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考化学的考试说明
【初中化学】2021年黑龙江中考考试说明:化学
【初中化学】2021年黑龙江中考考试说明:化学(一)命题范围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方法;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6.关注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发展;7.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适当增加《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初高中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考查。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一)科学探究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1.我们周围的空气⑴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018年龙东地区中考化学中考考试说明
2018年龙东地区中考化学中考考试说明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化学学科毕业、升学学业考试命题应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试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人文性。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命题原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力求稳中有新,对实施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力求稳中有变,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因此试题应做到: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三、命题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下册)。
4. 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
5.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初中化学的考试范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四年制教材与三年制教材相同)。
2019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黑龙江齐齐哈尔2019年中考考试说明:化学》(参照2018年考试说明,无变动)一、命题范围与原则(一)命题范围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方法;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6.关注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发展;7.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及标准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适当增加《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初高中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考查。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一)科学探究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2018年齐齐哈尔市中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
齐齐哈尔市2018年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范围与原则(一)命题范围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方法;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6.关注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发展;7.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及标准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适当增加《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初高中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考查。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一)科学探究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1.我们周围的空气⑴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化学考试说明
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化学学科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应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试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人文性。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命题原则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要求,以课改教材为依据,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力求稳中有新,对实施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力求稳中有变,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因此试题应做到:(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5)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三、命题依据(l)《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黑龙江省及龙东地区中考毕业、升学考试内容和命题要求。
(4)各校使用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5)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初中化学的考试范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四年制教材与三年制教材相同)。
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查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
2022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A. 百炼成钢
B. 滴水成冰
C. 立竿见影
D. 披荆斩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百炼成钢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B、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披荆斩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A。 4. 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同学们尝试以化学视角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上学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在给树木涂刷石灰浆(含硫黄粉),推测 是为了防止害虫生卵 B. 看电视时,新闻中提到“冰墩墩”外壳采用环保 PVC(聚氯乙烯)及 PC(聚碳酸酯)制作而成、推测该材料为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学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推测灭火的主要原因是隔绝了空气 D. 假期旅行时、在宾馆中用肥皂洗衣服,发现水中易起浮渣,推测该地区水的硬度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混有硫磺粉的石灰浆涂刷树木的目的是防止害虫生卵,故选项推测正确; B、PVC(聚氯乙烯)及 PC(聚碳酸酯)制作而成,属于塑料,该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故选项推测错误; C、灭火的原理有:隔绝空气(或氧气)、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炒菜时、油锅不 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故选项推测正确; D、 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会出现大量浮渣,因此测该地区水的硬度较大,故选项推测正确。 故选:B。 5. 化学的世界五彩缤纷,在化学变化中感受化学之美。下列反应的现象或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 净化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SO2 +O2 =CaSO4 +H2O
B. 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为了充分吸收 SO2 C. S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D. 沉淀时应先通入 NH3,再通 C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净化时,反应物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硫、氧气,生成物为硫酸钙,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氢元素,故还应生成了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黑龙江绥化市2019年中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黑龙江绥化市2019年中考[化学]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15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正确选项不全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
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你的选项所对应的大写字母涂黑。
1.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使用火药B.指南针用于航海C.用泥土烧制陶瓷D.冶炼金属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
