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倍半萜类
萜类化学倍半萜
VS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 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研究表明,一些 倍半萜化合物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 种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
总结词
倍半萜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抑制微生物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研究表明, 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对耐药性细菌和真菌具有抗菌活性,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
抗氧化作用
总结词
倍半萜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和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氧化应激相关 的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03
倍半萜的合成方法
THANKS
用于相应药物的研发。
植物精油提取
01
02
03
精油制备
倍半萜是植物精油的主要 成分之一,通过提取植物 精油,可以得到大量的倍 半萜化合物。
香气改善
倍半萜化合物具有芳香气 味,可用于改善食品、日 用品等的香气。
植物保护
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具有杀 虫、杀菌作用,可以作为 植物保护剂使用。
食品添加剂
要点一
风味增强剂
生物合成法
植物细胞培养法
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来生产倍半萜 ,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控制性的优 点。
微生物发酵法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倍半萜,可 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和菌种来优 化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化学合成法
天然产物为原料
以天然产物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 反应来合成倍半萜,但这种方法成本 较高且产率较低。
第六章 倍半萜类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中各种化学组分,并推定其结构。
第一节 例1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云木香的倍半萜成分 云木香粗粉乙醚抽提,乙醚浸膏经初步硅胶层析,
各部位以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各成分经UV、IR、
MS、1H-NMR鉴定。
A. 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化合物1 180mg。
B. 其他部分得到化合物2-17.
第一节 例2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圆叶泽兰的抗肿瘤成分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列片段。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Spathulenol 的 立 体 结 构 主 要 通 过 NOE 相 关 谱 和 NOE差谱来解决。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 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大学《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课件
橄榄烷
马兜铃烷
桉叶烷
葎草烷 H hirsutane
榄烷 石竹烷
marasmane
aromadendrane
愈创木烷
缬草烷 H
H illudane
eremophilane H
H proto-illudane
没药烷
檀香烷
18
22 O O
26
30
34
19 23
27 31
35
20 24
28 32
21 25
19
8
56 O 49
11 7
13
12
O
O 1
10
2
9
8O
3
5 4
7 11
12
6
14 15
13
41
14
2
1 10
9
3
45
8
67
15 O
11 12
13
O 44
14
2
3
1 10
9
4
5
15
8 67
O
11
12
O 47
13
此外还有一系列倍半萜类化合物起源于胡萝卜烃,
由 胡 萝 卜 烃 经 氧 化 降 解 而 形 成 , 如 abscicic acid (50),strigol(51),xanthoxin(52)和(53)等。 另外从海洋生物中亦分得很多含C15的化合物,其中有 些属于倍半萜,有些可能由直链脂肪酸形成,它们中有 tocotrienol ( 54 ) , laurencin ( 55 ) , cismaneonene ( 56 ) , rhodophytin ( 57 ) , chondriol (58)等。
第六章萜类(Terpenoids)
第六章萜類(Terpenoids)萜類是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並且在高等植物中含量很高。
此外,真菌類產生許多萜類;海中生物是特殊萜類的廣大來源,並且萜類被發現為昆蟲費洛蒙且為昆蟲防禦所需。
萜類是屬於天然產物,且其結構可被切分成異戊二烯單位,因此這些化合物又被稱為異戊二烯。
除此之外,這類複合物也被收集稱作烯類;然而,-oid 的字尾是更邏輯性地被用在生物鹼、黃酮類,等等。
-ene作為這類不飽和碳氫化合物的字尾,異戊二烯單位是乙酸經馬華酸途徑而來,是一個具有支鏈、5個碳及2個不飽和雙鍵的結構。
在萜類的合成中,異戊二烯小單位經常頭尾相連,並且相連接的數個單位結合成一個特殊不飽和的碳氫烯類成為一個這類複合物的類別。
單萜類是由2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分子式為C10H16,倍半萜類是由3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分子式為C15H24,雙萜類是由4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分子式為C20H32,三萜類是由6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分子式為C30H48,四萜類及類胡蘿蔔素是由8個異戊二烯單位組成,分子式為C40H60,萜類由異戊二烯組成的觀念被稱做生物基因異戊二烯法則,見圖6-1。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命名法,可以將Terpenoids做出有系統的命名;然而,藉由這個命名法得到的名字很長,而且命名起來很麻煩。
因此一些名字比較瑣碎的Terpenoids仍然由一般的化合物來命名。
Terpenoids可以更進一步的分類為︰非環狀、單環、雙環、三環…等等,不只含有Isoprene聚合物還包涵了它的飽和或不飽和的異構物,與含氧衍生物(醇、醛、酮、酚、醚、酯)一樣。
除了Terpenoids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生物合成來源的自然產物都是由Isoprene 及Nonisoprenoid所構成,這些化合物被稱為meroterpenoids。
例如,在生物鹼(alkaloids)中,麥角生物鹼(ergot alkaloids)含有Isoprene,而金雞納鹼(quinine)含有monoterpenoid。
倍半萜二萜
第二节 结构分类
(三) 二萜(diterpene) 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分为无 环二萜, 环状二萜 (单环, 双环, 三环, 四环二萜)
1. 链状二萜
植物醇 (phytol) 为合成维生素E、K1的原料。
第二节 结构分类
2. 环状二萜
穿心蓮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 Nees.
