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向城市移民过程中的贫困现象分析
劳动力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劳动力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转型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为数众多的农民吸纳到城市中来,成为定居在城市中的劳动力移民。
据估计,2000年以来,至少有1/5到1/4的城市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城市的新移民群体,但是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问困难,亟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移民;融入城市一、劳动力移民的背景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中国来说,劳动力移民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日益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构成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据抽样调查结果概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虽然我们还无法准确地知道,究竟有多少农村劳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成为城市真正的新移民,但学者们通常的估计是至少有1/5到1/4的城市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城市永久性居民了。
二、劳动力移民的特点劳动力移民,是指通过劳动力的出卖来城市定居的人,主要指涌入到城市并希望在城市中定居的“农民工”,其移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来获取的。
首先,劳动力移民具有层序性。
农村劳动力的内部分化和层化现象非常明显,只有那部分依靠自身努力、经济基础较好、工作较为稳定、家庭负担较小的农民工能通过城市的筛选机制,率先进入城市,而不符合条件的最终会被城市剔除出去。
其次,劳动力移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年轻、体力好是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本钱,但这种体力劳动型的劳动力出售也决定了其弱势地位。
收入不高增大了其在城市生活的压力,抵抗城市风险的能力比较低。
但他们是来自中国最底层的精英,他们不仅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维持着家庭的基本生活,而且还向这个社会贡献着与他们自身能力远不相称的力量。
再次,劳动力移民往往是举家迁移。
劳动力移民出来打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就业,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取稳定的就业机会来实现移民,这是与其他普通农民工的重要区别。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当今各国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
人口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采取直接转移或间接转移的形式.按照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乡村向城市迁移流动的规律不断迁移流动.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了人力资源集中,就业和创业的增加进一步吸引了投资,增加了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乘数式连锁性的推动,下面我们从劳动力资源角度探讨常住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
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为获得更高收入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经济原因。
农业发展的农村移民问题
农业发展的农村移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移民问题逐渐浮现。
这个问题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移民问题,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村移民的原因农村移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改变。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机会。
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越来越强,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二、农村移民带来的挑战农村移民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民的务农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农田面积逐渐减少。
而减少的农田面积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其次,农村移民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使得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致使农村社会的支持和发展体系失衡,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三、农村移民对农业发展的机遇农村移民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大量的农民务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将务工收入带回村庄,为农村经济带来资金流动和人才回流。
其次,农村空出来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四、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农村移民问题,应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首先,可以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吸引农村人口回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鼓励农民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要确保农村居民在流动中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金、医疗保障、教育等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移民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
六、推进农村教育公平农村移民中的大部分是年轻的劳动力,他们的下一代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人口迁移的案例判断
人口迁移的案例判断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跨国的。
人口迁移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如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下面将列举十个不同案例来说明人口迁移的现象。
1. 中国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农村,迁徙至城市。
这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 印度尼西亚灾难性迁徙: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因此经常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导致大量人口被迫迁移,寻找更安全的居住地。
3. 叙利亚难民危机:叙利亚内战导致成千上万的叙利亚人逃离家园,寻找安全的避难地。
这些难民通常迁往欧洲和其他中东国家。
4. 美国黑人大迁徙:20世纪初,美国南部黑人面临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暴力,因此大量黑人选择离开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城市。
5. 越南船民:越南战争结束后,许多越南人试图逃离共产主义政权,他们乘坐小船逃离越南,寻求庇护。
6. 移民到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吸引了许多移民。
这些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7. 印度人移民到海外:印度人口众多,其中许多人移民到海外,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他们通常选择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8. 东欧移民到西欧:东欧国家的一些人口选择移民到西欧国家,寻找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这些移民通常来自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9. 非洲移民到欧洲:由于非洲许多国家的贫困和政治不稳定,许多非洲人选择移民到欧洲,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些移民通常来自尼日利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等国家。
