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由上海市和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内集中了许多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汽车等产业和总部经济、创新型企业等高端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在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的城市圈。
强调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是“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既要保障上海的中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整体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和协调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配送效率,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以提高上海大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发挥上海的产业引领和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作用,推动跨城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在创新方面,要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搭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通道,促进共同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形成。
3.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评估,打造一整套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防治措施,促进城市之间的环境协调共治。
4. 推动城市文化交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建设。
要加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对接,促进新型城市文化发展。
总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发展机遇,以实现城市协同互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战略支点城市
战略支点城市一、北方战略支点城市——北京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北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我国北方的战略支点城市,将在我国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辐射引领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未来,北京将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辐射引领作用我国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而直辖市天津,将成为北方战略支点城市北京的战略辅助城市,有望在北方的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东部地区战略支点城市——上海上海是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在国内和国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海被定位为我国东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城市,承担着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任。
上海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以科技创新能力为驱动力辐射带动东部地区发展。
而南京和杭州两大省会城市,将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战略支点城市——上海的战略辅助城市,共同促进东部地区发展。
三、南方战略支点城市——广州广州,不仅仅是广东省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通商港口城市、国际大都市以及我国南方的战略支点城市,承担着带动我国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任。
广州未来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跨省合作为手段,辐射带动我国南方各省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经济特区深圳,则是南方战略支点城市广州的辅助城市,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为支撑,在南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四、中部地区战略支点城市——武汉武汉,湖北省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交流枢纽城市和商贸城市;而国家战略层面,武汉又被定位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将中部六省的崛起中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未来,武汉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手段,辐射引领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而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成为中部地区战略支点城市的辅助城市,辐射引领我国中部地区北部的发展。
《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一览表
《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一览表《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一览表1、北京市------- 国家行政区划改革试验区2、天津市------- “天津—香港”特别行政区3、上海市------- 世界自由贸易特区4、重庆市------- 全球流量型经济试验区5、河北省------- 国家灭贫示范区6、河南省------- 国家农村股份化改革实践区7、湖北省------- 中国商场8、湖南省------- 中国思想市场9、江苏省------- 国际经济飞地合作试验区10、江西省------- 国家富民经济示范区11、辽宁省------- 全国县城经济改革试验区12、吉林省------- 东北亚国际特区13、黑龙江省------- 破解“三农”问题实践区14、陕西省------- 世界超级城市15、山西省------- 中国历史公园16、山东省------- 国家海洋经济开发先行区17、四川省------- 世界农业城市经济带18、青海省------- 全球零碳生活示范区19、安徽省------- 国家无税经济特区20、海南省------- 亚洲特别行政区21、广东省------- 全球华侨华人特区22、贵州省------- 人类优质生活带23、浙江省------- 中国民营经济全球输出基地24、福建省------- 海峡两岸深度合作经济区25、台湾省------- 亚太中式生活岛26、甘肃省------- 世界民族走廊27、云南省------- 中国--缅甸--非洲经济特区28、西藏自治区------- 世界佛都29、宁夏回族自治区------- 世界穆斯林经济特区30、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东盟经济特区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亚欧联合特区32、内蒙古自治区------- 中-俄-蒙国际合作区33、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天津”特别行政区34、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横琴”特别行政区。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第 5 第 1 卷 期 20 0 6年 1 月
南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ayn o l nvr t(0i c ne) ora o nagN r i 8y sc l i cs l N ma u e i aS e
层 面以厦世界层 面来考虑。 关键词 : 长三角一体化 ; 上海 ; 市发展战略定位 城 中 图 分 类号 :0 15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 F 6 . ; 17 A 文 章 编 号 :6 1 12 2 0 ) 1 0 2 O 17 —6 3 (0 6 0 — 0 3一 4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 不仅关系到 自身发展 , 更关系长江 三角洲 ( 以下简称长三角 ) 一体化 的未
进行 重新 考 虑 。 中包 括 : 市人 口规模 、 市布 局 其 城 城
上海经济已经进入 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02 20 年上海的人均 G P接近5 0 美元 。 0 8 , D 00 到20 年 上海 的人均 G P有可能从5 0美元增长 ̄ 8o 美元 。 D 00 Uoo 根
据 国 际经验 , 一个 地 区 的人 均 国 民 生产 总 值 从5 0 00
大多聚集在市 中心地 区。 上海城 市人 口密度之 高 , 人 口压力之大 , 超高层建筑之多均被列 为国际大都 市之首 。 由人 口膨胀带来 的交通堵塞 , 住宅短缺 , 生
根据国际经验 , 当人均 G P 00 -0 0 D 在5 0 -8 0美元 时, 要经历一个社会经济的变动期 , 产业结构要发生很 大的变化。 上海正处于在5 o ̄元到8 o ̄元阶段, oo oo 这 个阶段要经历一个“ 。 坎”上海与国外大都市相比, 又有 着许多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自身发展 的独特性。 这一阶 段社会经济出现的许多特点必须加以重视。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90品质生活·四史讲堂总体规划上海曾经编制过五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目标定位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一阶段的两版总体规划是1927年的《大上海计划》和1946年的《上海市都市计划》,突出港口和工商中心。
1927年《大上海计划》依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设想,城市目标定位是“设世界港于上海”。
在 1946年《上海市都市计划》中,一批留学归国的规划师带来西方的规划理念,城市目标定位是“上海为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
第二阶段的两版总体规划是1959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强调上海的国内工业基地职能,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冷战时代”的国际发展环境。
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第三阶段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务院批复文件明确: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城市目标定位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的各类全球城市排名不断提升,在国内上榜城市中始终名列前茅。
“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城市目标定位,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上海已经进入全球城市行列,应当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上海战略实施方案
上海战略实施方案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上海的发展,制定一份全面的上海战略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升上海的经济实力、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一、经济发展。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快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步伐,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入驻,打造更加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
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二、城市建设。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水平。
2.优化城市规划,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3.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三、国际影响力。
1.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互动。
2.推动上海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参与全球性事务,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上海良好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和投资。
四、人才引进。
1.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多优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
2.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3.加强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居留和工作条件。
五、社会治理。
1.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城市治安水平,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3.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倡导文明礼仪,营造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
