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

合集下载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是 战 国 时 期 宋
要子品篇者篇内《”。、国
史的,可大)(庄,但有蒙
料 。
思 想 , 是
但 从 总 体
能 掺 杂 了
多 肯 定 为
, 为 晋 人
7
篇 ) 、
子 》 一 书
极 富 文 学
好 哲 思 ,
改 造 、 也
县 县 人 。

庄子的自然哲学
1、“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 :
一般而言,先秦各派的“气” 论停留在用“天地之气”、“人 之气”解释具体事物和现象这种比较简单、抽象的阶段。庄子 的“气”论,则是把这一理论思索向前推进了一步。庄子认为 “气”是万物构成基始的观点,包含了以下内容: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 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 意》
修养方法之一——恬淡无为
“恬淡无欲”。“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无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 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 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收为。” (《则阳》)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无问其名,无阙其情,物因 自生。”
3、宇宙最后根源——道
在庄子思想中,哲学意义上的道意义是比较宽泛的,如 《知北游》开篇有这样三句话:
《刻意》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
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刻意》
最后,庄子从功利层次上,论述了无欲对于人在社 会生活中的功效。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如下:
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

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二、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主张以“无为”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通过“心斋”,“坐忘”,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

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以道为中心,主要分为道论和德论两个部分。

庄子的道论包括“逍遥”境界和“齐物”之法。

“逍遥”境界是一种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齐物”是进入逍遥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与道论紧密联系的是庄子的德论,德是道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和体现。

《庄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的德论以安命思想为中心,以“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为其两翼。

庄子的其他思想观念,诸如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政治观、处世观、养生观等,都是在庄子道论和德论在不同方面的投射。

逍遥境界中的无己、无功、无名,齐物之法中的心斋、坐忘,都涉及人己之关系。

庄子德论中的安命思想,以“用心若镜”“与物为春”为安命之法,更应该成为处理人己关系的准则。

庄子认为,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

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

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并不消极去承受,而是“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用心若镜”,镜子是被动的,它无法选择走向自己的物体。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显现在镜子中,大到风云变幻,山川河流,小到人物花草,鸟兽鱼虫。

面对来者镜子只是客观的反映,面对去者镜子不会挽留。

静止的水面也具有和镜子同样的功能。

“用心若镜”也就是心如止水。

“与物为春”,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

“用心若镜”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应对外在世界的冲击,“与物为春”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面对冰封的外在世界。

“用心若镜”是由外入内,“与物为春”是由内向外。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庄子》这部经典之中,他运用富有诗意和幽默的语言,通过一系列的寓言和故事,深刻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庄子的哲学思考:虚无主义、自然观与人生态度。

1. 虚无主义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论”和“逍遥游”这两篇文章中。

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归结出“天地之间,其犹大浮浮者,似无所停,其犹危丝之上高者”这一观点,指出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不存在永恒和不变。

他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现实世界中的众多矛盾之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他推崇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

2. 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瑰宝之一。

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而自由的存在,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顺应自然的道德伦常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他在《逍遥游》中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

庄子通过比喻和寓言,让人们体悟到了自然的阴阳平衡和宇宙万物的变化,以此启迪人们以宽广的胸怀来对待人生和自然。

3. 人生态度庄子的人生态度主要体现在《齐物论》和《南华经》等篇章中。

庄子认为,对于人的生活和追求,应该以无为而治的心态,通过超越一切物质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他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认为人若能舍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能够达到心静自然的境界,即能摆脱生活的烦恼和纷争,体验到无穷的欢愉和快乐。

综上所述,庄子的哲学思考可概括为虚无主义、自然观与人生态度。

他以独特的寓言和幽默的笔触,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揭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心灵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物质追求,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去寻求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无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无为。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自然趋于一致,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放弃追求外在物质,心灵才能得到自由的解放。

人应该放下自我,跟随自然的道,活得轻松自在。

二、心静自然庄子主张,心灵应该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的心灵需要沉淀下来,才能够窥探到自然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必须具备静、深的内在,才能够体悟到自然的真实和谐。

三、悟空悟无庄子认为最高境界是“悟空悟无”。

悟空,就是对无限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看透。

悟无,是对万物的了解,洞悉人生境况,产生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悟空悟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真谛。

四、天人合一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应该与自然达成和谐,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法则中。

获得一种自然的境界,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成和谐的整体。

五、得道无患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自我,获得真正的道。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寻求真相,才能够得道无患,纵享自在而不受生命的纷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阔,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之一,鼓励人们要尝试透彻理解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主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提醒人们应该追求性命自在,回归到内心的静谧领域,以此实现自我和谐。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在逐渐统一六国,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不仅促使了各种学派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学派。

