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PPT优秀课件

《登岳阳楼》PPT优秀课件
他的痛苦和幸福植 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肆 拓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 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 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 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壹 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49-58岁)
要赏析。(或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好在哪里?)(炼句题) 答题要点: 描绘出怎样的画面(翻译或者意译诗句内容)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①坼”, 裂开。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②“浮”,漂浮,动态感,化静为动。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
③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 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 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叁 缘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用课件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用课件

03
《登岳阳楼》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身 世飘零的感慨。
具体分析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泰的期盼和对人民疾苦 的同情。同时,诗中流露出的身世之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 。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 情怀,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杜甫的诗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归纳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
01
02
讲授新课
介绍《登岳阳楼》的背景、作者和诗 意,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意境创造
该诗所创造的意境深远而 独特,为中国文学的意境 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 探索方向。
语言运用
该诗的语言运用精炼、含 蓄而富有张力,为中国文 学的语言运用提供了新的 典范和标准。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
尽管《登岳阳楼》是一首中国古 典诗歌,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具有了跨文
化传播的价值。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 用课件
• 杜甫简介 •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 《登岳阳楼》的影响与评价 •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
目录
01
杜甫简介
杜甫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是 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慧好学,七岁能 作诗文。
世界文学宝库
该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 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内涵

登岳阳楼获奖ppt课件

登岳阳楼获奖ppt课件

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
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30
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 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此诗,写于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 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 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 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 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 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 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 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 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4
无限风光一望中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5
《望岳》(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山临绝顶我为峰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 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 上——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22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 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 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3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杜甫的诗歌的尾联借鲲鹏的典故抒发了即使
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
退的豪迈之情;(2分)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乾坤”、“水天 一色”等,这些词语既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 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杜甫的《登岳阳楼》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 贵的遗产。
《登岳阳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登岳阳楼》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现代社会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 同富裕。
壮志未酬
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歌的艺术手法
雄浑豪放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雄浑豪 放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 丽景色,展现出恢弘的气势和壮阔的 意境。
对比反衬
诗人通过对比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与自 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反衬出自己壮 志未酬的感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03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动乱历时八年,对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社 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国家财政严重亏损。
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标志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割据势力逐 渐抬头。
杜甫的流离生活
创作出《登岳阳楼》这首诗。
诗人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感慨万千, 《登岳阳楼》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
写下了这首诗。
山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也展现了他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
怀。
04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
忧国忧民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达了对 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登岳阳楼优秀实用完整ppt课件

登岳阳楼优秀实用完整ppt课件

代表作是 、“三吏”,真“三实反别映”了唐朝
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
被称为“ ”,他与诗李史白齐名,并称
“ ”,被李人杜誉为“ ”。 诗圣
.
7
走进现代杜甫
请欣赏图片:《杜甫很忙》
.
8
.
9
.
10
.
11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
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
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
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杜 甫
.
1
.
2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
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 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 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 墨客登楼抒怀。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
寓无限情意。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
.
24
情。
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第五、六句先说个人境 况,后说国事艰难,使 人担忧,一转一合,显 而易见。
.
25
尾联-----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 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
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 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32
迁移拓展

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获奖课件

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获奖课件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 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 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流者、 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 问谁领略得来?
登 岳杜 阳甫 楼
2、颈联利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突出了岳阳楼旳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颔联旳两句诗中,诗眼分 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赏析。
“引”和“衔”。利用拟人旳手法,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旳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 把愁心带走旳情境;“衔”形象地写出 了山懂得人旳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 人共享欢乐旳情境。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旳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旳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旳损失。今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旳眷念, 有年老孤单旳悲哀,有对国家前途旳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旳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七八句抒感叹 → 广阔胸襟
开阔 ↓
狭窄 ↓
开阔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意境宽阔宏伟

