止。
二、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的思想,将一个待排序的列表不断划分为两个子列表,然后分别对子列表进行排序,最后将排序好的子列表合并起来。
快速排序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并根据基准元素将列表划分为左右两个子列表,然后递归地对子列表进行排序。
三、插入排序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一个元素插入到已排序的列表中的适当位置,从而得到一个新的有序列表。
插入排序的核心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列表分为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然后依次将未排序部分的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中。
四、选择排序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每次从待排序的列表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元素,然后将其放到已排序的列表的末尾。
通过多次选择最小(或最大)元素,选择排序可以得到一个有序的列表。
五、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的思想,将一个待排序的列表递归地划分为两个子列表,然后分别对子列表进行排序,最后将排序好的子列表合并起来。
归并排序的关键在于将两个有序的子列表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列表。
六、二分查找二分查找是一种高效的查找算法,它适用于有序列表。
二分查找的核心思想是不断地将待查找的区间分为两部分,然后根据目标值与中间值的大小关系,确定接下来要查找的区间,直到找到目标值或查找区间为空。
总结:以上六大经典算法分别是冒泡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和二分查找。
这些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排序和查找问题,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图论、机器学习等。
自考数据结构02142-第七章
![自考数据结构02142-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4c5e3de6e009581b6bd9eb23.png)
二、归并排序 1.思想:(2-路归并排序)
① n个记录的表看成n个,长度为1的有序表 ② 两两归并成 n/2 个,长度为2的有序表(n为奇数,则 还有1个长为1的表) ③再两两归并为 n/2 /2 个,长度为4的有序表 . . . 再两两归并直至只剩1个,长度为n的有序表;
共log2n 趟
2. 例:
二、快速排序★
1.基本思想:通过分部排序完成整个表的排 序;
首先取第一个记录,将之与表中其余记录比较并交换,从而将 它放到记录的正确的最终位置,使记录表分成两部分{其一(左边的) 诸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它;其二(右边的)诸记录的关键字均大于 它};然后对这两部分重新执行上述过程,依此类推,直至排序完毕。
7.5 归并排序
一、有序序列的合并(两个有序表归并成一个有 序表) 1. 思想:比较各个子序列的第一个记录的 键值,最小的一个就是排序后序列的第一个 记录。取出这个记录,继续比较各子序列现 有的第一个记录的键值,便可找出排序后的 第二个记录。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可以得到 排序结果。 2. 两个有序表归并算法 (见P199)
▲排序类型——
内部排序:全部数据存于内存;
排序过程
外部排序:需要对外村进行访问的
内部排序
按方法分
插入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排序文件的物理表示:数组表示 #define n 100 /*序列中待排序记录的总数*/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关键字项*/ anytype otheritem ; /*其他数据项*/ }records; typedef records list[n+1]; list r; r[0] r[1] r[2]….r[n] r[i].key——第i个记录的关键字 ▲排序指标(排序算法分析): 存储空间-空间复杂度 比较次数-时间复杂度
数据结构 排序
![数据结构 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cc9f6dd376eeaeaad1f33067.png)
排序的时间开销: 排序的时间开销是
衡量算法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志。排序的 时间开销可用算法执行中的数据比较次 数与数据移动次数来衡量。
内排序分类
• 依不同原则 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归 并排序和计数排序等。 依所须工作量 简单排序---时间复杂度o(n2) 先进排序方法---时间复杂度o(n logn) 基数排序---时间复杂度o(d.n)
08
08 08 25*
i=3
21 21
i=4
21 16
25 21
25* 25
49
16
08 08
16
25* 49
16
21 16
25 21
25* 49 25
08
08
i=5
08
25* 49
直接插入排序的算法
typedef int SortData; void InsertSort ( SortData V[ ], int n ) {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基本思想设待排序对象序列有 n 个对象, 首 先取一个整数 gap < n 作为间隔, 将全部对 象分为 gap 个子序列, 所有距离为 gap 的对 象放在同一个子序列中, 在每一个子序列中 分别施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缩小间隔 gap, 例如取 gap = gap/2,重复上述的子序列划 分和排序工作。直到最后取 gap == 1, 将所 有对象放在同一个序列中排序为止。 希尔排序方法又称为缩小增量排序。
//按非递减顺序对表进行排序
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序
![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2b7ddc5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8.png)