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A.直接焚烧秸秆B.增加绿化面积C.节约用水用电D.利用风力发电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上方会出现白雾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将空气中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D.把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溶液先由无色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生成4.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应选项“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C.引起火灾D.读数不正确5.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水蒸气B.液氧C.石油D.食盐水6.工业上由环己烷(化学式是C6H11NH2)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甜蜜素”。
下列对环己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类别上看:环己烷属于有机化合物B.从性质上看:环己烷可以与碱反应C.从组成上看:环己烷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13D.从结构上看:环己烷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构成7.铜能与硝酸反应,但不产生H2.根据反应方程式:3Cu+8HNO3(稀)═3Cu (NO3)2+2X↑+4H2O,推测X的化学式是( )A.NO B.N2O3C.NO2D.N2O8.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A.碳酸钙石灰石CaCO3B.汞水银Ag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D.乙醇酒精C2H5OH9.同学们夏季郊游时,发现稻田里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都认为应该向稻田中施用的复合肥是( )A.NH4NO3B.KNO3C.Ca3(PO4)2D.KCl10.下列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沉淀B.过滤C.蒸馏D.消毒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Mg2+、Ca2+、CO32﹣、OH﹣B.H+、K+、MnO4﹣、SO42﹣C.Fe3+、Ba2+、SO42﹣、Cl﹣D.Na+、NH4+、Cl﹣、NO3﹣12.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化学真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化学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2.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Mg-24K-39Cl-35.5Al-27N-14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钻木取火C.滴水成冰D.沙里淘金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保证。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药品质量B.熄灭酒精灯C.给液体加热D.稀释浓硫酸3.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A.氢氧化钙生石灰()2Ca OH B.碳酸钠小苏打3NaHCO C.乙醇酒精25C H OHD.氯化钠食盐NaCl 4.下列物质按照单质、盐、混合物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碘盐酸铁锈B.金刚石硝酸铵冰水混合物C.液氧硫酸铜生铁D.稀有气体硝酸钾海水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用灼烧法鉴别纤维,烧纯羊毛线时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B.用稀硫酸除铁锈时,铁锈逐渐溶解,同时溶液变为浅绿色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石墨有润滑性——制作电池电极B.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治疗胃酸过多C.氧气有助燃性——用作火箭燃料D.金属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制作导线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汞分子间隔变大B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硫酸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AB.BC.CD.D8.有“锂”走遍天下,无“锂”寸步难行。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1)
哈尔滨市2020年初中升学考试化学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地“”,“考号”,“考场”,“座位号”书写(填涂)在答题卡正面和背面地规定位置,将“款形码”准确粘贴在款形码区域处。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地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地结果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一定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一定使用θ.5毫米黑色字迹地签宇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地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Ca-40 Cu-64 Zn-65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结果)1. “爱我家乡,赞我龙江”,哈尔滨地美食美景欢迎八方来客。
下面美食中富含维生素地是A. 商委红肠B. 水果西红柿C. 华梅面包D. 对青烤鹅【结果】B【思路】【详解】A,因为红肠是由瘦肉和植物油等制作而成,所以商委红肠富含油脂和蛋白质,选项A错误。
B,维生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蛋类,牛奶,鱼类等食物中,水果,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选项B正确。
C,因为面包是由面粉制成地,所以华梅面包富含糖类,选项C错误。
D,因为动物地肌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对青烤鹅富含蛋白质,选项D错误。
故选B。
2. 下面实验操作错误地是A. 用滴管取液体B. 熄灭酒精灯C. 蒸发食盐水D. 稀释浓硫酸【结果】A【思路】【详解】A,使用滴管时,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赶出滴管中地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试剂即被吸入,图示操作错误。
B,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决不允许用嘴吹灭,图示操作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预防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示操作正确。
黑龙江哈尔滨中考化学说明解读
黑龙江哈尔滨2021中考化学说明解读
化学:答题顺序调整有利于学生水平发挥解读教师:王天轶,哈尔滨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命题预备人员。
2021年化学中考考试说明在命题原则和考试范围上与2021年基本保持一致。
试题的难度设置也与2021年基本相当。
主要分为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比例约5:3:2或6:3:1,不会出现过难、过繁和怪的题目。
但也做了一些细微调整
主要体现在
一是综合试卷的34题变为计算题,35题变为探究题,更加注重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
二是应用部分的要求有四处新增和改变。
三是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分类或主要反应类型。
四是收集电池的有关资料。
35题在试卷中难度虽不是最大的,但排在最后一题。
这就造成了学生答题时的困扰,如果按正常顺序答题,会先答最难的,而忽略较简单的题,受到难题的干扰影响。
现将34题最难的探究题放在最后,可以降低这种干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
这样看来,2021年的计算题难度应该不变或相应降低,
探究题的难度可能略有提高。
在实验装置部分增加了氧气性质装置的考查,预示着考查实验装置时不仅注重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更突出过程方法和目标。
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重视教材和基础。
考生要依靠主线对每个单元、每个课题、每个考点的知识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注重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做到深层次的理解,进行系统训练和专项练习。
2024年黑龙江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24年黑龙江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2.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3.使用答题卡的考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2小题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3~15小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元素符号表示氟元素的是( ) A .HeB .FC .PD .N2.下列各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移走蒸发皿C .连接仪器D .读取液体体积3.下列空气成分中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 ) A .氮气B .氧气C .水蒸气D .稀有气体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B .灯泡发光C .矿石粉碎D .食物腐烂5.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主火炬燃料创新使用了零碳甲醇。
制备甲醇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2X 3H CH OH H O ++纳米纤维催化剂,其中X 的化学式为( )A .23H COB .CC .COD .2CO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石墨作电极 B .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C .乙醇作燃料D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7.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物质——乙硫醇(化学式为25C H SH ),以便煤气泄漏时人们易于察觉。