六、全面法治。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推动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3.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七、党建工作。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上海商业城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新上海商业城的战略定位与生长计划一、新上海商业城的现状与情况阐发(一)建立初志新上海商业城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商业委员会依据上海商业“九五”生长计划直接组织建立的上海新的市级商贸中心,计划目标为亚洲最大的商贸中心。
1991年底奠定,1996年建立大要结束。
新上海商业城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占地面积为14.4公顷,建有第一八佰伴、三鑫世界商厦、华诚商厦、福兴大厦、福使达大厦、银峰商厦、新亚汤臣大酒店、鑫联广场、银河大厦、胜康斯米克大厦、胜康廖氏大厦、乐凯大厦、良友大厦、内外联大厦、远东商厦、联合广场、华申大厦、新大陆广场等18幢单体楼宇,各楼宇由天桥相连。
作为建立之初的计划,新上海商业城修建面积为8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近24平方米,办公楼面积近28平方米,餐饮业面积6万平方米,宾馆面积3万平方米,娱乐业面积3万平方米,用于休闲的共享空间面积4.3万平方米(包罗1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万余平方米的环行步行街,近2万平方米的城中街,近千平方米的喷泉广场和数千平方米的大型露天广场)。
希望能生长成一个集商务办公、展示、购物、旅行旅游、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商贸中心。
建立之初的新上海商业城首先是以良好的生长前景和优惠政策,其次是因交通和地段的便利性而吸引入驻企业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各个入驻企业对新上海商业城的生长前景和交通条件依然比力看好,但对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性和治理的协调性方面颇有微辞。
(二)现实职位1、主要优势(1)作为上海市八个市级商业中心(四街四城)之一,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存眷。
上海市政府将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西藏中路和豫园商城、徐家汇商城、不夜城和新上海商业城列为“四街四城”,作为未来上海零售商业生长的重点地域,政府在政策、融资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倾斜,为新上海商业城的生长奠定了底子。
作为浦东商业的唯一入选者,新上海商业城在全市商业的总体宣传中也占到了重要的一席。
从浦东的范畴来看,新上海商业城更以其重要的商业功效和商务功效而受到新区政府的重视。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国家战略规划中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的苏南地区组成,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进行探讨。
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其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应当是立足国际化,走向世界。
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首先是以全球视野来布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范围内进行城市联动,更应当充分考虑全球因素,以全球市场为依托,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
其次是以产业链协同为主线。
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工协同关系,因此在城市协同发展中,应当以产业链协同为主线,通过不同城市间产业优势的互补和协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上海作为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与南京、苏州等城市形成金融业、贸易业的产业链协同,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和联动发展。
再次是以人才流动为纽带。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以人才流动为纽带,吸引、培养和留住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各城市之间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形成人才共享、人才互补的良好局面,为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是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基础,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打造城市的宜居环境和宜业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是多元、多层次、多领域的,需要全面推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路径探讨。
首先是加强规划协同。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家战略性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通过城市协同发展来解决。
制定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对于推动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位:以上海为引领,形成“一核多极”协同发展格局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以上海为引领,以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为依托,推动大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形成“一核多极”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城市之间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性发展。
2. 定位:推动城镇化、产业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在城市协同发展中,要重视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解决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地,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3. 定位: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
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实现城市间便捷的交通联通,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内外的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
1. 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合作共赢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各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要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合作竞争力,形成产业链条的完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转移和升级,形成产业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2. 强化交通互联,构建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交通互联十分重要。
要通过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实现城市之间更加便捷的交通互联,为各城市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构建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互通互联。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以及周边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和交通枢纽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城市协同发展为核心,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 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互补和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产业上进行合作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可以在金融、航运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苏州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具备优势,杭州可以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南京可以在制造业和教育领域发展等。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联通,打破城市之间的区域壁垒。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效率。
还可以加强能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和信息传递。
3. 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各城市可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作。
可以共享一些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要加强环境的保护,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
4. 人才流动和教育合作: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高人才的活动性。
可以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人才的流入,形成人才的集聚。
还可以加强教育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可以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也可以形成一个联动的城市群,提升整个大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外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发展。
上海扬帆计划
上海扬帆计划上海扬帆计划是一项旨在推动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加快上海市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定位,助推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定位。
上海扬帆计划旨在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经济中心,推动上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上海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发展目标。
上海扬帆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具体包括推动上海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三、发展重点。
上海扬帆计划的发展重点包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上海市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上海市成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四、发展举措。
上海扬帆计划将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支持上海市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上海市成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五、发展保障。
上海扬帆计划的发展保障是政府将加大对上海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鼓励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上海扬帆计划,共同推动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上海扬帆计划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将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上海市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助推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希望全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上海扬帆计划的实施,共同见证上海市的腾飞发展。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
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
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
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
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
