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问题初探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范文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篇一一、引言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一种法律现象,近年来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定义不真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律上、道德上的义务,能够履行而未履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从而构成犯罪的情形。
与真正的不作为犯(即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应履行特定职责的犯罪)相比,不真正不作为犯并非因行为人的法定职责导致犯罪结果,而是在某种情境下未能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一)行为人负有法律上或道德上的义务行为人必须负有某种法律上或道德上的义务。
这种义务可能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能源于公共道德的约束。
例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救助者对受伤者的救助义务等。
(二)行为人能够履行而未履行行为人具备履行义务的能力,但未能履行。
这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若行为人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义务,则不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
(三)未履行义务导致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因行为人的不作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例如,因救助者未及时救助导致受伤者死亡。
四、法律责任及司法实践应用(一)法律责任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其行为情节及后果严重程度,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
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
(二)司法实践应用在司法实践中,不真正不作为犯的认定及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规定,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
同时,还需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危害结果等因素。
在具体案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法律规定,确保司法公正。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明确了其定义、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规定,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界定、法律性质、责任认定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通过对不作为参与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梳理,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为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认定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共同犯罪是刑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多个犯罪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然而,除了作为的共同犯罪外,还存在一种不作为的共同犯罪形式。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履行该义务但未履行,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认定和处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展开研究。
二、不作为参与的理论基础不作为参与的共同犯罪,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的法律义务,即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未履行该义务,从而与他人共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这种法律义务可能源于法律规定的职责、职务要求、先前行为等。
当行为人未履行这种义务时,便构成了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三、不作为参与的界定及法律性质不作为参与的界定需要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人的法律义务;二是行为人未履行该义务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法律性质上,不作为参与的共同犯罪与作为的共同犯罪具有同样的法律后果,即所有参与者都要对危害结果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四、不作为参与的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作为参与的认定过程、责任划分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不作为参与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五、不作为参与的责任认定责任认定是不作为参与的核心问题。
在认定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法律义务来源、未履行义务的主观心态、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
同时,还要注意区分共同正犯和不作为帮助犯的责任认定标准,以确保司法实践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六、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及建议针对不作为参与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不作为犯罪的认识;二是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不作为参与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三是要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不作为参与案件的审理水平和能力;四是要确保司法独立,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当干预。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共同犯罪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多个犯罪者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然而,在共同犯罪中,除了作为的积极参与者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形式——不作为的参与者。
不作为参与者虽然未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其行为或疏忽对于犯罪的完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法律界定、特点、影响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二、不作为参与在共同犯罪中的法律界定在刑法中,不作为参与是指犯罪者未采取积极的行动来阻止或防止犯罪的发生。
这并不意味着不作为的参与者是完全无辜的,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
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行为,我们需要明确其法律界限,即不作为行为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事实基础上具有客观危害性。
三、不作为参与的特点不作为参与在共同犯罪中具有以下特点:1. 隐蔽性:不作为参与者往往以一种看似无害的方式存在,难以被察觉。
2. 依赖性: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往往依赖于其他犯罪者的行为或疏忽。
3. 间接性: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对犯罪的完成起到了间接的作用。
4. 主观性:不作为参与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或态度,例如轻信或放任等。
四、不作为参与的影响不作为参与在共同犯罪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不作为的行为往往助长了犯罪的发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隐患。
其次,不作为的参与者往往利用其隐蔽性逃避法律责任,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
最后,不作为的参与者对于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治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法律责任与处理方式针对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行为,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和追究其法律责任。
首先,需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完善立法,明确规定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法律责任。