儒家思想尊崇礼仪,讲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注重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讲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境界。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哲学解析

庄子哲学解析

庄子哲学解析【正文】庄子哲学解析庄子,又称庄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子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庄子的哲学思想涉及到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对庄子哲学进行解析。

一、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强调“无为而治”,即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利,让一切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纷扰困扰,心灵无法得到宁静。

只有抛弃功利心态,接受自然的安排,才能真正得到心灵的自在。

庄子的人生观充满了深邃的智慧,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自然观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他主张人应当像自然一样,没有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庄子认为人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他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如蝴蝶梦,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道德观庄子的道德观强调追求道德的境界,他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心灵的自由。

庄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与道合一,只有心灵透彻地理解了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反对绝对的标准和规范,主张注重个体的内在追求和自我完善。

庄子的道德观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宇宙观庄子的宇宙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宇宙万物并不固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他以“大道大,天地大”来形容宇宙的辽阔和无垠。

他思考宇宙万物的变化,提出了“化生之说”,认为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不可阻挡的。

这种宇宙观使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应当谦逊地追求自我完善。

五、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社会习俗和环境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觉醒和修行,才能恢复本性的纯善。

庄子的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人们追求内心的善良提供了指引。

综上所述,庄子哲学是一种富有智慧和思辨精神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观点涉及到了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宇宙观和人性观等多个方面。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自由以及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 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夫道,未始有之时‛。 (《齐物论》)
4、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先秦思想乃至在整个中国思想中,对社会政治伦 理的探讨,始终是一个优长的方面。唯独在庄子的哲学 思想中,构成它理论主体的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 索。 庄子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 的思考,而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不同于前秦诸子仅开始于 立足于“人性”,而是发端于、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反 思,从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 本的理论方向和内容。
3、宇宙最后根源——道
在庄子思想中,哲学意义上的道意义是比较宽泛的,如 《知北游》开篇有这样三句话: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 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含有具体内容的“道”,如天道、人道、即指自然界的 秩序、法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法则等。 ◆作为抽象的思考形式的“道”,这是指摆脱了秩序、法 则的具体内容,而且有被哲学认识论考察价值的那种纯粹 的思想形态,即真理和方法的意思。
对人生困境的考察
◆社会之限:时与命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 与,皆物之情也。‛ (《大宗师》)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 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 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人世间》) 庄子思想中的命,作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决定了人 们的生死自然大限,而且制范着,预定了人们一生在社会 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贫富穷达的遭际。这种外在的必然性, 构成了人生途程中障碍人的精神自由的一层困境。
对人生困境的考察
◆自我之限——情与欲 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精神自由的获得, 除受到生死的自然大限和时命的社会约束之外,还有一种 自我设定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生活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探索庄子在其著作《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于人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一、自然与道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宇宙是自然而无欲的,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宁静和平衡的境地。

这一思想与他强调追求道的理念相呼应。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普遍规律。

他倡导人们追求道的境地,即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融入自然的统一之中。

二、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和顺应。

他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过度干预和行动,而是要顺其自然地适应和接受。

他以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为例,认为宇宙运行自有其规律,人们不需要过度干涉,顺其自然即可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和谐。

三、自由心境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识到个体的内心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可以超越世俗的琐事和困扰,达到宁静的境地。

他强调了放弃为名、利和权力的追逐,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认为通过内心的净化和提升,个体能够远离纷扰和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相对主义庄子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价值都是相对的,不能仅仅依靠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来决定。

他以鱼和熊掌的故事为例,指出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模式,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和陷入狭隘的观念中。

五、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一切荣辱得失都是虚妄的。

他鼓励人们要宽容他人,不要过于计较和争斗,而是要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将围绕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原文解析。

一、自由无为的思想庄子的自由无为思想是他的核心理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与压力。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写道:“逍遥游在无穷者,标属衣与严刑旃。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无为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自由无为,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进一步阐释了自由无为的意义,在《庄子·养生主》中写道:“物盛则衰,衰极则复。

”他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要顺应这个规律,不强求和干涉。

只有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无为的境界。

二、虚幻与真实的关系庄子对虚幻与真实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写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通过庖丁解牛的形象,庄子告诉我们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庄子认为,事物的真实性并非表面所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

他在《庄子·外篇·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行于天下也。

”他认为真实是一种超越具体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窥见事物的本质和真实。

三、万物一体的观念庄子强调了万物一体的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写道:“物各以其类聚,物各以其养生。

”他认为事物有各自的属性和特点,但是它们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庄子进一步解释了万物一体的意义,在《庄子·德充符》中写道:“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也是万物存在的本质。

