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政治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日本战后政治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以开放和自由为特点的东亚国家。
在二战后,国家经济几经波折之后,其政治制度逐渐稳定,从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强大的经济大国之一。
本文将探讨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始于1945年。
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完全被摧毁的国家,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层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为了重组国家体制和实现自身的复兴,战后的日本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政治改革。
首先,日本采取了“大量解放”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扩大日本社会的层次和范围,赋予社会各个层面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例如,民主政治和言论自由的确立,为日本的政治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力;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的实施,如股票市场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为日本实现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日本增强了民主意识。
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年里,一系列民主法案于1947年通过,极大地推进了日本民主化进程。
同时为加强民主意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和宣传活动,如推进建立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以及鼓励自主探索和学习等。
逐渐地,日本民主意识逐渐转化为国家的各方面,从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
再次,日本通过外交政策实现了国力的强大。
战后的日本通过改革外交政策实现了与其他国家长期和平共处。
此外,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逐渐增长的角色,也提高了其在亚洲和世界事务中的地位。
这样,日本逐渐成为一个与世界主要国家齐头并进的大国。
日本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战后的日本政治发展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直接相关。
全民投入到日本的发展中去,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感。
同时,日本政治在很多方面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路径和推动力。
首先,日本实行政治稳定。
战后,由于外界和自然环境的一系列限制,日本国内经济和人口密度趋于呈正向发展。
这一系列的经济和国民条件创造了一个政治稳定和逐渐增长的大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国家之一。
其次,日本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战后日本经济xx
二、1956—1973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1956—1973年的18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9.8%,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中, 有10年的增长率都高达两位数以上(5年在12%以上, 最高的1961年和1967年分别达13.5%和13.1% ), 在此期间还出现过— 神武景气(Jimmu Boom,1954.12—57.6,31个月) 岩户景气(Iwato boom,1958.7—61.12,42个月) 奥运景气(Olympic Boom1963—64年,为期两 年) 伊奘诺景气(Izanami Boom,1965.11—70.7,57 个月)
上述三大改革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领域,就经济方面而言,其中心目的是铲 除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改革, 对日本克服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和以后的经济腾飞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成立“经济安定本部”,实行“倾斜式生 产方式”(Priority Production System)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经济的破坏
•战争使日本国民财富丧失了38% •战争结束时,日本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战前 (1934—36年)的31%,农业只相当60%,因空袭 而流离失所者达900万人,从海外遣送回国的600多 万,加上因军事工业和部分重工业拆除而造成的失业 的400多万人。农业因灾歉收,致使粮食奇缺,城市 每人每天粮食定量仅为297克,且30%为白薯、大豆 或豆饼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开始了战后初期的经 济改革、恢复和重建过程-(Rising from the Ashes)
伊奘诺景气指日本经济史上自1965年到1970年 期间,连续五年的经济增长时期。1964年日本举 办东京奥运后,曾一度陷入经济不景气,政府于 是决定发行战后第一次建设国债。1966年后,经 济景气持续畅旺。 期间有不少大企业合并,而私家车和彩色电视亦 快速普及。日本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当时有 所谓的“新三神器”(即汽车、空调、彩色电视 机)。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生产总值若以美元汇 率换算,日本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因此,本文主要浅谈日本战后的发展及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在教员生动的讲解下结束了,我对教员所描述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教员所说,日本的经济发展真是不可思议,但事物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我想,了解这些知识,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分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
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日本经济在50年代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
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奇迹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贸易立国政策和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发展战略及其增长机制。
截至2002年末,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经济开始复兴的阶段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常重视合作,积极参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例如,日本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竞争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 崛起也对日本经济形成了挑战。
日本面对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活力问题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劳动力等方面 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 改革医疗制度等。
经济活力问题的解决
为提高经济活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创业,鼓励企业进 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此外,加大对年轻一代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经济活力。
贸易往来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 一。日本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同时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 高科技产品。
投资合作
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积极进行投资和合作。例如,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 总额中占比很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日本在战后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参加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推进了贸 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
日本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推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04
经济泡沫和破灭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
经济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
泡沫破裂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战后日本经济
停滞与低迷阶段:1991~2001
