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建筑1

中轴线上的建筑1
中轴线上的建筑1

北京龙脉——中轴线【这里是北京(九)】

来北京后一直有个愿望,即徒步走一次号称首都龙脉的中轴线。7月22日适逢大暑,见天色多云,决定践行。先到前门,坐快速公交到永定门内,11点踏上永定门城楼,开始了中轴线之行。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当忽必烈决定定都北京时(那时叫元大都),一位叫刘秉忠的河北邢台人规划设计了元大都,他按照“中”这个汉字,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规定首都所有重要建筑均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中右对称排列,于是我们知道从南往北有这些著名的建筑景点: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原址上建了毛主席纪念堂)、紫禁城(含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右右还有天坛、先农坛、天桥、自然博物馆、大栅栏、前门老火车站、众多的老字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太庙、中山公园、北海、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坛等。

难怪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一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真值得一看也。

说只有7.8公里,实际无法直线走,我行走的这条线路是10.9公里。边走边看边玩,包括吃了两次东西,共花去5.5个小时。

线路如下:永定门→天坛西门→天桥四面钟→珠市口→前门东路→大江胡同→前门大街→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太庙→南北池子大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地安门内外大街→鼓楼→钟楼。其中买门票游览了永定门城楼、太庙、鼓楼。

徒步中轴线前做了功课。这条路上原本依次坐落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共十座著名的门楼。除大清门与地安门外,剩下八座都还在,只是永定门已非文物。这些门楼都跟皇帝有关,把紫禁城九重宫阙、择中而居、唯我独尊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条路以珠市口为界线,老北京人把珠市口以南称“道儿南”,以天桥为标志,是社会底层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地方;珠市口以北称“道儿北”,则是主流社会有钱人娱乐生活的地方。珠市口,如同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今天依旧可以感觉到路的南北建筑有差异。但有趣的是郭德纲的德云社在“道儿南”(天桥),赵本山的刘老根二人转却在“道儿北”(前门东路)。

直到民国时期,中轴线都无太大变动,北洋政府时期只是拆除了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及前门瓮城。进入共和国时期,中轴线上的建筑开始被破坏,梁思成林微因夫妇的呐喊在强权下那么弱小,但他们“拆了文物建假文物”的预言今天变成现实(永定门就是)。

路上的重要景点已经有无数的介绍,此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钟鼓楼。中轴线龙脉的龙头是永定门,龙尾就是钟鼓楼。

元世祖忽必烈占领北京后第九年(1272年)修建了第一座鼓楼,88年后它见证了元朝的覆灭;过了276年,它敲响了明朝的丧钟,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又过了277年,它再次目睹王朝的消失,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在民国它一共响了12年,然后退出“北

京时间”的报时。它历经三毁四建,每天晚7点,早五点,108下鼓声和着钟声敲了652年……今天,当游客在鼓楼上聆听五面大鼓齐响时,绵长的历史犹如全包含在这隆隆的震天响声之中,或慢、或快、或齐、或独,鼓声在讲述朝代更替酝酿、紧张、激烈、悲哀,这种行为在历史中重复且惊人相同。

说说这条轴线上好玩的事。在珠市口有一座基督教堂,居然在珠市口西大街路中央(大街不得不为它绕个弯),这是1904年美国卫理公会建的,据说因为宗教政策问题得以保留。与教堂一路之隔的斜对面公交站边,有一栋两层楼高的建筑,是一家餐馆,拆了一小半,用网围着。据说奥运会前就拆了,结果到现在它还立在那儿,真是神奇。

前面大街被珠市口大街拦腰截断,行人无法通过。为何不架设一座行人天桥呢?那样中轴线连得更紧啊。事实是你必须在珠市口大街东西上绕一二百米。

如果你没到过故宫,那就值得买票穿过故宫的中轴线,但那样你不可能有时间走完中轴线了,因为游玩故宫的时间太长了;前门大街也一样,太繁华,也只能穿过,没时间停留。因此,徒步中轴线最好是沿途主要景点都已经玩过了,才有意思。

再说说永定门城楼、太庙、钟鼓楼,这是此次徒步的三个收钱经过的景点。永定门城楼是新的建筑,要收20元门票,强烈感觉其中有猫腻。进去的每组游客都有所谓的导游跟着,实际是要卖龙形的瓷器给你,说“龙脉龙头,”而且神神秘秘的样子。当然他们也看人,大多对一看就像外地的游客下手;太庙与故宫一墙之隔,这里是劳动人民文化宫,门票2元。但售票处绝口不提2元的事,只讲门票15元,这是因为凭15元的门票可以看一看太庙主殿,里面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再往后的殿干脆关门说在维修不让看,明显坑人。但与隔壁的故宫人声鼎沸比,这里幽静安详,数十对年轻人在这里拍婚纱照。有皇城的气势,但总觉得不吉利,毕竟是供奉先人的地方,与婚姻不合拍;鼓楼值得登临,但管理单位不让游客到北面看钟楼实在不好,估计是怕客人在高处看了钟楼,就不再花钱进钟楼了。

