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目标1.使同学们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学习设计一、组织学习,创设情境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老师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小朋友们,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

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老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老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老师:你知道吗?学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学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学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老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

课件显示:6下比4下多2下,6-4=2,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

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学生:○和△同样多。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学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本节课教老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学习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89页例3教材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将谁比谁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转化成比较量和单位“1”的相差数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很多学生对如何找单位“1”,题目求的是哪部分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还存在困惑。

教学目标: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百分数问题。

2.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三角板希沃课件学具准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在这美丽的三月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对!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现在我们看图片来了解一下世界森林覆盖率。

(1)日本森林覆盖率67%(2)美国森林覆盖率33%(3)巴西森林覆盖率62%(4)中国森林覆盖率23%师:阅读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数据显示,在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居全球首位。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森林覆盖率,加深学生对百分率意义的理解,同时渗透爱国、环保的思想教育。

师:现在我们一起去东山乡看看他们的植树情况。

课件出示信息:东山乡原计划造林4公顷,实际造林5公顷。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数学教案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數學教案
設計
一、教案主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概念讲解:首先,教师要解释清楚什么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并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2. 方法教授:然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类问题。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问题需要进行两个步骤:一是找到两个比较的数,二是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得到结果。

3. 例题解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解析,让学生看到具体的解题过程。

4. 练习环节: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以此来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

四、教学策略: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多”和“少”的含义。

2. 讨论法: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答案,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题,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进行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2. 设计小测验,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困难进行记录,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评课稿-1.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浙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评课稿-1.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浙教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探索和研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借助动手操作,经历活动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3、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复习铺垫师:今天又要学习新知识了,请坐端正的两位小朋友来抓吸铁石,比比谁抓得多。

师:请你猜猜谁抓得多?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到底谁多?生:数一数、比一比把吸铁石贴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对应起来①:OOOOOOOOO②:OOOOOO师:你会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刚才比的结果吗?生:① 比② 多3 个;师:还可以怎么说?生:②比①少3个。

【反思】: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

上课伊始,我运用新颖刺激和引人入胜的活动“抓吸铁石比赛”激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对旧知的回忆。

引课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比多比少一一对应”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新课环节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启发引导,探究新知1、了解信息,明确问题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抓吸铁石比赛。

今天这节课继续来研究比多少的问题。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师:从这幅图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小雪:我套中7 个小华:我套中12个师:数学问题是什么?生: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师:先看问题:谁和谁比?小华套中几个,小雪套中几个,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就是求什么?怎样清楚看出谁的多?谁的少?生:摆一摆,画一画2、画一画师:谁来画一画?生:画一画师:看图说说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3.列式计算,意义建构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列式计算师:怎么列式?指名板演,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生:12-7=5(个)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7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指着图说,表示与小雪套中同样多的小华中也有的那部分。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4)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5个易拉罐,那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 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方块和小棒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掌握信息,集体订正。
(5)沟通联系,提升方法。
谈话:现在比较这两个问题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与“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把两个问题移在一起)。这两个问题都是求15和10这两个数相差多少,都要从15里去掉和10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课件闪烁10个绿方块和10个红方块后变虚),求还剩多少(课件闪烁5个绿方块),都要用减法计算。
学生借助小方块展示研究过程:
学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多出的是5个?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方法(课件显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摆?(课件随机在对应的绿色小方块和红色小方块之间画虚线)
(7)随机巩固
争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第2题.
(二)探究,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问题的方法模型。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方块比的过程,想一想,要解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10。
组织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要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就是求15比10 多多少,要求15比10 多多少,就是要从15里面去掉10,所以用减法计算(课件出示算式和“从15里面去掉10,用减法计算”)。
(4)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一年级下数学说课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苏教版

一年级下数学说课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苏教版

一年级下数学说课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苏教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多少”、“少多少”等词语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使用加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学生能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A. 导入放一些小孩子喜欢的音乐,引导小学生一起跳舞,缓解紧张的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制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B. 概念讲解介绍“多少”、“少多少”等词语的表示方法,如“7个比5个多2个”、“9个比12个少3个”等。

C. 例题解析例如:“小明有10个糖果,小红有5个糖果,求小明比小红多几个糖果。

” 解法:用小明的糖果数减去小红的糖果数,即10减去5,答案是5,所以小明比小红多5个糖果。

再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红有12个苹果,求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

” 解法:用小红的苹果数减去小明的苹果数,即12减去8,答案是4,所以小红比小明多4个苹果。

D.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出题,让同学回答•给学生一些小问题,让他们举例子解决例如: - 小张有15本书,小明有7本书,小张比小明多几本书? - 小明和小红跑步,小明跑了400米,小红跑了300米,小明比小红跑得多几米? - 小恩有20块钱,小新有10块钱,小恩比小新多几块钱?E. 生活实际案例分享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他们尝试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编队时,班里有23个男生,15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几个?•艺术课上,小明画了14张画,小红画了19张画,小红比小明多几张画?•做运动会比赛,小明跑了150米,小红跑了80米,小明跑得比小红多几米?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或》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或》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百分比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百分比相关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数学素养。
5.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百分比的本质,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
4.实践应用: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课后拓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百分比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教师给予具体引导和充分实践。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百分比问题,但对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解决策略。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青岛版(五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青岛版(五四)

