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最新高中地理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2课时岩浆活动)
冷却、凝固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2、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流纹岩
3、火山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1)、火山爆发
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 玄武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印度德干高原、美 国西部的哥伦比亚高原、冰岛等。
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 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一节 岩 石 圈 与 地 表 形 态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长白山天池
风蚀蘑菇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 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 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从能量来源、表 现 形式等方面 对比内、外力作 用?
类 岩层形态
地
貌
型 (一般形态) 原始地貌 侵蚀地貌
岩层新 老关系
背 斜 向上拱起 山 岭
中心较老 山 谷 两翼较新
向 斜
向下弯曲
山谷
山岭
中心较新 两翼较老
背斜、向斜构造的实践意义
1、背斜是良好储油储气构造 2、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3、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 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4、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4、断裂构造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 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 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授课课件(共29张PPT)
读图与分析
反馈训练
1 .在图中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D__ 判断的依据是_中__心_岩__层_较__老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新___________。
2 .C地地质构造的名称是 _向_斜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中__心_岩__层_较__新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老_______________。
(三)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受热 大理岩
页岩
受挤压
板岩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课 堂
(一)岩浆活动
小
(二)地壳运动
结
水平运动 1 .运动形式 垂直运动
褶皱 类 型
2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研究意义
(三)变质作用
我们往往用“海誓山盟”,“坚如 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稳定和 不变,然而通过对地壳运动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脚下的大地正处在 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我们所见 到的地壳表面面貌,仅仅是地壳漫长 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62021/8/6August 6,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62021/8/62021/8/62021/8/6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背斜
褶
岩层受
皱
向斜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地壳运动是小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地壳运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单元。
通过学习地壳运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地球表面上的岩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媒体演示、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以及地壳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如下:一、教学内容:1. 了解地球的构造: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各层之间的关系。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和作用。
2. 探究地壳运动的形成: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和实地观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形式。
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板块运动等地壳运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了解地壳运动的影响: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了解地壳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安全措施。
二、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以激发他们对地壳运动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的概念和形式。
讲解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以图表和实例为辅助,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地质现象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动态性和地壳运动的形成。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地壳运动的影响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确保学生对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提供相关的书籍和网站资源,促进学生对地壳运动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地壳变动成因及地形变化的探究教案
地壳变动成因及地形变化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与地壳1.1 地球的结构简介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强调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1.2 地壳的分类与特点讲解地壳的两种类型: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分析地壳的厚度、成分和构造特点。
第二章:地壳变动的类型与原因2.1 地壳变动的类型介绍地壳变动的两种主要类型:地震和地壳运动。
解释地震是地壳内部释放能量的过程,地壳运动是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
2.2 地壳变动的原因讲解地壳变动的内外因素,包括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板块构造理论等。
强调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导致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收缩,引发地壳变动。
第三章:地形变化与地质作用3.1 地形变化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地形变化是指地壳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的升降、位移和变形等现象。
分类地形变化为地震地形变化和构造地形变化。
3.2 地质作用与地形变化讲解地质作用包括火山爆发、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分析地质作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如火山爆发可形成火山地形,侵蚀作用可塑造山脉等。
第四章:地壳变动与地形变化的关系4.1 地壳变动与地形变化的关系概述讲解地壳变动是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壳板块的升降和位移导致地表地形的变化。
4.2 地壳变动与地形变化的实例分析分析地震引发的地形变化,如地震断层和地震海啸等。
举例构造地形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台湾山脉的隆起等。
第五章:地壳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应对策略5.1 地壳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解地壳变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对城市破坏、地壳运动导致地面沉降等。
强调人类活动对地壳稳定的影响,如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城市化等。
5.2 应对地壳变动的策略提出预防和减轻地壳变动影响的策略,如地震预警系统、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等。
强调科学考察和研究地壳变动的重要性,以提高对地壳变动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第六章:地壳变动的监测与研究6.1 地壳变动监测的方法介绍地壳变动监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2. 地表变化的过程: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3. 地表变化实例: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沙漠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实例。
2. 教学难点:地表变化的机理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地表变化的兴趣。
2. 讲授知识:介绍地表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播放多媒体资料,展示地表变化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变化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表变化原因、过程和实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地表变化的实地考察。
2. 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专业认识。
3. 开展地表变化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制作手抄报、举办知识竞赛等。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那你知道它们生话在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青草原玩耍吧!2.教师引出问题:我们怎么去呢?离我们最近的草原在哪儿?(借机对快速抢答的学生进行表扬,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启迪思维,顺着老师的指引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建立起和谐共乐的师生关系)3、谈话中用一首《敕勒歌》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引出羊、草原。