乳腺癌和肺癌。 三环二萜
taxol
植物中含百万分之二
第二节 结构分类
2. 环状二萜 为紫杉醇的前体物,是 半合成 品的母体。含量 可达0.1%
巴卡停Ш
R=Ac R=H
去乙酰巴卡停Ш
第二节 结构分类
(四)二倍半萜(sesterterpenoids)
由5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类群。数量少,约有6种类型、30余种化合物
H3C O O O
H
CH3
H
青蒿素
O CH3 O
Artemisia annua L. 黄花蒿
第二节 结构分类
2. 环状倍半萜
H H3C O O O H O CH3 O CH3
H H3C OO O H O CH3 OH CH3
青蒿素 qinghaosu 在水中及油中均难溶解, 影响其治疗作用的发挥
双氢青蒿素 dihydroqinghaosu
第二节 结构分类
(一)单萜(monoterpenoids) 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含氧衍生物 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香气,其苷不具有挥发 性,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1.链状单萜:重要的是一些含氧衍生物, 如
萜醇、萜醛等
香叶醇
橙花醛
第二节 结构分类
第六章 倍半萜类ppt课件
α -金合欢烯 金合欢醇 β -金合欢烯 Fe arnesol α - f a r n e s e nβ e -farnesen
橙花醇 Nerolidol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 (LC-MS) 和液相核磁联用 (LC-NMR) 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 LC-MS 和 LC-NMR 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洋生物中就发现300多种。
倍半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碳环数分为无环、单
环、双环、三环、四环型倍半萜;按构成环的碳原子
数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也有按含氧官能 团分为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1)无环倍半萜
金合欢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等的挥发油中, β 构型体存在于藿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金 合欢醇在橙花油、香茅中含量较多,为重要的高级 香料原料。橙花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的主要 成分之一。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草药鹰爪Artemisia annua根中分离出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化合物,对鼠 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
棉酚为杜松烷型双分子衍生物,存在于棉籽中,为有毒 的黄色液体,具有杀精子作用,但副作用大,未用于临床。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幻灯片(2)
GGPP 二萜 C20
角鲨烯 C30
三萜 C30
焦磷酸香叶酯(GPP) 焦磷酸金合欢酯(FPP)
单萜 C10
倍半萜 C15
-3×CH3 甾体 C27
CH3
CH3
H 3C 4 O O
O
6
O 12
CH3
H 3C O O O
OH
H 3C
还原青蒿素
O
CH3
蒿甲醚 O C H3
CH3
H3C 4 O O
O
6 5
二、分离:结晶法,柱层析(硅胶, Al2O3), 可逆化学反应
溶剂萃取法
(1) 系统溶剂提取
材料
MeOH (EtOH)热提
醇浸膏
热水反复溶解
不溶物
水液
亲脂性杂质 (如叶绿素,树脂物)
Et2O萃取
Et2O萃取液
低极性(游离萜; 苷元, 部分单糖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液
EtOAc萃取
EtOAc液
中等极性(萜单糖苷, 双糖苷)
CH3 [H]
O 12 CH3
H3C
O
O
O
青蒿素
O
O
CH3
O
氢化青蒿素
CH3
OO
O
O O
CH3 O ONa
O 还原青蒿素
琥珀酸钠
CH3
O O
CH3
第三节 二萜(diterpenoids)及二倍半萜
一、概述 分布:陆生 海洋生物 与单、倍半萜共存,三萜(少)
二、生源及分类
1、生源
MVA NPP或GPP ×2
(三) 化学方法
1、 酸性成份
2、 碱性组份
第六章 萜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单萜化合物 第四节 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化合物 第五节 四萜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1. 单萜化合物(精油)的提取 1)水蒸气蒸馏法 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和与水不相混溶的性质提取。 这是精油提取的传统方法,成本低廉,设备简单, 操作简便,植物中油性成分提取完全。 2)溶剂提取法 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选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 醚、石油醚(30~60℃)等进行提取,通常采用连 续回流提取法,也可用冷浸法。
