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赏析形象内涵资料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 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 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 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 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散文所表现的内涵有社会的、自然的意义, 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在阅读 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尤其 是情感内涵。具体如何做呢?
2.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生命并不是用老与不老 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量的,在一切的 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你认 为“秘密的尺子”还有哪些?(6分) 【现场答案】 这个“尺子”是:自己的艰辛和对他人、社
会的奉献。
【评分分析】 该题考查作品的内涵。“尺子”是个比喻,
既然是“秘密的”,那么这个标准就隐含在文中 叙述和抒情文字中。该答案只答出一个要点,故 得2分。其实,抓住文中“坚毅的目光投向远 方 ” “ 他 坚 信 ” 和 “ 除 了 玉 米 , 父 亲 … …” 及 “我们也感觉……”等文字,还是能挖掘出其内 涵的。
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 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 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 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 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 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 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禇氏遂作碑文。是实录 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 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
(选自《长城》,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父亲和玉米”,在作者的眼中 父亲与玉米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6分) 【现场答案】 ①父亲与玉米有不分彼此的和谐。②都活得
粗糙、低廉。③都有沉默而奉献的精神。
【评分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形象的赏析,要求抓住
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共同特征。该答案能从外在形 象和内在精神品质(内在形象)两方面找出共同 特征,答出三点,可得4分,但它遗漏一个很重要 的可得2分的得分点——他和它对环境的态度。信 息点在第五段。
在每一个耕种及收获的季节里,父辈们躬身 而作。这常常会让我想起那种信徒对自己的神灵 的膜拜的姿态。几千年来,在土地上耕作的农 民,插秧、播种、间苗、薅草、收割……一直都 无法放弃他们这种姿势或者说姿态,对于这些向 土地求生存的人来说,不仅以身体,同时也要以 心灵向土地朝拜。
玉米是父亲唯一的信仰。除了玉米,父亲似 乎对其他品种的庄稼全都不屑一顾,他从来不认 为除了玉米还会有哪一种庄稼能让他体会那么多 收获的喜悦。在父亲的心里,对于粮食,不能用
【正确答案】 父亲的形象与玉米有不分彼此的和谐;父亲
和玉米一样朴实,平凡,但有价值;父亲与玉米 一样不用言辞,用默默的奉献精神说话;父亲和 玉米一样适应土地和环境。(答出前三点得4分, 再答出后一点得满分)
【增分提示】 鉴赏作品形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形
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 品质);一个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而后一 点常被忽略却不能忽略。
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 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 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 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尸骸运回故地,掩 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 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 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 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 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 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封卦象,“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 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要对作品内涵进行挖掘,还必须抓住两个方 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内容、思想与时 代背景,二是把握作品中的词语的含义、语言技 巧、表现手法等。在Baidu Nhomakorabea读中注意标志性词语,如 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认为”“以 为”“觉得”“感到”等,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 者感情的内容,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品的内涵 线索。另外,在阅读中还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 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 的时间、写作动机等。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 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 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 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 的问号。
(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 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 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赏 析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要求,找出文中 所写的司马祠的“有形”部分;二要在相应的语 段中找出对司马迁评价的语言,进行整合,得出 关于“无形”的要点;三要分析出“有形”和 “无形”的关系,注意一一对应。 答案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 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 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 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 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 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 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 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 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 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 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尤其要重点 关注那些议论和抒情的段落或句子,因为作品内 涵往往就蕴藏其中。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父亲和玉米 任林举
