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导引
文学欣赏导引
第二,文学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
从心理学上说,联想是指从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能力;想象则是一种再造或创造现实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发挥,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即借助联想和想象,完成文学形象“还愿”、重建乃至再造。现代学者、作家夏丏尊、叶圣陶这样谈道:“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科学的理解,是指那种以追求对文学文本做出可靠诠释为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求“真”的阅读,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诠注字义、考据故实为解诗之法的文字。这种阅读方式相信诗中所涉一定是无一字无来历,于是将阅读的工夫放在了诠注诗句的出处,考察典故的由来上。与此类似的,是要求我们的阅读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或者将解诗的重点放在考察诗人、作家的生平经历如诗人的仕宦出处、师友渊源、交游婚恋等方面,或者将重点放在考察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习、文化状况等方面,力求通过对与作品有关联的作品以外的方方面面因素的研究,来确定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 3. “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第一,“我情注物”与“我移我情”
里所谓“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首先是对文学创作中“物”(即感发作者并被作者加以叙写借以传达情感的外物)、“我”(即创作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感知外物,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外物之上,“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情注物”。同时,创作者的情感也会因外物的刺激而生发、移易,特定的景、物、人、事与创作者的情感相应合,会将创作者引入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过程,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移我情”。从本质上看,文学欣赏的心理运动规律与文学创作的心理运动规律是一致的。文学欣赏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欣赏对象最终会被如何认知,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文学欣赏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阅读过程,更是一个情感移入、情感体验的过程。首先要求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同时也要求读者要能够“动情”,一方面要能被“打动”,即要让自己的情感能够被作品借助人、事、景、物的描绘所传达的情感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欣赏者更要能够“自动”,即要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自己面对的艺术世界之中,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感同身受地细致体味作品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的对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响行动或深或浅,但是那影响总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
文学欣赏教案
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教学主题:文学欣赏学习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学欣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将学会运用各类文学元素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短的故事、诗歌、或演讲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文学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定义,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
2.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象、语言等元素的重要性。
三、文学作品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的片段等。
2.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例如:- 这篇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你对这篇作品的主题有什么理解?四、学生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供额外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自行选择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在家庭作业中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想。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片段等- 小组讨论材料- 家庭作业纸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表现。
-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提交情况。
- 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反馈对话,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文学欣赏导引(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2023版
