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和翻译
《游褒禅山记》默写和翻译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有穴窈然,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二.课内翻译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高三复习-游褒禅山记常考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游褒禅山记常考重点句子翻译整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文是其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供大家查阅。
游褒禅山记常考重点句子翻译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翻译: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对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句子翻译练习
•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现在把“花”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 错误的缘故吧。 •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出洞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 己跟着他(出来)因而未能尽情享受游洞的快乐。 •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平坦近便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危险而遥远 的地方,那么到达的人就少。可世上(那些)奇丽 雄伟、瑰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峻而 遥远之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到达,所以(如果) 没有志 • • • • •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而卒葬之 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谓之后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遂与之俱出 来而记之者已少
• • • • • • • • •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之”的10种用法 • ⑴他,她,它(们)。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 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 • 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 义项指后一个之。) •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 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 • ⑽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共23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
性默写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游褒禅山记情境式默写
.
2
• 4. 翻译句子: •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
舍的原因了
•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
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
3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
“
,
”与“无限风
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Nhomakorabea”,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 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
,
,
?”指出只要
“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
讥无悔。
.
1
•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完整word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训练
《赤壁赋》之秋,七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之章。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之所如,凌万之茫然。
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飘飘乎如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击空明兮流光。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
舞幽之蛟,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望夏口,望武昌。
山川相,郁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州,下江,顺流而东也,千里,旗空,酒临江,横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鹿。
一叶之扁舟,举以相属。
寄于天地,渺海之一。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飞仙以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更。
核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白。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至于幽暗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浮动的水面上划过的歌词是“,”。
桂棹兮兰桨,《兰亭集序》重点语句翻译: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游褒禅山记(3-4段句子翻译)
3、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每个
点2分,大意2分)
又由此感叹那些古书没能留存下来,使 后代人弄错了它的传文而不能弄清真相 的事,哪里说得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每个点2分)
这就是治学的人(对传闻材料)不可以 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取舍的缘故了。
17.《游褒禅山记》 3-4段句子翻译
五、句子翻译(10分/句)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五、句子翻译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每个点2分,大意2分)
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 周在己 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每个点2分,大 意1分,共11分) 但是能力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 应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 到达的人便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会 讥笑他吗?
游褒禅山记翻译练习
游褒禅山记翻译练习游褒禅山记翻译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于是余有叹焉:……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赏析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
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
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
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之下山峦起伏,存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存有穴窈然,进之甚寒,反问其浅,则其好游者无法愁也,曰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故曰,进之愈浅,其进愈容易,而其见到愈雷。
有怠而欲出来者,曰:“不出来,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来。
砌余所至,比好游者尚无法十一,然视其左右,去而记之者已少。
砌其又浅,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不足以进,火尚不足以清也。
既其出来,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严禁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无存,后世之谬其录而善者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大全褒禅山也称作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定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表示此山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
1.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理清思路
结 构——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动,命名,起名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
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句句对照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第1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第2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翻译练习[1]
谢谢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翻译练习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 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啊。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的,就可以不用后悔了, 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翻译练习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曰“褒禅”。
1.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山脚下筑舍定居,最终被葬 在这里;因此(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命名它为褒禅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 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2.距离那个禅院向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 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它。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你读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9、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舍,名作动,筑屋定居;址,山脚下;名,名作动,命名。
7、阳,南面;名,名作动,命名。
8、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9、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10、于,对;得,动作名,心得。
11、幽暗昏惑,形作名,幽黑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
12、悲,感叹;谬,弄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清楚。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注意加点的词语及句式)每句3分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
1、而 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2、咎,埋怨;悔其,后悔自己;极,尽享。
3、非常,不同寻常;险远,形作名,艰险而遥远的地方。
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游褒禅山记翻译默写
《游褒禅山记》1、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默写1、“,,,”,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游褒禅山记》中流露出知难而进、鞠躬尽瘁的改革家的悲壮孤独意绪的句子是:,。
6、《游褒禅山记》中“,”表达了“往往有得”的原因。
7、“,,”,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游褒禅山记》中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
9、“,,?”是作者游览褒禅山后获得的心得体会,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成语“深思慎取”出自《游褒禅山记》中的“”一句。
11、《游褒禅山记》中“,”两句说明,有了坚定的志向,却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是达不到目的的,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12、《游褒禅山记》中的“,”两句中,两个“足以”蕴含着无限的懊悔。
13、我们经常说“只要尽力了,就不留遗憾。
”《游褒禅山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4、《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在最后提出观点“”,认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原文】《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⑥卒⑦葬之⑧;以故⑨其后名⑩之曰“褒禅(11)”。
今所谓慧空禅院(12)者,褒之庐冢(13)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14)者,以(15)其乃(16)华山之阳(17)名(18)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19),其文漫灭(20),独(21)其(22)为文(23)犹(24)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26),而记游(27)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28)五六里,有穴窈然(29),入之甚寒,问(30)其深(31),则(32)其好游者不能穷(33)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34)以(35)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36)愈奇。
有怠(37)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8)尽。
”遂与之俱出。
盖(39)予所至,比好游者尚(40)不能(41)十一(42),然视其左右,来而(43)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44)其至(45)又加(46)少矣。
方是时(47),予之力尚足以(48)入,火尚足以明(49)也。
既(50)其(51)出,则(52)或(53)咎(54)其(5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56)随之,而(57)不得(58)极(59)夫(60)游之乐也。
于是(61)余有叹焉(62)。
古人之(63)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4),以(65)其求思(66)之深而(67)无不在(68)也。
夫(69)夷(70)以(71)近,则(72)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7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74),常在于险远(75),而(76)人之所罕至焉(77),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78)以(79)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0),至于(81)幽暗昏惑(82)而无物以(83)相(84)之,亦不能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2、《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注意加点的词语及句式)每句3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之观,常在於险远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7、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