同时,应加大对不作为参与者的惩罚力度,以达到预防和震慑的作用。
最后,需要完善司法制度,加强证据收集和案件审查工作,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六、研究结论及展望本文通过对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问题的研究,明确了其法律界定、特点、影响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犯罪理论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问题研究

犯罪理论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问题研究摘要: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一直以来备受大陆法系刑法学家关注。
试图通过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概念和理论发展的阐述以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理论中等置问题以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引起理论界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值性;构成要件1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及发展过程不纯正不作为犯(亦称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因当时的刑法学受到自然科学“无不能产生有”的观点的影响,不作为理论开始引起各国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视。
按照“无不能产生有”的观点,不作为即是“无”,因而不可能像作为行为那样对“有”这一结果具有原因力。
但事实情况是不作为在很多时候能现实地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而以19世纪的德国法学为中心,展开了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论研究。
首先开始区分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真正不作为犯并提出因果关系的问题的是19世纪德国法学者H•卢登(H•Luden)。
后来又历经以迈耶(M•E•Mayer)为代表的违法性说、纳格勒(Johannes Nagler 1876-1951)的“保证人说”以及后来赫尔穆特﹒迈耶提和阿明﹒考夫曼(Armin Kaufman)对“保证人说”违反罪刑法定主义的质疑,一步一步地将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研究推向深入。
由此看来,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比作为犯要复杂的多,而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不作为犯理论的核心,其理论研究的复杂性在不作为犯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
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不作为的一般概念。
刑法理论认为,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亦没有作出规定,历来争论也比较大,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见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不为法律所期待的一定行为因而惹起一定结果发生的场合”,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结果犯中才能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作为该当要件之一。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几个问题研究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几个问题研究作者:刘燕飞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刑法研究的历程里,长久以来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都存在着诸多争议。
由于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均未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对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义务来源等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纵说纷纭。
为此,本文在此浅谈一些笔者的看法,以期不断完善我国刑法中不纯正作为犯罪的理论。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罪刑法定,等价性文章编号:1673-0380(2014)03 -0204-01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不作为犯的概念,历来存在形式和实质两种定义方法。
德、日的学者往往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来给犯罪下定义,其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一种是从行为样态角度来下定义,认为不作为犯就是以不作为的方式犯罪,另一种是从法规范的角度来下定义,认为刑法以以不作为的形式规定的犯罪是不作为犯。
笔者赞同我国刑法学者对于不作为犯则偏重于从不作为犯的本质特征入手,认为不作为犯是指负有某种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犯罪,提示了不作为犯的内在意义。
[1]对于不作为犯罪的分类学界有多种不同见解,如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笔者赞同二分法,即,不作为犯可以分为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负有某种特定法律义务的主体能够实行而不实行该义务,以致严重侵害法益而构成的也可以由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一)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地位对于作为义务在不纯正不作为犯中的地位,我国刑法学家陈兴良指出:只有具有特定的作为义务的人才能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一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构成的前提条件,特定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
可以说,在刑法理论中所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问题无不以特定义务为基础,它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纯正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主要依据。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篇一摘要:共同犯罪是指由数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不作为参与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虽然行为人没有直接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但其因故意或过失未能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从而为共同犯罪创造了条件或助长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界定、特点、法律认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共同犯罪作为刑法中一种重要的犯罪形态,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复杂多样。
其中,不作为参与是共同犯罪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
不作为参与的犯罪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等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处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文将对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涵与外延,探讨其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
二、不作为参与的界定及特点(一)不作为参与的界定不作为参与是指行为人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得其他行为人有机会或得以实现其犯罪意图。
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者通常负有特定的法律职责或道德义务,但其故意或过失地放弃或疏忽了这些职责或义务,从而为共同犯罪创造了条件或助长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作为参与的特点1. 隐蔽性:不作为参与往往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其危害结果往往与其他行为人的直接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2. 间接性:不作为参与通常不是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而是通过自己的不作为行为间接地为共同犯罪提供了条件或助长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3. 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由于不作为参与的隐蔽性和间接性,其法律责任往往难以确定,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判断。