洞庭湖旳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孤单凄苦漂泊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旳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旳意境。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ppt课件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ppt课件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ppt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 第四时期:49——死,(代宗)是杜甫漂泊西南时
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一年,他经常和
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家安危
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
条破船上,尸体漂泊四十三年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
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
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杜甫的情感 2、把握本诗抒情手法 3、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ppt课件
1
• 解题
• 1、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墙上,下瞰洞 庭,前望君山。一般认为建于唐。整体建筑没用一 颗铁钉,没用一道横梁。主楼三层,长方形,楼顶 似一顶将军的头盔。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 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门票80元
事,表达民意)
ppt课件
5
• 写作背景(课下注释)
• 此诗为诗人晚年(第四时期,漂泊江南时) 作品。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 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是 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 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上北
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 南漂泊。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ppt课件
17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PPT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PPT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群文阅读
试分析杜甫在这四首诗歌作品中都“望” 见了什么? 以及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望岳》《春望》《登高》《登岳阳楼》
诗歌 写作 名 时间
写作 地点
《望岳》
公元 736 年
漫游齐、赵 途中所作
《春望》
公元 757 年
《登高》
公元 767 年
长安 四川夔州
景物
感情
高大巍峨泰山
热爱祖国山河, 不惧困难、兼济
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 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间)—博大胸襟—景 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 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 情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浑然一体,意旨深远。通篇 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诗人从 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其 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荡荡,与洞庭水势融合无 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诵读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应试落第,一直 困居长安,期间 写了《兵车行》 等针砭时政、讽 刺权贵的诗篇。
走近作者
陷贼、为官 45-48岁
被安史叛军俘获,潜 逃后做了左拾遗等官, 因忠言直谏被贬。期 间创作了“三吏”、 “三别”。
西南漂泊 48-58岁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翻译
诗意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 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唯有孤舟 一叶飘零无定。
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靠着窗户遥
翻译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字词解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 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 ③坼(chè):分裂。 ④乾坤:指日月。 ⑤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⑦戎马:指战争。 ⑧关山北:北方边境。 ⑨凭轩:靠着窗户。 ⑩涕:眼泪。 ⑪泗:鼻涕。
赏析
叙事 描写 抒情 总结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 质方面的任何帮助。
《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资料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 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 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 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 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感慨万千,于 是写下《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获奖优秀课件

登岳阳楼 获奖优秀课件
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 析方法。
•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浩然 胸襟和博大痛苦。
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 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真实反映了唐 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 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 李杜 ”,被人誉为“诗圣 ”。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4.最后两联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 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4.思考:身处困境的杜甫依旧忧国 忧民、心怀天下,诗人这种胸怀给 你什么启示?
5.总结:尝试从意境和情感两个角度 总结全诗。
• 意境:气势磅礴,宏伟壮阔 •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伤时忧世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 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 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2.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手法:对比 • 情感:①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现宿愿的愉快。
② “今”“昔”的对比,既是杜甫自 身的对比,也是唐王朝的对比,此时的杜甫不 再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他 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恶疾缠身的孤独老者; 唐朝也不再是“粟米流脂”的开元盛世,而是 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的衰败之象。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同: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 楼之感,都写出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
异:①意境不同,情感各异。可从诗尾看出,杜诗是 “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李诗 “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
②艺术风格上:《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 又多变化,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以融情 于景和夸张等手法,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笔法洒脱, 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正是这种孤舟老病而不忘社稷民 生的大爱深情与宏规远略,赋予此诗 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力量。 这样的千古绝唱,必将光景长新,与 大地山河同其永久。
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
经久难复而流;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留下 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5.下面是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颔联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上句写大雁有 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B.李诗尾联想象楼高风急,凉风四起,虚写诗人醉后的感受,着笔仍然在写 楼高。 C.杜诗首联以“昔”字起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之 愿望。既有初登之喜悦,又有今非昔比、世事沧桑的伤感,百感交集、思绪万 千。 D.杜诗颔联的妙处在“坼”“浮”两字,一“坼”一“浮”,以动写静,把 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16.有人说,李杜两位诗人不露斧凿之痕写尽了岳阳楼的宏伟壮丽、洞庭湖的 浩荡开阔,可谓自然生成。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情 感的异同。

九年级语文上册6登岳阳楼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6登岳阳楼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 老杜品格,穷而 愈坚,悲而能壮,在 自怨身世之中,仍保 持傲岸气魄与阔大胸 襟。
• 以阔壮之景寓悲
23/39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24/39
旅夜书怀
• 旅途中 夜里写下抒 发自己情感 诗。
25/39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
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
怀也。”
31/39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 • 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 辽阔“天地”,映衬
一微小“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身 世可悲与可叹。
32/39
• 前半极力渲 染描绘旅夜江上 壮伟之景,后半 尽意宣泄孤舟漂 浮悲怀
9/3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浮”:动态感,在诗人笔下,洞庭几乎 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而且主宰着它们沉 浮,日月星辰都伴随湖水波动而漂荡起 落 —— 一派壮阔图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 ——曹操《观沧海》
10/3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
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
交集呢?
7/3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气压百代, 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 刘须溪
• “已尽大观, 以后诗人,何处措手。” ——明 王嗣奭
8/3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坼”: 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江南大地訇然 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 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磅 礴气势!