文学欣赏导引(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2023版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一)1、《麻雀》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屠格涅夫2、崔莺莺是哪个古典戏曲中的人物答案:《西厢记》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下列哪首诗答案:《临安春雨初霁》4、《西游记》的作者是答案:吴承恩5、“小鸭飞来稠闹处,三三两两能言语”出自哪首词答案:《渔家傲》6、《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了庄姜哪些细节之美答案:手;皮肤;脖子;牙齿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天涯游子的凄苦悲凉答案:枯藤;老树;昏鸦;瘦马8、下列哪些诗描写竹子意象答案:《于潜僧绿筠轩》;《竹石》;《新竹》9、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人生观答案:正确10、李白的《玉阶怨》,借用“月亮”意象,表达“不怨之怨”答案:正确11、《归田园居》是苏轼的组诗答案:错误12、陆文婷是小说《伤逝》中的人物形象答案:错误13、抒情性作品中文学形象主要包括情景答案:正确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二)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自哪首词答案:《声声慢》2、“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描述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答案:贾宝玉3、《老人与海》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海明威4、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评论的是下列哪个作品答案:《周南·芣苢》5、小说《人到中年》的作者是答案:谌容6、文学的主体性包括答案:作家创作时发挥主体力量;作品赋予人物主体形象;文学创作尊重读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7、宋词两大词派是答案:豪放派;婉约派8、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形象主要包括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象9、虚拟性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答案:正确10、“君子成人之美”中,“美”的意思是“使变得美丽”答案:错误11、美狄亚、林黛玉、猪八戒、阿Q等属于文学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答案:正确12、柳永的《雨霖铃》表现出烟波浩渺、楚天开阔的气象答案:正确13、特定的音韵和节奏,能传达出文学作品特定的意味答案:正确14、《人到中年》的作者是答案:谌容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三)1、罗敷形象出自下列哪个作品答案:《陌上桑》2、《紫藤萝瀑布》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宗璞3、“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形容哪位女子之美答案:庄姜4、《背影》是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朱自清5、蘩漪是哪个作品中的人物答案:《雷雨》6、《雨霖铃》通过哪些形象烘托出词境答案:寒蝉;骤雨;烟波;暮霭7、文学修辞手法包括答案:比喻;象征;夸张;拟人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紧”的妙处在于答案:引发读者联想;暗示人物心理特征;呈现外部环境;神韵独具9、《诗经•硕人》描写庄姜之美,属于细节刻画答案:正确10、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1、周朴园是《原野》中的人物形象答案:错误1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出自杜甫《春望》答案:错误13、诗歌《慈善家》是拉脱维亚诗人莱尼斯的作品答案:正确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四)1、“小鸭飞来稠闹处,三三两两能言语”出自哪首词答案:《渔家傲》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 第四章
➢观赏这类电影,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耐心。 ➢二是用心。 ➢三是细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在优秀的文学 文本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 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所以 在欣赏的时候,“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 剥开,像是一棵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 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
4.2.电影与青春:在事实和幻想 之间
➢虽然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电影艺术的历 史显得较为短暂,但如同其他艺术种类一 样,它也是在自身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 的特征;同时,电影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在主题意蕴、形式结构、美学风格等 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质,除了与电影制作 者,尤其是导演的艺术观念、美学趣味、
➢生产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与一个 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大众的欣赏习惯与 接受心理,以及科技的进步与推广程度等 无法剥离,唇齿相依。
➢1986年执导的《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 森电影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华语影坛警匪 动作片的一座丰碑。片中狄龙、张国荣、 周润发搭档出演,堪称完美,备受推崇。
➢1993年之后,吴宇森到好莱坞继续发展, 先后接拍了《终极标靶》(1993)、《断 箭》(1996)、《碟中谍2》(2000)等动 作片。
➢“为什么这个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样呢?”当婷 婷依偎在突然醒来的外婆的膝上,向她发 问时,老人只是静静地折着纸蝶,温柔地 看着她。或许,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人都 将带着这样的疑虑与烦恼继续在生活的路 上奔走。
➢在《一一》中,生活的“真相”隐没在我 们看不见、也没有意识到的世界的“另一 面”;对贾樟柯来说,这“真相”藏匿在 被忽视、被淡忘的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中。
➢近年来,虽然像法国、俄罗斯等国也相继 拍摄了一些场面宏大、情节扣人心弦、制 作精良的惊险动作片,向好莱坞动作片 “叫板”,但尚难撼动后者的霸主地位。 动作片与科幻片、奇幻片等的结合,正成 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时尚。