三、不作为参与的法律认定(一)不作为参与的构成要件要构成不作为参与的共同犯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一是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法律职责或道德义务;二是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放弃或疏忽了这些职责或义务;三是由于这种放弃或疏忽,使得其他行为人有机会或得以实现其犯罪意图;四是这种放弃或疏忽与共同犯罪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由案浅谈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由案浅谈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我国刑法上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刑法禁止性规定的危害行为。
而不作为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危害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应当具备如下三个条件:首先,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其次,行为人具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的能力,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最后,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构成要件的行为以作为的形式规定的犯罪叫作为犯,构成要件的行为以不作为的形式规定的犯罪是纯正不作为犯,构成要件的行为以作为的形式规定,由不作为的方式实现的犯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在我国刑法通说中,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根据(来源或种类)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等四种。
上述四种中,只有第一种义务是有成文法依据的。
而我国刑法总则中对作为义务的范围并未作一概括的、原则的规定,如:“法律上负有防止义务的人因不防止或因自己行为将发生一定危害社会的结果,有防止义务而不防止,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亦为犯罪。
”而若要在刑法分则中对各种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逐一作具体规定,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刑法分则第232条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可以发现作为义务的本质特征,其应当同时涵括两种刑法规范——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即“严禁以积极的举动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违者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同时,其还内含了“因自己行为致有发生他人死亡之危险者,必须履行其防止义务”的命令规范,两者分别以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构成犯罪。
中国法院网有一案例:被告人王某与其妻谢某夫妻关系一直不睦。
2006年1月17日,王某与谢某因感情问题再次发生争吵后,经村干部劝解,王某坚决要求离婚,随即两人去街道办办理离婚手续,因婚生子的抚养问题未协商好而离婚未果。
国企工作人员不作为也能构成贪污罪共犯之探析

国企工作人员不作为也能构成贪污罪共犯之探析[摘要]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国企工作人员对特定事物负有管理监督权限,即使其没有直接参与盗卖国有资产,也会因为事后获取盗卖行为实施人给予的经济利益而成为贪污犯罪的共犯。
其获取利益并漠视犯罪行为发生就已经与其他共同犯罪嫌疑人构成犯意联络,只是这种特定身份和管理权限使其成为该类共同犯罪的帮助犯。
[关键词]国企工作人员;不作为;贪污罪;共犯一、基本案情何某某系某国有公司保安队队长,刘某某系某国有公司保卫干事(分管保安队)。
2008年初,时任保安队班长的何某某与时任保安队队长的刘某某,两人利用监督汽车过磅的职务之便,和该国有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员黄某、司磅员罗某,收购商杨某某,在废旧物资出厂过磅时弄虚作假,采取半边车轮压秤减轻废旧物资过磅重量,共同将减轻部分重量物资予以盗卖。
2008年底由于何某某升任该国有公司保安队队长,刘某某升任公司保卫干事,过磅监督改由一般保安人员轮流参加,两人就没有机会直接到现场参与作案,就由黄某、罗某、杨某在过磅现场秘密采用电子模拟器干扰过磅,减轻废旧物资过磅重量,将减轻部分重量废旧物资盗卖,事后何某某、刘某某、黄某、罗某、杨某五人将盗卖物资所得钱财平均私分,到2013年初案发,上述5人共同盗卖价值11万余元的废旧物资。
二、分歧意见本案分歧的焦点在于:2008年底何某某、刘某某没有直接参与作案后,何某某、刘某某身为保安队队长和保卫处干事,其职务上的不作为行为能否构成贪污罪共犯。
第一种分歧意见认为,本案中何某某、刘某某虽有共谋的合意,但是在2008年底过磅监督规则改变,刘某某、何某某丧失了直接参与作案的机会,而且刘某某、何某某升职转任之后,在具体职务上也没有门岗查验、过磅监督等职务职责体现,刘某、何某虽然事后参与分钱,但是没有直接参与废旧物资过磅作假,并没有利用各自职务上的便利行为,不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第二种分歧意见认为,本案中何某某、刘某某事先有共谋的合意,事后也分得了赃款,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共同犯罪,即数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历来是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在这其中,不作为参与问题,即在共同犯罪中某成员的“不作为”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的界定、特点、责任认定及法律后果等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不作为参与的界定及特点(一)不作为参与的界定不作为参与,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某成员在明知其他成员实施犯罪行为且具有帮助、教唆或协同之可能性时,未能采取行动予以制止或防止。
该不作为行为并非出于主动的自愿,而往往是因疏忽大意或未能充分认识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
(二)不作为参与的特点不作为参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上的明知性,即行为人明知其他成员正在实施犯罪行为;二是客观上的可预防性,即行为人具有采取行动预防或制止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三是结果上的关联性,即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共同犯罪的最终结果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不作为参与的责任认定(一)责任认定的依据认定不作为参与者的责任,应依据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因素。
在主观上,需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他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在客观上,需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防止或制止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及其实施的具体行为。
(二)责任认定的原则在责任认定过程中,应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即既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也要考虑其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同时,应结合具体案情,全面分析证据,确保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四、法律后果及处理建议(一)法律后果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者,应根据其主观过错程度、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因素,依法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不作为参与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的减轻、免除或从重等不同处理结果。
(二)处理建议为有效预防和打击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行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二是完善刑事立法,明确不作为参与的界定和责任认定;三是强化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收集和审查工作,确保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四是加强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工作,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
背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是指公务人员或其他履行公共职责的人员因职务不作为、懒散怠惰、推诿扯皮、违规侵占等行为,导致国家权力受损、社会公共利益被损害的一种犯罪行为。
原本只是一种行政责任,但在2016年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其纳入刑法范畴,引发了广泛争议和讨论。
问题: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这一核心概念上的争议主要有哪些?这些争议的根源在哪里?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争议,以便更好地实现刑法的执法目标?