假定待排序文件由 n 条记录组成,记录依次存储在 r[1]~r[n]中。使用简单冒泡排
序算法对待排序文件中的记录进行排序,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1)遍历待排序文件 r[1]~r[n],每访问一条记录 r[j]时,比较所访问记录排序关
键字与所访问记录后一记录排序关键字的大小,核对所访问记录 r[j]与所访问记录后一
则,此排序算法是不稳定的。例如, 给定待排序文件 A={1,2,3,1,4}和B={1,3,1,2,4},假定某
一排序算法对文件 A 和B 的排序结果分别为{1,1,2,3,4}和{1,1,2,3,4},由于文件 B 中存在多
项同为 1 的记录,且排序后同为 1 的记录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此算法是不稳定
排序
目
CONTENTS
录
01
排序的概述
02
插入排序算法
03
交换排序算法
04
选择排序算法
05
归并排序算法
06
分配排序算法
07
各种排序技术比较
08
本章小结
01
PART
排序的概述
排序是以某一数据项(称为排序关键字)为依据,将一组无序记录调整成一组有序
记录,形成有序表的过程。排序问题可以定义为以下形式。
件排序时,记录分组以及每趟排序结果如右
图所示。
插入排序算法
2.3希尔排序算法
第一趟排序时,增量 h=4,因此,以
h=4 为记录间隔,将待排序文件中的记录分
为 4 组:{r[1],r[5],r[9]}、{r[2],r[6]}、{r[3],r[7]}
和{r[4],r[8]},并分别对 4 组记录进行直接插入
数据结构(C语言)第八章 排序
![数据结构(C语言)第八章 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d628739c51e79b8968022661.png)
直接插入排序过程
0 21 1 25 2 49 3 4 25* 16 5 08 temp
i=1
0 21
21
1 25
25 25
2 49
49 49
3 4 25* 16
25* 16 25* 16
5 08
08 08
temp 25
i=2
21
49
21
25
25 25
49
49 25*
25* 16
25* 16 49 16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基本思想设待排序对象序列有 n 个对象, 首 先取一个整数 gap < n 作为间隔, 将全部对 象分为 gap 个子序列, 所有距离为 gap 的对 象放在同一个子序列中, 在每一个子序列中 分别施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缩小间隔 gap, 例如取 gap = gap/2,重复上述的子序列划 分和排序工作。直到最后取 gap == 1, 将所 有对象放在同一个序列中排序为止。 希尔排序方法又称为缩小增量排序。
第八章 排序
概述
插入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各种内排方法比较
概 述
排序: 将一个数据元素的任意序列,重新
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
数据表(datalist): 它是待排序数据对象的
有限集合。
主关键字(key): 数据对象有多个属性域,
即多个数据成员组成, 其中有一个属性域可用 来区分对象, 作为排序依据,称为关键字。也 称为关键字。
直接插入排序 (Insert Sort)
基本思想 当插入第i (i 1) 个对象时, 前面的 R[0], R[1], …, R[i-1]已经排好序。这时, 用 R[i]的关键字与R[i-1], R[i-2], …的关键字顺 序进行比较, 找到插入位臵即将R[i]插入, 原 来位臵上的对象向后顺移。
数据结构 排序
![数据结构 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5dfa9816964bcf84b9d57bc0.png)
(3)时间复杂度
比较次数与待排记录的初始顺序无关,只依赖 记录个数; 插入每个记录需要O(log2i)次比较 最多移动i+1次,最少2次(临时记录) 最佳情况下总时间代价为O(nlog2n) ,最差和 平均情况下仍为O(n2)。
30
9.2.3希尔排序(又称缩小增量排序)
1.基本思想
把待排序的数据元素分成若干个小组, 对同一小组内的数据元素用直接插入法排 序;小组的个数逐次缩小;当完成了所有 数据元素都在一个组内的排序后排序过程
11
存储方式
3. 地址连续的一组存储单元,另设一个 指示各个记录存储位臵的地址向量,在 排序过程中不移动记录本身,而移动地 址向量中的地址,在排序之后再按照地 址向量中的值调整记录的存储位臵-- 地址排序
12
#define MAXSIZE 20 // 待排顺序表最大长度 待排记录的数据类型定义如下 : typedef int KeyType; // 关键字类型为整数类型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 关键字项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数据项 } RedType; // 记录类型 typedef struct { RedType r[MAXSIZE+1]; // r[0]闲臵 int length; // 顺序表长度 } SqList; // 顺序表类型
low high low high m m m high
L.r[high+1] = L.r[0]; // 插入
27
2. 算法实现 void BiInsertionSort ( SqList &L ) {
for ( i=2; i<=L.length; ++i ) { L.r[0] = L.r[i]; // 将 L.r[i] 暂存到 L.r[0]
数据结构-排序PPT课件
![数据结构-排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633e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3.png)
O(nlogn),归并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待排序序列的长度。
06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型整数排序算法,其原理是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
分配和收集
基数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同的元素在排序后仍保持原有的顺序。
文件系统需要对文件和目录进行排序,以便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浏览和管理文件。