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5C H SH 属于无机化合物B .25C H SH 由碳、氢、硫三个元素组成C .25C H SH 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2:6D .25C H SH 由碳、氢、硫三种原子构成 8.善于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B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显著升高 C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D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9.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10.下表中有关化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化学与农业B .化学与环境①氯化铵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②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 ①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②使用无铅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C .化学与应用D .化学与生活①钛合金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②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常用作电光源①涂油可以有效防止自行车链条生锈②汽油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具有乳化作用1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都能够导电,所以溶液一定能够导电 B .点燃甲烷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 C .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12.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黑龙江中考化学的考试说明
黑龙江中考化学的考试说明一、命题范畴与原则(一)、命题范畴以本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三”学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以课改教材为依据,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试题要有利于素养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表达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5)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与说明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依照我地区的实际情形,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周围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隐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和社会进展”五个方面。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和命题要求具体说明如下:考查内容科学探究1.实验差不多操作技能:(1)把握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
(2)能依照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会选择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5)能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6)会依照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对科学探究的明白得、应用能力:(1)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学生差不多把握的方法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分析推理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3)实验观看和实验信息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周围的化学物质1.空气的要紧成分:(1)空气成分。
(2)空气成分的探究。
(3)空气中各组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氧气和二氧化碳:(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要紧性质、用途。
2020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
2020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化学学科毕业、升学学业考试命题应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试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人文性。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初中与高中学科知识的相互衔接,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命题原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力求稳中有新,对实施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力求稳中有变,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因此试题应做到: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三、命题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下册)。
4. 2020 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各学科考试说明的修订要求与建议。
5 2020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
6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初中化学的考试范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四年制教材与三年制教材相同)。
2017年度齐齐哈尔中考试说明之化学
2017年齐齐哈尔中考考试说明之化学一、命题范围与原则(一)命题范围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6.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及标准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一)科学探究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1.我们周围的空气⑴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⑵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⑶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018年龙东地区中考化学中考考试说明
2018年龙东地区中考化学中考考试说明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一、指导思想初中化学学科毕业、升学学业考试命题应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
试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既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注意试题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人文性。
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命题原则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力求稳中有新,对实施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力求稳中有变,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因此试题应做到: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三、命题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下册)。
4. 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
5.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出问题1.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1.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黑龙江中考化学的考试说明一、命题范围与原则(一)、命题范围以本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三”学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以课改教材为依据,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面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应用能力。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试题应:(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5)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与说明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根据我地区的实际情况,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
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和命题要求具体说明如下:考查内容科学探究1.实验基本操作技能:(1)掌握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
(2)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会选择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5)能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6)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应用能力:(1)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分析推理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3)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身边的化学物质1.空气的主要成分:(1)空气成分。
(2)空气成分的探究。
(3)空气中各组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氧气和二氧化碳:(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水的组成和水的净化:(1)根据实验推断水的组成。
(2)了解纯水和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3)了解常用的净水方法。
4.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
(2)了解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3)能说出常见的乳化现象并加以应用。
(4)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6)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8)了解结晶。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1)金属的物理特征及用途。