研究内容:
1.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本质及其与其他犯罪的区分。
2.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认定标准和证明要求。
3.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和量刑标准。
4.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与司法实际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5.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在执法实践中的应用与完善。
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律条文和学术观点,思考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争议及其对刑法执法目标的实现带来的问题。
预期结果:为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建设性的思路,为刑法执法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
同时,也可以为深入研究刑事犯罪和司法制度的问题提供参考。
不纯正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纯正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指导老师:
我选择的课题是“不纯正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以下是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的社会中,不纯正不作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存在不纯正不作为的行为,这一情况不仅会导致组织的低效运营,而且也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组织中的员工能够秉持诚信、勤勉、有责任感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减少社会负面影响。
三、研究内容
1.不纯正不作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不纯正不作为引起的影响及其原因。
3.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的危害,包括经济损失、人身伤害和信誉问题等。
4.提出有效的组织与员工管理策略,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机制等。
四、研究意义
1.提高员工意识和素质,减少不纯正不作为的现象。
2.改进组织和员工的道德水平,提高组织效率。
3.减少不纯正不作为带来的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地调研法。
六、研究预期结果
1.分析不纯正不作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2.围绕不纯正不作为的危害和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和意识。
以上是我的开题报告,感谢您的关注。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共同犯罪,即数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是刑法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然而,在共同犯罪中,除了作为的积极参与者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不作为参与形式。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履行该义务而未履行,因而构成犯罪。
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对犯罪的构成和刑事责任的认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问题,分析其特点、类型及法律责任,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不作为参与的概述共同犯罪中的不作为参与者,是指本应承担一定的积极行动义务,但在共同犯罪行为中未能履行其职责的个体。
与积极行为的参与者相比,不作为参与者因其消极不作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察觉,但其在犯罪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犯罪的完成,因此对其法律责任的分析和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作为参与的类型及特点(一)类型1. 监督型不作为参与:指在共同犯罪中担任监督、管理职务的个体,因疏忽或故意未能履行其职责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或加剧。
2. 协助型不作为参与:指在共同犯罪中协助其他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但因某种原因未能积极行动,而是选择了不作为。
3. 默认型不作为参与:指在他人犯罪行为发生时,明知其行为违法但未制止或报告,选择了默认或沉默。
(二)特点1. 隐蔽性: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较为隐蔽,难以被察觉和证实。
2. 间接性: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对犯罪的完成起到间接作用,但往往对犯罪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责任认定复杂性:由于不作为参与者的行为方式特殊,其刑事责任的认定往往较为复杂。
四、不作为参与的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基础根据刑法理论,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需具备特定的义务来源,如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上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以及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等。
在共同犯罪中,不作为参与者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具备上述义务来源。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现象的成因和预防控制
背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指的是某些人在职责范围内明知应该采取行动,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履行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和公正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目的:通过深入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现象的成因,寻找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以促进社会治理和公正性。
研究内容:
1. 国内外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研究文献综述。
2.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因分析:
(1) 概念界定和分类方法。
(2) 制度因素分析。
(3) 人性因素分析。
(4)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3.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1) 加强政策制度建设。
(2) 强化监管力度。
(3) 增强官员道德理念。
(4) 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法。
通过查阅海量研究文献,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借助案例分析法解析其成因和预防控制的路径。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控制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范文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篇一一、引言不真正不作为犯是一种独特的犯罪形态,它不同于作为犯的直接性、主动性,而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呈现。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刑法体系,提高司法实践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法律解释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构成要件、认定标准及司法适用,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不真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因而导致或加重了一定危害结果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1. 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前提是行为人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
这种义务可能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也可能是基于法律原则、道德伦理等推定的。
例如,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医生有救治病人的义务等。
2. 行为人有能力履行义务行为人不仅要负有法律义务,还要具备履行该义务的能力。
如果行为人没有能力履行义务,则不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
例如,一个病重的人无法履行救助病人的义务,但可以请求他人代为履行。
3. 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求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行为人的不作为是导致或加重危害结果的原因。
例如,一个消防员未及时扑灭火源,导致火灾蔓延,造成严重损失。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认定标准认定不真正不作为犯需要综合考虑其构成要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义务的认定法律义务的认定是不真正不作为犯认定的关键。
要判断行为人是否负有法律义务,需要结合法律规定、法律原则、道德伦理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还要考虑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2. 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不真正不作为犯认定的核心。
要判断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断和分析。
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3. 主观方面的考量主观方面是不真正不作为犯认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论不纯正身份犯及其共犯问题

、
大 陆 法 系 刑 法 理 论 之 见 解
大陆法 系刑法理 论是 将不 纯正 身份犯 作 为与纯 正身 份犯相 对 应 的概 念 来 阐述 的 。一 般认 为 , 身份 犯是 构成要 件要 求行 为人 具有 一定 身份 的犯罪 。身 份犯 分为纯 正 身份 犯 和 不纯 正 身 份 犯 , 者 以 身份 前
第3 3卷
Vo . 3 13
第4 期
NO 4 .