10. 日本老龄化导致人口外流:日本是一个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国家,许多年轻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
这些案例展示了人口迁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口迁移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理解和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后果对于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和解决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中国通过修建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城乡供水、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解决水库移民问题是我国最突出、最困难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水库移民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库移民;现状;问题;对策前言:新时期,水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护性措施。
由于水库移民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导致移民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所以必须要按照国家标准实施移民安置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对水利工程的合理发展。
1 水库移民的概念与特点水库移民也即工程移民,是居住地由于水利工程的需要,必须根据政府安排搬迁到他处的群众,也叫库区移民。
包括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市建设、工业、环保等项目。
水库移民安置是指因水电站、水库、河道、防护堤、水闸、泵站等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和社会经济系统改造的总称,包括水库移民、河道移民和水闸站移民等。
1.1水库移民具有强制性。
我国水库移民一般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包括政府动员、组织和实施。
由于政府行为是强制性的,它与市场经济的公平、自愿、对等交换是相矛盾的,对水库移民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2水库移民具有补偿性水库移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贡献群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力有限,国家采取了低标准的补偿政策来应对移民的流失。
移民的损失不能按照等值交换原则进行补偿,更不用说市场经济规律了。
最近,国家加大了对水库移民补偿的重视。
2 水库移民困难的成因分析2.1 补偿问题导致移民生活难。
一般来说,在水库移民补偿和移民安置的过程中,只考虑洪水造成的水库损失,而不考虑在破坏条件下对水库移民的合理补偿是不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
因为修建水库,打破了库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让移民的利益受损。
水库移民的经济效益主要受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的影响,在历史上,移民的总体薪酬低,而且标准不同,所以移民生活难,尤其是老移民的生活非常困难。
探析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_原因和治理对策
*收稿日期:200704作者简介:李鸿(1965在实际工作中以各市为单位制定贫困线更为合理。
但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构成和物价指数变动很大;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收入分化趋于显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又显示出制定一条科学、合理、动态的城市贫困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如果按照官方统计标准,目前我国的绝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683元以下,相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958元以下。
据此标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是5700万。
扶贫系统建档立卡的工作对象约为1.07亿人。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并采用国际上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据测算,我国在此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是1.35亿,其中农村人口1.26亿。
如果按照农村人口的特定比例为标准,并采取比例法,将农村10%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对象,按农村户籍人口计算,规模是9500万。
与上述这些数据相对的,则是体现中国近30年减贫成效的一组数据。
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
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
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
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简述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简述范文易地扶贫搬迁是指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将贫困地区的居民由原住地迁移到相对富裕的地区,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经济条件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是基于中国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
在中国,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沙漠地区、高寒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由于当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脱贫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到自然条件良好、经济发达的地方,成为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2016年开始展开,至今已有数百万贫困户受益。
搬迁过程中,政府会为搬迁户提供相关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环境中生活。
搬迁后,贫困户可以借助新的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提高自身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贫困户的经济条件,还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道路不畅等问题,贫困户居住条件非常差。
易地搬迁后,他们可以居住在新建的安居房或改造后的农村房屋中,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新的居住地还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在搬迁过程中,会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规划和选址,确保搬迁地点符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同时,政府还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对搬迁户的培训和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群众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搬迁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和协调,保障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
同时,要注重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将贫困户迁移到发达地区,他们可以利用新的生产和发展机会,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问题及对策思考
理论与实践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了解决脱贫攻坚中“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困境。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贵州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已经顺利实现了既定的搬迁任务,但是搬迁任务的完成不等于脱贫攻坚任务的终结,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注重搬迁后续发展,严防搬迁“后遗症”发生。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5年12月,贵州省在惠水县举行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序幕。
