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合理用药-抗生素应用原则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处理不当,易发
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其病死率高。
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加强支持治
疗。
22
2019/2/6
新生儿惊厥
常见原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低血钙。
惊厥治疗
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和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2019/2/6 23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 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19/2/6
4
药物分布的特点
1.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2. 脂肪含量低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4.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5. 水盐代谢调节功能弱
药物排泄的特点
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地高辛 苯巴比妥 氨茶碱 氯霉素
2019/2/6
10
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四环素类--四环素牙; 磺胺类--新生儿核黄疸; 氟喹酮酸类--儿童及青少年软骨损害 氨基甙类—致第八脑神经损害
抗癫痫药物: 中毒时发作增加 除卡马西平外,对认知功能的损伤 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防止感染
2、新生儿期禁用抗生素 •磺胺类(SMZ Co例外) •四环素类 •多粘菌素类 •硝基呋喃类 •耳毒性较大的氨基糖甙类 •第1、2代喹诺酮类 •其它:新生霉素、杆菌肽、乙胺丁 醇等 •缺乏新生儿药动学资料的新抗生素 不宜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联用 *指征: *目的:扩大抗菌范围、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性 一般联用2种,罕需联用3种 须合理地联用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课程21儿童合理用药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
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
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
儿童合理用药
2.选择合适的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 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 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水痘患儿禁 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2.选择合适的药物
镇咳止喘药: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 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哮喘病儿提倡局部吸入 β 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新生儿、 小婴儿慎用。
婴幼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1 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 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3 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 4 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不良后果
婴幼儿药物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1.胃酸:PH逐渐接近成人 2.胃容量:有所增加 3.胃排空:较新生儿期加快
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
排泄慢
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体内药物排泄慢、半衰期延长、 高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
易发生药物中毒
儿童治疗用药原则
1.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2.选择合适的药物
3.计算好适当剂量 4.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5.选择合适剂型 6.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1.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1)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 (2)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 (3)肝脏解毒功能不足 (4)肾脏排泄功能不足
3.计算好适当剂量
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 类药物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从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偏小。 注意: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 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
住院新生儿356例合理用药分析
?B 碳酸氢钠注射液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针 "8 佳林 #
G+HI 口服补液盐 !J
维生素 K 胶丸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 水乐维他 $ 肝素钠注射液 头孢硫脒注射液 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 酚磺乙胺注射液 头孢呋辛钠注射液 呋喃硫胺注射液 儿童百服宁滴剂 核糖核酸注射液 炎琥宁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新生儿白蛋白注射液 安露合剂 乳酸钠注射液 维生素 L@ 注射液 复方樟脑酊 复方咪康唑甘油 青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液 健儿清解液 强力阿莫仙注射液 阿昔洛韦注射液
A>D 例患者疾病诊断情况
例数 构成比 %E &
#
讨
论
从表 = 看 ! 住 院 新 生 儿 所 患 疾 病 以 早 产 儿 * 新 生 儿 黄 疸 ! 新生儿肺炎 * 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主 ) 从表 ! 看 排 列 前 =" 位 药 物 品 种 以 输 液 * 补 充 能 量 * 维 生 素类 * 电解质类药为主 ! 而抗 菌 药 物 排 名 相 对 靠 后 ! 在 排 名 前
表! 位次 药品
>?@ 例住院患者用药频度排序前 @A 位
用药频度 位次 药品 博利康尼片 尼可刹米注射液 舒喘灵气雾剂 普米克气雾剂 鞣酸软膏 复合乳酸菌胶囊 用药频度
!= !! !> !C !? !@ !# !F !D =" == =! => =C =? =@ =# =F =D !" != !! !> !C !? !@ !# !F !D >"
A @
夏国俊 ! 张春华 < 抗菌药物临 床 应 用 指 导 原 则 < 北 京 B 中 国 中 医 药出版社 !!C"@< 许 景 峰< 抗 感 染 药 物 临 床 使 用 原 则<北 京B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
儿科合理用药(2012王敏)
药物代谢
影响代谢的因素 1. 肝脏相对重量是成人的2倍 2. 肝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等主要代谢酶基本成熟
结果: 肝代谢速率比新生儿期加 快,某些药物甚至高于成人, 使许多经肝代谢的药物t1/2比 成人短
20
药物排泄
婴儿肾功能迅速发育: 1. 肾小球率过滤、肾血流量在6-12个月时达 到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 肾小管排泄能力在7-12个月左右接近成人 水平 结果: 某些经肾清除为主 的药物,排泄较成人快, t1/2比成人短
6
Outline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婴幼儿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7
第1节 新生儿合理用药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内 的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首 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需要 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 因此,新生儿阶段是人类自身比 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药物治疗表 现特殊性。
28
内分泌及营养
影响内分泌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
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 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应用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制剂可影 响性征发育,如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均可兴奋 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小儿出现性早熟;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等可抑制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12
TDS 粘膜娇嫩、血管丰
富、穿透性高
胃肠道外给药
药物分布 影响因素
1 体液成分及体脂: 体液量大(80%),细 胞外液占45%,脂肪 含量低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 低、胆红素竞争结合 3 血脑屏障: 功能不完善,通透性 高
新生儿合理用药汪建云ppt课件
.
