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市发展构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城市区域发展构想

一、南通基本情况

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同时南通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被誉为“北上海”。南通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南通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已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具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的美誉。

二、发展变化与现状分析

2.1 南通城市发展背景简述

南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使南通城市发展的内部、外部动力发生重大变化,南通正面临新的发展变化。

(1)南通区域大交通和对外交通发生重大变化。宁通高速、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已建成,连盐通、宁启高速已开工建设,崇海大桥即将兴建,新长铁路基本建成,通沪铁路已开始前期工作,使南通与上海、苏南的联系更加紧密。

(2)上海经济圈的影响不断加大。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以后,上海产业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上海与南通的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互动性日益增强,南通正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态。

(3)南通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轻纺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以港口经济为支撑,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电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

(4)行政区划调整和规划区范围调整。城市用地的发展条件和城乡一体化的构成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结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南通城市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

2000-2010年南通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应达到10%左右,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达到2000美元。从现状情况看,2000-2005年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13%,到201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417.88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接近5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02∶57.97∶34.01;其中,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水平均已达到并且超过计划发展目标,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接近56%,仍然偏大;而第三产业仅占33%,需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2、人口及城镇化

1993年,南通市域户籍人口781.2万人,城镇人口215万人,城镇化率为24.47%;其中市区人口为59.7万人。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770.86万人,城镇人口352.67万人,城镇化率达45.75%;其中市区户籍人口为85.36万。从1993年至2005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呈下降趋势,但是外来人口近年增长较快,到2009年全市外来人口总计达54.6万,市域常住人口达815万余人,其中市区在册暂住人口超过18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3万,人口增速较快。

3、建设用地情况

1993年南通市区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三场三镇从通州市划入南通市区,当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70.70平方公里。2009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达159.9平方公里

左右(根据现状图测得),平均每年增加8.7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9.7%。现状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超出规划标准较多,而公共绿地和市政设施用地相应较少。

4、城镇化指标体系

南通市参照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现代化指标体系,重点提出规划管理、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五个方面30多个重要指标。2001-2005年,南通市财政加大对城建的投资力度,5年里市级财政城建资金总使用达数为83.47亿元。根据南通市建设年报统计,到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54.2%。

5、社会事业

近年来,南通博物院新展馆、城市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环濠河博物馆群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有各类学校894所,在校学生1047045人,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千人拥有在校学生136人,拥有医生1.43人,拥有医院病床1.34张。居民的文化、休闲、医疗卫生以及福利保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数据来源:南通统计年鉴2006年)。

6、旧城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

到2010年,市域内市级以上文保单位达到91个,濠河、狼山、唐闸三个主要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片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2001-2005年,5年时间内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6.85亿元,住宅施工面积2307.44万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1014.11万平方米,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7、城区拓展

近年来,每年城镇建设用地平均增加7平方公里以上,传统的“一城三镇”连为一体。2005年市区建设用地总区面积已超过109方公里,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拓展的亮点,作为中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8、市域城镇体系

南通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见表1)。

表1 南通市行政区划情况表

区/县名面积/平方米人口/万人政府驻地

南通市区崇川区215 86.83 虹桥街道

港闸区134 26.63 永兴街道

市辖区县通州区1343 113.87 金沙镇

海安县1110 86.63 海安镇

如东县1872 99.60 掘港镇

代管县级市如皋市1531 126.71 如城镇海门市1148 90.76 海门镇启东市1191 97.25 汇龙镇

9、交通建设

近年来,市域交通设施建设加速,宁通、通启高速,沿海高速、海防公路、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段相继建成通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到2010年,市区已基本形成“三环七射”路网格局。城市公交线路达46条,线路长度529.1公里,线网长度287.6公里,站点总数达1688个。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南通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座,201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0327万吨。南通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8.3万人,货邮吞吐量1641吨(资料来源:南通市城建十一五规划,南通市统计年鉴2006年)。

10、城市防灾

2001年以来,南通市贯彻执行国家、省防灾抗震有关法规对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审查,市区抗震设计审查项目1900多个,审查面积1400多万平方米。对10多个有较大影响的改造项目进行了抗震鉴定,对21个重点加固项目进行了补贴,加固面积3.3

万平方米,防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3.1发展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

(1)地处“江海交会”之地,濒临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

南通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独特,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

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苏锡常已与上海呈连绵状态;长江北岸的泰州、扬州、南京、镇江以及南通等除部分外围县以外,也基本上连成一片,浙东北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舟山同样如此,共同构成了长三角的核心地域。虽相对独立,南通更大程度上属于上海都市圈的范围。

(2)南通作为“北上海”的地位日渐明晰 南通是上海功能北向辐射的前沿阵地,已显

“北上海”之势。主要的推动力包括:第一,南通与

上海有许多天然的文化、产业等联系。在地缘上,南通曾属于苏南地区。因为长江阻隔,南通“北上海”的区域作用受到一定制约。第二,苏通大桥、沪崇过江隧道等跨江通道的建设,将为南通建设“北

图1 2005年南通用地现状图

图2 南通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