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进气道的工作原理》微课程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进气道)共20页
外阻较大。
混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亚音:介乎于 前两者之间; 外罩平直,外阻小; 结尾正激波可自动调 节,工作稳定; 起动较容易。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1)斜波系角度变化 交点不再位于唇口 低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前移,超音 溢流阻力加大。 高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后移,激波 损失加大。
dAA(Ma2
1)
dV V
三种类型 混压式 外压式 内压式
内压式超音进气道
➢ 超音亚音:全部在口内完成; ➢ 理想状况:总压损失小 ➢ 因起动问题,较少实用。
外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气流经过2道斜 激波后,气流速度减 小,压力提高,再经 过一道位于进口处的 正激波降为亚音流, 在口内的扩张通道内 进一步减速增压;
二、亚音进气道
1、结构形式 皮托管式
2、流动模型
K p0*A0q(0) K p0*1A01q(01)
T0*
T0*1
流量系数
大小决定于飞行M数
A0 q(01)
和发动机工作状态
A01 q(0)
0 <<
为适应 的变化,减少分离,具有钝圆形唇口。
V0
三、 超音速进气道
激波
产生:超音速气流受到压缩产生的强压 缩波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2)结尾正激波位于 喉道(临界状态)
(3)结尾正激波被吸向 后移(超临界状态) 总压损失加大 嗡鸣
(4)结尾正激波被推出 口外(亚临界状态) 亚音溢流阻力加大 喘振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5、调节
轴对称
移动中心锥体
二元
调节楔角板角度 外罩角度 放气门 辅助进气门
楔板角1=2044 正激波
涡轮发动机结构之进气道—超音速进气道流量调节原理
辅助进气门
其它形式超音速进气道
二维可调斜板式超音速进气道(J10)
说出斜板型进气道波系产生和调节
二维可调斜板式超音速进气道
通过调节二级斜板角度来调 节波系位置和进口流量
拓展思考
斜板型超音速进气道原理和调节措施
其它形式超音速进气道 蚌式超音速进气道(J20)
DSI (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中文叫无附面层隔板超音速进气道,其鼓包是超音速飞行时的激 波产生面,鼓包越大,能应付的最大速度也越高,进气原理是利用鼓包把附面层劈开,在入口处让低能量的 空气分别往两边引开,大部分的低能量附面层会避开进气道,小部分经由进气道里面的排气口排放掉。
超音速进气道
流量调节原理
回顾:进气道的功用
功 用 以尽可能小的流动损失,为发动机供应适量的空气
如何保证进气量与 发动机需气量匹配?
目标
利用进气道流量变化原理,说明如何 调节流量使得与发动机需气量匹配
一 进气道进气流量的特点 二 进气道流量调节措施
一 进气道进气流量特点
进气道供气量 主要是飞行高度、速度的函数,发动机状态无关
m供
一 进气道进气流量特点
发动机需气量 主要是与发动机转速决定
m需
一 进气道进气流量特点
>
进气道供气量 = 发动机需气量
m供
<
m需
一 进气道进气流量的特点 二 进气道流量调节措施
二 超音速进气道流量调节措施
1. m 供 m需
气雍塞
怎么解决?
二 超音速进气道流量调节措施
1. m 供 m需
其它形式超音速进气道
其它形式超音速进气道
CARET,中文叫”后掠双斜面超音速进气道“
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 外压式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
❖ 工作状态的划分
M0=M0d 亚临界工作状态
✓ 特征:喉部亚音速,闭合激波离开唇口
➢ 外压式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
❖ 工作状态的划分
M0<M0d
➢ 外压式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
❖ 工作状态的划分
M0>M0d
➢ 外压式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
❖ 工作状态的划分
➢ 外压式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
1,av
(i) r(i)
n1
i1 r(i)
DC(cr )
P* 1,av
P1*,av (cr ) q1
m in
W 0
400
300
95
200
90
100
0
85
-100 80
-200
-300
75
-400
70
-400
-200
0
200
400
S 0.78
S 0.93
正激波
激波波系
M 1
斜斜激激波波 超声速压缩区
M 1
亚声速压缩区
① ②
③
F-18E/F/G
F-22
外压式进气道—后掠双斜面压缩
X-43
阻滞面 “N+1”波系
➢ 斜激波位置对气流流动的影响
斜激波的有利位置: 交于唇口
➢ 正激波位置对气流流动的影响
正激波的有利位置: 进口端面
一道斜激波正激波 二道斜激波正激波
楔板角1=2044 正激波 楔板角1=1036 楔板角2=1239 正激波
波后M数 0.577
总压恢复 0.72
总压恢复 0.72
1.16 0.868 1.617 1.12 0.8965
涡轮发动机结构之进气道—超音速进气道激波产生
超音速进气道激波系
二 激波系的产生
增加一个阻滞 面,激波系如
何变化?