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青岛版(五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比较符号“>”和“<”。

2.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和“<”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较情景,如:小明比小华高,小丽比小芳跑得快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比较的结果。

2. 认识比较符号(1)教师出示比较符号“>”和“<”,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教师举例说明比较符号的用法,如:5>3,表示5比3大;3<5,表示3比5小。

3. 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几个苹果?(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用大数减去小数。

4. 实践与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互相交流解答过程,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比较情景,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来,并求出多(少)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比较符号:> <计算方法:大数 - 小数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但对减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会运用加法,而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不会运用减法。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实例和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减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方法,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减法的意义。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图片和例子,用于引导学生操作和解决问题。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1页例6。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2.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热情。

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数学模型,理清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问题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条幅、磁力片、水彩笔、奖章贴、检测单教学过程:一、激活已有经验,引入课题1.生活调查:比年龄“xxx比xxx大几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呀?2.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1.引出问题,明确方法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游园会的小朋友们正在玩套圈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主题图)2)收集信息,出示例题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条幅出示例6,指名完整读题3)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思考汇报4)出示预习提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提示:1.画一画或摆一摆。

(一一对应)2.算一算。

(说清为什么可以这样算?)2.自主学习3.同座交流师:把你的方法介绍给你的同座听一听4.小结学习情况(提炼自学方法,表扬优秀个体)三、展示汇报(画图、摆学具、计算三种方法板前展示汇报)1.师: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展示,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表扬,奖励星章一枚。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这二单元21页例6、做一做等相关练习。

背景分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初步重新认识加法的意义、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选曲的。

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具有它,将终身受惠。

但它具备很高的概括性,对于7-12岁的儿童来说就是难于认知掌控的。

为此,本课力求利用有意思的情景,唤起学生自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操作方式、交流等活动,初步扩散一一对应和转变等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积极探索能力、技术创新思想和应用领域意识。

本节课所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1、对应:本节课运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

2、符号化思想方法:本节课教材提供更多了画图(或操作方式)的策略,借此协助学生认知必须化解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图的过程就是符号化思想扩散的过程。

3、转化思想方法: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了转化思想的价值。

4、数形融合思想方法: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有赖于形,形有赖于数,本节课运用画图的策略协助学生认知数量关系,创建了与原来加法模型的联系。

5、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本节课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都是求相差数的问题,用减法计算,建立解决这类数量关系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测、操作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经历将“谋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转变为“谋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的过程,扩散转变的思想。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苏教版数学六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对百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学会如何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学会如何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并运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解题过程和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两家商店的商品打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时。

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十几减几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道理,从而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思想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进一步建立相差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突破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得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辨析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对比,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逐步建立数学表象,促进理解内化。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归纳法。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数学第33页,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教学目标:1、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基本结构,能独立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

2、在问题建模过程中,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的算理,感受减法的第二种计算意义。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尝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画图操作,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复习导入35 + 2=51+20= 35 -5 =35- 5 = 80-20= 40+54=师评价口算练习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用图形比较多少的问题。

比多()个。

比少()个。

比少()个比多()个学生看题目填空,注意学生叙述的完整性,学生填空后,再指生将每个图的两个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二、解读信息窗,建构问题模型。

师:(课件展示信息窗)大家看,绿色行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回收人们随意丢弃的矿泉水瓶和易拉罐呢,这是一班、二班、三班小朋友捡的易拉罐的数目,从这个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发现,并介绍数学信息)你能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像前面那样比较多少的数学问题吗?(多提几个,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比较多少问题的语言建模)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小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板书“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几个易拉罐”。

三、探究算理,建构算法模型。

(一)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1、读问题“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几个易拉罐”,思考:这个问题讲的是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生回答)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几个呢?你知道吗?(5个)2、师:究竟是不是5个呢,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用圆代表一班捡的易拉罐,用三角形代表二班捡的易拉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求百分比的概念,掌握求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比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比的概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百分比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求百分比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求百分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PPT 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求百分比计算,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1.理解求“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量关系,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计算方法,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回收活动,看(课件出示回收车、老师和同学),一年级的同学捡了一些塑料瓶和易拉罐,他们数了数,老师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课件触发老师图片出示统计表),仔细观察,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课件触发表中数据在信息图右侧出示信息)。

提问:看到这些数学信息,这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闪烁图中小朋友图片后出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谁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1)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易拉罐?(2)一班比二班多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绿色回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