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上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下面是对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建议。
首先,上海应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上海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上海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上海应加强与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对接与合作。
建立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园区等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应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
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第四,上海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特色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五,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控制用地总量和空间承载能力。
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推行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措施,控制人口密度和规模,减轻城市压力。
最后,上海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经验和做法,推动上海的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拓宽上海的发展空间。
总之,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应当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资源对接与合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城市发展规划与战略定位]上海市城市体规划
(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体规划上海市城市体规划(1999—2020)说明上海市人民政府目录规划编制背景 (1)第一章总则 (7)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10)第三章城市总体布局 (17)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26)第五章对外交通规划 (34)第六章市域交通规划..................— (48)第七章环境景观发展规划 (57)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5)第九章住宅发展规划 (70)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2)注: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无说明。
规划编制背景一、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概述上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于1984年上报国务院,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1986年国务院原则同意,并作了批复。
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使上海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迈向21世纪的上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框架。
为了适应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了闵行、漕河泾、虹桥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下达以后,又及时编制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确定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一批现代化居住生活园区,从而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促进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布局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9.70平方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需要和改善投资环境,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专业系统规划,进行了轨道交通、高架道路、高速公路、越江隧道和大桥、污水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设。
还结合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了郊区工业城镇及工业区的配套建设。
对照城市总体规划,除有些目标和内容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作了局部调整外,基本得到了实施。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城市协同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在多方面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组成,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群。
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之一,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协同发展中发挥其辐射和示范效应。
其他城市要做好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注重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交通、通信、金融、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整体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落实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形成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1. 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第一步是要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实现城市间的空间布局合理和产业布局优化。
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
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对接和协调,形成有序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2. 构建交通互联互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上海大都市圈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要加大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推动跨城市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互通,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和便捷交流。
3. 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不同城市间形成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要加强产业的合作和共享,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更大的整体经济效益。
上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上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上海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1.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家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极为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2.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窗口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承载着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
上海自1990年代以来陆续设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包括浦东新区、洋山深水港等,这些自由贸易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
3. 上海作为文化中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当今我国的现代文化中心。
上海拥有众多的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团体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文化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上海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上海成功举办了2001年的APEC 峰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这些国际盛会不仅提升了上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 促进国家对外开放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其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经验也为全国对外开放探索了新的路径。
3. 投资生态的引领者上海是我国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城市,作为金融业和外贸的中心,上海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各类投资提供了便利。
上海市政府还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全国的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文化中心,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十分突出。
上海艺术节、文学节、音乐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提升了上海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为国家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和芜湖市、苏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构成。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大都市圈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但也面临着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群经济的协同增长,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城市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分析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实现城市协同发展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上海大都市圈未来发展展望,进一步强调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议和展望。
愿我们共同探讨城市协同发展的道路,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群。
1.2 问题提出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逐渐凸显。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挑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利益,如何促进城市间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如何推动城市间的互补和联动发展,均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和实力不同,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避免竞争和冲突,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1.3 研究意义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城市协同发展对于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和周边若干城市组成。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现状,了解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状况。
还需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明确各城市在整个大都市圈中的位置和角色。