年度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1991 5.5 2.9 1992 1.8 0.3 1993 1.0 0.4 1994 0.4 0.6 1995 2.2 3 . 0 1996 2.9 4.4 1997 0.6 -0.0 1998 -2.0 -1.9 1999 -0.7 0.5 2000 -0.6 1.0
表1
1950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 美 西 德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GNP 国 增长率 GNP 增长率 英 GNP 国 增长率
随着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在整个90年代持续着低迷的经济发展 趋势,增长率不高,甚至出现长时期的负增长。 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然而, 90年代以来,日 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 为1.0%;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1.4%,个人住宅投资和 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等于说国民的收入消费能力和企 业的生产能力没有什么变化。
高速发展阶段:1955~1972
日本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 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 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 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 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 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 顶点。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自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由一个战争破产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工业国家。
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期间经历了“泡沫经济”,这导致了1991年的泡沫经济崩溃。
在此期间,银行与公司之间建立了暧昧的金融关系,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
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并以债券进行融资。
这些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金融关系。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出现财政状况无法控制的情况。
其次,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材料依赖增强,农业和服务业比例降低。
这导致了对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增大。
同时,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制造业。
同样,我们需要关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的风险,特别是在贸易政策上。
此外,为了应对汇率波动,我们需要加强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完善。
第三,与日本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并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污染和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应该变得更加重视。
在发展新产业技术的同时,应该增加对环境的投资。
在管理和监管层面,我们应该引入更加严格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和资源。
最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人们的福利和社会保险的不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扩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范围,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提高全民素质,以缩小贫富差距。
总之,虽然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战后日本经济
出口海外旳日本汽车
四、泡沫经济时期(1985—1992)
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等 五国财政部长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协议 美元贬值,日元、德国马克升值 1988年初,240:1变为120:1 1986年11月到1991年4月,年均增长率5% 股票增长率31%,地价增长15% 国土面积美国25分之一,市价五倍 买世界名画,1990年支出33亿美元 金融资产大举进军美国
岸信介(1896—1987)
三町目旳夕阳 安藤百富
3、奥林匹克景气——池田勇人内阁 吉田学校旳优异学生,忠实执行吉田路线 “轻军备,重经济,在美国保护下发展” 宽容与忍耐,调整煤矿劳资纠纷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环游世界各国,半导体推销商 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增长公共投资 高速公路、城市列车、新干线 1963、1964年GDP年均增长率10%以上 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73年
2023年
2、稳定增长 三木武夫内阁开始连续发行赤字国债 增长公共投资、增进出口 政府推动开发新能源 企业开发节能产品 产业构造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产品“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 1979年人均GDP与美国相同 沃格尔旳《日本名列第一》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出美国
家 用 电 器 旳 普 及 率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
卡拉OK发明者——井上大佑
3、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5)
1、日本淹没——战后最大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田中角荣首相“日本列岛改造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石油危机 全国抢购风潮,卫生纸、洗衣粉等 73年批发物价上升30%,零售物价上升20 小松左京旳《日本淹没》 1973年11月到1975年3月 生产指数降20%,倒闭1200家、失业112万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经济政策。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摘要: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势头都位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作为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战败国,日本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日本在战后(1945-1970)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日本自身的内政外交政策所共同推动。
在美苏争霸的战后国际形势下,日本迅速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倚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中大获红利,初步恢复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元气。
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积极推行符合日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成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日本不仅借此机会升级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依靠奥运会带动了经济,同时也提振了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战后崛起的“新日本”。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国际格局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与日本1945年,在遭受两次原子弹轰炸和日军在亚太战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作为仅存的法西斯轴心国,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共同打击法西斯的任务完成后,在战时并不突出的美苏矛盾,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图争夺战后世界霸权、建立战后秩序的争霸活动拉开了帷幕。
战后的日本由美军独占,因此这也大大方便了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全球争霸战略,作为其在远东对抗苏联的基地。
在“冷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此时已经成为美国布局东亚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也因此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美国所提供的“巨大福利”。
这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相当于起到了“造血性的作用”。
在军事上,日本成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堡垒和后勤基地,同时日本也借此机会取得了庞大的军备订单,获得了大量外汇。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素质
技术进步和创新
日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实 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