• 锥体上增加一道阻滞面, 就会增加一道斜激波
三波系超音速进气道
小 结 超音速进气道激波系产生
超音速进气道的类型和结构
内压式
超音速进气道
外压式
混合式
超音速进气道—内压式
超音速进气道—外压式
超音速进气道—外压式
二维可调斜板式超音速进气道
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
F22尖脊式超音速进气道
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 对比观察:
中心锥
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
二
激波系的产生
二 激波系的产生
1. 中心锥体式超音速进气道激波系的产生
• 超音速气流遇到锥体顶 点,产生第一道斜激波
• 发动机进口一般要求是亚 音速气流,因而在进气道 唇口产生一道正激波,波 后气流变成亚音速
超音速进气道 激波系的产生
回顾:亚音速进气道在超音速飞行的问题
亚音速进气道超音速飞行产生脱体激波
回顾:亚音速进气道在超音速飞行的问题
推力
超音速飞机应 超音速进气道
目标
说明超音速进气道激波系产生
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
二
激波系的产生
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一来自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一 超音速进气道外形特点
发动机原理(航空)课件:第二章第二节 进气道
Ain 0.8080m 2
Acr 0.4780m 2 Aout 0.6m 2
Ma 2
Ma 1
Ma 0.55
1.6351
1
0.5847
2020年9月2q7(日) 0.5916
q() 1
q() 0.7967
19
四、超音速进气道
1、气动设计原理 例:
进口Ma
3.000 2.000 1.600 1.200
前方气流 速度Ma=2
X
Ma≥1
2020年9月27日
15
四、超音速进气道
1、气动设计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机,作战飞行Ma=2,风扇 进口Ma需求:0.55,进口直径面积A=0.6m2
前方气流 速度Ma=2
2020年9月27日
Ma=0.55
16
四、超音速进气道
1、气动设计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机,作战飞行Ma=2,风扇 进口Ma需求:0.55,进口直径面积A=0.6m2
3
一、功能/设计要求
2、设计要求
– 损失小(内流、外阻) – 工作稳定性好 – 高流通能力 – 出口流场尽量均匀
• 温度畸变 • 压力畸变
2020年9月27日
4
一、功能/设计要求
3、位置(亚音速飞机)
2020年9月27日
5
一、功能/设计要求
3、位置(超音速飞机)
2020年9月27日
6
一、功能/设计要求
0.99 in 1.51
0.99 in 0.99
12
三、亚音速进气道
4、应用
– 亚音速飞机 – Ma数小于1.5的低超音速飞机
2020年9月27日
13
三、亚音速进气道
第7次课 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
Ma来流 =2.0 Ma需求=0.55
1
5.4 超音速进气道
激波:超声速气流中的强压缩波。 经过激波,气体的压强、密度、温 度都会突然升高,流速则突然下降。 激波按形状来分有正激波、斜激波。 正激波:波阵面与来流垂直。超音 速气流经正激波后,速度突跃式地 变为亚音速,经过激波的流速指向 不变。弓形激波的中间一段可近似 为正激波。
14
5.4 超音速进气道
(一)外冲压式超音速进气道
因此,在实践中一般是根据设计飞行M数的大小,按照 尽量减小内部损失和外部阻力的原则来适当选择激波系。飞 行M数在1.5—2的范围内,采用双激波系。如:歼6—Ⅲ型 飞机(设计M数为1.6)的进气道就是双激波系的。当飞行M数 大于2以后,则采用三激波系的或四激波系的比较有利。如 歼7飞机(设计M数为2.05)和歼8飞机(设计M数为2.2)的进气 道均采用三激波系。
图5—13
13
5.4 超音速进气道
(一)外冲压式超音速进气道
在一般情况下,增加波系中斜激波的数目,是可以减小 压力损失的。但增加斜激波的数目,会使气流的总转折角增 大,为使气流顺利地流入进气道,进气道外壳的内壁必须与 波系后的气流方向平行。因此,激波数目增多,进气道外壳 的扩散程度也要增大。这就迫使流过进气道周围的超音速气 流转折角增大,产生强的斜激波,造成较大的外部激波阻力。
利用斜激波,减小气流沿激波 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从而降低了 激波强度。
