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题ppt课件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中医健身方法,有助于调节身 体机能。
要点二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 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认识,它 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失调有关。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 倦等因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盛 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来判断病情。
虚证与实证
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来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
心辨证
针对心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心悸、失 眠等症状。
肾辨证
针对肾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腰痛、耳 鸣等症状。
肝辨证
针对肝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胁痛、目 眩等症状。
肺辨证
针对肺部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咳嗽、气 喘等症状。
脾辨证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以草药和针灸 等自然疗法为主;西医注重结构和功 能,以药物和手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 主。
联系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互相补充、 协同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 服务。
总结词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它强调脏腑功能和经络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个脏腑(心、肝、脾、肺、肾)和六个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这些脏腑和经络 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中医健身方法,有助于调节身 体机能。
要点二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 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认识,它 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失调有关。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 倦等因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盛 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来判断病情。
虚证与实证
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来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
心辨证
针对心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心悸、失 眠等症状。
肾辨证
针对肾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腰痛、耳 鸣等症状。
肝辨证
针对肝脏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胁痛、目 眩等症状。
肺辨证
针对肺部疾病的辨证方法,包括咳嗽、气 喘等症状。
脾辨证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以草药和针灸 等自然疗法为主;西医注重结构和功 能,以药物和手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 主。
联系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互相补充、 协同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 服务。
总结词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它强调脏腑功能和经络系统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个脏腑(心、肝、脾、肺、肾)和六个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这些脏腑和经络 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之八纲辨证ppt课件
辨证施治 君臣佐使
个体化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
根据八纲辨证结果,针对不同证 候选择合适的药物。
考虑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4/2/2
20
常用方剂选用依据和技巧
01
02
经典方剂
选用历代医家验证有 效的经典方剂,如四 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现代研究成果
参考现代药理学、临 床研究成果,选用具 有明确疗效的现代方 剂。
注意阴阳失调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需结合阴阳辨 证进行分析。
分析病因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寒证,热邪致病多 表现为热证。
2024/2/2
14
04
常见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Chapter
2024/2/2
15
感冒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风寒感冒
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 稀白痰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五行在八纲中应用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火与 苦味、红色、夏季、南方等相应,土与甘味、黄色、长夏、中央等相应,金与辛味、 白色、秋季、西方等相应,水与咸味、黑色、冬季、北方等相应。
9
案例分析:阴阳五行指导八纲辨证
案例一
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根据八纲辨证,可判断为里证、寒证、虚证。 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可进一步分析为阳虚阴盛,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01 02 03 04
2024/2/2
案例二
慢性胃炎治疗案例,探讨脾胃虚 寒、胃热阴虚等证候的用药策略。
案例四
糖尿病治疗案例,讨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等证候的降糖药物配伍。
22
06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木——其性为生发、柔和,既可弯曲,又能伸展的特点。凡是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畴。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火行的范畴。
土——其性为生长,养育万物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土行的范畴。
金——其性为清肃、坚硬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点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水——其性为寒凉、滋润和下行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华
爪
面色
唇
毛
发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医学课件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代表心。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如乌梅、醋、柑橘、石榴等。一般酸味食物大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许多酸味食物往往带有涩味,其作用基本相似。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止汗、止泻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
经络通过特定的配属关系与脏腑相连,构成脏腑经络系统。 每一经脉都分属于某一脏或腑,从而把脏腑和体表各部分联 系起来,使体表之邪可以循经入里,脏腑病变亦可循经反映 于外。
经络与肢体的联系
经络在人体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的分布纵横交错,入里出表 ,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从而构成了人体表里、上下 彼此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类法等。
24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技巧
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的配伍关系。
方剂的变化技巧
包括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等,以适应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
2024/3/23
25
常用中药及方剂介绍
2024/3/23
常用中药
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介 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 等。
常用方剂
如四物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介绍其组成、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 。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7
17
病因病机学说在辨证施治中的指导意义
审证求因
治病求本
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 现,推断其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 据。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以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对于外感 风寒引起的感冒,治疗时应以祛风散 寒为主。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季 节、地域和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例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治疗时应注重温阳散寒;南方地区 气候湿热多雨,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利 湿。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11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经络与肢体的联系
经络在人体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的分布纵横交错,入里出表 ,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从而构成了人体表里、上下 彼此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类法等。
24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技巧
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的配伍关系。
方剂的变化技巧
包括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等,以适应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
2024/3/23
25
常用中药及方剂介绍
2024/3/23
常用中药
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介 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 等。
常用方剂
如四物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介绍其组成、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 。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7
17
病因病机学说在辨证施治中的指导意义
审证求因
治病求本
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 现,推断其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 据。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以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对于外感 风寒引起的感冒,治疗时应以祛风散 寒为主。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季 节、地域和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例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治疗时应注重温阳散寒;南方地区 气候湿热多雨,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利 湿。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11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4.阴阳转化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朱震亨(. 丹溪)—养Biblioteka 派概述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 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学实验室
.
简维雄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诊法
.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血脉
心气 全身
.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4.阴阳转化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朱震亨(. 丹溪)—养Biblioteka 派概述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 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学实验室
.
简维雄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诊法
.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血脉
心气 全身
.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