文学欣赏导引教学大纲
第一章文学作品的阅读概说:文学与文学的欣赏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文本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语言的组合体。
文学文本包含的某种意义、意味,它所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情感,都是由语言符号的特殊组合得以传达的。
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对于文本的机械“复制”过程。
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
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文学文本,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
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欣赏者的主体素养,决定着这一活动的质量。
第一节多角度的理解与文学美的品鉴对同一个对象,我们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对象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状态就不同,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现代物理学用大量的研究向我们证明,我们所能理解并可以加以描述的物质世界,都只是以我们可理解的角度去认识、描述的世界。
特定的角度,形成我们特定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描述模式。
因此,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描述模式来寻求对物质世界的理解,都只是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接近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而并不就是真实的物质世界的全部,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这个世界一定会呈现为另一种形态。
《文学欣赏导引王先霈王耀辉》教学大纲.doc
第二章诗、文欣赏概说:诗、文的分野及其文体特征这里所说的诗,指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而这里所说的文,也仅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诗、小说、戏剧文学剧本相并列的文艺性散文。
诗和散文的区别当然是显在的。
诗的文体特征诗的文体特征,体现在它的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上。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诗首先以其独特的外形式将自己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样式区别开来。
从视觉上看,诗要求分行排列,句式上或格式严谨,整齐划一,或长短变化,错落有致。
听觉上则要求合辙押韵,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合于音律。
诗的特殊的文本形式,最大限度地造就了诗歌语言突出的形式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通过各种语言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语言在句式上的整齐的美、在声调上的抑扬的美、在韵律上的回环的美等,都发挥到了极致。
这使诗不仅能够以其丰富的情味感染人,也能以它的独特的外形式唤起我们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诗借助自己的外形式造就的突岀的形式感,往往能够有效地将我们从口常实用思维带入诗的审美思维过程。
诗的内形式,则是指与诗的外形式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
具体说来,即诗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等。
诗要传达的诗情、诗意、诗味,来自于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是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发现。
而这些内容也往往是独特的、微妙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言不可尽的。
为了完成这种不可传达的传达,诗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表情形态,借助这些表情形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交互融汇,最终将幽玄飘渺的诗情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者熔铸为具有强烈暗示性、象征性、隐喻性的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
散文的文体特征:第一,关于散文的“散”散文的“散”,确切说来,是指散文的“自由”。
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 主要体现为它的选材无所拘限和它的表现形式没有定规。
从选材上看,大到社会宇宙、H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
文学欣赏导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南大学
文学欣赏导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第一章测试1.崔莺莺是哪个古典戏曲中的人物()。
A:《桃花扇》B:《牡丹亭》C:《西厢记》D:《窦娥冤》答案:《西厢记》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下列哪个词人所作()。
A:柳永B:李清照C:李煜D:温庭筠答案:李清照3.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人生观。
()A:错 B:对答案:对4.《麻雀》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
A:福楼拜B:屠格涅夫C:易卜生D:塞万提斯答案:屠格涅夫5.李白的《玉阶怨》,借用“月亮”意象,表达“不怨之怨”。
()A:错 B:对答案:对6.《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了庄姜哪些细节之美()。
A:脖子B:手C:皮肤D:牙齿答案:脖子;手;皮肤;牙齿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天涯游子的凄苦悲凉()。
A:瘦马B:枯藤C:昏鸦D:老树答案:瘦马;枯藤;昏鸦;老树8.《归田园居》是苏轼的组诗。
()A:错 B:对答案:错9.下列哪些诗描写竹子意象()。
A:《竹石》B:《新竹》C:《于潜僧绿筠轩》D:《雨霖铃》答案:《竹石》;《新竹》;《于潜僧绿筠轩》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下列哪首诗()。