• 龙脑:即中药“冰片”。龙脑的右旋体得自龙脑树的树干 空洞内的渗出物。左旋龙脑,在海南省产的艾纳香全草中 含有。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丙酮等, 极易升华,它们可通过α-蒎烯来制备: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 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等; 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 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 环萜、四环萜等; 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 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 单萜类植物为挥发油组分,如玫瑰油中的主要成 分香叶醇,当人类开始用香料植物装点自身生活 时,就已经将这类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了。 • 中药黄花蒿的倍半萜成分青蒿素,为将非洲众多 的人口疟疾的摧残中解救出来做了巨大贡献。 • 从红豆杉中分离到的二萜成分紫杉醇已经成为当 今抗肿瘤药物的重要一员。 • 人参主要活性成分则属三萜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一、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2)醇提法 用甲醇或酒精浸泡粉碎的植物材料,加热或温浸,提 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然后将此浸膏分散于水中, 并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 3 3)乙醇-水或丙酮-水提取法 用乙醇-水(7:3)或丙酮-水(7:3)浸泡粉碎的植 物材料,提取浓缩液加于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之上, 用水冲至流出液近无色;用50%乙醇或50%甲醇洗脱 至流出液近无色。萜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乙醇或甲醇 洗脱液部分,萜类配糖体主要集中在50%乙醇或50% 甲醇溶液中。
第6章萜类化合物课件
OCO
49
3. 三萜化合物
多数三萜类(triterpenes)化合物是一类基本 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 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 成,也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
50
分布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菌类、蕨类、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 布,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它们以游离形 式或者以与糖结合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游离 三萜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大戟科等植物;三 萜苷类在豆科、五加科、桔梗科、远志科、葫芦 科等植物分布较多。
樟脑是最重要的萜酮之一,我国产的天然樟脑产量 占世界第一位。樟脑在医药上主要用做刺激剂和强 心剂,还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可用于神经 痛、炎症及跌打损伤。
O
35
➢ 环烯醚萜类(iridoids)
环烯醚萜类是一类特殊的单萜,大多与糖结合形 成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较广,在玄参 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为常见,有多种生 理活性(利胆、健胃、降糖、抗菌消炎等),目前发 现的已达900余种。
降血糖的有效成分,并有较好的利尿及迟 缓性泻下作用。
OHH
O O
HOH2C
H O
glc
39
§6.5 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化合物
1. 倍半萜类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的基本碳
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烯单位,大 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内,是挥发油高沸 程(250℃—280℃)的主要组分固体。倍半萜 的含氧衍生物多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倍半 萜活性一般强于单萜,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 业的重要原料。
24
(二)链状单萜
无环单萜(acyclic monoterpenoid)
天然药化课件第六章剖析
O R
O
O O O HO OH HO O C O OH HO OH
当药苦酯苷 R= H 羟基当药苦酯苷 R= OH
2、双环单萜(Bicyclic monoterpenoid)
1.
