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
《没有围墙的学校》作者简介李崇建,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
曾任全人中学教师。
目前与甘耀明、许荣哲等人,结合亲职教育与文学教育,在台中市开设作文班。
文学创作曾获“时报文学奖”等三十余文艺奖项,出版小说集《上邪!》,以及启蒙心灵的教育类图书《给长耳兔的36封信》。
甘耀明,台湾静宜大学驻校作家。
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台湾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任全人中学教师。
出版小说集《神秘列车》、《水鬼学校与失去妈妈的水獭》、《杀鬼》等。
其创作的小说曾获得“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小说选,并获2004年度小说奖。
《没有围墙的学校》内容简介这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开放式”学校,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
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部由美国教育家保罗·弗雷尔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大学教育的探索。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教育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受限制的围墙。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向读者展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才、激发创造力的场所。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束缚思想和限制自由的围墙。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功利化、标准化、等级化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教育的僵化和呆板化,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知识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他呼吁大学应该打破这些束缚,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大学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的追求。
他希望大学教育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地方,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被束缚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我希望未来的大学教育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受益于大学教育。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籍,作者加深了我的理解与认识,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想法。
这本书由英国教育家尼尔·吉姆霍恩撰写,记录了他在英格兰乡村的一所小学的经验和见解。
这所小学没有传统的围墙、班级和课程表,学生们自由地学习和发展。
通过描述学校中的一系列真实场景和故事,吉姆霍恩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教材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人发展和兴趣。
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对数学一直感到困惑和无聊。
在传统学校里,他得不到任何帮助或鼓励,最终放弃了数学。
然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他有机会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找到自己的数学天赋。
尼尔·吉姆霍恩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尼尔·吉姆霍恩还强调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他呼吁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本书给我启示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我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我也更加关注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通过阅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自信心。
我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启发力的教育者,关心孩子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它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它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希望。
我相信,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式,才能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与Diana相识已久,相识于网络那张密西根湖畔的书桌,到之后相知,戏称为同桌,彼此早已交心。
全书是早年博文的汇集,按主题重新编排,是整个《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与当初阅读的感受又是不一样,既感觉重温往事,又有豁然一新的感觉。
一七年前,第一次看到博文,就眼前一亮,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些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这些是可操作的好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从Alex的课程资料,课程要求,能够明白:美国小学教育所有要求呼应着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种考核。
最重要的是Diana的视角是少有的,一流企业HRD的职业视角,这使得博文包含了对人生发展的理解。
草根博客第一需求是自娱自乐,并没有个性想法,七八年一路写来,从博客到微博,成为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的一个样本,平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资料相当丰富,如同我多年前透过美国记者特克尔的《working》(国内译作《美国梦寻》)了解美国社会的体验一样,Diana的笔触展现了Alex所经历的教育中种种细节,相当精彩。
无论是网友,还是更近距离的朋友,都期望这些文字能出版。
之前出版过一部分,但就完整性而言最终要感谢凤凰颐和,能为Diana的记录独立出版,更加清晰地呈现。
二《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展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潜在力量,即社会是教育的基石。
这不仅仅仅是理念上的,也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对于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对于教育的支持。
美国社会重商,一切能够用金钱量化,向来不会耻于谈钱,但是这不影响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的社会职责。
整个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不全是免费,但是却是近乎无死角。
当初第一次看到Alex去西北大学优才中心上课,略微吃惊。
尽管大学为小学生办夏令营并不新鲜,但将Alex的校外课程算学分,这个就十分有好处了,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学校资源有限,所有的外部补充是能够被认可的,这相对于我们还在执拗奥数加分还是不加分,理念的开放模式是截然不一样的。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丹麦教育家伊根·克鲁普的著作,通过描述印度一所迥然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校,探讨了一种以个体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