如果愿意,可以登上景山万春亭,这里是中轴线的最高点,往南可以看紫禁城,甚至越过故宫看前门;往北则将鼓楼收入眼底。但景山无北门,生生截断了中轴线,还是要从东西二门出。

相信所有人走到鼓楼时都会累或饿,这里的姚记炒肝就很值得品尝了。自从美国副总统拜登光临它后,整个白天这里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大多是游客慕名而来,在它东边一点就是著名的南锣鼓巷,往西一走是什刹海公园。

据称,中轴线在进行申遗。它把这条线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了,于是鸟巢、水立方、中华民族园等著名现代景点都被纳入其中,将中华文明之传承用一条中轴线串联在一起,很有文化意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用礼花打出的大脚印就是从永定门迈出了第一步,向北行走29步后到达鸟巢上空,可谓惊心动魄。

关于中轴线还有很多学术上的讨论,比如有人称北它不是正南正北……这都与老百姓无关,我们要的是这条线路的上的故事,要的是在这条线路上的感受,这条线路带来的震撼。

以下照片是当天所拍,有资料图也有当下的图。

修改第2周大班绘本活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教案整理

第2周大班绘本活动: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 活动一:语言活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所有中国人都向往的城市,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语言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绘本的“潜移默化”中,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激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画书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2、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绘本 2、PPT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漂亮的绘本,这本绘本向我们介绍的是“北京”。你们听说过北京这个城市吗?有小朋友去过北京吗? 二、阅读活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 1、自主阅读,感受乐趣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2.细致读图,深入理解 (1)图一:永定门 师: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的起点。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轴线吗? (中轴线是指对称图形、建筑等物品的中间线,所有轴对称的物品过这条线上翻折回重合,很多城市的建筑都采用中轴线方法。) 教师介绍: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德胜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2)图二:正阳门 师:从图片上的人们的穿着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小结:这个画面向我们介绍的是清朝时代,人们过年的情景。这是正阳门,是当年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3)图三:故宫 师: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4)图四:现代化的北京 师:小朋友,你知道吗?这是什么地方请你说一说.(围绕认识北京奥运会主要建筑物:鸟巢和水立方展开。) 认识奥运会主要建筑物“鸟巢”、“水立方”壮观的外观。了解2008年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导语 补充相关资料及展示图片 20XX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举架。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材料补充: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能力整合] ●字词积累 1.字音辨析 (1)切削(xiāo)削(xuē)弱(2)门槛(kǎn) 栏槛(jiàn) (3)殷(yīn)代殷(yān)红 2.形似字辨析 (1)磨坊船舫额枋(2)房檩仓廪凛冽 3.词语辨析 (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2)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佳句品味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品评]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品评]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结构图示 3.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电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

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能力培养目标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轴线上的建筑1

北京龙脉——中轴线【这里是北京(九)】 来北京后一直有个愿望,即徒步走一次号称首都龙脉的中轴线。7月22日适逢大暑,见天色多云,决定践行。先到前门,坐快速公交到永定门内,11点踏上永定门城楼,开始了中轴线之行。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当忽必烈决定定都北京时(那时叫元大都),一位叫刘秉忠的河北邢台人规划设计了元大都,他按照“中”这个汉字,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规定首都所有重要建筑均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中右对称排列,于是我们知道从南往北有这些著名的建筑景点: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原址上建了毛主席纪念堂)、紫禁城(含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右右还有天坛、先农坛、天桥、自然博物馆、大栅栏、前门老火车站、众多的老字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太庙、中山公园、北海、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坛等。 难怪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一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真值得一看也。 说只有7.8公里,实际无法直线走,我行走的这条线路是10.9公里。边走边看边玩,包括吃了两次东西,共花去5.5个小时。 线路如下:永定门→天坛西门→天桥四面钟→珠市口→前门东路→大江胡同→前门大街→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太庙→南北池子大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地安门内外大街→鼓楼→钟楼。其中买门票游览了永定门城楼、太庙、鼓楼。 徒步中轴线前做了功课。这条路上原本依次坐落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共十座著名的门楼。除大清门与地安门外,剩下八座都还在,只是永定门已非文物。这些门楼都跟皇帝有关,把紫禁城九重宫阙、择中而居、唯我独尊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条路以珠市口为界线,老北京人把珠市口以南称“道儿南”,以天桥为标志,是社会底层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地方;珠市口以北称“道儿北”,则是主流社会有钱人娱乐生活的地方。珠市口,如同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今天依旧可以感觉到路的南北建筑有差异。但有趣的是郭德纲的德云社在“道儿南”(天桥),赵本山的刘老根二人转却在“道儿北”(前门东路)。 直到民国时期,中轴线都无太大变动,北洋政府时期只是拆除了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及前门瓮城。进入共和国时期,中轴线上的建筑开始被破坏,梁思成林微因夫妇的呐喊在强权下那么弱小,但他们“拆了文物建假文物”的预言今天变成现实(永定门就是)。 路上的重要景点已经有无数的介绍,此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钟鼓楼。中轴线龙脉的龙头是永定门,龙尾就是钟鼓楼。 元世祖忽必烈占领北京后第九年(1272年)修建了第一座鼓楼,88年后它见证了元朝的覆灭;过了276年,它敲响了明朝的丧钟,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又过了277年,它再次目睹王朝的消失,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在民国它一共响了12年,然后退出“北