数据挖掘和分析中需要对数据进行排序,以便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
计算机图形学中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排序,以便进行高效的渲染和操作。
数据库系统
文件系统
数据挖掘和分析
计算机图形学
02
插入排序
将待排序的元素按其排序码的大小,逐个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序列中,直到所有元素插入完毕。
简单选择排序
基本思想: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时间复杂度: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待排序元素的个数。 稳定性: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优点:堆排序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并且其空间复杂度为O(1),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排序算法。
基数排序的实现过程
空间复杂度
基数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n+k),其中n为待排序数组的长度,k为计数数组的长度。
时间复杂度
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d(n+k)),其中d为最大位数,n为待排序数组的长度,k为计数数组的长度。
适用场景
当待排序数组的元素位数较少且范围较小时,基数排序具有较高的效率。然而,当元素位数较多或范围较大时,基数排序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数据结构第十章 排序
![数据结构第十章 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26817d30a32d7375a41780a2.png)
10.2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 折半插入排序 2-路插入排序 表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
10.2.1 直接插入排序
基本操作: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有序表中, 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的有序表。
例:有一组待排序的记录的关键字初始序列如下:
(49,38,65,97,76,13,27,49`)
(4)归并排序 (5)基数排序
按内排过程中所需的工作量分类:
(1)简单的排序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n)
(2)先进的排序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3)基数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d(n+rd))
排序算法的两种基本操作:
(1)比较两个关键字的大小; (2)将记录从一个位置移至另一个位置;
算法实现的关键设计:
将d看成是一个循环数组,并设两个指针first和final分别指示排序过 程中得到的有序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和最后一个记录在d中的位置.
例:有一组待排序的记录的关键字初始排列如下:
(49,38,65,97,76,13,27,49`) 16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18
10.2.3 希尔排序 从直接插入排序
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可提高效率 回顾 待排序序列的记录数n很小时可提高效率
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
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
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 全
体记例录:有进一行组一待次排直序接的插记入录排的序关. 键字初始排列如下: (49,38,65,97,76,13,27,49`)
} 12
直接插入排序的性能分析: 10. 3
(1)空间:只需一个记录的辅助空间r[0].
数据结构中最优和最差相同的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中最优和最差相同的排序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e5d477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6.png)
数据结构中最优和最差相同的排序算法最优和最差相同的排序算法: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排序算法,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k),其中n为待排序元素的个数,k为元素的取值范围。
计数排序的思想是统计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元素出现的次数将元素排列起来。
计数排序的最优情况和最差情况是相同的,即当待排序元素的取值范围比较小且元素分布比较均匀时,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n)。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计数排序只需要进行一次遍历,统计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元素出现的次数将元素排列起来即可。
例如,对于一个包含n个元素的数组,如果元素的取值范围只有0到10,那么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10),即O(n)。
在这种情况下,计数排序是最优的排序算法。
然而,当待排序元素的取值范围比较大或者元素分布不均匀时,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会变得很高。