登岳阳楼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登岳阳楼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页
课堂训练,巩固知识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问:诗中前两联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描写表示了 作者怎样感情?
第7页
❖ 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水盛涨起来,与湖 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 一色,浑然成为一体,漂亮极了。在这浩翰 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 座落在湖滨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把洞庭湖 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衬托出诗人 主动进取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 愿为国效力,做一番事业。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第1页
梳理体系,整体把握
概念解读: “置身诗境,缘景明 情”
❖ 1、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 者所描绘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脑 海中,得到审美享受。
❖ 2、缘景明情:依据作品中意象本身特 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关系,采 取对应观赏方法,体会独特意境。
第4页
探究一·自主探究·置身诗境——赏景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语言把写景联场 景描绘出来。 (诵读感知情境)
岳阳楼 洞庭湖
宏伟壮阔
第5页
探究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探情
2、将颔联景物与其它各联结合起来 (可重点选择一联),探究诗人情 感及景物与情感之间联络。(诵读体 味情感)
❖颔联与首联: ❖颔联与颈联: ❖颔联与尾联:
第2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总结: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诗眼 ❖3、想象与联想描述画面 ❖4、把握情景关系,体会独特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限风光一望中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望岳》(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临绝顶我为峰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 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 上——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 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 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 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 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1)李白《登岳阳楼》中句“雁引愁心去”在北 宋《文苑英华》中作“雁别愁心去”,你认为, 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 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 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 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 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1、方诗的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2、两首诗都是借江上停泊所见之景抒发情感,但情感却不尽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5分)
泊歙浦
【南宋】方岳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祁门(今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属安徽)人。绍定五年(公元1232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年)进士,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 因与贾似道有旧嫌而取消任命。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方诗的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诗的颈联采用视听、动静结合的方式同时运用拟人 的修辞写景。(1分)“霜”“月”渚”等意象是从视觉 的角度写景,“江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视听结合; (1分)同时霜、月、渚是静景,江声是动景,全联动静 结合;(1分)同时“倚”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一个广 阔凄清的背景,(1分)全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动静 结合的画面,使环境显得更加冷瑟凄清。(2分)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 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登岳阳楼 杜甫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到达岳 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 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 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 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 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 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 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 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 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
杜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开阔宏大,五、 六两句叙述自己身世又写得那么凄凉落寞,七、 八两句写忧国忧民之情写得那么苍凉凄楚,整 个意境沉郁悲壮。(2分)
(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 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 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 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1)李白《登岳阳楼》中句“雁引愁心去”在北 宋《文苑英华》中作“雁别愁心去”,你认为, 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 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此诗,写于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 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 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 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 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 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 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 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 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缔是为描 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 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 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 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泊岳阳楼下
泊歙浦
杜甫
【南宋】方岳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图。
2、两首诗都是借江上停泊所见之景抒发情感,但情感却不尽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5分)
万方多难此登临
•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
重在表达家国破碎、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的悲情,或者怀古论今、舒展怀抱。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则 • 心胸开阔 • 明理致知 • 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登高》(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 之叹)
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 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 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
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 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 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杜甫《登楼》
登临诗主题:
• 1、无限风光一望中: • 2、喻理遣怀陶性情: • 3、山临绝顶我为峰: •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5、万方多难此登临:
注意:
这些情感在文中一般都 会交集出现,一篇文章只 单纯表达一种情感的情况 是很少见的,请具体文章 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 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 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 • 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 • 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 • ——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
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 国情的高尚品格。
杜甫的诗歌的尾联借鲲鹏的典故抒发了即使 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 退的豪迈之情;(2分)
方诗表达的是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 情;(2分)也寄寓了作者因得罪权贵,仕途不顺 的人生慨叹。(2分)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涌, 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 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 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 从此更南征。
我要像鲲鹏无可披靡的变化实现图
南的远大之志向。
泊岳阳楼下
泊歙浦
杜甫
【南宋】方岳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①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 (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 国破家衰时流亡之作。方岳,南宋诗人、词人。祁门(今属安徽) 人。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进士,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 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有旧嫌而取消任命。
• 林则徐幼年佳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
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情。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
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的情感 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强今 调昔 登心 楼情 喜对 悦照

首联表面上是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 与“今上”构成流水对。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 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飘荡,到了暮年才能实现 目睹名楼的愿望,表面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 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