7
第五章 进气道
5.4 超音速进气道
按激波系所处的位置不同,超音速进气道可分为三种: 内冲压式:激波系全部在进气道内的超音速进气道;(a) 外冲压式:激波系全部在进气道唇口外的超音速进气道;(b) 混合式 : 激波系既在唇口外又在唇口内的超音速进气道。(c)
初三物理超声速燃烧原理分析
初三物理超声速燃烧原理分析超声速燃烧原理分析超声速技术是目前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在物理学中,超声速是指物体或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
超声速燃烧是一种利用超声速技术来促进燃烧过程的方法。
本文将分析超声速燃烧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超声速原理超声速是指物体内部或流体中传播的机械振动频率高于20kHz,即超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是由机械振动产生的,其波长短,能量集中,对物体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超声波在物体内部传播时,会产生强烈的压力变化和振动,这种振动能够使物体中的分子和原子产生相互碰撞和摩擦,从而引发能量释放和燃烧过程。
二、超声速燃烧原理超声速燃烧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振动作用、气体流动和燃料混合。
首先,超声波的振动作用直接影响燃烧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
超声波的振动能够增加分子和原子的平均动能,使其更容易达到活化能,从而加速燃烧反应的发生。
其次,超声波的振动作用会导致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气体分子的能量传递。
这种碰撞和能量传递会形成气体的密度和温度梯度,进一步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
超声波的振动也可以改变气体流动的方式和速度,使燃料与空气更加均匀地混合,增加燃烧的效率。
最后,超声速燃烧可以提高燃烧物质的传质速率。
超声波的振动作用能够打破物体表面的界面层,从而加快传质速率。
这对于液体燃料的燃烧特别有效,可以显著提高燃烧的速度和效率。
三、超声速燃烧的应用1. 能源领域超声速燃烧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能量的浪费。
这对于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超声速燃烧还可以增强燃料的动力性能,提高汽车、航空器和船舶的加速性能和速度。
2. 环境保护超声速燃烧技术还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超声波的振动作用可以使燃烧反应更加充分,减少未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的生成。
这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7次课 进气道(2)
• 结尾正激波位于喉道
超临界状态
• Ma增加或背压下降所致 • 正激波强度增加,总压损失增大 • 产生高频振动-痒振
亚临界状态
• • • • Ma下降或背压上升所致 结尾正激波被推出口外 外流阻力增大 产生低频振动-喘振
(四)超音速进气道的调节
斜激波原理
超声速气流流过正激波后,必 然变为亚声速气流。 气流流过正激波比流过任何斜 激波的压力损失都大,所以利用斜 激波代替正激波就能减小压力损失。
利用斜激波,减小气流沿激波
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从而降低了 激波强度。
第五章 进气道
5.4 超音速进气道
按激波系所处的位置不同,超音速进气道可分为三种:
5.4 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
Ma来流 =2.0
Ma需求=0.55
5.4 超音速进气道
激波:超声速气流中的强压缩波。
经过激波,气体的压强、密度、温
度都会突然升高,流速则突然下降。 激波按形状来分有正激波、斜激波。 正激波:波阵面与来流垂直。超音 速气流经正激波后,速度突跃式地
变为亚音速,经过激波的流速指向
高Ma,进气锥向前移动 低Ma,进气锥向后移动
(五)进气道总结