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没有围墙的学校》以作者对一所位于印度乡村的学校——耶瑟贝·白公学的观察为基础,讲述了学校的起源、运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这所学校拥有一个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课程、年级和考试制度,没有围墙、黑板和教室,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动机来驱使学习。
在这所学校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者”,而是学生们的指导者和激励者。
他们不指导学生进行标准的课程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给我带来了深思。
传统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判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而《没有围墙的学校》所倡导的个体教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地位,鼓励他们以一种自主的方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机的启示。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用自己的动机驱使学习,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奖励和约束来促使学习。
这使我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过度注重奖惩制度的问题。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学习。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动机,他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没有围墙的学校》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传统的学科知识,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这是一部描述台湾体制外学习天空的经典著作,本书的两位作者李崇建和甘耀明老师都曾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台湾全人学校的优秀的教师,他们以朴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年各自在全人学校工作的诸多经验,使所有关心教育的人能通过细致深入地品读清楚地了解全人学校每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全人教师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积极的审美趣味得以养成、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些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
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希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
徜徉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我常常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大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讲述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故事,展现了一种与传统学校模式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学校中,学生受限于固定的课程和学科安排,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
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这种自由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书中还描绘了学校里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在传统学校里,师生关系较为严肃,学生需要以老师的指导为主。
然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融洽。
老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共同成长。
这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更加自信,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人际关系。
《没有围墙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探索的新思路,它唤起了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教育是一种全人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学习内容。
我们还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平等和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老师真正成为朋友和伙伴。
总之,我认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书籍。
它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激励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教育的问题和局限。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能够借鉴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
学校可以这样办读《没有围墙的学校》
——读李崇建、甘耀明《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有感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李雅卿《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深深被巴学园、种籽学苑那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所吸引。
同时一直在想,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否继续做这样的教育改革试验,在体制之外走出一条新教育的道路来?李崇建、甘耀明所介绍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给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在台湾的卓兰山上,有这样一所专为11到18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建筑在海拔550米的山坡上。
校舍沿着一条穿越树林、高低蜿蜒的小径分布,餐厅和教室规划于校园两端,500米长的小径两旁,长着一片幽深的柳杉林以及疏朗的孟宗竹林,竹林中有小溪流过。
四季的景致、还有竹鸡、松鼠、野兔等,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抱自然,聆听自然传递过来的各种讯息。
这所学校叫全人学校。
这是一所体制外的学校,不受规定课程的限制,异于主流的教育理念,却又非常特殊的课程。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情趣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再次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
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一、规则与教育李崇建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询写字,错误连篇。
有一天,崇建在他的作业上画出了30个错别字,规定阿询每个字罚写一行。
阿询告诉崇建他写不完,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挖成。
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
阿询无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书写。
过了一会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教学。
”崇建问:“不对吧,户外教学还要一个月。
”阿询赌气地说:“我不管了!就是不来了!”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
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我刚刚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这句话突然像一支箭,射中了崇建的内心。
崇建想起了小时候,师长或者父母交代的任务经常超出自己的负荷,当自己有困难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很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困难,帮助自己一起想办法,但总得到冷漠的回应,是自己长久陷于孤单、懊恼悔恨的境地。