O
蒈烷型 carane
长松针同 carone
长松针烯 carene
2. 7 1
HOH2C OH OH
6
2 3
2` O OH COOH2C
芍药甙 paeoniflorin
O
O CH O OH
5 4 8 9 10
蒎烷型 pinane
α-蒎烯 α-pinene
一、重要的单萜化合物
• 1、无环(链状)单萜(Acyclic monoterpenoid)
OH CH2OH
玫瑰油 香叶油
CHO
CH3
香薷
杨梅叶 鱼腥草
芳樟油
CH3 O CO -CH2-CH CH3
β -myrcene
linolooi
geraniol
geranial
杨梅叶烯
芳樟醇
牻牛儿醇
elsholtzia ketone 香薷酮
O
tricyclene 三环烃
teresantalol 三环百檀醇
carvone camphor 香芹樟脑
4、卓酚酮类(Troponoides)
• 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但它们 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O
OH
卓酚酮
O O O O
OH
OH
OH
OH
α-thujaplicin α-崖柏素
r-thujaplicin r-崖柏素
第六章 萜类化合物(Terpenes)
异戊二烯甲戊二羟酸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第一节概述一
(一)、链状单萜
代表化合物: 香叶醇(geraniol): 橙花醇(nerol 香茅醇(citronellol
CH2OH
CH2OH
CH2OH
以上三种萜醇都是玫瑰香系香料,是很重要的香料化工原料。
第二节、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一、单萜 (monoterpenoids)
第二节、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二、环烯醚萜(iridoids) 代表化合物: 3、裂环环烯醚萜苷类
O O
龙胆苦苷 gentiopicroside
O O glc
第二节、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
(一)、概述:
1、含义: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类群。 2、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界和微生物界。海洋低等动物(海藻、 软体动物等)、昆虫中也有发现。 多以挥发油的形式存在。 在植物中多以醇、酮、内酯或苷的形式存在。 亦有以生物碱形式存在。
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它们的结构显示多样性,但生源上的前体均为焦磷酸香叶基香 叶酯(GGPP),几乎都呈环状结构。 2、分布:二萜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植物分泌的乳汁、树脂等均 以二萜类衍生物为主,尤以松柏科植物最为普遍。除植物外,
菌类代谢产物中也发现有二萜,从海洋生物中也有为数较多的
二萜衍生物。
。
有存在。
常见科: 唇形科、伞形科、松科、菊科、樟科、芸香科、
龙脑科等
第二节、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一、单萜 (monoterpenoids) 3、分类 根据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及数目分类:
链状单萜
单环单萜 双环单萜 单萜化合物最多。
天然药物化学(沈阳药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6 萜类和挥发油化合物
O OH
斑蝥胺
芍药苷
h
8
卓酚酮类
O OH -崖柏素
O OH 扁柏素
O
OH γ-崖柏素
h
9
环烯醚萜
环烯醚萜骨架
裂环环烯醚萜骨架
CH2OPP
CHO
CHO
CH2OH CHO
CHO CHO
OH CHO
h
H
O H
OH
OH H
O H
10
11
6 7
8
5 43
9 1 2O
10 OH
COOH
O OH
7
11
Guaianolides
X Y
C
MsO
H+
H O O
MsO
X YH
BO
HO
Eudesmanolides
X
YH
O
AO
O
MsO
OH
H DO
O
O
Santonine O O
O
H EO
O
H
Elemanlolides
CHO O
O
O
HO
O
O
O
O
Germacranolides
h
17
Table 9. Inhibitory Activity of Induct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 d). [IC50 ( μM )]
h
26
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 提取:水蒸汽蒸馏法;萃取法(包括:油脂 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冷 压法
▪ 分离:冷冻处理法;分馏法;化学法;色谱 法。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二)化学性质
萜类,特别是双环萜在发生加成、消除或 亲核性取代反应时,常常发生碳架的改变,产 生Wagner-Meerwein重排。
目前工业上由α-蒎烯合成樟脑的过程, 就是应用Wagner-Meerwein重排再氧化制得。
本章内容
一、萜类化合物的含义 二、结构分类 三、理化性质
H
H
O
OH
O CO CH3
O CO
巴 卡 亭 III 去 乙 酰 基 巴 卡 亭 III
R= Ac R= H
为紫杉醇的前体 物,是半合成品的 母体。
在红豆杉的针叶 和小枝中含0.1%。
二、结构分类
(五)二倍半萜(sesterterpenoids)
该类化合物数量少,约有6种类型30余种化合
物。
H
22
(三)质谱
由于萜的基本母核多,且无稳定的芳香环、芳 杂环及脂杂环结构系统,大多缺乏“定向”裂解基 团,因而在电子轰击下能够裂解的化学键较多,重 排屡屡发生,裂解方式复杂。
但大多数萜类还是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
五、波谱法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四)核磁共振 萜类化合物类型多、骨架复杂、结构庞杂,大
多是根据文献收集的氢谱、碳谱数据,对样品进行 对照比较进行解析。
(强峰为羰基的特征吸收峰。)
五、波谱法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二)红外光谱
在饱和内酯环中,随着内酯环碳原子数的减少, 环的张力增大,吸收波长向高波数移动:
六元环内酯羰基——νmax1735cm-1 五元环 ″ ——νmax1770cm-1 四元环 ″ ——νmax1840cm-1
五、波谱法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O
HO
O
属双环二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学倍半萜》PPT课件
产带来了诸多困难。目前,工业上最简单的
合成方法就是利用柑橘油中倍半萜馏分中的 巴伦亚烯的直接氧化制备。但是,由于目前 都是采用一些非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设备投资较大、产 品成本高、工业化生产相当困难。
石竹烯
H
9
H
β-石竹烯
异石竹烯
• 石竹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天然存 在于丁香油、黑胡椒油、藿香蓟等多种精 油中。异石竹烯在自然界是少见的,也有 认为是由β-石竹烯人为所得;β-石竹烯可自 丁香油分去丁香酚后残余部分再分馏而得; 具有木香和辛香的萜烯样液体,可直接用 于辛香香精作协调剂,在日用香精里适量 加入,可赋予“天然的”香气,近年来逐渐受 到重视。
•
α-蒎烯异构化反应制备β-蒎烯,它是异 构中的特例,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但仍未实现工业化,试给出合理解释?