2019年底贵州省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国第一,全省共计建设94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贵州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已经基本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采取城镇化集中安置的方式,即在县城和城镇新建安置点对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安置,集中安置点安置了95%的搬迁群众,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
安置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较完善。
教育配套设施方面,2019年全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改扩建和新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197所。
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医疗卫生项目326个。
社区治理方面,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街道办事处64个,新建社区服务中心290个,成立村委会92个、居委会355个,全面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配套措施。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难社会适应性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迁入新居住地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于少数民族群众,受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适应新环境的难度更大。
搬入城市后,搬迁群众原来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将被改变,原有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都需要重新构建,然而搬迁群众一时无法实现从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失落,因此容易形成城市生活圈中的“孤岛”现象。
农村移民搬迁政策影响与应对措施
农村移民搬迁政策影响与应对措施农村移民搬迁政策对农村地区和移民群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在新政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促进农村移民搬迁政策的有效实施。
影响一:农村资源配置不均在搬迁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的农村人口将离开原有的家园,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会导致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应对措施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可以通过鼓励资源共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影响二:农村社会结构变化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农村社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村落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应对措施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外出农民提供保障,确保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基本权益。
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社会结构变化问题的办法。
影响三: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农村移民搬迁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既有着机遇也存在挑战。
应对措施三: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加强对农村企业的扶持,鼓励农村企业家创新创业,推动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发展。
影响四:农村文化传统受到冲击农村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导致农村文化传统的流失。
应对措施四:保护农村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传承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传承保护,鼓励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农村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
影响五:农村环境面临压力农村移民搬迁政策所带来的大规模迁徙,可能会对农村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农村环境承载能力受到挑战。
城市化与中国新型的贫困问题
浅析城市化与中国新型的贫困问题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贫困人口主要居住于农村地区,贫困基本上是一种农村现象。
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农村贫困人口迅速降低的同时,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却在迅速增长,出现“贫困人口城市化”现象,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贫困和新的挑战。
在减缓贫困的战略和政策上,中国需要合理的城市化政策,还需要反贫困的新思维。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贫困现状反贫困对策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持续增长20年,2011年更达到9.2%的增长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长期高速增长潜力的国家来说,城市化是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通过城市化,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环境等问题,期中最为凸显的就是城市贫困问题。
1城市化与中国新型的贫困问题1.1 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英文词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
对于城市化的涵义,不同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而又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2 中国新型的贫困问题——城市贫困城市在传统上一直是穷人提高福利和改变命运的机遇之源,是移民实现梦想的地方。
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迅速城市化,贫困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城市贫困人口比农村贫困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更容易受到歧视和社会排斥。
首先,城市穷人比农村穷人面临更多的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
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里,穷人往往是面临风险最多的人。
疾病、灾害、失业、物价上涨、年老等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在穷人身上,穷人实际上时时处在各种风险的笼罩之下。
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的数据分析
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的数据分析叶鹏飞【摘要】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包括由农村流入城市和城镇之间流动的两类人口,他们在社会融入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城城流动人口"在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完全能够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在心理层次的接纳、社会关系的拓展和社区成员身份的认同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和成效。
"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明显较低,表现在经济维度上处于不融入状态,文化方面还不能较好地融入当地城镇的语言体系和生活习惯,心理层次、社会参与和社区认同上处于较低层次的融入水平。
【期刊名称】《城市学刊》【年(卷),期】2015(036)003【总页数】11页(P6-16)【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城镇化【作者】叶鹏飞【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53.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平均75%以上的城市化水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二是现有城镇化水平在统计上包含了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实际城镇化率远小于目前53.7%的水平。