广 西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n l fGu n x je st ( h ls 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a g i o Un v r i P i 0 h n o ilS in e y o
犯 的外 延界 定较 为 狭 窄 , 而且 一 般 主 张 以违 法 身 份 与责任 身 份 的区分 来解 决 共 犯 与 身份 问题 , 德 国 但 学者并 不 否定纯 正 与 不纯 正 身 份 犯 的划 分 , 有 的 如 德 国学者认 为 , 在真 正 的特 殊犯情 况 下 , 只有构 成要 件 中特别 加 以规 定 的人 员 才 能 成 为行 为 人 ( 公 务 如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8 8 ( 0 10 —0 20 1 0 -l 2 2 1 ) 40 7 —6 以纯正 和不 纯正 身 份犯 的分 类 来研 究 该 规 定 , 为 认 只有 以身 份为构 成 要 件要 素 之 犯 罪才 是 身 份 犯 , 身
份犯 又可分 为两 种 , 纯正 身份犯 与不 纯正 身份犯 , 即
但是 , 特殊 身份人 员 为正犯 的要 加重 处罚[3 。 32 35
在大 陆 法 系刑 法 理论 中 , 纯 正 身份 犯 的身 份 不
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共犯问题研究

害义务。四正犯特征说。德国学者布赛在《 不作 为 为 为前提 的 故 意心 理 , 而也 就 没 有 共 同 的故 意 行 因 中的正犯 与共 犯 》 一文 巾 , 对不 作 为的 正犯 与共 犯 的 为 , 即在不 作为场 合下 没 有共 同的 决心 和 行为 , 自然 界限问题 进行 了详 细 的论 述 。他认 为 , 刑法典 之下 可 以推 断出不作 为不可能 成立共 同正犯 的结论 。 在 . 虽然不可 能存 在不作 为形 式 的教 唆犯 , 但不 作为 的正 2 2 全面 肯定说 犯、 不作 为的共 同正犯 、 作 为 的间 接 正犯 和不 作 为 不 共 同正犯 中的实行行 为可 以是 共 同的作为 , 可 也 还 的帮助犯则 是有 可能存在 的 。它们 之间 的界限 , 则依 以是 共 同的不作为 , 可以是 作 为 与不 作 为 的结合 。 “ 据 每个 构成要 件 的性质 在 三个 不 同 的原则 之 下进 行 该 说得到 了德国判 例 的普遍 支 持 。大 蟓仁认 为 ,具 有共 通义务 的两人 以上者 , 相联 络 犯 罪意 思 , 互 进行 界定 。这些原 则包 括 : 为支 配 的正 犯 者特 征 、 行 违反 特别 义务 的正 犯者 特征 以及专 属性 行 为 的行 为 者特 了违 反其义务 的不 作 为 时 , 可 以说 存 在共 同实行 , 就 能够成 立共 同正犯 ”3。德 国学者 威尔 纳也 认 为 , l j 无 征。 论在复 数 的不作 为 问 , 还是 在 作 为与 不 作为 问 , 存 均 不 作为共 犯是 行 为论 与 共犯 论 的交 叉 产物 。 由 于涉及 许多பைடு நூலகம் 础理论 问题 , 日刑法理 论界关 于不作 在成立共 同正犯 的可 能 。前 者 是 指二 人 以上共 同 负 德 为共犯 的研究 没有形成 统一 的观点 , 对我 国关 于该 有义务者 不履行 义 务 的决 心 。各 人在 共 同 实施 的不 但 不仅 对他 人 的行 为 理论 的研究却 有极大 的借鉴 意义 。笔者 认为 , 当从 法 的范围 内 , 对 自己 的行 为负 责 , 应 因为 自己的决 心 得到 了别 人 的支持 , 别 主客观 两方 面来 确 定不 作 为共 犯 的界定 标 准 。行 为 也应 当负责 , 由 与结果 之问存 在 因果 关 系是 行 为人 承 担刑 事 责任 的 人 的决 心也得 到 了强 化 。后 者 对 “ 积 极 的作 为 产 生 的侵 害结 果不 加 防 止 , 明不 作 为者 ( 障 人 ) 表 保 的 客观基 础 。在 不 作 为形 式 的共 同犯 罪 场 合 亦 如 此 。 区分不作 为形式 的正 犯 与共 犯首 先 应 当 了解在 整 个 行为是对作为者精神上 的帮助。但对此后 的保 障人 。 共同犯罪 中不作 为 与犯 罪结 果 之 间 的 因果 关 系 。换 的不作为 不能排 除共 同正 犯 的成 立 J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的不良行为,不纯正不作为不仅影响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削弱了个体的道德形象和职业信誉。
同时,不纯正不作为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各个级别和层次的问题,无论是在普通员工、管理层还是领导干部中都存在着不少人员存在着不纯正不作为现象,这对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的本质和由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代表性的应对策略。
三、研究内容
1. 不纯正不作为的定义和分类。
2. 不纯正不作为产生的原因探析。
3. 不纯正不作为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分析。
4. 代表性的不纯正不作为案例分析。
5. 应对不纯正不作为的策略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究。
五、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将全面深入地了解不纯正不作为所带来的危害,及其对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寻找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措施,为解决不纯正不作为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问题初探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问题初探摘要: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里,共同犯罪主要是共同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问题。
其中,在共同正犯中包括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之间的共同正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之间的共同正犯两种情形。
不作为的教唆犯表现为行为人以作为的方式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犯。
不作为的帮助犯指以作为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不作为犯罪。