人们应该通过追求道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真正的自由。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在《庄子·天运》中,他写道:“尽其天年而不敢不治,所以道也。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他的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的哲学观强调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放弃一切束缚和约束,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同时,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平衡。

庄子对于人类追求自由的观点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到很多例子。

他在《逍遥游》一章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君子尊贤使能,则天下治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和追求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能力,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和压力所束缚。

只有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庄子还通过许多寓言和故事来阐述他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蝴蝶梦”和“胡蝶飞”的故事。

庄子在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人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然后醒来后又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只蝴蝶的梦境。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表达了他对于现实和梦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控制,而是要放下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哲学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约束所困扰,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需求,摆脱外界的期望和压力,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同时,社会也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庄子的哲学观强调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幸福,同时顺应自然的变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哲学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摆脱外界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同时,社会也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庄子的哲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帮助我们过上更加自由和平衡的生活。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子哲学或庄子学派。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以及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和方法的总结和表达。

庄子的处世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处理人生和社会的方法。

庄子的处世哲学对人生的看法是以“自然”为核心的。

他认为人生如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是随着自然规律而存在的。

他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和功利心理,而是要像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安于自己的本性,随遇而安,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他的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意味着他认为人生应当是自由而无拘束的,而不是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束缚。

庄子的处世哲学对社会的看法是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

他认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应当是自然而无为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性和特点,应当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他反对社会的种种规范和束缚,主张人们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和喜好去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的要求和期待。

他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游者,其犹星旁之盛者也。

且而夜光者,天之所以为天也;云者,天之所以为天也。

而浮游者,天之所以为天下也。

天之为天,无以害物;地之为地,无以利物。

人之为人,以其无以利物也。

”他的这种对社会的看法,意味着他认为社会应当是一个自由和和谐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充满权力和压迫的机构。

庄子的处世哲学主张以“无为而治”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来处理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不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按照自己的本性和兴趣去生活。

他主张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他的这种处理人生和社会的方法,意味着他认为人们应当放弃对人生的期待和追求,而是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以“自然”为核心,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自我觉醒和自由解放。

以下是具体的解释:
1. 自然的观念:庄子认为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非抵抗自然。

为了遵从自然,人们应该尽可能活在自然的状态中而不是人工刻意地改变自然。

2. 非常规的观念:庄子不赞成常规和传统,认为它们会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自由,阻碍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庄子式的自由主义期望人们能在不受制约或束缚的状态下活得自由自在,完全顺从个人的天性。

3. 心灵自由的观念:庄子强调个人的心灵是自由的,自由表现为一种不能被规律所约束的、奇特的能力。

庄子认为人们应当通过内在的自我调控获得自由和完整的发展,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限制,而是对自我的选择和决策应该可以自由挥洒。

4. 开放性的观念:庄子认为人应该不拘泥于一国之内,一种思想之内,而应超越这种局限,开阔视野。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的事物和道路,大家都可以一起探索,在它们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真谛。

5. 幽默与反讽的观念:庄子的观念着重于幽默和反讽,认为人类的思想建构并非只能透过严谨的逻辑和演绎,还可以在表层的表达形
式上透露灵感和智慧。

通过反讽和幽默,他试图揭示生命的奥秘和社会运行的模式。

庄子的哲学观旨在呼吁人们尽可能跟随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发展和进步。

庄子处世哲学

庄子处世哲学

庄子处世哲学一、顺应自然与无为而治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是宇宙的本原,是世界的真理。

人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道的本性,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是不做事,而是在做事时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不去强求结果,而是顺其自然地做事,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这种顺应自然的状态,就是无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便是对无为状态的形容。

二、追求自由与超脱庄子追求的自由是一种本性,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只有在顺应自己的本性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他强调,追求自由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超越了世俗和功利的自在状态。

在庄子看来,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在《逍遥游》中描绘的“莫知其所终,亦莫知其所始”的境界,便是对这种自由与超脱的生动写照。

三、相对主义与齐物论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齐物论”中。

他认为,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也无不存在它自身的这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因此,他主张抛弃世俗的是非观念,以超越的态度看待万物,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四、精神自由与内在满足庄子强调精神自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有用的东西,那么他在精神上就会越贫穷。

而真正的精神富有,是愿意花时间在喜欢但看似无用的事上。

他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往往活在一种自己关于价值的习惯性判定里,而真正的自由是超越这种判定,达到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平静。

五、对名利的淡泊庄子对名利持淡泊态度,认为过分追求名利会束缚人的自由。

他主张放下执念,顺其自然,不要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牵绊。

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体现了庄子对内在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主要思想哲学思想(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庄子哲学观点