户籍城镇化率就是一个验证。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
这意味着很多在城镇中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仍然保留着农业户籍身份。
相应地,他们在享受与户籍关联较大的城镇公共服务、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城镇户籍人口还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是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情况的基本表征之一。
农村水库移民工作的局限与挑战
农村水库移民工作的局限与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水库移民工作成为了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许多农村地区都采取了水库移民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局限与挑战,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农村水库移民工作的局限1.土地利益问题:许多移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种植和养殖业,而水库建设时需要占用许多农田。
此外,土地的价值与水利的价值不能完全等量齐观,移民的土地往往只能得到较少的补偿,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
2.文化冲突:许多移民家庭来自农村社区,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存在巨大的适应性问题。
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甚至会感到孤立和排斥。
3.就业难题:由于文化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许多移民家庭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从而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逐渐减少,再加上获得的补偿较少,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二、农村水库移民工作的挑战1.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在处理农村水库移民工作时,政府的投入有限,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
有时候,当地政府过于急于推进工程进度,而忽视了移民工作中的重要性,导致对移民权益的保障不足。
2.社区治理问题:在移民后,社区的形态和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管理机构的转变以及新居民的到来,社区文化和价值观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需要各项工作都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3.移民心理问题:许多移民在移民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与挫折,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移民后,如果能够做到尽快融入新社区,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和互助机制,将会是对心理创伤的一种有效疏导。
三、农村水库移民工作的应对策略1.优化项目,确保合理补偿:政府应进一步研究农村水库移民工作中的合理补偿标准和政策,确保移民家庭在移民过程中获得合适的补偿和土地保障,以免因此形成“失地而无家”的现象。
2.强化社区管理:针对移民后社区形态和成员改变的问题,应当及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如组建客户服务团队,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来帮助解决新旧社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语言沟通的问题,从而达到合理管理目的。
农村移民问题研究
农村移民问题研究农村移民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涉及到农村人口的流动、城乡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等多方面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农村移民问题,分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移民问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愈发普遍。
农村移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流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移民问题的原因农村移民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农村地区资源环境的问题,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缺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诱惑,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吸引了农民前往城市。
三、农村移民问题的影响农村移民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体农民和家庭,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城市的人口增加,社会资源承受压力加大,城市管理困难增加,居民生活质量可能下降。
四、农村移民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农村移民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其次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五、农村移民问题的挑战农村移民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给农村移民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六、农村移民问题的影响机制农村移民问题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个体农民和家庭的迁徙决策,家庭成员迁移对家庭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互动机制影响了迁移的规模和速度。
七、农村移民问题的政策调控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移民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地区的生活水平都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贫穷的农村地区,为了实现同步提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村经济,实现整个村庄搬迁政策势在必行。
但在实践中由于成本等问题,重新安置,当地村民在整个村庄搬迁强劲阻力,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搬迁的实施政策,只有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整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顺利实施。
通过心理建设,协助人们积极配合易地扶贫搬迁是必要的。
提高扶贫的心理建设,可以使扶贫项目的成功完成,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国工程建设。
简要介绍了当前扶贫和移动整个村庄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搬迁;扶贫;问题及对策引言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使中国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城市化也会导致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在此基础上,国家颁布了关于扶贫政策的举动,希望能够更好的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然而,成千上万的人的搬迁不自觉地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阻力。
因此,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是非常重要的。
一、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1、扶贫搬迁花费巨大,整村搬迁会导致更多贫困家庭的产生。
在一个相对贫穷的村庄,穷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根据实际的经济状况在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剩下的15%相对贫穷的村民的经济状态。
之前只有村里经济15%的经济实力在整个村庄搬迁后尽快稳定下来。
根据调查需要扶贫搬迁成本约9300元,包括处理、拆除和重建的成本,这些高转移成本将导致将近三分之二的村民们没有足够的储蓄在未来三年为新房子。
此外,在扶贫和移动时将会有大量的物品被丢弃,搬到一个新房子,也需要一些钱来添加新物品,这些都是易地扶贫搬迁必须的成本,对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剧了贫困的村庄。
