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名词解释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 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 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 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 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 坏死:活体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 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 凋亡(apoptosia):活体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17. 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18. 修复(repair):当组织细胞出现“损耗”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19. 再生(regeneration):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20. 不稳定细胞:细胞总在不断地增值,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21. 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22. 包裹: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即在失活组织或异物不能完全被机化时,在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将其与正常组织隔离开。

23.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的幼稚的纤维结締组织,肉眼呈鲜红色似嫩肉状。

24. 瘢痕组织(scar tissue):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为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25.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

26.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无感染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27. 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8. 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又称静脉性充血。

30.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析出、粘集或凝固形29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为血栓。

31. 栓塞 (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这种异常物质叫栓塞。

32. 梗死 (Infarction):因动脉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33.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出现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将其分解,在胞浆形成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4. 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肺淤血时,小叶中间部高度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肉眼观,淤血,脂肪变性相间存在,使肝细胞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似摈榔样的条纹,称摈榔肝。

35. 红色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易脱落,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为阻塞性血栓。

36. 白色血栓:多发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以及动脉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有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

37. 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紧贴附于血管壁,肉眼上为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

38. 再通(recanalization):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血栓出现裂隙,新生的皮细胞长入被覆于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在被阻塞的血管重建血管,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39. 静脉石(phlebolith):在静脉,有大量钙盐沉着血栓,又称钙化。

40. 减压病(沉箱病):在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时,原溶解血液的气体(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气体易再溶于体液,但氮气泡溶解缓慢,在血液和组织间隙持续存在,在血管形成气体栓塞,阻塞血管。

41.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ract):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和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心、肾、脾等),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

42. 出血性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主要见于双重血液供应, 组织疏松并血管侧支丰富的器官(如肺和肠),往往在於血的基础上发生。又称红色梗死。

43.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预防为目的的局部血管反映为中心环节和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4. 变质(alteration):炎症时局部组织的实质、间质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同时伴有代改变。

45.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黏膜表面的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46. 菌血症(bacteriemia):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从血流中可查到细菌,但无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

47. 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48. 败血症(septicemia):侵入血液中的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49. 脓毒败血症(pyemia):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称为脓毒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0. 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疏松结缔组织中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溶血性链球菌为其主要致病菌。

51. 脓肿(abscess):器官或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称脓肿,其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52. 肉芽肿(granuloma):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53. 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一种炎症。

54.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肿块,常有蒂。

55.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于粘膜者(如白喉、细菌性痢疾),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粘膜表面可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故又称“假膜性炎”。

56. 绒毛心:在心外膜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则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