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述犯罪的危害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态。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去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不实施法律要求实施的积极行为而造成法益的侵害。
根据危害行为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犯罪分为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两种。
以积极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是作为犯,以消极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是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又包括两种类型。
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预定只能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是纯正不作为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通常由作为构成的犯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共犯(一)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共同正犯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行为的犯罪形态。
德日刑法理论中对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的研究,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
其中,笔者认为限定肯定说较为合理。
全面否定说从不作为与作为在实体构造上的不同出发,一概地否定不作为共同正犯成立的可能,既没有不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共同正犯,也没有不作为与作为之间的共同正犯。
德国学者考夫曼认为,由于不存在不作为的故意,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共同的行为意思。
而且在不作为中因不存在实行行为,所以也就没有了分工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考夫曼主张在不作为的情况下,没有探讨共同正犯的余地。
全面肯定说主张共同正犯中的实行行为可以是共同的作为,也可以是共同的不作为,还可以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该说得到了德围判例的普遍支持。
日本学者大塚仁认为,“具有共通义务的两人以上者,互相联络犯罪意思,进行了违反其义务的不作为时,就可以说存在共同实行,能够成立共同正犯”【1】。
《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分析

《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分析摘要:我国当前的《刑法》中对共同犯罪的规定往往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一般条件下,共同的过失犯罪是不会用共同犯罪同论的。
不过目前不少人将“共同故意犯罪”局限于故意犯中,造成了实际运用中的很多问题。
因此,“共同故意犯罪”更宜理解为“共同故意实行犯罪”,并在实际的刑法运用中,“共同故意犯罪”也不应仅限于故意犯,而更应该扩大到非纯粹过失犯也可成立共犯。
本文首先分析了《刑法》中的纯粹过失犯与非纯粹过失犯,并详细阐述了非纯粹过失犯中的共犯成立理论依据。
最后探讨了《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刑法》;非纯粹过失犯;共犯成立一、《刑法》中的纯粹过失犯与非纯粹过失犯分析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的分类,主要可从两种情况来看,首先,针对同一行为。
即便行为人的行为相同,但是在《刑法》中由于主观意愿的不同,可能构成不同的罪名。
如刑法第233条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刑法第232条规定中的故意杀人罪,其行为可能相同,无论是过失行为还是故意行为,都构成一种犯罪。
在这一条件下的过失犯就属于非纯粹过失犯。
其次,当行为人的某种行为,只构成过失犯罪,而不会出现其他情况,就属于纯粹过失犯。
这在刑法中包括渎职事故型过失犯罪与型过失犯罪两类。
由于非纯粹过失犯是一种即可以有故意构成,也能够由过失构成的一种过失犯类型,因此就为《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提供了基础。
本文之后的过失犯的共犯成立也因此围绕非纯粹过失犯进行探讨。
二、非纯粹过失犯中的共犯成立理论依据分析2.1共同犯罪中的“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针对共同犯罪的问题,其《刑法》的适用是否仅限于故意犯,目前有两种理论观点。
其一为行为共同说,也被称之为事实共同说。
这种学说具有主观主义刑法立场,认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现,而在共同犯罪中,两人及以上的行为人具有共同恶性,从而实现行为人的犯意。
因此这一学说主张共同犯罪的认定限制在故意犯之中。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分析
背景介绍: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犯罪类型学分析成为了刑事案件审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中,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类型,其犯罪手段和结果都有一
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该犯罪类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分析,探讨其犯罪特点、形成机制和预
防控制措施,为刑事案件审判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内容:
1.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介绍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定义、成立条件及其与
其他犯罪类型的区别。
2.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行为表现。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
手段、手法和结果。