2、后续扶持不够。
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发展力不足。
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力是决定移除后,村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村民的生活质量、生活前景,实际收入,等等,除此之外,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质量也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
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
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性补贴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确定的一项经济补贴标准,旨在帮助农村移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的确定是根据农村移民的户籍情况、搬迁地点、搬迁时间以及个人情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的。
一般来说,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村移民可以享受一次性搬迁补贴和生活补贴。
一次性搬迁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帮助农村移民顺利搬迁到城市,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而发放的一笔经济补贴,用于支付搬迁费用、租房费用等。
而生活补贴则是指政府为了帮助农村移民在城市生活中能够顺利过渡而发放的一项经济补贴,用于支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生活费用。
其次,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的具体金额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确定的。
一般来说,一次性搬迁补贴的金额会根据搬迁距离、搬迁方式、搬迁时间等因素来确定,生活补贴的金额则会根据农村移民的家庭人口数、收入情况、就业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同时,政府还会根据农村移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情况,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农村移民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的执行是由各地政府负责的。
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农村移民能够依法享受到应有的搬迁补贴。
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移民的政策宣传和指导,帮助农村移民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他们能够依法享受到相关的搬迁补贴。
综上所述,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是一项为了帮助农村移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性补贴标准。
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农村移民搬迁补贴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农村移民能够依法享受到应有的搬迁补贴,从而促进农村移民的顺利搬迁和城市化进程。
早进城的回报_农村移民的城市经历和就业表现
早进城的回报_农村移民的城市经历和就业表现早进城的回报:农村移民的城市经历和就业表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移民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进城打工或者创业,在城市中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他们的城市经历和就业表现不仅对他们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城市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农村推进现代化起到积极影响。
首先,农村移民在城市经历的蜕变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农村时期,由于传统农耕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知识结构主要局限于农田种植、养殖等领域。
然而,一旦融入城市环境,农村移民将面临广泛的社会与技术知识,如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代化管理等。
他们通过吸收新知识,逐渐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不仅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还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其次,农村移民的城市经历对于其就业表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进城打工的农村移民较早接触城市工作环境,他们面对的是更加严格的考勤制度、更高的工作强度以及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经历使他们从思想上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趋利避害,提高了自身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农村移民通过进城打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了自身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他们在城市中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这种素质往往会被用人单位所青睐。
因此,农村移民在就业市场中逐渐展现出潜力和竞争力。
第三,农村移民的城市经历也给城市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农村移民群体正流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由于农村移民对较低薪资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他们常常愿意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太愿意从事的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资源投入较少,成本相对较低。
这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移民对城市社会带来的多元文化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进步和开放。
农村水库移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讨
农村水库移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水库移民问题日益凸显。
水库移民是指为了水库建设而迁移的农村居民。
随着水库移民的增加,他们在养老问题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针对农村水库移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亟需探讨和完善。
首先,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应根据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设计。
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水库移民通常居住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他们的养老保险制度需针对农村特点进行调整。
可以考虑建立“养老分散同城化”的机制,即使水库移民在迁徙过程中也能保障其养老权益。
同时,需要提高对农村水库移民的参保率,落实普惠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所有水库移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的权益。
其次,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应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的移民人数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公平的原则体现在社会保障标准和参保费用的确定上,要确保不同地区的水库移民能够享受到相对平等的养老待遇,避免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扩大。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水库移民提供长期的养老保障。
此外,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应注重多元化的保险体系建设。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外,还应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产品,如商业养老保险、互助养老保险等。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水库移民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养老保障,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率和保障水平。
