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旗宝山中学历史导学案+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

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农业的成就: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三、商业繁荣: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一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

初中一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XX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教案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学习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学习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全面阅读教材,标注知识点,并完成下列内容:1、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是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在当时有何意义?2、手工业的发展: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3、商业的繁荣:(1)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2)结合课本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汉代东西二京的情况。

(组内讨论)(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2)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第一课件网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2、看教材75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四)系统总结完成下表:两汉经济的发展(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A. 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文帝D. 汉景帝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A. 农业生产工具B. 灌溉工具C. 冶铁工具D. 纺织工具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①水排②钢材制作方法③瓷器的发明④发明铁农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始于()A. 秦朝B. 汉朝C. 战国D. 春秋5、汉朝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A. 铺B. 坊C. 市D. 市场二、填空题1、秦朝统一使用--------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钱。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农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包括治理黄河、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作物的主要分布。

知道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知道两汉商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国家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经济史的能力。

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逐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的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我国汉代经济发展的较高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在前一节课我们讲到汉初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于此同时,汉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鼎盛。

究竟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是怎样一派繁荣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板书: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预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大家分三组,这一组的同学负责农业方面的成就,第二组同学负责查找手工业的成就,第三组同学归纳商业的成就。

大家边预习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农业、手工业、商业,汉朝经济的三大领域,它们各自取得了哪些成就?2、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生:分别预习。

一、两汉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两汉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

生:黄河的治理。

农具的进步。

耕作技术提高。

师:好,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完整。

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兴修水利、也就是对黄河的治理上。

板书:发展表现:1 兴修水利师:请大家看看西汉和东汉都是哪两位皇帝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生:西汉汉武帝,东汉明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导学稿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导学稿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稿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掌握两汉时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3、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认识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五、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这节课将带你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

导学提纲:(一)阅读教材,独立完成1、两汉农业的发展的进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概括两汉时期兴修的水利设施。

3、两汉时期农耕技术的改进体现哪些方面?4、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5、请你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两汉时期长安、洛阳的繁盛局面。

(二)小组合作探究1、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2、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3、看课本75页,看图分析:看上面的西汉长安平面图,再对照今天城市的市场分布,想一想,东市、西市为什么在城的边缘?又为什么用墙围了起来?(三)成果展示(四)质疑问难(五)达标检测现代教育报选择与填空。

(六)总结感悟。

13学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

13学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中学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编号:QNJLS15
材料二:请回答:
)材料中的水排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
)水排是以什么作为动力,有何优点和用途?
)它的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地位?
14、(1)东汉、杜诗。

(2)以水力为动力。

优点是节约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

用途是冶铁。

5)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不对,因为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其它的都对,因为有利于环境保护。

建议:如规划城市的楼房建设,多植树,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环境等。

18、兴修水利: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犁壁、耧车
耕作技术: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南稻北麦。

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麻
丝织业:提花机,染色技术高超。

冶铁业:发明了水排
城市繁荣: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是世界性的大城市。

、犁壁、耧车、水排。

科技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1)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

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东汉明帝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2)教训:应当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7、犁壁、耧车、水排。

科技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班级:主备:预计使用日期:2014/11/ 使用者: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理解分析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导学过程【课前预习】知识梳理:自主导航:(用7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1、水利:西汉时期下令治理;东汉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

2、农具:西汉的,已经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作物:西汉时期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种植。

二、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薄如蝉翼的稀世珍宝。

2、冶铁业:汉代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利用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

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年。

汉代的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已逐步取代兵器。

三、商业繁荣:1、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抑制了大商人,大大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实现了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成,规模宏大,人称。

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以上。

长安城内的街道,两旁,还有较为完备的、。

1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四、温故知新:1、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为西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提示: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回答)【学习过程】一、导:二、思:(一)自主●合作●探究1、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呢?2、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呢?3、讨论分析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人教版) (1)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人教版) (1)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了解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总结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及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时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但是相对来说,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缺乏,对理性的思考有畏难情绪,要想把课堂引向深入,必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天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想一想: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从这里能看见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垦者的铁锹举起多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生长,京师众多的人口,全靠这条水渠啊。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歌颂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那么,两汉时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呢?2、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doc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doc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学习难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表格)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手工业丝织冶铁商业城市繁荣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一)学以致用材料一“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1.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2.你能不能举两例来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材料西汉初期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中央政府、诸侯国都有权铸币。

汉武帝元狩四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钱币由国家统一铸造。

3.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4.有人认为,汉武帝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有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二)各抒己见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捣鸟窝,不得“弹击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1.你认为这些规定对吗?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三)探究学习综合所学,谈一谈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黄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

古代曾出现过多次治理黄河的活动。

当前,黄河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联系两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史实,请你为有效地治理黄河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其造福于人类?四、知识整合农业商业手工业五、巩固练习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2.发明水排的是()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王景3.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4.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32020-04-28【课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科《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_ 潘浩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课前复习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实现大一统,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接受的建议,消弱诸侯国的势力。

思想上接受的建议,。

文化上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

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二)预习提高1、西汉在位时下令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在位时,令水利专家主持修黄河。

2、西汉的耕梨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

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出现的新型播种工具。

3、汉代的丝织品使用,中原地区生产的受到国内外喜欢。

4、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水排,利用鼓风冶铁。

比欧洲早年,汉代的兵器逐步取代兵器。

5、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

【合作探究】类别成就优点农业兴修水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手工业丝织冶铁2、总结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以及实施措施的结果。