例如,如果元素的取值范围是0到10^6,但是只有几个元素的值在这个范围内,那么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会变成O(n+10^6),即O(n)的时间复杂度优势就不存在了。
计数排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处理元素取值范围比较小且元素分布比较
均匀的排序算法。
在这种情况下,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n),是最优的排序算法。
但是,当元素取值范围比较大或者元素分布不均匀时,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会变得很高,不再是最优的排序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1. 基本思想: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数列中的适当位置,使数列依然有序;直到待排序数据元素全部插入完为止。
2. 排序过程:【示例】:[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J=2(38)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3(65)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4(97)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5(76) [38 49 65 76 97] 13 27 49J=6(13) [13 38 49 65 76 97] 27 49J=7(27) [13 27 38 49 65 76 97] 49J=8(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1.Procedure InsertSort(Var R : FileType);2.//对R[1..N]按递增序进行插入排序, R[0]是监视哨//3. Begin4. for I := 2 To N Do //依次插入R[2],...,R[n]//5. begin6. R[0] := R; J := I - 1;7. While R[0] < R[J] Do //查找R的插入位置//8. begin9. R[J+1] := R[J]; //将大于R的元素后移//10. J := J - 111. end12. R[J + 1] := R[0] ; //插入R //13. end14. End; //InsertSort //复制代码二、选择排序1. 基本思想: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 排序过程:【示例】: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第一趟排序后13 [38 65 97 76 49 27 49]第二趟排序后13 27 [65 97 76 49 38 49]第三趟排序后13 27 38 [97 76 49 65 49]第四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65 76]第五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97 76]第六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76 [76 97]第七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76 76 [ 97]最后排序结果13 27 38 49 49 76 76 971.Procedure Select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进行直接选择排序 //2. Begin3. for I := 1 To N - 1 Do //做N - 1趟选择排序//4. begin5. K := I;6. For J := I + 1 To N Do //在当前无序区R[I..N]中选最小的元素R[K]//7. begin8. If R[J] < R[K] Then K := J9. end;10. If K <> I Then //交换R和R[K] //11. begin Temp := R; R := R[K]; R[K] := Temp; end;12. end13. End; //SelectSort //复制代码三、冒泡排序(BubbleSort)1. 基本思想:两两比较待排序数据元素的大小,发现两个数据元素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数据元素为止。
2. 排序过程:设想被排序的数组R[1..N]垂直竖立,将每个数据元素看作有重量的气泡,根据轻气泡不能在重气泡之下的原则,从下往上扫描数组R,凡扫描到违反本原则的轻气泡,就使其向上"漂浮",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任何两个气泡都是轻者在上,重者在下为止。
【示例】:49 13 13 13 13 13 13 1338 49 27 27 27 27 27 2765 38 49 38 38 38 38 3897 65 38 49 49 49 49 4976 97 65 49 49 49 49 4913 76 97 65 65 65 65 6527 27 76 97 76 76 76 7649 49 49 76 97 97 97 971.Procedure BubbleSort(Var R : FileType) //从下往上扫描的起泡排序//2.Begin3. For I := 1 To N-1 Do //做N-1趟排序//4. begin5. NoSwap := True; //置未排序的标志//6. For J := N - 1 DownTo 1 Do //从底部往上扫描//7. begin8. If R[J+1]< R[J] Then //交换元素//9. begin10. Temp := R[J+1]; R[J+1 := R[J]; R[J] := Temp;11. NoSwap := False12. end;13. end;14. If NoSwap Then Return//本趟排序中未发生交换,则终止算法//15. end16.End; //BubbleSort//复制代码四、快速排序(Quick Sort)1. 基本思想:在当前无序区R[1..H]中任取一个数据元素作为比较的"基准"(不妨记为X),用此基准将当前无序区划分为左右两个较小的无序区:R[1..I-1]和R[I+1..H],且左边的无序子区中数据元素均小于等于基准元素,右边的无序子区中数据元素均大于等于基准元素,而基准X 则位于最终排序的位置上,即R[1..I-1]≤X.Key≤R[I+1..H](1≤I≤H),当R[1..I-1]和R[I+1..H]均非空时,分别对它们进行上述的划分过程,直至所有无序子区中的数据元素均已排序为止。