28
第二节 小儿药效学特点
2024/10/16
.
29
中枢神经系统
1.药物敏感性增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药物反应多较成人敏感。
2.智力发育障碍 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 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
2024/10/16
.
30
3.毒性反应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
.
16
水盐代谢调解功能弱
水盐代谢
药物容易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尤其导 泻药和利尿药
苯妥英钠、皮质激素影响钙的吸收 雄性激素和同化激素加速骨骺融合 四环素与钙盐形成络合物,影响骨质 生长
.
17
药物的分布
➢ 机体构成变化 新生儿、婴幼儿体液含量大,脂肪 含量低而影响药物分布。
➢ 体液量大,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峰浓度 降低,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新生 儿细胞内液较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成人高,使 水溶性药物能较快输送至靶细胞。
2.其他酶缺乏 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
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增强。
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位羟化
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2024/10/16
.
33
内分泌及营养
1.影响内分泌 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 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 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
20
药物的代谢
➢ 肝脏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 程包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和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 新生儿肝内参与Ⅰ、Ⅱ相反应的酶活性均低, 因此药物在肝内的代谢率减慢,半衰期延长, 仅按公斤体重给药亦造成药物的蓄积作用,如 氯霉素所致的“灰婴综合征”。
儿童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了解患儿:
生理特点、肝肾功能状态、现病史、 既往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先天 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家族病史等。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熟悉药物 :
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适应 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剂型规格、 使用方法、儿童注意事项、本院及本地区 的使用情况等。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3.代谢
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是肝脏,新生儿肝脏重量约 占体重3.6%,相对较大,对药物代谢有利;但药物 代谢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善,某些酶分泌不足或完 全缺少,酶的活性液相对较低。
氯霉素成人口服后迅速转化为氯霉素葡萄糖醛酸酯, 约90%于24h内由尿排出;新生儿体内的葡萄糖醛 酸酶的活性很低,新生儿的结合和排出仅为不到50 %,肾功能低下,排出的游离型和结合型氯霉素量 少,导致血中氯霉素浓度增高,可引起心血管循环 衰竭(灰婴综合征)死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消化不同于新生儿, 也不同于年长儿和成人; 2.应密切注意有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儿童的 生长发育; 3.警惕某些药物,特别是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对智 力、听力等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4.特别要关注某些婴幼儿很难表达或反映出来的药 物早期不良反应; 5.要关切乳母用药对乳儿的影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2.分布
婴幼儿体液总量较新生儿时降低,约为 70%,但仍高于年长儿和成人,婴幼儿细胞外 液6个月时降为42%,1周岁时降为35%,也 高于年长儿和成人,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 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被稀释,脂 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大;体液调节功能 较差,水和电解质易受疾病及外界因素影响, 特别要注意脱水时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的变化; 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有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
06-1 新生儿及儿童合理用药
清除减慢 → t1/2 ↑;青霉素G、
氨基糖苷类、、地高辛等。 对钠、氨基酸、G等再吸收强, 易出现酸碱代谢紊乱及电解质 失衡。
1.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 仅为成人30%-40%
2. 肾有效血流量 仅为成人20%-40%
3.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
10
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的其他因素
选择药物剂型
婴幼儿常用药物剂型
口服剂型: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片剂等 注射剂型:与成人相同 皮肤粘膜给药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吸入或雾化剂型:气雾剂、干粉、雾化液等
剂型选择的依据