3、了解商业的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74页有关东西二京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其见解,然后小组内描述一下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

看看哪个小组描述的准确、形象。

【当堂测评】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汉文帝说,“农夫,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景帝也说过:“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如谷物和桑麻。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
一、课前思考
1.请简要回顾一下《两汉经济的发展》的内容。

2.除了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经济活动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发展?
3.你认为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请阅读《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两汉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2.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3.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 中国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主要通过什么途径?
三、合作探究
与同桌合作,互相讨论以下问题,并记录你们的答案:
1. 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2. 隋唐时期手工业与两汉时期手工业有何不同?请列举出至少三点。

3. 请通过对比两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总结出两种时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四、拓展延伸
请你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下以下内容,并写下你的思考:
1. 两汉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情况如何?
2. 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有哪些突出成就?
3. 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五、思考总结
请思考以下问题,并写下你的答案: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经济发展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如何?
3.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六、课后检测
请你选择以下题目做思考并回答:
1.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开通对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3.总结一下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七、学习反思
请你总结一下本次课的学习收获,并提出你对本课的问题和疑惑,以便老师在下节课时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学习目标:1. 熟记两汉时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及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繁荣的各种表现。

2. 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黄河的治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学习与交流:1.汉武帝下令治理______,亲临治河工地。

汉明帝令水利专家_____治理黄河。

2.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3.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______,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4.______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_______。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_____。

5.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________,丝织品花纹精美。

6.东汉的南阳太守______,发明了_____,利用_____鼓风冶铁,节约_____,提高冶铁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7.汉代的______数量大为增加,_________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8.汉武帝时,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抑制了____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

9.西汉的都城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规模宏大。

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笔直,还有较为完备的______,________。

10.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

四、典型题例:(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五、达标检测选择题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A.反击匈奴 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A.简车 B.翻车 C.耧车 D.水排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掌握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重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勾划要点并完成学案上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用红笔标出,准备讨论时解决。

)农业:1. 西汉时, 治理黄河.2. 汉明帝时治理黄河.3.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发明播种工具.4. 南北分别以为主. .手工业:1.使用,丝织品精美2.冶铁南阳太守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商业:1.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东西二京是西汉东汉。

长安有专门的商业区叫。

二、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桌一对一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及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小组的最佳成果,并派一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1.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小组讨论思考:1.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三、质疑反馈:(各小组收集问题提交教师,教师选出代表性问题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教师进行点拔讲评,归纳方法规律。

)四、巩固知识:(结合各小组的展示成果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用红笔完善自己的学案,并快速记熟学案上的重点知识,小组内自查学习情况。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列出学习提纲准备展示。

)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六、当堂检测:(独立完成)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是()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发展工商业 D.重商主义2.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3.汉武帝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A.犁壁 B.耧车C.水排D.提花机4.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5.西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是()A.冶铁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风B.发明使用耧车C.纺织使用提花机D.用植物纤维造纸6.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B. 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D. 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docx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docx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吋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思考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代表提高2、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吋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四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2、自主学习:(一)农业成就:a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出现了()的耕作方法;、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o(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3、小组合作:2分钟I]寸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教师指导下,组间互助来解决。

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汉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科技的进步;水利的兴修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有犁壁、褛车、水排等。

4、给学生6分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 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 早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A.商朝B.周朝C.秦代D.汉代3、 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 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4、 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屮央,根本目的是()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B.便利商业活动C.增加政府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 5、 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6、 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 其屮的两京指的是两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B.长安和镐京C.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第13《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学习难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表格)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手工业丝织冶铁商业城市繁荣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材料一“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2你能不能举两例来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材料西汉初期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中央政府、诸侯国都有权铸币。

汉武帝元狩四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钱币由国家统一铸造。

3.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4.有人认为,汉武帝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有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二)各抒己见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捣鸟窝,不得“弹击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你认为这些规定对吗?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三)探究学习综合所学,谈一谈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黄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

古代曾出现过多次治理黄河的活动。

当前,黄河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联系两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史实,请你为有效地治理黄河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其造福于人类?四、知识整合农业商业手工业五、巩固练习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2发明水排的是()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王景3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4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B长安和镐京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生产技术得到改进③商业发展繁荣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③④六、中考链接链.[09黄冈中考]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2.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A.水上运输工具B.灌溉工具.鼓风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3.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A.圆形方孔钱B.刀型币.五铢钱D.银圆4识读下图,回答半两钱五铢钱(1)图中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全国统一铸币?(2)当时全国为什么要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外,当时经济方面还有什么政策?第13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类别主要成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80多年,黄河下游未发生大水灾,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有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北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桑麻已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业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以致用.两段话分别是汉景帝与汉文帝所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旗宝山中学 2015级
初一历史课时学案
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5年11月12日编制人:_________主任审签:___________校长审签:_________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懂得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难点】弄懂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的阅读课本,边看边勾画,然后把预习的收获写在我的收获里面。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一、【导入】
二、【解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做好勾画和标注。


(一)农业成就:
a 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
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1、组长主持,组内统一答案,并用红笔修改。

2、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组内互查记忆基础知识。

【我的疑问,我的补充】
四、【合作提升】
1、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五、【网络建构】(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六、【自我反思】(你的书写认真了吗?你的答案格式规范了吗?把你的心得和反思写下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