让我们一起走向大草原、走向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耽溺大草原的人,内心一定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向往一望无际的绿海;渴想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你喜欢草原吗?还是向往一马平川?想不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本日我们就来进修板书课题:《地表的变革》(二)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陆地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来由。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地壳《4 地壳运动》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岩石切入,本课进而学习地壳的运动。
教材第一部分就是猜想假设。
为什么有的沉积岩的纹理会倾斜甚至扭曲,这个问题也许在上节课学生就已经产生了疑问。
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猜测纹理扭曲的原因。
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成形后的纹理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成因。
从受力因素出发,将有利于学生思考力从哪来,给猜想假设提供方向。
而这些力,也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
教材给出了两个方向的力———“顶起来了”是从下往上的力;“挤压”是左右两侧受到的力。
第二部分是模拟实验。
教材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模拟具有层次结构的岩石,用手挤压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力量。
力的方向对“岩石”纹理的形状具有直接影响。
在教材边栏的“材料超市”中,还提供了面粉、黏土、泡沫塑料板、墨水等材料,可用来模拟更多的情况。
例如:泡沫塑料板比较脆,对其施加压力会造成断裂,这样的断面形成的纵向纹理与教材47 页中的第一幅图相吻合;而黏土和橡皮泥做成的“沉积岩”受到挤压后,其纹理产生的扭曲可能会与教材47 页中的第二幅图相吻合。
第三部分是事实证据。
教师可通过提供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
该部分最好提供与地壳运动相关的间接证据,而非科学家得出的直接证据,例如:在某山峰上发现了有贝壳化石的存在;多少年以前,大陆板块是相连的。
提供地壳运动的间接证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从而一步一步地完善自身的假设,而非直接得到结论。
第四部分是得出结论,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教材中,探探、奇奇、妙妙的表述说明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地形地貌的变化,也是地球上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岩石纹理的异常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3)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_1
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2023年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
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读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4~5题。(13年春) 4.甲、乙、丙、丁中表示岩浆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 冷却凝固 三大类岩石间的相 B. ② —— 外力作用 互转化过程 C. ③ —— 重熔再生 D. ④ —— 变质作用 读图2“桂林景观图”,完成6~7题。(13年春) 6.形成图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外力作用及其与地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表形态的关系 C.冰川搬运 D.海浪堆积 7.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气候干冷 B.地表崎岖 C.植被稀疏 D.径流稀少
2013年10月18日
地质作用(内力、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标、考纲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 标准 具体要求 (行为动词:强调参与) 教学活动 建议
会考内容标准
高考 要求
造成地 表形态 变化的 内外力 因素
结合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 查找资料,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 实例, 量来源、主要形式及其内 了解北京 的主要内容(Ⅰ) 分析 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的燕山形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 造成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 成与变化 表的影响(Ⅱ) 地表 内容。 的原因; (3)分析褶皱、断层及 形态 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 或了解永 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变化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定河流域 (Ⅱ) 的内、 的变化, (4)说明流水、风、冰 运用相关示意图分析褶皱、 外力 对照地壳 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 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因素 物质循环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 示意图分 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 析其变化 (Ⅱ) 态的影响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 的原因 力作用的关系(Ⅱ)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2.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3. 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兴趣。
2. 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介绍地壳的定义,解释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断裂、挤压、拉伸等)和特点。
4.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3. 参考书籍:提供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垒和地堑)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及地貌3、风力作用及地貌4、冰川作用及地貌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
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
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
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
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2.教学难点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法运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探究活动1]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地震灾害:内力作用虎跳峡:水蚀,切割石钟乳:水的侵蚀沙丘:风蚀[思考与讨论]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请再列举些其他地表形态的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请再列举些其他地表形态的实例。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等→外力作用 2、分类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趋近平坦。
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变质岩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沟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探究活动2]
继续结合刚才的图片,请同学们将这些地表形态的成因按照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进行分类。
[探究活动3]
将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按岩浆活动、地壳运地表形态的变化
动和变质作用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相对于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中的物质运动属于微观尺度。
[讨论问题]
下面演示的是在不同类型的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地表形态变化,请分析它们所对应的内力作用类型,并试着说说变化的过程。
火山喷发时涌出的岩浆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些变化吗?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想一想]
石灰岩和大理岩是通过什么作用进行转化的?这种转变过程为什么叫变质作用?
[想一想]
请回忆初中学习过的“火山地震带”的知识,并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地壳运动的成因和过程。
[想一想]
同学们能画出造成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方向吗?褶皱的形成和板块构造理论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想一想]
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际案例,请同学们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资料一
2009年11月2日上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
资料二
地震学家警告称,德黑兰将来可能遭遇八级大地震的袭
击。
由于担心德黑兰发生大地震,伊朗最高仲裁机构权力委员会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日前批准了一个迁都计划。
不过现在还不清楚,是准备重建一个新首都,还是直接迁往现有的城市。
四、课堂小结
①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②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1、根据褶皱地貌形成的原理,人们应该选择什么位置修建过山隧道?
背斜修建隧道,向斜地质结构不稳定。
2、天然气?石油?地下水?
背斜找油,向斜找水。
六、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分析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3.分析背斜和向斜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新 老
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通过了解褶皱和断层的不同形态,让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的地貌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再通过外力作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地貌不纯粹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还有外力在起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地貌是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一节地理课堂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完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