最后,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应重视宣传和培训工作。
水库移民往往缺乏养老保险知识和意识,因此,需要加强对水库移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水库移民普及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险意识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农村水库移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在制定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制度时,应考虑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化的保险体系,并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浅谈水库移民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谈水库移民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库建设,水库移民问题也随着而来,水库移民问题的工作关系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切实做好水库群众移民前和移民后服务工作,发展好移民区的经济,提高移民的省会水平。
本文就水库移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水库移民;问题;原因;对策由于我国水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加上全国降水分布不均,导致全国各地水旱灾害严重,尤其是1959到1961年连续三年的字眼灾害,更是给我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兴修水利,建设水库,有效控制开发我国现存的水资源,一直是我国的基础建设工作。
由于水利建设的需要,在水库淹没区的居民要进行移民,从而形成了水库移民这个特殊群体,据统计,从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9.1万多座,迁移人口数达到1900万,可见水库移民工作任重而道远。
1我国水库移民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水库移民群众为支持水库建设,拖家带口离开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献出自己生活的家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我国许多移民生活仍十分困难,远远跟不上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处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边缘状态。
1.1普遍比较贫困,处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边缘。
移民安置区的经济一般以地方企业、乡镇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同时当地,没有比较新的产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移民区群众一般都是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当地寻找工作时竞争力比较弱,没有比较好的发展出路,仍以农业为主,造成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水库安置区的居民普遍只有当地群众收入的一半多一点,可见移民安置区贫困现象已十分严重。
1.2水库移民安置区空间有限,生产生活设施落后贫乏移民安置区,一般处于一些城市的边缘地区,移民省通不便,水电煤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发达,甚至不完善,地理条件比较差,有的设置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等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6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9农村向城市移民过程中的贫困现象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角度康建英(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给城市贫困带来输入性影响。
农民移民群体与城市制度内人口、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相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水平的低下是其在城市贫困的主要致因。
因此,政府只有通过加强积累个人资本的方法才能消除农民移民过程中的贫困化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移民;贫困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9)0420084204作者简介:康建英(1972-),男,河北定州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历史经验表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必然伴随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工业、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快速转移。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这给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困现象的发生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由于政府相关制度的缺位和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移民流动速度的加快很有可能会在城市中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新的贫民群体,而这不仅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造成农村社区的衰败和农业经济的萧条。
因此,减少、消除农村移民过程中的贫困化现象是政府扶贫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一、文献回顾贫困问题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话题,目前对于已有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在方法上以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法和法国学者拉诺尔(Ren Lenoir)的社会排斥法最为流行。
阿马蒂亚・森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贫困是收入与物质缺乏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个体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1]。
而拉诺尔的社会排斥法则强调贫困状况与群体、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关联,将分析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社会关系与制度上[2]。
社会排斥法研究丰富了贫困概念的内涵,强调贫困不仅包括收入低下与物质资源缺乏的状况,而且还包括人的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如文化歧视、群体排斥、社会隔离、权利缺乏等等。
国内对农民移民贫困致因的分析多采用社会排斥法。
其中李裕林等从劳动力市场歧视、户籍制度障碍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贫困心理、权利贫困等视角分析了其在城市致贫的原因[3]。
与此相对应,反贫困研究也呈现出两条路径:即以人力资本投资和以社会制度与政策变革作为反贫困的实现策略。
舒尔茨(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人力资本投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改善穷人的质量[4]。
阿马蒂亚・森则认为,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不仅能直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能提高获得收入、摆脱贫困的能力[1]。
因此,通过教育、培训、医疗、流动等活动而赋予贫困者以人力资本的方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反贫困对策。
在汤森德(Townsend)开启了用制度政策分析、收稿日期:2009202211・48・解决贫困问题的先河后,国内的学术界和政府对农民移民反贫困研究也多采用社会排斥法,重点关注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社区融入问题,以社会政策创新反贫困等。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农民移民贫困的研究多注重宏观、中观分析,采用社会排斥法,而基于个体可行能力的微观分析很少。
此外,我国学术界及政府也很少对农民移民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该群体则成为政府反贫困政策的死角。
本研究从微观视角展开,指出在当前政府不断推动制度和政策变革的背景下,制度性排斥的硬约束将逐渐消失,农民移民个人资本水平将成为其能动性地走出贫困的关键约束条件。
二、农村向城市移民过程中的贫困化及特征(一)贫困向城市集中著名的世界人口贫困研究专家马丁・罗维利恩(Martin.Lowliten)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贫困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关系密切[5]。