需要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促进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协同发展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并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深入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明确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为各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发展建议,为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地区整体发展。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以下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首先,上海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城市,不仅是国内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还有着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合规制度。
上海将进一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并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上海将加强大湾区发展。
大湾区是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
上海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协同发展。
同时,上海还将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上海将致力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外贸大市,通过不断开放和自身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城市。
上海将继续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合作,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逐步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为国际贸易中心。
第四,上海将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上海将继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推动上海的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最后,上海还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和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上海将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大气、水质和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加强大湾区发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这些战略定位不仅符合上海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和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
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
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
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
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
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
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
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
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
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
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资将不断向大浦东、中心城区、大虹桥、临港装备制造业园区、郊区新城等区域集聚。
二是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力度将有所增强,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将不断深化和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为上海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是非公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加快发展局面。
但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一视同仁的产业政策,平等对待市场主体,使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
要放松进入管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公平市场准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四)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整合市域空间资源,完善调整城镇体系,优化功能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一是深化“四个中心”空间载体战略布局。
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要依托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等,静安、卢湾、长宁、徐汇等中心城区将规划作为金融服务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承载区域。
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大虹桥”地区和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以及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
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和条件,以及浦东和北外滩的航运服务集聚区。
二是加快郊区新城建设。
将加快松江、嘉定等新城功能建设,启动青浦、南桥等新城建设。
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将向新城布局配置。
三是加强与长三角的联动。
将利用自身要素市场体系健全、高端功能性机构集聚的优势,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和辐射,“上海总部+各地基地”的分工格局将继续得到增强。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特点和要求(一)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先进技术、先进手段、先进管理、先进观念的综合运用,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化提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共同推动的结果。
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经济对金融发展具有最终制约性。
经济转型升级导致经济部门、市场主体、交易方式、资金融通等产生变革,要求金融在功能、流程、客户、产品、效率、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市场要求,从而促使金融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创新功能,使金融得以深化发展。
同时,蓬勃、健康的经济发展,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也有着导向作用。
帕累托最优理论阐明,金融不但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引导、激励功能。
金融作用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
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也证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逐步显现,通过不同手段影响着经济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金融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存量资源转移。
通过资金投放支持开放型经济中新兴产业、优质企业的发展,改变经济体中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发挥资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功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
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和投资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降低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
三是推动企业效率提升。
金融在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后,为确保资金安全,通过监督资金的使用与企业的经营,提出监管要求,促使企业主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不适当的金融发展会阻碍经济转型升级。
与经济转型升级不协调的金融行为主要是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
金融抑制的表现之一为惜贷、慎贷,金融过度往往表现为过多投放和过度创新。
这两种行为均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会使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破坏经济发展。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六大特点“十一五”时期,上海受举办世博会因素刺激,持续维持了高增长的投资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维持了较高的增长。
但后世博的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将随着新的结构调整而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战略性重点产业升级对信贷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上海市确定的未来九大重点突破性产业对信贷需求会不断增长,也将成为银行信贷资金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二是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会明显扩大。
如航运金融服务成为新的金融服务领域,需要银行加强对航运金融服务市场的研究,有条件的银行还将成立专业性的航运金融部,组建专业团队,增强对船舶融资、传播交易、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同时,在重大服务业项目中,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也将不断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由于银行长期来重点是对第二产业的服务支持,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和风险控制经验相对缺乏,所以,需要商业银行加快研究对服务业的支持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是消费金融服务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上海2008年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处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人们整体的需求层次和能级也将不断抬升,所以未来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美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比重超过70%,而上海占比不到30%。
各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如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汽车金融服务、旅游金融服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四是新一轮空间布局将产生新的投资需求,如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虹桥商务区,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
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郊区新城建设,都会产生新的投资资金需求。
五是金融需求将继续向整个长三角区域辐射,总部经济的融资能力会有所提升。
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16年两位数的增长,“十二五”时期增长速度会有所调整,但有关研究预期在8%以上。
相关研究显示,江浙两省经济增长将快于上海。
按照信贷资金增长与GPD增长相关性的研究,经济增长速度与信贷需求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所以要维持上海信贷有效需求和持续增长,未来必须增强上海资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同时,对非公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有所增加,上海长期来国有经济和外资占据主导地位,未来要创新发展,关键要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是未来上海金融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六是并购贷款需求将有所增加。
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重要方式。
通过并购,企业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价值。
“十二五”时期上海结构调整加快,将对并购贷款产生较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