• 化合物分离提纯: • 橙花醇和香叶醇往往同时存在于某些精油 里的,如何分离、纯化? • 无水氯化钙结晶分离法:这是由于氯化钙 与香叶醇能形成结晶复合物,而橙花醇则 不能形成复合物而加以分离;
倍半萜
月桂烯合成香料
• • • • • A: 环氧月桂烯衍生物 B:制备月桂烯醇 C : 合成新铃兰醛 D:月桂烯合成左旋薄荷醇 E:月桂烯合成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等
山苍子油在香料工业中的综合应用
• • • • • • 柠檬醛的提纯 环柠檬醛的合成 合成紫罗兰酮系列化合物 甲基紫罗兰酮和异甲基紫罗兰酮 合成突厥酮系列化合物 柠檬醛合成柠檬腈
O
+
Li
H
OH
OH
1.BuOK280℃,24h 2. H2
二萜类
• 二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作为香料使用的
并不多见,因此它们在香料中的地位远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分离困难在于不像生物碱有一个提取总碱的方法,
也不像黄酮、生物碱有专一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无特
征吸收。倍半萜的定性检查主要靠薄层层析,采用浓硫
酸加热显色或用硫酸香兰素,而且所呈的颜色会因时间
及硫酸中的含水量而有差别。 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对芳香油的香味关系很 大,一般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经分馏蒸出低沸 点的单萜部分,高沸点下脚可用层析分离,往往可得到
多种倍半萜。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系统分离方法:植物粉碎后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
于甲醇,于-20℃冷冻除去油、酯、蜡及三萜、甾体经
以KB细胞体外指示追踪分离抗白血病细胞有效成分。
圆叶泽兰乙醇抽提,抽出物(A)以氯仿、水(B)分配。氯
仿部分(C)以石油醚、含水10%的甲醇分配,得石油醚
(D),甲醇部分(E)。分别以KB细胞做活性试验。ED50
(μ g/ml):(A)2.6,(B)100,(C)2.1,(D)30,(E)1.9 取活性最强的E部位硅胶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以
B、M、A,其中Oδ152,Lδ 106,为
双碳,N δ81, 是邻接于OH的碳原子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13C-NMR 经 INEPT 的 测 定 : CH 5 个 , CH 3 个 , 2 3 CH4个,其余M、N、O为季碳。39的 1H-13C二维谱, 1H-1H相关二维谱,推测出spathulenol结构中具有下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LC-MS)和液相核磁联用(LC-NMR)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LC-MS和LC-NMR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徐任生
主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列片段。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Spathulenol 的 立 体 结 构 主 要 通 过 NOE 相 关 谱 和 NOE差谱来解决。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90年代以来,NMR二维谱技术得到极大发展。最有 价值的二维谱包括:
1H同核相关谱(1H-1H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木脂体类化合物 其他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 海洋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第六章
第六章 倍半萜类
萜类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个数
的异戊烯首尾相接构成。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个异戊二烯
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倍半萜广泛存 在于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及某些昆虫中,很多具有 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活性,特别是倍半萜内酯,有抗 菌、抗肿瘤、抗病毒、细胞毒、免疫抑制、植物毒、昆
CH3 CH3 CH3 CH3 CH3 CH2OH α - 金 合 欢烯 α -farnesene β - 金 合 欢烯 β -farnesene 金 合 欢醇 Farnesol 橙花醇 Nerolidol CH3 OH CH3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 是倍半萜过氧化物,是从中 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到的抗恶性疟疾的有 效成分。青蒿素在水中及油中均难溶解,影响其疗效发挥,临床应 用受到限制。曾对它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合成大量衍生物,从中筛 选出具有抗疟效价高、原虫转阴快、速效、低毒等特点的双氢青蒿 素(dihydroqinghaosu),再进行甲基化,将它制成油溶性的蒿甲 醚(artemether)及水溶性的青蒿琥珀酸单酯(artesunate),现已 有多种制剂用于临床。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草药鹰爪Artemisia annua根中分离出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化合物,对鼠 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
棉酚为杜松烷型双分子衍生物,存在于棉籽中,为有毒 的黄色液体,具有杀精子作用,但副作用大,未用于临床。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中各种化学组分,并推定其结构。
第一节 例1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云木香的倍半萜成分 云木香粗粉乙醚抽提,乙醚浸膏经初步硅胶层析,
