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平方反比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 平方反比引力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典型的有心力——平方反比引力,并能利用总机械能讨论轨道的具体形状。
2、通过万有引力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理论物理的方法。 重点:质点在平方反比引力作用下的轨道及三种轨道形状。 难点: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方法:理论推导。 讲授要点及内容:
平方反比引力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力, 是四大自然力之一,行星就是受太阳的这种引力作 用而绕日运动。本节就是以行星的绕日运动为例研究平方反比引力。 对所研究问题的近似处理
1)认为所研究的行星只受太阳的引力作用,忽略别的星体对它的作用。 2)认为太阳是绝对固定不动的。
在这样的近似处理下,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可视为有心力,太阳为力心,行星作有心运动。 一、行星绕日运动的轨道方程(已知力,求轨道) 研究行星公转时,可将其视为质点。
以太阳中心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令 , M m 分别为太阳,行星的质量,r 为太阳与行星间 的距离,则行星所受的力为 22 2 Mm
F G
k mu r
=-=- (负号表示引力) 。 2 G k ——万有引力常数, ——太阳的高速常数,与行星无关。
将其代入比耐公式,得
222
2
2
22 22
2 d u d u k h u u k u u d d h q q æö +=Þ+= ç÷ èø
(二阶常系数线形非齐次方程) 。 其解为 ( ) 2
0 2 cos k u A h
q q =-+ , 0 , A q 为积分常数,由初始条件而定,适当选取极轴取向,
可使 0 q = ,则行星运动的轨道为 2 2 22
22 11 cos 1cos h k r k h u
A A h k
q q
=== ++ 。 1cos p
r e q
= + ——圆锥曲线。
其中: 2 2 h p k = ——圆锥曲线正焦弦长度的一半, 2 2 h
e A Ap k
== ——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决定轨道的具体形状。
当 1 e < 时——椭圆轨道,当 1 e = 时——抛物线轨道,当 1 e > 时——双曲线轨道。
说明:1)在圆锥曲线中,离力心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椭圆轨道中离力心最远的点为远日 点,其他轨道无远日点。
2)由于 2 2 h
e A k
= 中的A 由初始条件而定 e ® 的大小由初始条件而定®行星轨道的具
体形状由初始条件而定。(人造星体进入轨道时速度不同,则轨道形状不同) 二、由动力学常数确定轨道形状
离心率e 是几何常数,但在物理学中,人们习惯于用物理常数讨论问题。由于行星绕日运动 为有心运动,总机械能为常数,因此可用总机械能的大小来判断轨道形状。
取离太阳无穷远处势能为零,则行星距离太阳为r 时的引力势能为 2 k m
V r =- ,则总机械能
为 2 222 1 2 k m m r r E r q ×× æö +-= ç÷ èø
(常数)
将 111 cos cos e u A r p p p q q ==+=+ , sin du
r h hA d q q
× =-= , 2
hu q × = 代入机械能守恒方程,得 (
) 22222
2
1
sin 2
m h A h u
k mu E
q +-= 2 2222
2 111 sin cos cos 2 m h A h A k m A E p p q q q éù æöæö ++-+= êú ç÷ç÷ êú èøèø ëû
2 222 2 112 cos cos 2 A k m mh A k mA E p p p
q q éù ++--= êú ëû 将 2
2 h
p k
= 代入,得
42444 222
22 42242
121 cos cos 22 k k A k m k k m
mh A k mA E mh A E h h h h h q q æöæö ++--=Þ+=+ ç÷ç÷ èøè
ø
4444222
2
424422424 2222 1 k E k k E k h k E h
A A h mh h h mh h k h m k æöæöæö Þ+=+Þ=+=+ ç÷ç÷ç÷
èøèøèø
由此得出行星初始时总机械能的大小(以后永远是这样大)决定了积分常数A 的大小。—
根据 22
24 2 1 h E h
e A k m k æö ==+ ç÷ èø ,∵ 2
2 2 h m k æö ç÷ èø
恒为正值。
当 1 , 0 p p e E ——椭 圆轨道。
E =0, e =1——抛物线轨道。 1 , 0 f f e E ——双曲线轨道。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总机械能的大小判断行星轨道的具体形状。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他们
的总机械能均为负值,因此都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
对总机械能为负值,则轨道为椭圆的解释:当 2 2 1 0 2 k m E mv r =-< 时, 2 2
1 2 k m mv r > 。
而 2
1 2 mv 是一个有限的正值,故r 不能为¥(否则 2 0 k m r
= ),必为封闭曲线,而在圆锥曲 线中只有椭圆线才有r 不为¥,因此,行星作椭圆轨道运行时,总机械能必小于零。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公共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联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积速度恒 定。
dA
dt
=常数( A ——矢径所扫的面积) , (以上两个定律发表于1609 年) 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2
2
3
3 =ca c a
t t Þ= ,(c 与行星
无关的常数), (此定律发表于1619 年)
注: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时,认为太阳绝对静止,因此在精确处理问题时,开普勒定律具 有一定的近似性。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687 年)
牛顿在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工作,于 1687 年提出了著 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出天体运动的动力学规律。下面我们沿着物理史的进程,从开普勒 定律出发进行推导。
注:这时,我们不知万有引力,但有心力,有心运动的特征及动力方程人们已经掌握了。 1、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研究
行星的矢径r r
在时间dt 内所扫过的面积
( ) 2 11 22
dA r rd r d q q =
=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 2 1 2 dA r dt q ×
==常量,即
2
2
r mr q q ×
×
=Þ= 常量 常量
行星对太阳的动量矩为常数,从而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力矩为零,但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不为
零,故F u r 与r r 共线,F u r
为有心力。
结论:开普勒第二定律说明了行星受太阳的作用力必定是有心力,太阳为力心。 2、对开普勒第一定律的研究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的运动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 则以太阳为极点建立极坐 标系,行星的轨道方程为 ( ) 1 cos 1 1cos p e
r u e e p p
q q =
Þ=+< + ,
则 2 2 cos d u e d p q q =- , 2 2 1
d u u d p
q += 2 P 1
P ( )
r t dt + r
dr r d q
( )
r t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