『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知识学习天空』阅读感想
『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閱讀心得看完了這本書,覺得很慚愧,也很無奈,我想,會成為從事教職的老師們,莫不對教育抱持著某種程度的熱忱,不過在緊湊的各類活動、繁重的功課與升學壓力、對班級常規的要求之下,以及面對一大群不成熟的孩子,老師們不得不採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班級事務,各個磨練出一身的班級經營技巧,但是犧牲的卻是最重要的–聆聽每一位孩子內心的聲音。
這是本描述全人中學發生的真實故事書,在書中作者深刻地體悟:作為一位大人或老師,如果很強硬地堅持某些規則,並未耐心了解小孩的想法,不知道小孩真正的困難,通常會發生三種情況:1. 發生衝突。
小孩為了爭取自我的自由與尊嚴而對抗,更有甚者,否認大人的一切價值,成為大人眼中叛逆的小孩。
2. 陽奉陰違。
表面上照規矩私底下則瞞著偷偷進行。
一天,被大人發現脫序行為,大人會驚訝小孩子怎麼突然間變壞了而緊張起來,或者,大人突然發現自己一點也不了解小孩,不知所措、傷心難過。
3. 小孩循規蹈矩。
看來這是大人們認為最好的結果,但小孩卻變得只會按照大人希望的模式成長,不敢越雷池一步,從而扼殺了創造力,一輩子的選擇大抵以安全為考量。
很值得大家思考!還有些不錯的想法,與大家分享:「正向看待孩子犯錯:當孩子犯了錯,大人的責罰通常只讓孩子心生恐懼、厭惡,甚至抹煞孩子嘗試的勇氣與創意。
老師不預設立場,寬容地與孩子認真討論。
因為只有當孩子願意思考自己的行為時,才可能真正獲得成長。
」「不要去討好孩子,而是給他支持,不是讓他依賴。
支持會長出力量,依賴則會站不起來。
」「我們必須給孩子責任,他們才會成長。
」「我們要的是聽話的學生?還是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造力的學生」。
這樣的兩難問題,讓我聯想到人本精神與追求卓越同樣存在著一些兩難與矛盾,希望孩子能夠適性發展,每個孩子都可以在適當的舞台發揮自己,但是在考試決定一切的教育環境之下,又往往得對每個孩子們要求成績上的表現。
很推薦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學生的心態與想法,也讓我能夠在課餘多給自己許多觀點來省思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本由钱钟书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载了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教育、学生、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教育、人生的哲学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有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书中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书中提到,“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指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仅是指校园内没有围墙,更是指学校内外都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自由学习的天地。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封闭的,学生们被束缚在规章制度之中,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没有围墙的大学”则提倡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一观点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而“没有围墙的大学”则提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当下教育需要倡导的。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作者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也是我们当下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
通过阅读《没有围墙的大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而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教育需要倡导和践行的理念。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寒冷的冬夜少了份喧闹多了份安详,静静地端坐于床边,细品幽幽茶香,徜徉于李崇建、甘耀明老师所著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中,心中无限感慨。
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这所学校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这所学校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学校,面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学校之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
这些规则可能是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是教育者认可的金律良言。
然而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台湾全人学校,向我们讲述了一所体制外学校的文化发展思路,点点滴滴的启示,让我心中不禁一振。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全人教师的处理方式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大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故事可能每天都会上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当面对着不完成作业又忙着为自己辩解的学生;当平日里,我们常常习惯性把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挂在嘴边……现在想想“尊重”二字岂是用嘴来说说那么简单,那应该是无声地发自内心的伟大行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如果我们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那么我们将会为教育事业的明天打造出一道靓丽风景线。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书笔记小营小学卢婧
“成为一个人”远比“学习”重要——《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小营小学卢婧)“成为一个人”远比“学习”重要!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自然不再是难事。
这是台湾的全人中学走在教育前沿另类又朴实的风格与做法!“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
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台湾的全人中学,通过这样的描述,你敢想象,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中的学校吗?从肉眼所及的地盘,你可以料想:的确,这是一片体制外的学习天空。
这是一片回归本真的炙热土地!“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
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
”全人中学的老师们正是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个孩子。
“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体会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
”接纳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错误。
在全人老师的眼里,孩子们没有错误,没有过失,只有特点,只是方式的合适与否,孩子们的任何行动都是在试图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事物的真相,都在表明行动的有理有据,即使孩子真错了,也没有被粗鲁的对待。
“我不想上课了”、“我的耳朵打烊了”,当学生说出这样违背常理的话时,老师的意识里显现的不是对孩子不爱学习反抗老师的批评等问题,而是及时反思自己,琢磨怎样与孩子一起面对这种学习的困难,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通过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我清楚地了解全人学校每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全人教师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些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