A:《临安春雨初霁》B:《梅花》C:《望月怀远》D:《静夜思》答案:《临安春雨初霁》第二章测试1.曹禺的《雷雨》包括下列哪些人物形象()A:周萍B:蘩漪C:周朴园D:鲁侍萍答案:周萍;蘩漪;周朴园;鲁侍萍2.《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所作的诗。
()。
A:薛宝钗B:薛宝琴C:史湘云D:林黛玉答案:林黛玉3.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有限叙事角度。
()A:错 B:对答案:对4.祥林嫂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狂人日记》B:《伤逝》C:《祝福》D:《阿Q正传》答案:《祝福》5.《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既体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A:错 B:对答案:对6.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包括()。
07 文学欣赏导引第三部分
他。” “我要离开这个镇,”尼克说。 “行,”乔治说。“走了也好。” “他在家里待着,又明明知道自己会让人
给杀死,我想起来就受不了。这他妈的太 可怕了。” “那,”乔治说,“你最好别去想它。”
3.3.讲述与展示
纯粹的讲述是 讲述者所作的 概述。
讲述是推动叙 事进程的重要 手段,通过讲 述加快叙述的 速度,并将读 者的注意引向 作者要求读者 注意的方面。
3.3.讲述与展示
纯粹的展示 是对人物语 言的模仿, 即人物对话
人物话语直 接反映着正 在发生的事 件,因为人 物的话语行 为就是事件
“他们会杀死他的。” “我看会杀死他的。” “他一定是在芝加哥惹下了什么事。” “我看也是,”尼克说。 “真是糟糕的事情。” “可怕的事情。” 他们没有说下去。乔治拿过一条毛巾来搽
3.2. 谁在讲故事和怎样讲故事
§叙述语气
最简单的讲故事方式使用讲述者的口气 讲,如童话中常用的匿名者的口气(“从 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或史诗吟唱 者的口气(如维吉尔的“我之赞颂的军队 及英雄),或者是用从亨利·菲尔丁到乔 治·艾略特等古典小说中所用的那种友善 可信且充满格言警句的作者教诲式口气。
《红楼梦》的故事体现的不同层次的意味:
贾府由盛而衰的故事; 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故事;
3.1.讲故事与读故事
故事与人物
通过故事的讲述刻划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 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而且,小说人物形象的思想 容量和艺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乃至小说家创作 的成败,是作品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准确把握人物 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也就成为 小说欣赏的一个中心环节。
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 王先霈 王耀辉 (1)
所谓科学的理解,是指那种以追求对 文学文本作出可靠确凿的、唯一的诠 释为目的的阅读。
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可 以见到大量以诠注字义、考据故实为 解诗之法的文字。
朱自清 《荷塘月色》文中写道: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 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 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 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 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总论
概说:文学与文学的欣赏
多角度的理解文本与文学文本的阅读 释义与辨味 “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修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艺术的高下与趣味的雅俗
概说:文学与文学的欣赏 文学艺术提供给我们的精神家园。 人类需要文学,现代社会里有素养的人生
活里不能没有文学阅读。 文学阅读并非文学欣赏。
小时候,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故乡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故乡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阅读这首《乡愁》,体验诗中那一份难 以化解的惆怅与感伤,理解诗人那浓浓 乡愁之中的深沉而又强烈的憧憬,这就 是文学欣赏。
30年代,就有读者对这里写到的树上的蝉声 提出疑问,写信给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 是不叫的”,以至于朱自清先生自己都疑惑起来, 特为致函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请教是否蝉在夜里 真的不叫。
这种求“真”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很传统的 文学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我们 可以找到很多类似“公案”。
所谓审美的理解,是指以感知文学形 象、体验作品情感、玩味作品佳妙之 处,从而获得特殊精神愉悦为目标的 文学阅读方式。
实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需要的步骤:
文学欣赏导引(第二版) 王先霈 王耀辉 (1)
寓言作为小说的另一个源头,从表面看, 寓言自然也是故事,也要讲述出来。不过, 古代寓言的作者多半是哲学家、思想家, 寓言其实是他们传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感 悟,论证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手段。
作为娱乐消遣的故事和作为传达内心体验、表 达思想观念的寓言,实际上为后来的小说开辟 了两条重要的发展路向。沿着讲故事的传统发 展,小说成为一种描摹和再现社会生活的文学 样式;而沿着寓言的路向发展,小说又成为表 达小说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的载体。
概说:小说文体的形成及其演变
小说成熟的历史背景: 西方: 小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样式最
终形成,至少要到18世纪。 中国: 比西方要早一些,大约在唐代出现。唐代
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大变迁,这 一变迁的标志就是唐传奇的出现。
一般认为,小说最早的形式有两种,一种 是民众闲暇之余相互讲说的民间故事,一 种是文人们有意创作的寓言。
3.1.讲故事与读故事
事实上,我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还不能就 此终止。细心而敏感的读者会发现,故事 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向我们暗示的问题并 没有完全解决。比如,“我”何以一定要 杀死自己的宠物而后快?