尽量选择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变或不良后果 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减少喂 药困难; 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用量进行准确分割,避 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 对于同时存在成人剂型和小儿剂型的药物,选择时尽量使用小儿剂型, 避免药物浪费,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2. 婴儿期:< 1岁 3. 幼儿期:1-3岁 4. 学龄前期:3-7岁 5. 学龄期 6. 青春期
3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
28d内的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 首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 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 理变化。新生儿阶段是人类自 身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药物
追加5 mg/kg·d,控制血药浓度在20 g/ml以下
➢ 地西泮(不宜作为新生儿一线抗惊厥药):反复发作的惊厥
首选,仅用于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治疗无效的反复惊厥。 0.3~0.75 mg/kg 静注,地西泮对呼吸和心血管有抑制作用, 并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除用于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持续 抽搐。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小儿用药特点和药物剂量计算Word 文档
小儿用药特点和药物剂量计算小儿正在生长发育状态,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在选择用药时不仅是药物剂量的减少,还要注意同一药物在小儿体内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差异,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为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全科医生应该掌握小儿用药的原则和特点。
一、小儿合理用药原则基本原则是结合患儿的年龄、体质、生理特点、病情状况、既往用药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准确给药,杜绝滥用现象,以免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药源性疾病。
具体见表1。
表1 (请给出名称)二、小儿的药效学特点(见表2)表2 (请给出名称)三、小儿药物剂量我国儿科用药剂量多采用按体重、体表面积两种方法计算。
某些药物已有规定的儿科剂量,应用时则不提倡以估算方法计算。
(一)按照体重计算药量这是西医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可以计算出每天或每次需要用量:每日/(次)剂量=体重(kg)×每千克体重需要量年龄愈小,每千克体重剂量相对稍大;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剂量超过成人剂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
例如:某药成人剂量为25 mg/次,儿童剂量为1 mg/( kg·次),若患儿体重为30kg,则计算剂量为30mg/次,超过了成人用量,实际给药量应不超过25mg/次。
对于未测体重的患儿,先按照体重公式推算(公式见生长发育评价章节),举例:阿莫西林小儿剂量是20~40mg/(kg.·d),分3次口服,5岁患儿应该服用多少?5岁的体重(kg)5×2+8=18阿莫西林剂量:18kg×20~40mg/(kg.·d)= 360~720mg/d,可以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剂量,分为3次口服。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是一种广为推荐的方法, 既适用于成人又适用于各年龄组儿童,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率过滤等生理活动的关系更密切,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
缺点是计算方法复杂,首先要知道用药者体表面积大小,还须知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量。
儿童合理用药探讨
摘要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于儿童药物繁多,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均能造成不良反应,而且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发育健全,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等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抗生素的滥用,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掌握药物的保持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健康成长目录引言 (1)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1)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1)三.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1.基本原则 (2)2.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3)四.正确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4)五.儿童合理用药目的 (5)六.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6)七.结束语 (7)八.参考文献 (8)引言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的代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如阿片类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引起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使听神经受损,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立酮(吗叮啉)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原菌
1. 有条件时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的结果选用相 应的抗生素。
2.