1)亚音速进气道: 结构简单,重量轻 在Ma=0.6-1.2之间,总压恢复系数可达0.97-0.98 在Ma=1.5左右,总压恢复系数约为0.93 采用可调的复杂超音速进气道增重约200公斤。 一些低超音速飞机也采用亚音速进气道 2)超音速进气道: 用调节锥或者调节板产生斜激波 将高超声速气体减速至低超声速 再用一道弱正激波将气流减速至亚音速 超音速进气道扩压段与亚音速进气道没有区别
进气道ppt课件
粘性摩擦损失
由于进气道内壁面与气流之间的摩擦力所引起的 内壁面应做得尽可能的光滑, 以减小摩擦损失
气流分离损失
由气流附面层离体而产生的, 当通道内扩张度过大时就容易产生 因而它取决于通道内气流的压力梯度和通道的扩张角
7
气流流过进气道外壁面时, 也存在粘性摩擦损失和 分离损失
第二章 进气道
❖ 定义
狭义:飞机或发动机短舱进口到压气机进口的一段 管道(对于涡喷发动机)
短舱进口到风扇进口(对于涡扇发动机)
广义:指进气系统,除了上述管道之外,还包括防 喘装置、附面层吸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防止外 来物进入的防护装置等
本课程中所指的一般为进气系统
1
进气道
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试车
❖ 进气道内参数变化规律
扩张段
速度V下降,压力P和温度T升高,也 就是空气受到压缩。由于空气本身速 度降低而受到的压缩叫做冲压压缩。
收敛断
气流速度稍有上升, 压力和温度稍有 下降, 这样可以使气流比较均匀地流 入压气机保证压气机的正常工作。
❖ 进气道内进行的能量交换
动能转变为压力位能和热能
p 1
—进气道出口气流总压的平均值
9
冲压比πi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远前方气流静压的比值
表达式
* i
p1* p0
冲压比越大, 表示空气在压气机前的冲压压缩程度越大
根据气体动力学总、静压以及马赫数与因速之间关系
i
i
1
1 2
Ma 1
i 1
1 2
V2
RT0
1
影响参数
流动损失、飞行速度和大气温度
气流参数沿流程的变化
5
❖性能参数
战机的鼻孔:说说超音速飞机进气道设计
战机的鼻孔:说说超音速飞机进气道设计超音速进气道在结构上更复杂,它通过多个较弱的斜激波实现超音速气流的减速。
超音速进气道分为外压式、内压式和混合式三种。
外压式进气道:在进口前装有中心锥或斜板,以形成斜激波减速,降低进口正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进气减速的效率。
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全部在进气口外完成,进气口内通道基本上是亚音速扩散段。
内压式进气道:为收缩扩散形管道,超音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全在进口以内实现。
设计状态下,气流在收缩段内不断减速到喉部恰为音速,在扩散段内继续减到低亚音速。
内压式进气道效率高、阻力小,但非设计状态性能不好,起动困难,在飞机上未见采用。
混合式进气道:是内外压式的折衷。
对于超音速飞机而言,本身其飞行马赫数变化范围较宽,对于进气道就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的减速增压;而且,由于超音速飞行,进口前气流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而引入适当的流量,容易发生溢流。
所以随着速度提高,飞机进气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朝着更加复杂化发展,这也是性能和速度提高后确保发动机工作稳定的先决条件。
飞机进气口大小是不变的,而高速和低速飞行时发动机对空气量的需求却不样,尤其超音速飞行时,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超过了发动机的实际需求,如果不将其排除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所以,超音速进气道都设有旁路系统,空气超过发动机需求时,则开启旁路系统,将多余的空气排放出去。
圆形或半圆形的进气道有个中心锥,它一是用来调节进气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激波的位置,超音速进气道与亚音速进气道在外形上的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中心锥和压缩斜板,中心锥可以看到,而压缩板有的在进气道内部。
