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戴和军2013.6.28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为全市统考,考试范围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结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8小题:语言积累与应用(4小题、20分)、阅读理解(13小题、40分)、作文(1小题、40分)。
纵观全卷,试题结构、试题内容基本与中考基本一致,能够考查本阶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能够体现课内与课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总体得分看,年段平均为102.2分;优秀率为15.1%;及格率为84.9%,成绩应该还算可以。
二、分数段分析
三、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一)、语言积累与应用(20分):主要考查古诗文默写、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这道题学生总体得分还可以,失分率较高的题分别为第三3小题。失分的原因是:古诗文默写不能正确书写、对内容理解不准确;口语交际不得要领,无法把观点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名著阅读,一部份同学选择题错误,无法把握故事情节,或不能准确把起因、经过、结果概述出来;语言综合应用,审题不清,没看清楚“北派传统布袋木偶戏特点”,或概括不全面。
(二)、阅读能力(40分):文言文阅读,考查课内语段阅读,得分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对重点字不能理解,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也不够,如第5题的“轩”。且分析题与拓展延伸题答得不好,文章中心主旨句没能抓住,发出的感慨不能答出,回答成山水特点。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个课内语段,考查说明文的阅读,得分还行;考查一个课外语段,问题设计重在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内容的概括,并进行初步的欣赏与评析。失分集中在15、17题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部份学生基础不扎实,对文章结构安排的意图、关键词句意义与作用理解不准确,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开放性的题目答题不完整。
(三)、写作能力(40分)。题目二选一,一题为半命题作文,一题为材料作文。多数同学均能按要求完成作文,但优秀习作较少,主要问题有:立意、选材方面单一狭窄,内容不丰富,取材和立意缺乏新意,语言表达平淡,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结构不合理,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等等。
三、教学改进措施
1.重视积累,重视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特别强调积累,积累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常用字的音、形、义,文学常识,名著阅读,经典诗文的背诵默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所必备的有关知识等等。要把积累看作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加以重视。
2.加强“双基”,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状况令人堪忧。许多学生书写习惯与技能较差,写字不规范,写错字、别字,字迹潦草。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更能影响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
3.教师应加强夯实学生的课内文言文基础,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文言文的联系,也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意。教学中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重视,今后去还是要帮助学生整理出来,加强背诵练习。
4.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督促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精彩片段。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
积”,才能“薄发”。
5.加强作文教学的力度,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当前学生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验严重不足,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的阅读积累量都严重不足。二是得不到有效的方法指导,写作经验严重不足。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让学生不仅有情感体验之抒,有生活经验可写,而且要能写,会写,写得有技巧,有一定的文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较为鲜活的材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命制有特色的题目,做好学生写作前的启发和诱导工作,以调动其积累,激活其思维。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