病原菌不明时可依据日龄选用药物或联合用 药。 <3天 杆菌感染多见(如大肠杆菌),可 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为主。 >3天 球菌感染多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多选用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物。
二 抗生素的药物动学特点
3. 新生儿血浆蛋白与白蛋白浓度均低, 且白蛋白为胎儿蛋白,与药物的亲合力 较差,因此在血药总浓度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游离药物量增加,而使药物作用增 强,而半衰期缩短。 4. 与白蛋白具有高度联结力的药物可与 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上的联结点,致使 游离胆红素增多造成核黄疸。
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联结点的药物
2.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停用后,在药物水平低于MIC 时仍然保持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称 为抗生素后效应(PAE)。各种抗生素 的PAE持续时间不一,对革兰氏阴性菌 的PAE以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较长。
根据浓度依赖性作用方法和PAE,氨 基糖甙类每日给药一次的疗效大于相同 剂量分次给药,因为前者产生的峰值水 平较高。此外,每日一次给药所产生的 谷值水平较低,引起的毒素性也较小。
1. 浓度依赖性
(四)首过效应
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甙类,第一次 作用于细菌后再次使用间隔时间过短,反 会降低细菌的药物摄取,而疗效降低。
(五)抗生素使用的后续作用
1.治疗反应
抗生素杀灭细菌后,细菌的 细胞壁发生溶解,其中部分产物作用于某些可 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 从而引起脓毒症、休克和临床症状恶化。杀灭 作用迅速的抗生素能减少细菌胞壁炎症产物生 成和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使细菌释 放的内毒素减少,从而减轻治疗引起的不良反 应。
2. 细胞因子的中和疗法
① 已酮可可碱(PTX) 可抑TNF基因转录,减少 TNF生成,并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肾功衰的发生。无明显副作用。 ② IL—1受体拮抗剂(IL—1Ra)通过阻断IL—1 与其受体结合来阻断其炎性活性。对患严重败 血症的成人有一定疗效,可降低病死率。 ③ 抗TNF—α单克隆抗体 对有感染性休克的成 人,若其血浆TNF—α水平>50pg/ml,用抗 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则存活率可提高。
作用强度
极强 较强 弱 无作用
药物
X线造影剂 阿司匹林、消炎痛、磺胺类 速尿、磺胺嘧啶 抗生素、抗组织胺药、镇静剂、 麻醉药、其它利尿剂
三 药物代谢
肝脏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程包括 Ⅰ期反映(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和Ⅱ期反应(结 合反应)。新生儿肝内参与Ⅰ、Ⅱ期反应的酶活性均 低,因此药物在肝内的代谢率减慢,半衰期延长,仅 按公斤体重给药亦造成药物的蓄积作用,如氯霉素所 致的“灰婴综合征”。 2. 肝脏将无活性药物水解成活性药物过程迟缓,不易 出现应有的疗效。 肝酶 O2 乳酸钠 NaHCO3 1.
(二)阿托品 副作用大,中毒剂量与 有效剂量非常接近。每次0.03~0.04mg/kg, 20~60分钟静注一次。重症休克可10~20 分钟一次,减量方式同654-2。
(三)东莨菪碱 能选择性兴奋呼吸中枢, 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 每次0.03~0.05mg/kg,10~15分钟静注一 次。减量方式同654-2。
三 母体免疫预防母婴间感染 新生儿体液免疫功能主要从母体 胎盘和母乳中获得,因而人们试图用 菌苗(如B族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 菌)免疫母体的方法提高母婴特异性 抗体水平,保护母体并预防胎儿和新 生儿的一些感染性疾病。
谢
谢
(二)肺组织的药物浓度 各类抗生 素在肺部各组织和支气管分泌物中 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对肺部感 染时药物的疗效有极大的影响。
药
物
支气管分泌物浓度/血清浓度 5~20% >50% 80~200% 50~100倍
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 红霉素、氯霉素 喹诺酮类 阿齐霉素
(三)抗生素的作用方式
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的杀 菌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即感染部位的浓度越 高作用越迅速。 2. 非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 万古霉素和 β-内酰胺类的浓度>MIC时,杀菌作用均相同, 应尽量争取维持治疗期间的药物浓度>MIC。
2. IVIG治疗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IVIG 1~3g/kg,直至中性粒细胞> 1.0×109/L。若IVIG产生减敏现象,可加大 剂量和/或加用甲基强的松(10~30mg/kg)。
(二)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1.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当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时进行治 疗。IVIG 1g/kg.d,连用3天,加或不 加激素。 2. 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可单独输注IVIG,或与母体血小板 合并输注。
二 酚妥拉明(苄胺唑啉) (一)药理作用 1. 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2. 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 输出量。 3. 类组织胺作用可刺激胃液分泌。 4. 增加胃肠蠕动。 常用于顽固性心衰退、RDS和中毒性肠 麻痹等。
(二)剂量和用法 1. 0.1~0.2mg/kg+10ml葡萄糖液,15~20 分钟内静滴。 2. 按1~4ug/kg.min静滴。 本药作用迅速,但持续时间短, 10~1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与阿拉明 (每次0.02~0.2mg/kg)合用更有增强心 肌收缩、增加心排出量和改善循环的 作用。