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三维轴对称进气道这种进气道通常指的是圆形、半圆形、四分之一圆形进气道,它与亚音速类似,但是它有个中心锥面的预压缩面,中心锥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进气量要求,提高进气效率,使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满足飞机的飞行需要。
进气道工作原理
第4章进气道工作原理进气道的功用是以较小的流过损失,把外界足够量的空气顺利地导入压缩器。
本章首先说明空气流过进气道时的动力压缩过程;然后,研究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的工作原理。
一、空气流经进气道时的动力压缩器过程(一)什么是动力压缩在飞行中,发动机前方的空气经进气道流过压缩器(见图2—1)。
其气道前方未受扰动气流的速度(即图上0—0截面处的气流速度),与飞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空气流出进气道的速度(c1)就是压缩器的进口气流速度。
在飞行速度大于压缩器进口气流速度的情况下,空气流过进气道,流速减小,压力和温度升高,空气受到了压缩。
空气由于本身速度降低而受到的压缩,叫做动力压缩。
在飞行速度小于压缩器进口气流速度的情况下,空气流过进气道时,流速增大,压力和温度降低,这时没有动力压缩。
目前,飞机平飞时的速度,一般都大于压缩器进口气流速度。
因此,在飞行中空气流过进气道时,一般都受到动力压缩。
(二)动力压缩器过程中的流动损失空气流经进气道时的流动损失,包括摩擦损失、分离损失和激波损失等三种。
1.摩擦损失进气道内的摩擦损失是由于空气具有粘性,在管壁表面形成了附面层而产生的。
摩擦损失的大小,除了取决于气流速度以外,还直接与进气道管壁的光滑程度有关。
因此,机务人员应当重视进气道的维护工作,注意防止划伤进气道的表面,并且保持进气道的清洁,以免增大摩擦损失,使发动机推力减小。
2.分离损失分离损失主要是由于气流在进气道进口的流动方向与进气道前缘内壁的方向不一致而产生的。
当进口的气流方向与进气道前缘内壁的方向不一致时,由于气流转弯时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见图2—2),进气道前缘内壁附近的空气压力降低,在前缘内壁附近会出现与气流流动方向相反的压力差,发生分离现象,而造成气流分离损失。
为了减小气流分离损失,进气产生严重的分离现象。
3.激波损失超音速飞行时,空气以超音速流向进气道。
要把超音速气流变成亚音速气流,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激波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对F-22这类的“◇”形进 气道,它的上壁和内壁各产生一 道斜激波并平滑过渡,最终只会 在外下侧产生溢流,使得产生溢 流的地方从一条线减少成一个点, 这样压力损失就更小。
F-22的Caret进气道跟它的机身 高度融合,使得弹仓的空间能做到最 大化。
Caret进气道结构简单,可以很容易 的跟飞机的边线条融为一体,隐身性 也很好。
Bump进气道
• 早期的X-35进气道外唇是个非常复杂的 四边形唇口,这是为了最大化配合激波 的形状。
Bump进气道
• 但飞机还要有机动性,需要做仰角,侧 滑等动作,需要综合考虑,所以生产型F -35外唇口变成了三唇口
Bump进气道
• F35上的鼓包没有小孔,为了隐身。
Bump进气道
Bump进气道
台风战斗机的斜 板上开了很多小 孔,这些小孔是 用来吸附斜板自 身产生的附面层 的。
F-22斜切口进气道 的奥妙之处
F-22斜切口进气道
斜切口进气道也称为后掠双 斜面进气道(CARET进气道)。
对于一个矩形进 气道,在水平方 向和垂直方向各 斜切一次,就形 成了后掠双斜面 进气道。
由于发动机进口的气流必须是亚 声速气流。
在飞行M数小于1.5的超音速 飞机上,气流通过正激波减速时 的压力损失不大。
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大, 直接采用正激波减速的气动损失 增大,尤其是马赫数较高时,损 失更大。
当飞行M数大于1.5以后, 采用正激波减速的亚声速进气 道是不行的。
该怎么办呢? 如何减小损失呢?
由于斜激波也可以使 气流减速,而且损失较小。
斜激波与正激波会在进气道的外 下侧相交,相交处会产生滑流层。
为避免滑流层进入进气道,通 常都会精心设计使得正激波面裸露 在进气道外一点点,好让滑流层沿 着相交的外下侧流走。
这是F-22进气道的温度场云图。
可以看到,进气道内温度很 高,是因为经过两道激波减速增 压后,压力增大,导致温度上升。
对F-15这类的 方“口”形 进气道,激波从上壁面产生并会 在整个下壁面前方产生溢流。
CARET进气道如何实现将超声速 气流减速为亚声速气流呢?
