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官营手工业(1)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实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产量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概况①冶金业②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至唐朝: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 的瓷都。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_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A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开沟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B项曲辕犁发明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隋唐水利灌溉工具筒车,故C项错误;D项是东汉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D项错误。
2.(2018·盐城月考)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
”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A.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B.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C.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D.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工具是曲辕犁,此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深浅,故选B项;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隋唐时期,出现在江东地区,故A、C两项错误;D项描述的是耧车。
3.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材料中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
4.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谕,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故A项正确。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检测: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后达标检测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4·山东德州模拟)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2014·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3.(2014·开封模拟)《周礼·秋官司寇·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4.(2014·江苏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5.(2014·四川成都模拟)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6.(2014·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④农本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7.(2014·江苏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8.(2014·周口模拟)《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高考历史选修精选测试题集含答案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检测(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 )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 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 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解析:选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只能说和其他人一起承担赋役,故B项错误;“士”是指读书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做官)的人,故C 项错误;“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说明没有免税权,故D项错误。
3.《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意在说明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人民版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商朝甲骨文中常有大雨、毛毛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 至 ) 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够降雨”。
这反应出在商朝()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录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拥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分析:选 C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期间才出现完好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录的是关于雨水的状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 B 项错误;题干环绕雨而睁开,且雨与农业亲密相连,联合所学商周期间农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正确;题干未说起神权问题,故 D 项错误。
2.(2019 ·石家庄模拟) 如图是依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期间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利矛盾B.克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行D.促使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分析:选 D 战国期间因为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其实不尖利,故 A 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益于农业的发展,从而推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资料仅波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 C 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精益求精,有益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 ( 粮食 ) 与支出状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应出西汉 ()家庭人口项目数目 ( 单位:钱 )收入粮食8 5005赋役 2 989人支出平时开销7 950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联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拥有限制性分析:选 D资猜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有关说起,故 A 项错误;资猜中既未体现“耕”也未表现“织”,更没有波及两者的联合,故B项错误;资猜中的生活支出不过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其实不可以直接推测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依据材猜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 粮食 ) 与支出状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进出状况是寅吃卯粮的,反应了小农经济的柔弱性和落伍性,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普遍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特别是在东汉时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百校联盟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3.(2019·合肥模拟)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题干中提及了粟、麦、豆、水稻、棉花等几种农作物,“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只是述及了水稻、粟,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是由北而南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D4.(2019·合肥模拟)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据材料“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开始征收茶税”可知茶叶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产量多”而非农民主要财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商品化,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故D 项错误。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临汾高三训练)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唯一佐证,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石犁”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
”这反映出周宣王时()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C[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故B项错误;由于宣王忙于连年战事,无睱顾及农事,面对“公田”大量私有社会现象,拒绝了虢文公谏言,不再举行传统“籍礼”仪式,这表明宣王已经认可了公田私有化,也表明了长期推行井田制已遭到严重破坏,无法再进行修复,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周分封制,故D 项错误。
]3.(2017·珠海高三质检)《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情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历史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农业管理经验材料提供证据不足,故D项错误。
答案:C2.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材料表明()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解析: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虽然发生自然灾害,但民间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没有影响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民间崇拜与市民生活习俗无关,故C项错误;民间崇拜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B[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C[通过表格内容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铁器的分布和存在并不能证明A、B、D三项。
] 3.(2018·湛江模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C[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政府重视耕战,故A项错误;由于分裂,北魏贾思勰不能对南方农业有深入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的交流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四川成都摸底)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根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C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1.(xx·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安徽省两汉至唐水利兴修的情况,没有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安徽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也不能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也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材料中隋朝时期兴修水利的次数虽然较少,但是,相对于其存在的时间而言,平均到每一年,水利兴修次数仍然高于前朝,因此,B项是正确的。
2.(xx·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选C 从材料看,樊氏庄园面积大,经营范围比较广,庄园内生活用品“闭门成市”,基本能够满足自用,故A、B、D三项说法正确。
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能体现自给自足,故C项说法错误。
3.(xx·海南高考)如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 解答此题注意读图分析,从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的情景分析,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故选B。
4.(xx·天津高考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选B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
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后达标检测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8·山东德州模拟)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2018·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3.(2018·开封模拟)《周礼·秋官司寇·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4.(2018·江苏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5.(2018·四川成都模拟)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6.(2018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④农本思想A.②③④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7.(2018·江苏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8.(2018·周口模拟)《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高频考点解读】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热点题型】题型一古代发达的农业例1、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提分秘籍】1.全面认识封建小农经济(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的脆弱性。
(2)导致小农经济脆弱的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影响: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馀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1.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耕技术。
材料中反映了王景到庐江之后,教民犁耕,提高了农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变得富足,所以选B项。
2.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2.B [解析] 本题考查犁耕的发展。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B4.《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用于制造武器,铁器用于制造农具。
故选B 项。
5.北魏《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C.隋朝大运河 D.漕渠5.B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B4.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答案】D5.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C6.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答案】A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朝代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官窑47 58 34 6官搭民烧(窑) — 2 69 41民窑 2 20 285 356A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指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13·德州调研)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 A.商周B.春秋战国C.汉代D.隋唐3.《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4.“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状态是(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天子之六工”说明是专门为天子服务的部门,这属于官营手工业。
答案:C5.(2013·济南检测)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B.春秋战国、唐朝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答案:(1)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小题狂做专练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Word版含解析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12.(2018北京朝阳区模考)明代后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迅速在全国各地扩展,就如图所 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 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 口持续增长 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 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 13.(2018吉林师大附中模考)宋朝梅尧臣有一首《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 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文中所描绘的灌溉工具考)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
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 粮食
入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赋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 406
币)
支役 出
兵役和徭役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4.(2019衡水金卷)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 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 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 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5.(2018合肥在线质检)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 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6.(2018衡水中学模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 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专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能够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有C.耕作方式持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图表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准确;农业管理经验丰富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答案】B3.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准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4.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实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解析】均田制实施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其最终失败说明封建国家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项。
A、B两项既没有准确把握材料意思,也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概念不够理解;D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C5.这是一段学生编写的剧本:阿牛是一个北宋的杭州农民,一向日作夜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8.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朝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10.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11.(2016·安徽摸底)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①夏朝的瓷器②商朝的青铜农具③唐朝的秘色瓷④北朝的青花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2016·洛阳期中)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6·南京测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8分)21教育网(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8分)14.(2016·全国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花种植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
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
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
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
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0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答案1~5.DBBDD6~10.AAABB11~12.DD13.(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14.(1)特点: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
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
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解析1.解析:材料没有提及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解析:根据题干中“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
3.解析:材料中引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
4.解析: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而铁器牛耕的出现则是私田大量开垦的原因,亦是其根源。
5.解析: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
6.解析:材料中图示显示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正确;中国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军事重心和版图的信息。
7.解析:由材料“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A项正确;原始瓷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清朝时制瓷业开始兴起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员参与瓷器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未能表明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故D项错误。
8.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是在王朝更迭时期,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A项正确。
9.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依附于农业的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其经营的规模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