教育和人才培养
国内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
日本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了经济 的持续增长。
日本实现了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成 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国之一。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 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
技术创新和研发
日本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很强 的实力,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和 品牌。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高度成长期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 高度成长期。
泡沫经济与调整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随 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调整期。
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逐渐融 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在寻求
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展速度相对较慢。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日本的产业结构以传统 制造业为主,转型和升 级面临诸多困难,如高 企的劳动力成本、僵化 的企业制度和落后的服
务业等。
资源短缺
日本的自然资源非常有 限,大部分资源依赖进 口,这使得其经济容易 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的影响。
面临的挑战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1945-200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目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2.金融方面 (6)3.企业特点 (6)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
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日本经济在50年代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
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奇迹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贸易立国政策和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发展战略及其增长机制。
截至2002年末,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见图一)1950-19601961-19731974-19821983-19911992-2003(%)图一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1950-2003年)数据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 YearBook。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
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
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
1998年度日本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比1997年度缩减了12.4%。
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
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
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
日本科研经费投入虽然也不少,但是80%以上来自私人企业,因而长期重技术开发,轻科学研究。
而且,在广泛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技术人才方面,日本的吸收能力远不及美国。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在战后形成的追赶欧美型的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其局限性。
主要问题在于相对优势产业、相对劣势产业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存在生产能力和效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日本产业结构上的“三重构造型”。
劣势产业方面的输入低于优势产业的输出,产生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带来日元升值的压力;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
如此循环,造成国内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国内各部门成本的提高,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创立。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战后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实施了广泛的国家规制。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当初政府建立规制的基础已开始弱化,规制体系的消极作用日益显露。
国家规制的大量存在,使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后发效应的消失和“制度疲劳”的出现,使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带来的问题暴露无遗。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高新技术要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有金融业、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
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
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日本一直奉行凯思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型景气对策的不断出台使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总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综合性、体制性问题。
放松企业管制,改革经济体制,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特殊的经济体制,通常被定义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日本经济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的都明显于其它国家。
这里将主要分析日本的外贸与产业政策,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等。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50年代,把财政补贴的 80%~90%(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给了农林业,其余10%~20%的财政补贴则给了中小企业与纺织业,在60~70年代,很大比例的财政补贴给了煤炭与海洋运输。
这些都属于“防守型”产业政策,其目的:一是为某种低生产率部门,例如农业提供半永久性保护;二是为某些夕阳产业,例如纺织业、煤炭采掘业和海洋运输业提供暂时资助,以便于结构调整和转移。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从原则上讲,各地方自治体负有自主经营财政的责任。
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区负担。
但由于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备与所需经费相适应的税收财源,而中央税收额通常要占税收总额的70%,所以中央通过“下拨地方税”、“让与地方税”及“国库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拨付给地方政府。
2.金融方面日本银行的建立,始于1868年。
1876年修改了国民银行条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银行,同年又颁布了“日本银行条例”。
因此,日本银行系统的发展及日本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有其悠久的历史。
战后,日本重建了金融体系。
日本现有两套金融机构,一套属于政府系统,另一套是在日本银行监督下的各类私营银行。
3.企业特点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是与日本企业独有的特点相联系的。
日本企业间竞争的目标,不是寻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与维持。
竞争结果,导致单位产品利润及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
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并积累经验,以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求得在竞争中获胜。
生产经验的积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队伍的稳定(终身雇佣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两种制度促进了有经验工人对低级工人知识和经验的传授。
政府也鼓励私营企业对青工的教育和训练进行投资。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近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诸多企业濒临倒闭,在追究企业的经营责任时,公司治理结构一词常常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