CARET进气道上 壁和内壁都后掠, 它们各自产生一 道斜激波,两道 激波会融合成一 道斜激波。
由于进气道内反压的作用,在进 气道的唇口出会产生一道正激波。
气流经过正激波后,就会变成亚 声速气流。
因此,CARET进气道一般可以认 为由两道激波系组成:前面的斜激波 和唇口的正激波。
超声速进气道的工作原理
飞机在超声速飞行时, 流入进气道的气流速度也 是超声速。
但是发动机压气机进 口的气流速度,必须是亚 声速的。
因为,如果进入压气机 的气流是超声速的,在压气 机中将产生巨大的流动损失。
所以进气道进口的超 声速气流必须减速为亚声 速气流,提供给发动机。
超声速气流如何减速 为亚声速气流呢?
Bump进气道
• 早期的X-35进气道外唇是个非常复杂的四 边形唇口,这是为了最大化配合激波的形 状。
Bump进气道
• 但飞机还要有机动性,需要做仰角,侧滑 等动作,需要综合考虑,所以生产型F-35 外唇口变成了三唇口
Bump进气道
• F35上的鼓包没有小孔,为了隐身。
Bump进气道
Bump进气道
• 枭龙,鼓包的表面有不 少的小孔,用来吸附附 面层。
超声速进气道的 附面层隔道
超声速进气道为什么 都有附面层隔道呢?
附面层
由于空气具有黏性,在与飞机表 面接触的时候,会产生附面层。
附面层进入发动机后会影响发 动机的工作,还会引起发动机的 不稳定,所以一般进气道都是避 免吸入附面层的。
超声速飞行时,附面层进入发 动机还可能引起发动机的喘振。 因此必须阻止附面层进入发动机。
能不能先让气流通过斜 激波减速,等速度降下来之 后,再通过正激波减速为亚 声速气流。
当然是可以的! 实际的进气道也是这么做 的。
超音速进气道就是先通 过多个较弱的斜激波先把气流 的速度降下来。
最后,再通过一道正激 波把气流的速度降为亚声速。
这就是超声速进气道的 工作原理:斜激波+正激波实 现超声速气流的减速。
因此,为了避免让附面层进入 发动机,附面层隔道就应运而生。
幻影2000战斗机,进气口前面有 隔板,用来把附面层分离掉,然后让 边界层气流从上下两个方向流出。
F-22战斗机的附面层隔道
F-16战斗机的附面层隔道
台风战斗 机的附面 层隔道
F-15战斗机的附面层隔道
台风战斗机的附 面层隔道。
根据气体动力学的知 识,我们知道,通过激波 可以使气体减速增压。
通过正激波可以使超 声速减速为亚声速。
通过斜激波,气体可 以减速,但还是超声速。
超声速
正激波
亚声速
目前在飞行M数小于1.5的超 音速飞机上,几乎都是采用通过 一道正激波减速的亚音速进气道。
比如F-16的进气道。采用的 就是亚声速进气道。
Bump进气道
Bump进气道
• 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取消了附 面层隔道、泄放系统和旁路系统,使得 飞机在性能、机动性、隐身、结构和重 量等方面趋于完美。
Bump进气道设计原理
• 根据锥型流理论,采用乘波原理生成, 将一个圆锥体转化为一个等效的压缩曲 面,其产生的流场仍然为锥型流,锥型 激波附着在压缩曲面的边缘。
• 枭龙,鼓包的表面有 不少的小孔,用来吸 附附面层。
鼓包式进气道
F-35为什么要采用鼓包式进 气道呢?
鼓包式进 气道的最 Βιβλιοθήκη 特点就 是在进气 道进口鼓 起的“大
包”
F-35采用鼓包式进气道后, 可以省去常规进气道的附面层隔 道等设备。
F-22战斗机的 附面层隔道
F-16战斗 机的附面 层隔道
台风战斗 机的附面 层隔道
F-15战斗 机的附面 层隔道
由于鼓包式进气道去掉附面 层隔道,可以使F-35战斗机减重上 百公斤。
Bump进气道
Bump进气道
• 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取消了附面 层隔道、泄放系统和旁路系统,使得飞机 在性能、机动性、隐身、结构和重量等方 面趋于完美。
Bump进气道设计原理
• 根据锥型流理论,采用乘波原理生成,将 一个圆锥体转化为一个等效的压缩曲面, 其产生的流场仍然为锥型流,锥型激波附 着在压缩曲面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