庄子哲学观点

庄子哲学观点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对世界的解释而闻名于世。

其哲学观点主要包括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空悟无为等,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其哲学观点。

自由自在,认为万物无常。

庄子哲学主张人应该自由自在,不拘泥于规矩和常规,而是自信、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的思想中,万物无常,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成见,去接纳世界的变化,进而适应和改变自己。

无为而治,强调快乐自在。

庄子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是因为人在制度和法律的掌控下才变得有秩序和正义,而是人们的内心和自律会引导他们去树立起正向的行为。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快乐自在才是最高的境界,因此追求个人美好生活和自我实现是其强调的重点。

返朴归真,追求自由宁静。

庄子哲学主张“返朴归真”,即人们应该回归自然、朴素的生活。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积累,使得人们不断远离本初的生活,而这种远离引导出了人们的贪心、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摒弃这些负面因素,真正追求自由宁静。

空悟无为,悟空中无事。

庄子哲学主张“空悟无为”,即空虚相信,让人在无为中开启新的道路。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存在之真相。

通过对身体、心灵和宇宙的认识,人们可以追求“悟空中无事”的境界,了解无为的真谛。

总之,庄子哲学着眼于人性和思想的解剖,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答案,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返朴归真和空悟无为,主张人们应该务实、自由的生活,在不停的变化中不断探究和适应生活的本质,以实现自我实现和精神宁静。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现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生卒年不可详考,约公元前355年(周显王14年)到公元前275年(周赧王40年)。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飘逸如风,灵活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子辞去楚王的礼聘,理由是“无污我”,他尽管毕生贫困,但仍不改其志,追求自身的逍遥,“以快吾志”,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命自由有着不同的等级: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就是充分地发展自然本性。

怎样的发展才是自由发展?自然的本性又是如何界定?庄子用“天”“人”的对比来说明,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在天地之间率性行走,这是自然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穿牛鼻、钉马掌,就是人为的。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好的,人为的则是坏的。

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泉,而追求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赋予的。

所以,只要保持自然天性并充分发展,即可获自由,无须外求也无须强求。

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能力。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但是,只要它们充分地发挥了自然能力,就获得了同等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思想与其文学关系(上)一、概述其人其书庄子(约前369—前286)1[①],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说:“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于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他清高孤傲、安贫乐道、抱朴守真、著书立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物物而不物于物”,不为世用。

其书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杂篇则多为后学所著,而外篇至今仍有较大争论。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一)自然之道1. 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老子之道是以“无”为本,玄奥不可知的自然本体2[②],可以用知识语句描述的万物之源。

道体的模糊玄妙以及道体为“无”乃是浓缩了自然世界全部的不可思议的奇妙性,老子企图以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品质来更正人的生存态度。

如在《老子·第七十七章》中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一见解真是透彻独到、发人深省。

庄子之道则是回到了自然之中,“道”这个纯粹的理念回到了具体事物之中,道无处不在。

所以《知北游》篇中“东郭子问道”时,他才会说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他想通过若干具体自然物的特性,各有存在的价值,来说明自然世界具有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存在品质。

此外,庄子还意识到不可言之道与可言的知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问题,这在《则阳》篇得到了比较成熟的解释:“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2. 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在继承老子自然思想的同时,对其思想的消极面作了更大的发挥。

当他对天之道无为而自然世界秩序井然,人之道有为而世俗社会却处于混乱之中的反思,深刻体验到世事无常,这使他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乃德之至也”(《人间世》),“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

在政治上他自然就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发挥为“不为”、“予无所用天下为”的出世哲学,并始终认为政治不是真正解救人民痛苦的模式。

他无心于政治却又心系天下,对现实社会不正常状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揭露。

如“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山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二)绝对精神自由1.痛苦意识痛苦的体验是思之起点,庄子思想的精神源泉,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社会急剧动荡,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社会流动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残酷的人类自相残杀现象,这给一些高尚的人带来了强烈冲击,使他们深感忧惧不安。

大国间的战争,各国的严刑峻法,统治者的暴虐,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与庄子几乎同时的孟子有两句话,说尽当时统治者的暴虐和人民的痛苦:“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的到处奔走热心救世不同的是,庄子不以救苦的圣贤自命,不愿担当救世责任他并不认为从政治上可以救世。

他只是孤身一人辗转于下层民众和社会边缘人中间,庄子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体会到普通人在这黑暗世道里的艰难与绝望。

