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正式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问题: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高三年级复习课历史必修二)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卫然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了解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含义、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图示法:通过展示各种大众传媒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上大众传媒的变迁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本课时为复习课,共2课时,建议用时1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众传媒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并提问:大众传媒的定义是什么?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讲授新课:(1)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提问:大众传媒的含义是什么?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讲解:大众传媒是指以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报纸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初)这个时期,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媒形式之一。
报纸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
第二阶段:广播、电视时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广播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电视的特点是图像、声音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5.3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论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2)我国大众传媒政策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3)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角色
(4)从大众传媒变迁看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研究大众传媒的某个领域或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组织实地考察或采访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现实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开展跨学科学习,如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政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讨论后,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5.请学生关注近期热点新闻,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尊重和关注。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功能及变迁过程;不同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其代表形式;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演变。
2.难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变迁的作用;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现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1)外国人办报:(19世纪中期前后)①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③《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4)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红》、《新》、《解》(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和《红旗》成为我党主要舆论工具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发展概况:(1)19世纪末:传到中国(2)1905年:起步——《定军山》(3)20世纪20年代:走向成熟(4)1931年:结束无声历史——《歌女红牡丹》(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事业发达(6)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文革: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普及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技术的进步C、国家的政策支持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兴起发展情况:2、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B、费用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作业布置:1、完成《红对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一、报刊业1、形成阶段:外国人办报:2、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5)新中国成立后:(6)文革:3、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二、影视事业1、电影(1)发展概况:2、电视(1)诞生:(2)改革开放后:三、第四媒介——互联网1、发展情况:2、优势:教学反思:。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授课对象】
蕲春四中高一(8)班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5、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程标准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材分析:《大众传媒的变迁》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课内容。
第五单元社会生活史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社会生活立足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章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民生百年变化与发展。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的媒介作为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产生。
随着历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又相继产生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课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络这几大媒介,以点带面,从其演变过程中学习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的优势特征,并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们茫然无措。
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我们特别是正在成长中高中生来说是一大考验。
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使我们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历史。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上看,了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所起的作用;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学会正确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解网络的神奇魅力,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归纳对比各媒体不同特点,探究它们对人们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概括比较能力。
从过程和方法上看,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了解。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传统媒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了解。
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的兴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
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章:社交媒体的崛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了解。
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看法。
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数字媒体的普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2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了解。
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媒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参观传媒博物馆、报社、电视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
(3)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媒领域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对传媒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种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报纸:介绍报纸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强调其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广播:介绍广播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广播在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优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
1.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传媒图片,包括古代的报纸、近代的广播、现代的电视和互联网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传媒形式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媒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传媒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10: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分析、图片表示、讨论等方式,概括四大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史,认识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活发展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史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体悟中国人民对于坚定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及其中蕴含的饱满的为祖国建设发展拼搏的爱国情感;2、从大众传媒发展时期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中国人民灿烂的文化遗产,联系文化发展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从大众传媒发展繁荣的原因分析中领悟现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4、在互联网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为自己言行负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报刊的发展历程,影视的普及过程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
难点: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知讯者生存!”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经很吸引观众的广告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设计意图】以广告词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信息在今天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询问学生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学生答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等方式得知时事,点出本课主题——大众传播媒介,而后以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传媒形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制作等方面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3. 学生了解我国大众传媒的政策法规,认识到传媒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传媒现象,具备一定的传媒鉴赏和批判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大众传媒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媒事业的热爱,认识到传媒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增强网络道德观念。