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形成机制。
探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心理基础、社会环境
条件和组织原因等方面的因素。
4.不纯正不作为犯的预防控制措施。
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加强组织管理、持续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出发,提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预防控制对策。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结合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
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预期结果:
通过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类型学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该犯罪类型的本质
特征、形成机制以及预防控制方案,为刑事案件审判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学术界提供更多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问题初探
摘要: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里,共同犯罪主要是共同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问题。
其中,在共同正犯中包括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之间的共同正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之间的共同正犯两种情形。
不作为的教唆犯表现为行为人以作为的方式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犯。
不作为的帮助犯指以作为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不作为犯罪。
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述
犯罪的危害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态。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去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不实施法律要求实施的积极行为而造成法益的侵害。
根据危害行为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犯罪分为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两种。
以积极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是作为犯,以消极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是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又包括两种类型。
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预定只能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是纯正不作为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通常由作为构成的犯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共犯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共同正犯
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行为的犯罪形态。
德日刑法理论中对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的研究,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
其中,笔者认为限定肯定说较为合理。
全面否定说从不作为与作为在实体构造上的不同出发,一概地否定不作为共同正犯成立的可能,既没有不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共同正犯,也没有不作为与作为之间的共同正犯。
德国学者考夫曼认为,由于不存在不作为的故意,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共同的行为意思。
而且在不作为中因不存在实行行为,所以也就没有了分工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考夫曼主张在不作为的情况下,没有探讨共同正犯的余地。
全面肯定说主张共同正犯中的实行行为可以是共同的作为,也可以是共同的不作为,还可以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该说得到了德围判例的普遍支持。
日本学者大塚仁认为,“具有共通义务的两人以上者,互相联络犯罪意思,进行了违反其义务的不作为时,就可以说存在共同实行,能够成立共同正犯”【1】。
德国学者威尔纳也认为,无论在复数的不作为间,还是在作为与不作为间,均存在成立共同正犯的可能。
前者是指二人以上共同负有义务者不履行义务的决心。
各人在共同实施的不法的范围内,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的行为也应当负责,因为自己的决心得到了别人的支持,别人的决心也得到了强化。
后者对“由积极的作为产生的侵害结果不加防止,表明不作为者(保障人)的行为是对作为者精神上的帮助。
但对此后的保障人的不作为不能排除共同正犯的成立【2】。
限定肯定说从共同正犯的本质出发,在批判全面肯定说的基础上,将不作为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限定在具有现实的法的意义的范围之内。
在限制肯定说内部,不同的学者对究竟应当在什么范围内成立不作为共同犯罪的观点也不一致。
德国学者耶赛克认为,参与者一方以作为形式承担了行为的实施,另一方违反法的义务没有阻止作为者的作为时,可以认定成立共同正犯,但从行为支配理论的
角度看,把不作为看作帮助犯更合适一些。
关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耶赛克认为,在这种犯罪形态中没有必要存在作为共同正犯特征的行为分工的相互归责。
这是因为,各不作为者原本就对全部结果负有责任。