3.1.讲故事与读故事
故事给我们暗示出的一种深层意味。可以 肯定的是,这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杀死 猫和猫的复仇、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人 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的爱与恨、善与恶相 遇相撞的故事。
3.1.讲故事与读故事
如何读文本:
从最一般的层面看,我们首先总要知道这 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人的 关于什么的故事。
小说欣赏中,我们还要尽力去理清不同人 物的关系状态,要了解这种关系状态对于 他们各自的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人物各 自的行动最终产生了什么后果,等等。
文学欣赏导引课件-第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文稿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 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 玉的身份,满心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 不见了。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欣赏的第二个阶段: 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反复揣摩玩味, 深入领会言下之意、言外之意,并充分体 味作品佳妙之处的阶段。这是文学欣赏的 目标。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
一般性阅读(教材第5页) 细读(教材第5页) 批评性阅读(教材第6页)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文本的特征
能指性:
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 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 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 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 以充实。
文学文本的阅读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 独怆然而涕下。
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
这是一种求“有用”的阅读 比如: 希望通过文学阅读解决某个实际的人生问题; 希望通过文学阅读去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求通过文学阅读来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
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
这一类文学阅读的极端化表现是:把文学文 本建构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等同起来, 试图通过文学阅读去实现自己某种现实的实 用功利心理的满足。
科学的解读: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诠释的阅读。
30年代,就有读者对这里写到的树上的蝉声 提出疑问,写信给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 晚是不叫的”,以至于朱自清先生自己都疑惑 起来,特为致函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请教是否 蝉在夜里真的不叫。这种求“真”的理解,似 乎是一种很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代 诗话、词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公 案”。
文学欣赏导引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文学欣赏导引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是鲁迅对下列哪部小说的评价
答案:
《西游记》
2.小说《长恨歌》的作者是
答案:
王安忆
3.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氛围
答案:
悲愤
4.下列哪部作品的作者是简·奥斯汀
答案:
《傲慢与偏见》
5.文学作品结构布局包括
答案:
介绍环境
抒情议论
安排章节
描述人物
6.小说的有限叙事包括
答案:
第三人称有限叙事
第一人称有限叙事
7.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一个基本特征
答案:
正确
8.文艺欣赏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当真”
答案:
正确
9.艺术欣赏活动要求欣赏者对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和认同
答案:
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释义与辨味
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辨味”也即要能 “会心”“会意”:
把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内心感觉, 在一种有距离的透视中去遇会作者的“心”、“意”。
1.3.释义与辨味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之二) 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杜甫《喜答行在所三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人是无港的船,时光是无岸的河,人漂泊着从上面走过
杜牧:九月九日齐山登高
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
文学欣赏的两个阶段:
文学欣赏的第一个阶段:由通晓文字(词、句), 比如细心领会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 关系和相互作用,细致体味文本在特殊的词、句 组合中包含的特殊意蕴,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之下, 发挥联系与想象,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 文学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 上,反复揣摩玩味,深入领会言下之意、言外之 意,并充分体味作品佳妙之处的阶段。这是文学 欣赏的目标。
18
1.3.释义与辨味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 寞 照耀得更加荒凉。
——狄金森《无题》
1.3.释义与辨味
文本的释义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我们已有的包括语 文本的释义 言、文学、文史等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储备的过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9/24/2010
20
1.3.释义与辨味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 人归不归。(隋末无名氏《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5
1.3.释义与辨味
字字落实:是指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理 解文本语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们疑惑的 字义、词义的清晰的理解。
字字落实 本义 比喻义或引伸义 转义
1.3.释义与辨味
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 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 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 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 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 ——[金]元好问
文学的世界里无法求取科学的真; 文学的世界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现实功利要求的满足;
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 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 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 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 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 份,满心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以柳枝杨花伴和悠长哀怨的笛声来抒写离别 之情或故园之思,实际上成为一种传统,由柳枝、杨花、笛声等物象融会 而成的意象,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抒写离情别绪、故园情怀的典型意 象。
9/24/2010 21
1.3.释义与辨味