3. 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历史与社会学科领域,结合现实生活,关注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
学生特点: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古代传媒形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分析其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对比分析新旧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制作、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我国大众传媒政策法规:讲解我国传媒政策法规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分析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篇一: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2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标签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
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
教学设计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优势;知道四大媒介。
(2)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出示投影的“知识结构”,学生自学基础上,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由此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走向繁荣的报刊业:1、近代报刊业的起步:(1)外国在华办的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西方传教士于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其主旨以传播西学为主。
②《中国丛报》(1832年):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外文刊物《中国丛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外文刊物。
它是由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主编的月刊。
主要发行地点是广州。
③《万国公报》(1868年):当时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报刊19世纪后期,该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是任何一种中文期刊不可比拟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背景介绍大众传媒是指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机构,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信息,还能够塑造社会舆论和影响公众思想。
本课教案将重点介绍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 分析历史时期下大众传媒形式的变化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的兴起;- 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信息传播的加速;- 电视的出现与影视娱乐的兴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崛起。
3. 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塑造:通过大众传媒,政府和媒体能够向公众传递信息和宣传政策,影响公众思想;- 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递给大众,促进文化的交流;- 经济发展的推动:大众传媒行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广告、电影、音乐等产业的繁荣;- 社会组织与凝聚: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获得信息、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社交网络,加强社会凝聚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知识;2. 图片分析法:通过展示历史时期下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媒体的特点和变化;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报纸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2. 介绍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大众传媒有一个基本的了解;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总结该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4. 汇报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5.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对大众传媒的变迁和影响进行总结和归纳;6. 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众传媒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精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问题探究4】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功能:宣传报道、娱乐休闲、查阅资料、远程服务
消极:虚拟性(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垃圾内容(毒害青少年心灵,诱惑犯罪)
教育、引导:认识到互联网“工具而非主宰”,自我识别,自我控制
【问题探究5】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问题探究1】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功能:宣传报道
影响:(宣传)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报道)及时传递时事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制造社会舆论-通达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注意: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避免假新闻、恶意炒作)
总之:改变生活,影响观念,促进社会进步。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对应练习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关键字】精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授课课时
1课时
课型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
3.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及其影响。
4. 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和小组活动。
3. 准备相关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众传媒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 发展历程:介绍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4. 新媒体产生:讲解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6. 案例分析: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如报纸、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2.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总结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主要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
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合作探究3: 目的:联系现实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
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你喜欢哪方面的报刊,谈谈这些报刊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觉得报纸不足的方面有哪些?
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
原因: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重视对科技文化等.
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
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局限:普及面不广,直观感染力不强.
过渡:从这个问题可看出,报纸最大的不足是你必须识字,这样普及面就不广了,而且直观感染力也不强,这方面就不如影视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课前:为了说明当前电影事业的繁荣,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
收集的内容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奖的影片、演员、导演。
活动探究(多媒体展示)。
目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当今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将历史与现实拉近,引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一)电影活动探究:(1)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你爷爷和你父亲年轻时候心中分别有哪些经典电影和著名的电影人?
(3)你心中有哪些经典电影和著名的电影人?对国产电影有着怎样的感情和寄望?
接着教师利用图片展示中国电影事业的概况。
(1905年诞生—20年代后走向成熟—30-40年代享誉世界—建国后,主题走向工农生活—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目的:让学生直观体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过渡:电影存在时间、地点和票价的限制,而电视就在这方面弥补了它的不足。
(二)电视
(1)问世:(2)概况:
(3)现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多媒体显示电视栏目的丰富性)
过渡:由此可见电视已经相当普及了,提问:你认为电视电视普及的原因有哪些?目的:通过问题式的启发,引起学生探讨影视业发展的原因。
(4)普及原因:技术,生活的提高,政策的支持
你说我说: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该怎样生活?”目的:通过假设和讨论使学生体验影视现在对于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5)影视媒介有哪些局限?(时效性不强等,互联网弥补其不足。
)
三、互联网的兴起
在介绍“互联网的兴起”一目时,我先在课堂上将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向学生演示如何利用网络查找所需信息。
目的:直观演示,贴近现实,以此让学生感受互联网的神奇魅力。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
3、发展:多媒体演示图片,(网络正在逐步渗透我们的生活)诱导学生思索问题: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目的: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探讨网络的优势,同时利用探讨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要正确运用网络。
4、优势:优势集中,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5、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6、启示: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整个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使他们对本课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
然后我对本堂内容升华,指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巩固练习目的: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畅想天地:显示表格,思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目的:学生通过课后的反思与探讨,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媒介手段发挥的作用。
教学反思:由于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所以我通过以上的情境教学,师生互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同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