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希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
徜徉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我常常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大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读着书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眼前不由得又浮现出三天前自己面对着不完成作业又辩解的康,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将书掷于孩子胸前的一幕,对照书中的处理再联系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悔恨不已,恨不能找条地缝钻了。
想想自己当时草率的解决方式怎能让孩子悔改?怎能使孩子不再就范?这样的处理只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著名作家陶行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陶行知在北平大学讲学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教学生活和师生关系。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小说通过描写北平大学的师生关系,展现了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师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授和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开展讨论,这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们感到自由和尊重。
小说中的教授们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勇于探索。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
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生们也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社会实践和人文关怀方面也表现出色。
小说中的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问题,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小说也揭示了一些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学生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如功利主义、浮躁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在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他们依然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真正做到自主自由地学习和思考。
《没有围墙的大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中所展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生们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和平等,才能真正地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的人才。
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的,学生们有自由探索的空间。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更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倡导这种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教育。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1与Diana相识已久,相识于网络那张密西根湖畔的书桌,到之后相知,戏称为同桌,彼此早已交心。
全书是早年博文的汇集,按主题重新编排,是整个《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与当初阅读的感受又是不一样,既感觉重温往事,又有豁然一新的感觉。
七年前,第一次看到博文,就眼前一亮,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些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这些是可操作的“好”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从Alex的课程资料,课程要求,能够明白:美国小学教育所有要求呼应着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种考核。
最重要的是Diana的视角是少有的,一流企业HRD的职业视角,这使得博文包含了对人生发展的理解。
草根博客第一需求是自娱自乐,并没有个性想法,七八年一路写来,从博客到微博,成为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的一个样本,平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资料相当丰富,如同我多年前透过美国记者特克尔的《working》(国内译作《美国梦寻》)了解美国社会的体验一样,Diana的笔触展现了Alex所经历的教育中种种细节,相当精彩。
无论是网友,还是更近距离的朋友,都期望这些文字能出版。
之前出版过一部分,但就完整性而言最终要感谢凤凰颐和,能为Diana 的记录独立出版,更加清晰地呈现。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展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潜在力量,即社会是教育的基石。
这不仅仅仅是理念上的,也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对于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对于教育的支持。
美国社会重商,一切能够用金钱量化,向来不会耻于谈钱,但是这不影响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的社会职责。
整个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不全是免费,但是却是近乎无死角。
没有围墙的教室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教室读后感第一篇:没有围墙的教室读后感最好的老师不教书——为弗朗西斯·卡库嘎瓦《没有围墙的教室》作序王开东读《没有围墙的教室》,很多次我都停下来,慢慢咀嚼、反思。
在K老师面前,我很羞愧,像一只鸟羞愧于飞行。
羞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室是有“围墙”的,尽管我们讨厌这样的教育生态,如帕斯所说:“我有着反抗的目光,却只能压低声音歌唱。
”但慢慢的,我们会服从它,遵循它,然后离不开它,以致最后我们成了围墙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自身就是围墙,乌黑破旧,陈腐不堪,沾满平庸无奇的恶。
K 老师则不然。
因为可以涂着红色的指甲油,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深爱着孩子,她选择了做一个老师。
还是因为深爱孩子,她没有听从老教师“一个月不露笑容就能掌控孩子”的忠告,而是把内心的爱和包容通过笑容表达出来。
在她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微笑,其次才是教书。
如果教室里寂静无声,只能是两种情况。
要不教室里空无一人,要不就是学生们都死了。
教室里为什么会万马齐喑?学生们究竟是怎么死的?刽子手是谁?教师既可以是教人者,也可以是杀人者啊。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居然一个个昂起头来,不知道自己脸上的血污。
因为微笑,因为尊重和信任,K老师得以走进学生心灵,鲜花铺满的小径之后,就是孩子们的秘密花园。
唯其和孩子们拥有相同的语言密码,才能成为与孩子尺码相同的人,才能成为孩子们的铺路人,引路人和同路人,才能众人划桨开大船,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单纯的事。
“她告诉我们,把孩子当做学习对象,”“从孩子身上学习”,孩子就会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也会自然而然地从老师身上、从同学身上、从课本身上、从世界身上吸纳雨露和阳光;而把孩子当做灌输的容器,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活泼泼的人,而只是一个口袋,一个筐子,一个器皿,一个沉寂如死的物件。