从人生痛苦的深度上说,孟子的感受不及庄子。

如《德充符》篇讲一位名叫申徒嘉的兀者与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因其丧足而讥笑他,蔑视他,说:“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却说:“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游于羿之彀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返。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

”这段话最意味深长之处是“游于羿之彀中”,在这种情况下,被射中与不中,与一个人的行为巧拙无关。

灾难的来临无理可讲也无可抗拒,也许连控诉的对象也没有。

一个人承担了不该由个人负责的灾难,这灾难是没有理由的和随随便便的,可是个人在这随随便便中却完全被毁灭了。

由此庄子觉得世界失去了合理性。

以上这些当然算是很深的痛苦,可在庄子看来,更深的痛苦是精神奴役,这种奴役使人生就像是经历一场无休止的折磨。

人生在世,被环境驱迫着追逐外物,这种驱逐往往是没有被意识到的,却无处不在,以至成为一种宿命。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讲得比较透彻:“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仿佛人来到世上,就被置身于一种苦役性的结构之中,为物所累,催人疾驰。

这种追逐更多的是以富贵名利权势之类为目标,随着人心欲望的膨胀,这场追逐只会是无休止的。

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朝不保夕,人们追逐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转瞬即逝、过眼烟云。

更重要的是,追逐外物的过程总是使人忧虑紧张,人与人勾心斗角,疲惫憔悴。

身形活着,内心却早已枯死。

庄子对善精神的渴望,对善的内在关切,使他弃绝任何矫揉造作的善,更别说肆意扩张和表现欲望了。

而世俗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等的道德规范又为伪善之人所窃,使他怀疑现实世界的存在意义,向往无枷锁绳约的逍遥之境。

在庄子对生命的孤弱、精神的奴役和善的困惑作了如此一番沉思体验之后,他对现实的无奈臻于一种戏谑,嘲笑一切,否定一切,至于无待。

这样才有了庄子行文间的诙谐洒脱,充满了对一切满不在乎和冷眼旁观爱的冷嘲之意,以一种故意做出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表达内心深处不可消去的恨意。

由此得到的逍遥浪漫,“乃是环绕虚假的幸福火焰跳起的舞蹈。

”3[③]2.游世思想庄子是用一种自谑意味的嘲讽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

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才会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

《天下》篇中总结庄子思想,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准,说庄子是“以天下为浑浊,不可以庄语”。

庄子甚至连隐者意义上的“独善其身”的认真都要嘲讽,他认为世界黑暗透了,已不可能有认真的个人生活。

颜世安说得比较到位,他说:“通过贬低这最后可能活着的方式,庄子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轻蔑:这个无可理喻的世界,只配让人这样活着。

”4[④]除此,庄子还运用了相对主义的思想方法,但这其实是对人生存在背景的瓦解,其实是对人生无待状况的描述。

这种描述形象地说明啦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偶然性、不稳定性,如梦境一般。

所以庄子才会戏谑生存的荒诞,存在的无根性。

在《齐物论》篇中,他这样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饮酒与哭泣,哭泣与田猎,固无必然联系,庄子不过借此言人生的飘忽,毫无坚实性、稳定性。

由此连个人存在的确定性也变得虚无起来,依照《齐物论》“方生方死”之说,我的现存可能只是暂时的,转瞬间可能由生变死,由健康到病态,由我变成蝴蝶等等。

由此他便以夸张的语气游戏人间,以游戏的轻松解除悲苦,戏谑这不合理的人世,鼓舞其辞于行文间。

“我认为这种宣扬,是一个天性认真的人因为愤世而故意否定自己的认真。

”5[⑤]我同意这种看法,从《庄子》中的一些篇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重视生存的精神质量的人。

从许多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如《山木》篇中的“贫惫”论:“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啊,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又如《秋水》篇中的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岂肯与猫头鹰争夺腐鼠。

由此可知,庄子并非滑头混世之人。

(三)人生理想面对着一个纷争战火不断的喧嚣世界,庄子从齐物论中的齐生死这一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无何有之乡”的无待而绝对精神自由的精神世界,以此来否弃现实世界。

以相对论的观点分析世俗之有用无用的差异,从反向的思维理解这个世俗世界,从而否弃个体性存在,说明万物的出生是“其来无迹,其往无涯”。

这样就打破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为建立新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继而,他又通过若干具体自然物的特性说明自然世界具有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存在品质,以相对论的无穷,个体存在的有限,瓦解个人自以为是的最后根据,如《秋水》中海若的一段话:“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这让人彻底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人必须走出小我,尊重他物,发现人所不熟悉的世界的新价值,这样个人才能在道的世界中看到无穷无尽的活力源泉,打破小我的局限,物化融于自然,臻于不生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