这时虽然具有共同的意思,但却不是对作为义务的共同分担,因此成立同时正犯【3】。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罗克辛在其著作《正犯和行为支配》一书中对不作为共同正犯问题进行了详细地研究。
他主张只有在存在共同义务的场合,才能考虑不作为的共同正犯问题。
罗克辛认为不作为共同正犯主要适合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上被规范化的义务犯罪。
另一种是未被记述的不作为犯的情况。
上述三种观点中,全面否定说一概地否认不作为犯的共同正犯,全面肯定说将不作为者参与他人犯罪的都视为共同正犯,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
相较之下,笔者赞成限定肯定说的观点。
不真正不作为犯中,不作为与不作为之间能成立共同正犯,至于不作为和作为能否结合成立共同正犯,则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第一,如果负有作为义务者与他人事前或事中形成了共同犯罪的决意,由他人实施作为行为,有作为义务者实施不作为,那么这仅属于实施犯罪时分工的不同,作为与不作为之间完全可以作出平行评价,应当成立共同正犯。
第二,如果在他人实施犯罪过程中,负有作为义务者有可能采取措施制止犯罪者的行为或者使犯罪者的行为变得困难,但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实施积极的行为,那么双方有可能成立共同犯罪,这就涉及到不作为正犯与不作为帮助犯的区别问题。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教唆犯
所谓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者以作为的形式教唆他人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关于是否存在不作为犯的教唆犯,德日刑法理论中有三种意见:主流观点持肯定说,认为教唆正犯实施不作为犯的情形是存在的。
如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教唆者故意引起不作为行为人在认识到构成要件事实的情况下(在不纯正不作为犯中,还认识到保证人地位)的不作为决意,就是通过积极的作为实施教唆犯【4】。
我国台湾学者林山田也指出:“他人受行为人之教唆,认识其居于保证人地位,进而萌生不作为之决意者,行为人即有可能构成教唆不纯正不作为犯。
”【5】
也有的学者持否定说,主张对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行为的情形按照正犯处罚。
如德国学者考夫曼认为,教唆的本意是使他人决意实施实行行为,而不作为既没有行为也没有故意,因此对不作为犯的教唆并不存在。
如果行为人以积极的作为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行为,不论被教唆者是否具有保证人义务,都应当评价为作为犯的正犯。
威尔兹尔基于其目的行为论的立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限制肯定说认为,教唆包括引起他人犯意和坚定他人犯意两种。
前者如以积极作为方式(言语、动作等),后者如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纵容、默认等)。
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方式是不可能使他人产生犯意的,但是却可以坚定他人的犯意。
教唆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进行教唆,都无碍于教唆犯的成立,这已成为各国刑法理论中的通说。
以纵容、默认等不作为方式也同样可以成为教唆的手段,同样可以坚定行为人的犯罪意图,并被一些国家的司法实践所认同。
有学者指出,在实行犯中,有以积极的作为形式来进行犯罪活动的,也有以消极的不作为形式来进行犯罪活动的。
我们不能说只有积极的实行犯才能成为被教唆者,消极的实行犯就不能成为被教唆者。
笔者赞同这一主张。
在我国刑法中,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犯是完全可能的。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帮助犯
所谓不作为犯的帮助犯,是指帮助者以作为的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不作为犯。
与不作为犯的教唆犯相同,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对法律上能否承认不作为犯的帮助犯,也有不同的观点。
通说认为可以通过作为的方式对他人的不作为犯罪进行帮助。
如德国有的刑法教科书指出,“毫无疑问,可以通过积极行为教唆实施不作为犯罪或者对不作为犯罪提供帮助。
”【6】日本学者川端康博也认为,对于欲行不作为者给予精神上的强化是可能的,因此可以存在对不作为犯的帮助。
【7】但是,也有人否定对不作为的帮助犯。
如前述考夫曼、威尔兹尔从存在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不作为与作为不同,其内容是不为一定的行为,因此,既不可能对它进行物理帮助,也不可能强化其精神。
【8】
三、结语
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研究共同犯罪通常以故意的作为犯为基础,对不作为共同犯罪的研究相对薄弱。
因此,刑法理论界关于不纯正作为犯的共犯问题的研究状况,不少基本理论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同正犯问题,学界主要有全面否定说、全面肯定说和限定肯定说,笔者赞成限定肯定说的观点。
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教唆犯问题上,笔者承认教唆正犯实施不作为犯的情形是存在的。
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帮助犯问题,笔者持通说观点,并认为有形帮助比精神帮助更具有可罚性。
参考文献:
[1](日)大塚仁.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3]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M].武汉:武汉火学出版社,2004.
[4](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 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林山田.刑法通论[M].台湾:三民书局,1986.
[6](德)冈特·施特拉滕韦特、洛塔尔·库伦.杨萌译.刑法总论Ⅰ—犯罪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日)川端博.甘添贵、余振华监译.刑法总论二十五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M].台湾: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