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坏教师各有各的不同,好教师却是相似的。
但我们真的有勇气说自己和K老师相似吗?30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长度单位,更是一个用爱心和智慧累积的厚度单位啊。
美 丽 的 学 校——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
美丽的学校——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长春市第158中学韩亚明“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
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灵,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
文中全人学校的风景仿佛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如此美丽的地方相信每个人都会向往。
然而,这所学校的魅力还远远不仅于此。
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
在全人学校也有问题学生,老师也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
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老师的高高在上,这里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这里的学生犯错时,面对的不是老师的训斥或者居高临下的一通通大道理;这里有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这里有的是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极度宽容,这里有的是师生之间畅通无阻的心灵沟通与碰撞,这里有的是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大朋友,他们之间甚至会嘻嘻哈哈,互相倾诉秘密,这里的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向老师敞开心扉,因为这里的师生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这里的老师能教育得了学生吗?这里的学生会不会因此无法无天,致使学校一片混乱,难以管理?我想,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这里的学生很自由,甚至可以是说超乎想象自由,学生的问题也因此会比一般学校更明显,但是他们却能在与老师毫无顾虑的交流中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更加茁壮地成长,尽管成长的道路是那么的曲折,但许多问题学生还是逐渐走上了正道。
令人伤心的是,我们看到许多学校充满对问题学生的训斥与批评,充满惩罚,但是问题学生有增无减,很多学生与老师越走越远,甚至有些学生故意与老师对着干,直至走向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联和吴汉小学卓彩娟
第一次看到《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个书名,第一次听到“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个概念,就觉得很有意思。
却又对“围墙”二字产生了疑问:没有围墙?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就是全人中学——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的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全人中学建在海拔五百五十米的山坡上,除了校舍,也包含了十多户社区住宅。
这学校没有围墙,处在大自然的恬静中,处在农家的闲适中。
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亲近自然的宝贵经验。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硬性体制,“成为一个人”远比“学习”更重要。
在这里,传授知识、是否考上平均分、是否考上班级前几名……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解学生、认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人生、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学校的宗旨。
在这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春风化雨的故事。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无数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些错误而大动肝火,用暴风雨代替了理智与宽容,而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这样,无疑扼杀了孩子辩解的欲望。
久而久之,孩子连辩解的愿望也消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围墙就筑起来了。
每当想着这里,我总是无比羞愧。
我们常常疑惑: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做出这等事情?平时不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么?我们每每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来惊叹“为什么”,却忽略事前我们“怎么做”。
很多时候,作为教育部门管理者、家长或老师,我们都会很强硬地坚持某些规则,并没有耐心了解孩子的世界,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稍有个性的学生或许会与大人或老师发生冲突,个别孩子则会发生阳奉阴违的情况,部分学生虽然循规蹈矩,但是毫无个性,只是大人的刻出来的模子。
人总需要被倾听,总是需要被理解,而我们的学生,被倾听多少?被理解多少?或许,只有很少……我们总是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却忽略了教会孩子怎样去“创造”。
为了无数的规章制度,为了无数的常规体制和评价,家长和老师总喜欢把孩子框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范围内,然后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忽略了孩子是否喜欢这样做。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农历新年里走亲戚,但凡关心工作的问题不外乎就是一个月多少钱,学期末拿到多少奖金;但凡关心孩子学习的问题不外乎就是考试多少分,拿到第几名,得到多少奖状,却很少关注工作或学习是否愉快,有何收获。
这样下来,学习
知识的能力稍为逊色的孩子,总是得不到更多的倾听、关注和肯定,渐渐地,会开始厌烦学习,更有甚者会过早地叛逆,一些不愿意被家长和老师批评的孩子则是学会阳奉阴违,虚报成绩。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有太多体制、观念、工作的束缚,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朋友般的玩耍,没有心与心的沟通。
真正的一堵难以翻越的围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家长和孩子之间。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平等,学会倾听,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消除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心灵围墙。
全人学校的教育甚至是外国的教育,可以让没有围墙的概念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生活化的校园,新颖的上课模式,活跃的讨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用担心孩子们丧失创造力。
而在中国内地,哪怕现在的教育环境不算理想,老师们要做的,也是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平等,给学生足够大的心灵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先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一个被尊重、被接纳的个体。
学会倾听,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围墙拆掉;学会理解,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正如书中所说,“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教育还可以是倾听与被倾听,还可以是理解与被理解,还可以是……让我们和学生之间“没有围墙”,我们的学校,也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