每当我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就会想起 多年前,曾有一位重要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 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那种情绪上的 和谐与色彩上的反差,总是让我忘记照片的原始 题名。有好几次都激情澎湃地想为其重新命名: 在人民中间。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 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 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 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 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 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 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 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 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正确答案】 人的自我感觉,别人对他的期望和评价,他
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他对社会的贡献。 【增分提示】
对作品内涵的赏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高层级。 解答此类试题,尤其对富有深刻内涵的标题、句 子和其他物象,一定要细读深悟。要知道内涵总 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不挖掘,不细心的思考和 探究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感悟到文题的深刻内涵 的。另外,特别对文中“浓墨重彩”的议论或抒 情语句或语段,要反复品读,充分挖掘。
然而,父亲站在玉米地里的时候,却从来都 没有给过我那种视觉上的愉快。在土地的眼里, 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他的玉米 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在那些干旱 的日子里,太阳如粘满汽油的火球照亮大地,照 亮庄稼,也照亮父亲如泥土一样厚实的身躯。此 时,如果父亲略微地皱一下饱经沧桑的眉头,坚 毅的目光投向远方,那形象也会很伟岸吧!但父 亲却总是头也不抬地继续他毫无美学意义的劳作。 而那些从他身体上流下的汗水,却如他的存在一 样,无声无息地溶入泥土,暗淡而没有一点神圣 和新意。
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核心提示:粽香,人性更香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 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 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 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 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散文阅读之赏析形象内涵资料
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 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 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 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 粝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 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 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 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 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 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对 作品内涵的挖掘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性格 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 度的分析。具体说来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 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或 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 有一定保留……由此,作品内涵或明示,或暗示 (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 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
不管风从哪里来,吹到哪里去,也不管别人的 说法如何,寡言少语的父亲,从来不用言语相对, 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的“棒 子”说话一样。有年大旱,庄稼绝收,第二年出 现了大面积饥荒。我们家靠前些年存储的玉米度 过了荒年,父亲愁苦的脸上也时常会显出自豪的 神色,我们也感觉他要比我们一直认为的父亲要 高大得多。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1.重点文体——咏物散文和写人散文。 2.作品重要形象有“物象”“意象”与“人
物形象”之分。 3.赏析原则:将形象本身特征与作品表达的
主旨、思想情感结合起来。
阅读点拨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在一些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 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 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 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 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 中去理清思路、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 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父亲一年年地默默地 耕种着几乎唯一的一种庄稼——玉米。那也是我 所知道的最粗糙、最廉价的粮食。父亲谙熟了土 地的性格,他把金色的玉米撒进黑色的土地,也 把希望和寄托交付给了土地,把自己也抵押给土 地,做土地的奴仆,以耐心以汗水以虔敬,守候 在土地之上,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期盼秋天的来 临。直到收获季节,父亲再一次向土地弯下他的 身躯,带着庄严而凝重的情绪,但此时他的脸上 是难得一见的笑容,他坚信土地和玉米不会如多 变的人一样言而无信。
价值来衡量,而只能以产量来衡量,唯有让人咂 舌的产量才是庄稼的本分。玉米的价格很低廉, 种玉米的人付出的劳动也和玉米一样低廉。正是 由于父亲对玉米的迷恋,我家虽然粮仓里堆满了 玉米,但我们从来没有富裕过。日子亦如玉米一 样清苦、单调而乏味。有时候我甚至认为,父亲 对玉米的热爱及执著是一种固执甚至愚昧的行为。 后来,当我偶尔在一份资料上看见,我的家乡的 土质只适合玉米等少数种类的庄稼生长时,才认 识到,父辈的行为和情感只是适于环境的一种表 现。实际上,是土地选择了庄稼,是庄稼选择了 耕种者,而耕种者不得不面对别无选择的命运。
秋天又来了,白云悠悠地飘上高空。玉米在凉 风的吹拂中一天天变黄。阳光把劳作的父亲的身 影印在田野上,他的腰背好像有点弯曲了。父
亲开始老了吗?应该不会吧。生命并不是用老与 不老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量的,在一切 的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
秋草连天。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玉米像一个庞 大的军阵,从脚边一直延伸到无限的远方。它们 在父亲的陪伴下,一茬茬地收获,又一茬茬地生 长。父亲的玉米没有老,父亲也不会老。
真题探究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属于鉴赏
评价能力方面的考查。它不属于高考必考点,一 旦考查,较之一般基础性题目来说,有一定的难 度。
在命题上表现为: 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 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物象和人 物形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 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 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有时会选择一些内 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