二 新生儿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疗法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1. G—CSF和GM—CSF治疗Kostman综合征 (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先天性特发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man先天性粒细胞 缺乏症):正常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成熟为 中性粒细胞需要包括G—CSF和GM—CSF等 多种因子的调节。G—CSF疗效较好,无炎 性副作用,应首选。
4.肌肉注射 新生儿肌肉组织少,特别是 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如缺氧、低体温、 休克)时,肌肉注射的药物不可能有效 吸收。
5.静脉给药 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抢 救危重新生儿的可靠给药途径。此外静 脉给药可调节药物的浓度和速率而达到 不同的治疗目的。静脉给药一般不用脐 血管。
二 分 布
1. 新生儿总体液和细胞外液较多,故水溶 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受体部位药 物浓度降低。 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脂肪含量低,因 此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与之充 分结合,则血中游离浓度升高。
四
排泄
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新生 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低,均约为 成人的1/3左右。使用某些经肾脏排泄的 药物(如抗生素)后,血中药物浓度高, 且持续时间长。一周内新生儿抗生素使 用多主张12小时给药一次,而一周后相 应增至每8小时一次。
抗生素在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一 新生儿感染的特点
(一) 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均低下,不但易发生感染,且感 染易扩散,故最好选用杀菌性抗生素。 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发生感染后易 并发脑膜炎,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此 特点。
(二)多巴酚丁胺 1. 药理作用 直接作用心肌β1受体, 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2. 剂量和用法 2.5~10ug/kg.min持续 静脉滴注。本药作用迅速,滴注1~2 分钟即起效,10~15分钟达高峰,停 药后10~15分钟作用消失。
(三)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 1. 当新生儿因心肌收缩无力导致的心 衰或因窒息导致的低心输出量时,多巴 酚丁胺为一种理想的正性肌力药物;但 在非心源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时,则多 巴胺可能是首选药物。 2. 多巴胺(2~3ug/kg.min)与多巴酚丁 胺(3~7ug/kg.min)合用,即可扩张肾、 内脏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又不引起 心率和心律的改变。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药物动力学特点
一 吸收
1. 口 服 新生儿胃酸少,胃排空时间延长。 肠蠕动也不规则,故口服给药的吸收量难以 估计,且吸收功能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2. 直肠给药 虽简便易行,但多不能达到预期 的吸收效果。 3. 皮肤粘膜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 角质层薄,吸收作用强,某些外敷或滴入眼、 鼻的药物常引起严重反应。
②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作用更广泛,可诱导多系造血细胞 增殖、分化,促进粒细胞功能的作用更 强。但GM—CSF能促进炎症反应,有引 起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危险,并且在败血 症已经发生后给药无治疗作用,反而会 增加早期病死率,因此只提倡预防性使 用GM—CSF。
③ IL—3 体外实验证明rhIL—3可协同 rhIL—10非特异性刺激辅助性T细胞增殖, 继而通过分泌IL—2等刺激B细胞分泌各 种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体液免疫。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一 莨菪类药物
药理作用: ① 活跃疏通循环。 ② 兴奋呼吸中枢。 ③ 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液循环。 ④副作用小, 较安全,为首选药物。一般剂量每次 0.3~0.5mg/kg,重者0.5~2mg/kg, 10~15分钟静注一次。呼吸循环好转 后,用药间隔延长为30~60分钟一次。
三 交感——肾上腺能神经兴奋剂 (一)盐酸多巴胺 1. 小剂量(<3ug/kg.min)扩张肾、脑、 肺血管,增加尿量。 2. 中剂量(3~10ug/kg.min)增强心肌收 缩力和升高血压。 3. 大剂量(10~20ug/kg.min)增强血管收 缩和升高血压。 本药缺点为可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及心 律失常。与碱性药物合用失去活性。
新生儿的免疫疗法
一 新生儿感染的免疫疗法 (一)传统的免疫疗法 包括粒细胞输注、 交换输血、新鲜冷冻血浆及静脉丙种 球蛋白(IVIG)等。但由于其潜在的 负作用,故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今后的趋势是使用克隆技术制备特异 性抗体或把几种抗体联合起来使用。
(二)新的免疫调节疗法(细胞因子调节 疗法) 1. 细胞因子替代及补充疗法 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统,诱导 外周白细胞升高,并能有效地促进粒细 胞氧化代谢和趋化作用,增强杀菌能力。
(一) 脑脊液的药物浓度 在治疗新生 儿化脑时,应加大剂量使用易透过血脑 屏障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