(2)常见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重要作用。
(3)金属生锈原理和防锈措施。
(4)铁的冶炼。
(5)金属资源的保护。
6.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1)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3)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
(4)了解简单的化肥知识。
7.常见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物质的微观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和离子。
(2)原子的构成。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化学元素:(1)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的简单分类。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物质组成的表示:(1)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3)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物质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进行区分。
2.化学反应的类型(1)化学反应的分类。
(2)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简单判断置换反应的进行,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解释。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常见的现象。
(3)简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与社会发展1.化学与能源:(1)燃料燃烧的条件与应用。
(2)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
(3)燃料的发展和人类及环境的关系。
2.常见化学合成材料的应用及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化学药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化学与环境:(1)“三废”处理的一般原则。
(2)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说明:1.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目标,应落实到其他各主题的考查中,不宜孤立的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
2. 书面考试的命题,应注意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考试的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3.命题时,不宜考查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记忆和复述,而应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学生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要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4.命题时,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变化规律分析有关化学现象的能力;在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应注意基础性,不宜涉及多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不宜涉及反应物不纯、原料损耗并存的计算。
5. 命题时,不宜强调对化学与社会相关知识的简单记忆,而应该从科技发展的前沿、从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物质的观点。
三、试题难度、试卷长度与分值比例(一)试题难度1.难度比例:试题按照易、中、难分值比例拟定为7:2:1。
2.难度系数:难度系数约为0.6~0.7。
(二)试卷长度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进行,采用16开8页布局,六道大题,满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分值比率其中科学探究约占18%,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41%,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11%,物质化学变化约占12%,化学社会发展约占18%。
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试题分值分别渗透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考核。
试题中主干知识考查覆盖率为100%。
四、试卷题型与赋分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思考与感悟、计算题,共六道大题。
其中选择题共15小题其中1—12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15小题有1个或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30分;填空题拟定20分;简答题拟定15分;实验题拟定17分;思考与感悟拟定7分;计算题拟定11分。
五、题型说明与举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题型说明】这类试题可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的能力,并且具有评分标准客观和考查范围广的特点。
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功能不如主观题。
因此,选择题应立足于考查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命题要求是:科学严谨,选项准确无歧义,难度不宜过高,情景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造纸B.晒海盐C.制火药D.烧瓷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让学生感受化学物质的普遍性,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题从古代生产生活入手,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的观念的形成。
例2:在AgNO3、Cu(NO3)2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 B.滤渣中是Ag和Cu C.滤渣中一定有Ag、Cu、Fe和Zn D.滤渣中一定有Ag、Cu和Fe,一定无Zn课标要求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简单判断置换反应的进行。
此题以探究实验的比较、分析过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试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关注对探究实验的反思。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整体回顾与分析,总结实验问题,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题型说明】填空题的特点是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综合性。
同时填空题不像选择题那样设置备选项,可以避免选项的提示和暗示。
对填空题而言,除基础性、科学性、难度适当、情景贴近学生生活等基本要求外,设问应灵活且要求明确(必要时还应在所填空格后加指导语),要有利于学生展现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例:右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1)A为极;(2)如何验证乙管气体的成分;(3)甲管与乙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实验中测得结果比理论偏大是因为。
本题是教材中有关电解水实验的改编题。
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形成对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量化研究的思想。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仅要了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而且要注重实验过程中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如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用学科的观点综合解决问题等。
(三)简答题:【题型说明】简答题在考查学生较高层次(如演绎推理、实验设计、问题探究、定量分析等)方面有选择题、填空题无法替代的功能。
同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完整性、创造性和文字表达能力在解简答题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简答题的命题要求是:情景新,探究性强,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灵活同时又要便于阅卷者评判。
例: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质而被广泛的使用,但世界上金属锈蚀问题非常严重。
生活中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必须要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为什么?本题以金属锈蚀为材料,试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历出发寻找命题素材,以问题的分析、说明和解决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设置是对学生生活经历、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再现,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关注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方法。
(四)实验题:【题型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
实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展现过程。
实验探究题通过明确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解释等环节设计问题,考查了科学探究方法的8个要素;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试题的创设一般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展开,这些情景真实、生动,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恰似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调用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兴趣、责任的驱使下,有充分展示自己探究能力的空间。
实验题往往能够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例:某实验小组将制作皮蛋的原料生石灰、纯碱和食盐放入水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
对该溶液的组成,甲、乙同学分别做出以下推测:(1)我认为上述两位同学的推测都有不足,理由是:甲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