文本释义是一个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 验加以参证的过程。 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 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 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 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 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 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 那个地方去了。”
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朱光潜先生谈观海雾 海上航行观雾: 海上航行观雾: 海上航行遭遇大雾,大雾之 中听着若远若近邻舟的警 钟,看到水手们手忙脚乱 地走动,似乎一切都只能 听任命运的摆布,仿佛大 难临头,让人心焦气闷, 那情景即使后来回想起来, 还有些戒惧。 站在海岸观雾: 站在海岸观雾: 那清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 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 飞鸟都被它轻拖慢掩,现 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 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 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 浮游的仙子。你的周围全 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 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 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 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钟嵘开创的所谓“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制,殆均博弈” 的阅读方法;
由作家生平推断文本意向的解读
由作家仕宦出处、师友渊源等的考察作为解释文本依据的阅读 方法;
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
科学的解读 实用的解读 审美的解读
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我们何以要倡导一种审美的阅读? 文学为我们建构的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想象 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同 时又是一个与现实保持着适度距离的世界。它唤起我 们相应的联想和想象,触发我们相应的情感体验,让 我们在获取某种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的同时得到精 神的愉悦。
(拉马丁《湖》)
情至极处必用语惊人。在诗中,语言的运用似乎永远 被置于突破事理逻辑和语言常规的、突兀的结合之中, 而形成一种对于常情常理的“反叛”。钱钟书曾经谈到 的:“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证其然,此正诗 人妙用。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 致。”
9/24/2010 26
1.3.释义与辨味
1.3.释义与辨味
“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 释义” 我们在上节中探讨过的字字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 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义、隐喻 义等。 “辨味”,是指对文本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特殊意味、韵致、 辨味” 情趣、情味的感知与体认。
9/24/2010
——夏丏尊语
1.3.释义与辨味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 这样过。 (鲁迅:《孔乙己》)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 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前回你说是 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 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 的。”“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 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 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 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望着天上的星 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鲁迅:《诗人之敌》
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文学欣赏的审美态度:
欣赏者应该与欣赏对象保持适度距离的审美观照的 态度,即要以一种“寻”美的、欣赏美的态度而决 不是一种应对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文学。
要把戏当做戏看,而不把戏与现实相混淆; 要把小说作为小说来读,而不把小说中的故事与生活等 同起来
文本 文学文本 文本的特征
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文学文本的三个特征 启发我们,文本为我 们创造的是一个自足 完满的艺术世界。文 学文本的阅读首先应 该,而且可以从文本 语言组合和意象的把 捉来完成文本的解读。 这两首我们都熟悉的 小诗的阅读就是一个 很好地证明。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
子厚日午山童二句,须待累年, 方得领略此诗气味。
(黄徹《巩溪诗话》)
1.3.释义与辨味
语感的培养与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辨味:
语感:指对特殊语境下语词和文句特殊寓意以 及作家借助语词、文句的运用所传达的特殊韵 致、情味的领悟能力。
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
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9/24/2010 22
1.3.释义与辨味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1.3.释义与辨味
释义基础上的辨味: 要求读者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下去细心体味通过特殊 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情味韵致。 在文学中,作家、诗人所关心的不是某种信息传 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借助语言所能唤起 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者语言运用所能产生的情 感效果。换句话说,诗歌语言只要求能够激发出相 应的情感,而不要求自己去做某种具有可验证性的, 即可以被经验事实加以证实的表述。
于无字处读书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大闹浔阳江”写 宋江在张横被打劫,本 以为性命不保,忽听到 李俊的声音,知道有救 了,“钻出船上来看时, 星光明亮。”
此十一字妙不可说。非 云星光明亮照见来船那 汉,乃是极写宋江半日 心惊胆碎,不复知天地 何色,直至此,忽然得 救,夫而后又见星光也。
1.3.释义与辨味
文学文本的释义: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既是一个通 晓文字,消除语言障碍的过程,更是一 个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 构成的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文本 语境,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 式、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 等等,来重新确定词句意义的过程。
9/24/2010
正如对音响、旋律、节奏的敏感(乐感)之于音乐欣 赏,对色彩、光影及空间构图的敏感之于绘画欣赏, 语感的培养对文学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1.3.释义与辨味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 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 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 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 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 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 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暮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残花落红,如孤帆芳草, 暮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残花落红,如孤帆芳草,而且这些 景致大约也都能映照伤别之情。那么: 景致大约也都能映照伤别之情。那么: 第一, 第一,何以诗人单单突出江风中依依袅袅的杨柳 和随风飞舞的杨花? 和随风飞舞的杨花? 第二,那飘荡空中的“数声风笛” 第二,那飘荡空中的“数声风笛”与这江上揖别 又有什么关系? 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