2. 排序过程:【示例】: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第一次交换后[27 38 65 97 76 13 49 49]第二次交换后[27 38 49 97 76 13 65 49]J向左扫描,位置不变,第三次交换后[27 38 13 97 76 49 65 49]I向右扫描,位置不变,第四次交换后[27 38 13 49 76 97 65 49]J向左扫描[27 38 13 49 76 97 65 49](一次划分过程)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一趟排序之后[27 38 13] 49 [76 97 65 49]二趟排序之后[13]27 [38]49 [49 65]76 [97]三趟排序之后13 27 38 49 49 [65]76 97最后的排序结果13 27 38 49 49 65 76 97各趟排序之后的状态1.Procedure Parttion(Var R : FileType; L, H : Integer; Var I : Integer);2.//对无序区R[1,H]做划分,I给以出本次划分后已被定位的基准元素的位置 //3.Begin4. I := 1; J := H; X := R ;//初始化,X为基准//5. Repeat6. While (R[J] >= X) And (I < J) Do7. begin8. J := J - 1 //从右向左扫描,查找第1个小于 X的元素//9. If I < J Then //已找到R[J] 〈X//10. begin11.R := R[J]; //相当于交换R和R[J]//12.I := I + 113. end;14. While (R <= X) And (I < J) Do15.I := I + 1 //从左向右扫描,查找第1个大于 X的元素///16. end;17. If I < J Then //已找到R > X //18. begin R[J] := R; //相当于交换R和R[J]//19. J := J - 120. end21. Until I = J;22. R := X //基准X已被最终定位//23.End; //Parttion //复制代码1.Procedure QuickSort(Var R :FileType; S,T: Integer); //对R[S..T]快速排序//2.Begin3. If S < T Then //当R[S..T]为空或只有一个元素是无需排序//4. begin5. Partion(R, S, T, I); //对R[S..T]做划分//6. QuickSort(R, S, I-1);//递归处理左区间R[S,I-1]//7. QuickSort(R, I+1,T);//递归处理右区间R[I+1..T] //8. end;9.End; //QuickSort//复制代码五、堆排序(Heap Sort)1. 基本思想:堆排序是一树形选择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将R[1..N]看成是一颗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完全二叉树中双亲结点和孩子结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来选择最小的元素。
2. 堆的定义: N个元素的序列K1,K2,K3,...,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特性:Ki≤K2i Ki ≤K2i+1(1≤ I≤ [N/2])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均大于等于其孩子结点的关键字。
例如序列10,15,56,25,30,70就是一个堆,它对应的完全二叉树如上图所示。
这种堆中根结点(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最小,我们把它称为小根堆。
反之,若完全二叉树中任一非叶子结点的关键字均大于等于其孩子的关键字,则称之为大根堆。
3. 排序过程:堆排序正是利用小根堆(或大根堆)来选取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小(或最大)的记录实现排序的。
我们不妨利用大根堆来排序。
每一趟排序的基本操作是:将当前无序区调整为一个大根堆,选取关键字最大的堆顶记录,将它和无序区中的最后一个记录交换。
这样,正好和直接选择排序相反,有序区是在原记录区的尾部形成并逐步向前扩大到整个记录区。
【示例】:对关键字序列42,13,91,23,24,16,05,88建堆1.Procedure Sift(Var R :FileType; I, M : Integer);2.//在数组R[I..M]中调用R,使得以它为完全二叉树构成堆。
事先已知其左、右子树(2I+1<=M时)均是堆//3.Begin4. X := R; J := 2*I; //若J <=M, R[J]是R的左孩子//5. While J <= M Do //若当前被调整结点R有左孩子R[J]//6. begin7. If (J < M) And R[J].Key < R[J+1].Key Then8. J := J + 1 //令J指向关键字较大的右孩子//9. //J指向R的左、右孩子中关键字较大者//10. If X.Key < R[J].Key Then //孩子结点关键字较大//11. begin12. R := R[J]; //将R[J]换到双亲位置上//13. I := J ; J := 2*I //继续以R[J]为当前被调整结点往下层调整//14. end;15. Else16. Exit//调整完毕,退出循环//17. end18. R := X;//将最初被调整的结点放入正确位置//19.End;//Sift//复制代码1.Procedure Heap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进行堆排序//2.Begin3.For I := N Div Downto 1 Do //建立初始堆//4.Sift(R, I , N)5.For I := N Downto 2 do //进行N-1趟排序//6.begin7.T := R[1]; R[1] := R; R := T;//将当前堆顶记录和堆中最后一个记录交换//8.Sift(R, 1, I-1) //将R[1..I-1]重成堆//9.end10.End; //HeapSort//复制代码六、几种排序算法的比较和选择1. 选取排序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1) 待排序的元素数目n;(2) 元素本身信息量的大小;(3) 关键字的结构及其分布情况;(4) 语言工具的条件,辅助空间的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