而我国学者胡永和认为,发达国家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使其有充裕的时间逐渐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应对城市化中的问题[6]。
反之,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城市化过程遭遇人口增长率高、人均收入低以及国际移民机会少的局面,遇到了发达国家未遇到的难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贫困向城市集中。
约翰・哈里斯和迈克・托达罗(Harris and Todaro)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会引起新的失业,在二元结构严重的国家,尽管城市存在失业,农村人口在追求高工资工作机会的驱动下仍会不断涌入城市,加深城市贫困的程度[7]。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过程来看,中国城市贫困的输入现象也是很突出的。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城乡间的经济、社会保障等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加上自上世纪农村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效率的潜力几乎全部被释放出来,土地难以在更大程度上成为限制农民迁移的束缚。
因此,经济上的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增加,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势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有迁移人口超过1.25亿,其中省内迁移为9146万人,跨省迁移为3.314万人。
在省内迁移人口中,52%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在跨省迁移人口中,78%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8]。
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由于固有的农村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的限制,很多人虽然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
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也正是城市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城市本身的失业率在不断提高,就业压力逐步增加,因此农民的流入无疑给城市增添了新的难题。
2002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的调查显示,中国就业结构总量已经发生重大的变迁。
1978年至2001年,我国城镇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从城市全部就业总量的78.3%下降到了31.9%,城镇集体经济就业比重从21.5%下降到了5.4%,而其他城镇非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已经发展到了62.7%[5]。
由于非国有经济和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存在,城镇的就业既表现出高市场化和灵活性,同时也表现出低成本与临时性。
因此,农民移民进程中,其贫困发生率比城市人口高2倍多[9],如果将流入城镇务工不着或被辞退或无经济收入而极端贫困的农民移民统计为城市贫困人口,城市贫困规模会更大。
因此,农民移民群体在城市的边缘化和贫困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农民移民贫困的特征目前,我国的农民移民大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农民移民具有城市常住居民的特征,即在城市工作、滞留通常会超过半年。
二是农民移民的户籍仍保留在原籍,并且部分依旧拥有土地资源。
这种双重身份给基于身份的贫困统计的精准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国现有的农村贫困线和城镇贫困线相差很大,农村贫困线是人均635元/年,而城镇贫困线大体是人均1800元/年,城镇约是农村的3倍。
而农民移民群体则处于“无间道”的状态下:与农村人口相比,农民移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贫困线,他们并非贫困群体,故以农村贫困线来评价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大部分人势必被遗漏在城市贫困人口之外;而与城市制度内人口相比,其收入水平不一定绝对低于城镇贫困线,但却无力支付在城市的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开支,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因此又是低收入群体。
如果以住房状况、工作状况、消费水平和公共服务为贫困指标体系计算,农民移民贫困群体比城市制度内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更深[10]。
亚洲银行针对中国城市贫困所做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的贫困率比城镇常住居民高50%。
城市中农民移民贫困群体规模大致在1500万人左右,若将其家属计算在内,该群体甚至不低于4000万人[11]。
因此,目前有许多农民工居住在城市边缘(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缺乏水电及必要的生活保障,生活环境很差。
更为重要的是,该群体的贫困还影响到其子女的教・58・育和生存环境,进而导致贫困的再生产。
三、农民移民贫困的原因及脱贫路径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化的过程的本质在于特定人群智力结构的低层次性(绝对和相对两种)和外部环境的不利性,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足引发了农民工在城市中被贫困化和边缘化。
(一)贫困的人力资本致因及反贫困策略1.人力资本贫困导致可行能力不足人力资本指寓寄在劳动力身上,通过后天获得的,能够增加未来收入或满足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5]。
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可行能力就相对越强,从现有社会环境中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也越强,经济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流也越大,贫困化的概率就会越小;反之亦然。
我们以农村留守劳动力、城市制度内人口、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为参照群体与农村移民进行对比,可以发现:(1)相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来说,农民移民的综合素质较高,是“精英”。
(2)相对于城市制度内人口来说,农民移民却是个人资本匮乏的“弱势群体”。
低水平人力资本使其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一正式途径搜寻到正规部门的“好”工作,社会资本匮乏使其主要利用社会关系这一非正式途径搜寻非正规部门的“差”工作。
(3)相对于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等其他移民群体来说,农民移民则是非正式、非组织化的移民,在城市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难以获得正规部门的就业机会,也不具备创业条件。
总之,农民移民因低水平人力资本的制约而难以在正规部门就业。
2.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契机的脱贫路径在当前制度变革推进缓慢的背景下,知识移民通过高水平人力资本转化为城市制度内人口且在正规部门就业的路径为农民移民脱贫提供了路径支持。
(1)人力资本投资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是使贫困群体脱贫的根本。
人力资本投资指为提高人口素质而在教育、培训、健康、迁移等方面发生的支出。
首先,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
其次,该投资通过增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来提高其就业能力,也为向高技能职业的跃迁奠定基础。
第三,该投资有利于增加健康存量以减少疾病发生。
健康存量增加提高了其市场工作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
第四,该投资可以改变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的状况,提高思想素质,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增强市场竞争、个人进取的意识,使其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2)农民移民积累人力资本的路径。
政府在农民移民人力资本投资中肩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首先,通过教育投资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未来农民移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
其次,依托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专门针对农民移民城市务工的职业技术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现代工业培养合适的人才,提升农民移民的职业层次,减少盲目流动和“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