以情境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

二、你说我讲(一)操作,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问题的直观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想一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是谁和谁比呀?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课件触发表中数据再次闪烁信息,再触发第二条信息出示问题)学生依次回答。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拿不准。

谈话:如果有困难,咱们可以请小方块和小棒来帮着我们比一比好吗?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谈话: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结果,把研究的结果和过程与同位交流一下,好吗?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交流情况。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谈话: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和过程?学生借助小方块展示研究过程:学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着摆.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多出的是5个?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一一对应着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方法(课件显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摆?(课件随机在对应的绿色小方块和红色小方块之间画虚线)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这样一一对应着摆,可以清楚地看出二班和一班同样多的是10个,多出来的是5个(课件随机画竖虚线)。

(学生也可能问:和一班同样多的10个在哪里?多出的5个又在哪里呢?学生边指边说,其余学生评价。

课件随机触发闪烁10个小绿方块并用虚线框起来,同时在上面出示:同样多的10个;触发闪烁多出的5个小绿方块,同时在上面出示:多出的5个。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方块比的过程,想一想,要解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10。

组织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要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就是求15比10 多多少,要求15比10 多多少,就是要从15里面去掉10,所以用减法计算(课件出示算式和“从15里面去掉10,用减法计算”)。

提问:那去掉的这个10在小方块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多出的5个又在哪里?学生回答,(课件用虚线框框出二班中的10个小绿方块,并用箭头由算式中的10和5分别指向对应的小方块)。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个)。

反思小结:结合小方块或小棒图说说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一个问题的?(4)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5个易拉罐,那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方块和小棒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掌握信息,集体订正。

(5)沟通联系,提升方法。

谈话:现在比较这两个问题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与“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把两个问题移在一起)。

这两个问题都是求15和10这两个数相差多少,都要从15里去掉和10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课件闪烁10个绿方块和10个红方块后变虚),求还剩多少(课件闪烁5个绿方块),都要用减法计算。

(6)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提问:要求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该怎样解决呢?学生自主解决。

交流:还有用一个对一个摆一摆的方法吗?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了?(数量多,太麻烦)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列算式,教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学生回答,教师追问:28-6等于多少呢?。

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内交流。

组间交流时,针对用小棒算的方法,教师引领学生质疑:为什么先算8减6?针对用计数器算的方法,教师引领学生质疑:为什么要从个位上拨去6个珠子?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样,因为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所以要用个位上的数加、减一位数。

你们真会推想,由两位数加一位数推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新知识时,由旧知来推想新知,是个好方法。

(7)随机巩固争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第2题.(二)探究,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问题的方法模型。

(1)自主迁移,独立解决提问: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谈话: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4捆减2捆?教师适时从4捆中把2捆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它们都是整捆的,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先算4捆减2捆。

谈话: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次要从十位上拨去2个珠子,而不从个位上拨?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要从十位上拨。

提问:回想刚才用小棒、计数器算的过程,想一想,45减20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40—20=20,20+5=25。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提问:刚才我们把45—20这种新口算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口算,那先算的这一步40—20=20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学生回答(课件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个)(5)随机巩固争当口算大王:自主练习第4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小方块,通过“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列算式、说算理”等活动自主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方法和算理,再迁移方法,水到渠成地解决“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让他们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迁移推理能力。

放手让学生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由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推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突出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从而最终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自主练习1.基本练习:摆一摆,算一算(1)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 = (个)(2)第一行比第二行少几根? = (个)(3)反思、建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课件回顾: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用“二班易拉罐的个数—一班易拉罐的个数”;用“矿泉水瓶的个数—易拉罐的个数”;求比多几个,用的个数—求第一行小棒比第二行少几根,用“第二行的小棒根数减去第一行小棒根数”。

引导归纳: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是怎样解决的?(都是用减法计算的,而且都是用大数减去小数)2.对比计算:过桥游戏3.综合练习:跳伞游戏4.比较、整合模型结构(1)一年级同学做了45朵纸花,送给幼儿园20朵,还剩多少朵?(2)一年级同学做了45朵纸花,送给幼儿园一些后还剩20朵,送给幼儿园多少朵?(3)一年级同学做了45朵纸花,幼儿园小朋友做了20朵,一年级同学比幼儿园小朋友多做多少朵?先逐题出示,学生列式解答。

讨论:这三个问题为什么都用减法计算?(都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设计意图】从实物到画面再到计算,逐步脱离情境,进一步抽象出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问题的方法模型。

因为本节课是对减法的进一步学习,所以要与前面学习的减法的意义加强链接。

在“比较、整合模型结构”这一环节中,第1题是上册所学的求剩余的减法实际问题,减法意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第2题是本册所学的求去掉多少(减数)的减法实际问题。

这两题都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第3题是本课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看似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转化成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也用减法计算。

设计这样一组题,不仅巩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模型,也更加丰富了减法的意义,将几种相关问题解决的模型化归、整合为减法意义的模型,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有效建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回答。

(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

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学生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