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弊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弊端

短期支教是民间或学生团体在社交平台上自发的活动,跟官方发起的长期支教有所区别。短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村镇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服务时间短、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不纯、教学缺乏系统性、缺乏传递机制、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和缺乏与政府的合作等等,致使当地学生的知识构建体系受到影响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自2003 年以来,由共青团中央、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启动,向全国高校公开招募应届毕业生,派遣到西部贫困乡镇从事为期1~2 年的教育志愿工作。在充满工作机会的东中部,两年时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希望寻找有前景和晋升机会的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两年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堑。参照西方国家“short-term volunteering”(短期志愿服务)的模式,中国式的短期支教应运而生,一方面大学生的满腔热情得到释放;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极度紧缺,短期支教的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部村镇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支教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利用寒暑假和实习假期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贫困地区的镇小

或者村小进行短期教学服务。这样的短期支教固然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客观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

方,诸如服务时间短、缺乏系统性教学、缺乏传递机

制、志愿者责任心不足、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本文拟对短期支教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学习

效果的影响做一些探讨。

一、志愿者支教动机不一,部分动机不纯

根据Winniford 等人1997 年的论文观点,动

机可以分为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社会义务(social obligation) 和特殊情况(situational factors) [1]

就短期支教而言,“社会交换”可以体现为志愿者

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山区支教,而换回一些荣誉,这可以成为他们投身支教的其中一种动力;“社会义务”更容易理解些,例如,志愿者接受到了国家优秀的教育资源,感到有回馈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最后是“特殊情况”,表示志愿者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将所有人的动机一概而论。在中国的支教环境下,一些学者认为学生志愿者的动机除了考虑到回馈

国家社会以外,还有获取个人经验/经历的因素

[2-4]

如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扩展眼界和见识,更有体验异乡旅行和团队生活的快乐等。在今天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蓬勃发展的网络世界,分享和展现个

人生活已经触手可及,大学生更倾向于与人分享和

展现“独特的个人生活”,而短期支教,做一件别人

都没做过的事情,去一个别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

接触一些在朋辈眼里“不一样”的人,也是志愿者

的动机之一。

根据沈艨等人的问卷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短期支教的动机依次为

“关心教育,实现自我价值”(50%)、“锻炼自己的能力”(27.1%)、体验生活(8.3%)和“履行大学生社会责任”(8.3%),余下不足5% 的动机还有“被朋友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