各部位以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各成分经UV、IR、
MS、1H-NMR鉴定。
A. 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化合物1 180mg。
B. 其他部分得到化合物2-17.
第一节 例2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圆叶泽兰的抗肿瘤成分
COSY)、
COSY)、
1H-13C异核相关谱(1H-13C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二维谱技术,使波
谱技术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成为常规工作。
柚子芳香油分得倍半萜(39), 1H-NMR18组共振信号,
共24个质子。f、e、d为甲基质子,q与p为烯质子。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13C-NMR15组信号,15个碳,O、L、
N、K、J、I、H、G、F、E、D、C、
接于酯为4.9-5.9。邻接环氧的质子为1.6~2.8,邻
近有α位羟基或酮基,则化学位移可高达3.4。
第二节
倍半萜的光谱解析
三、倍半萜类的13C-NMR
13C-NMR是测定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般13C-NMR是通过宽带去偶使不同类型的碳原子得到
不同的化学位移信息,每一个碳原子都能得到一个碳 原子信号。再使用INEPT或DEPT等技术以区分伯碳、 仲碳、叔碳和季碳。
谢而生成形形色色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并有复杂的立体
结构。成为植物成分中重要的一类。本章主要介绍有关
倍半萜的提取分离、光谱解析、结构测定及近年的进展。 倍半萜类的骨架复杂多变,其主要的基本骨架名称 和生物合成途径如图6-6a,图6-6b所示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倍半萜
倍半萜的研究,发展较快,无论是化合物的数 目,还是结构骨架类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 迄今结构骨架超过200种,化合物有数千种之多,海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第六章 倍半萜类
很多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的主要成分,对芳香油
倍半萜是天然产物化学中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的香味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倍半萜骨架有15个碳,由于生物体内微妙的代
同存在。这种环开裂的现象,可能是氯仿中含有或分
解产生微量盐酸的缘故。此工作是典型的以生物试验 筛选与化学分离密切配合,成功地分离得到有效成分 的实例,对中草药研究很有实用价值。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LC-MS和LC-NMR结合使用提供了一种快速分离分析 植物、海洋生物和细菌发酵产物化学成分,推定已知
一般的羰基红外吸收见表6-2。
第二节
倍半萜的光谱解析
—、紫外、红外光谱和质谱
倍半萜质谱碎片化规律,基本骨架或取代基位置的
不同有很大变化,因而对基本骨架来说,首先能解决
分子离子峰,但对分子中含有OH或OCOR,则分子 离子峰在电子轰击质谱中常不出现,出现脱水或失去 酸部分[M-RCOOH]+ 峰,而分子离子峰则需用CI、 FAB或FD质谱测定,并可再从EI质谱推定酯侧链,如
OH OH O O O O O C H 3O O O O O O O
青蒿素 Artemisinin
青蒿素甲醚 Artemether
鹰爪甲素 Yingzhaosu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有关,双氢青蒿素(1倍),蒿甲醚(烷基化-14倍; 烷氧甲酰化-28倍)
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过氧基团及C12-CO的还原
洋生物中就发现300多种。
倍半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碳环数分为无环、单
环、双环、三环、四环型倍半萜;按构成环的碳原子
数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也有按含氧官能 团分为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1)无环倍半萜
金合欢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等的挥发油中, β 构型体存在于藿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金 合欢醇在橙花油、香茅中含量较多,为重要的高级 香料原料。橙花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的主要 成分之一。
倍半萜的光谱解析
—、紫外、红外光谱和质谱
倍半萜母核没有发色团,紫外光谱无特征吸收,如
有内酯环,在200~210nm有吸收峰,有共轭系统,则
有紫外吸收。
红外光谱对倍半萜羰基的确定重要,指纹区解析较 困难,从红外光谱解析羰基存在形式比较实用。 一般的羰基红外吸收见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