中国建筑的特征1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了解相关文体常识—自然科学小论文。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的比喻句,体会本文叙述说明形象生动的特点。 ? ?一、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著有《中国建筑史》等著作。 二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基础知识积累 脊吻( jǐ)接榫( sǔn ) 穹窿( qiónglóng ) 水榭 ( xiè ) 屋檩 ( lǐn ) 额枋( fāng )墁地( màn ) 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建筑试题3(识图答案)

建筑识图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表示为(B )。 A.A号轴线之后的第三根附加轴线 B.A号轴线之前的第三根附加轴线 C.0A号轴线之后的第三根附加轴线 D.0A号轴线之前的第三根附加轴线 2、定位轴线应用( D )绘制。 A.中粗实线B.细实线C.虚线D.细点划线 3、定位轴线的端部圆圈直径为(A) A.10mm B.14mm C. 24mm D.没有要求 4、定位轴线的端部圆圈线型为(C) A.粗实线 B.中实线 C.细实线 D.细虚线 5、横向定位轴线是从图纸的左下角开始用(A)表示。 A.从左往右用①-⑩等表示 B.从上往下用A-G等表示 C.从右往左用①-⑩等表示 D.从下往上用A-G等表示 6、在建筑平面图中,纵向定位轴线用拉丁字母并按(D)顺序编号 A、从左向右 B、从右向左 C、从上向下 D、从下向上 7、对于(A),一般用分轴线表达其位置。 A.隔墙 B.柱子 C.大梁 D.屋架 8、房间的(A)是指平面图中相邻两道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

离。 A.开间B.进深C.层高D.总尺寸 9、纵向定位轴线用大写拉丁字母编号,拉丁字母中的(C)是不得用于轴线编号的。 A、H、K、Z B、I、O、Q C、I、O、Z D、 E、G、K 10、指北针的圆圈直径宜为(C)。 A. 14mm B.18mm C.24mm D.30mm 11、详图符号应以粗实线画出,直径为(B)mm。 A.12 B.14 C.16 D.18 12、建筑物及其构配件在装修、抹灰以后表面的相对标高称为( A )。 A.建筑标高 B.结构标高 C.相对标高 D.绝对标高 13、总平面图中室外地面整平标高标注的是(D)。 A.建筑标高 B.结构标高 C.相对标高 D.绝对标高 14、相对标高的零点正确的注写方式为( A )。 A. ±0.000 B. -0.000 C. +0.000 D.无特殊要求 15、相对标高是以建筑的( D )高度为零点参照点。 A、基础顶面 B、基础底面 C、室外地面 D、室首层地面 16、建筑剖面图及其详图中注写的标高为( A )。 A.建筑标高 B. 结构标高 C.室标高 D.室外标高 17. (C)通常标在结构施工图上。 A.建筑标高 B.室标高 C.结构标高 D.室外标高 18、图样中的某一局部或构件,如需另见详图,应以索引符号索引,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

《北京的中轴线》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从北京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中轴线长达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中轴线上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前后疏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进永定门北行,一条笔直的大街会把你引向高大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一座宽大雄伟的牌楼和一座大石桥为其做了前卫。过了正阳门,红墙黄瓦的建筑代替了青砖灰瓦的建筑,这就是雄踞于中轴线上的皇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门,经长长的御路(民国时已拆除),到天安门,形成第一波的起伏变化。从天安门开始,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宫门和广庭,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高大的城楼、皇宫、庙堂一层又一层地起伏峋峙①,到神武门结束。再向北,景山奇峰突起,然后再下滑到寿皇殿、地安门。由地安门继续往北过一条长长的街市,在这里经过万宁桥这个小小的起伏过渡,接着就出现了高大的鼓楼、钟楼,在这两座建筑周围,成片的绿荫中间掩映着灰墙灰瓦的低矮民居院落。鼓楼、钟楼传出的报时的鼓声、钟声,不时在这些院落、街巷上空回荡,中轴线就收束在这钟鼓声里。 ③明代把天坛、先农坛安排在中轴线起点的两侧,使中轴线一开始就有中心明显,整齐对称、相互呼应的特点。进入紫禁城,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对称地安排在紫禁城前面,昭示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紫禁城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对称修建,例如御花园中以中轴线上的钦安殿为中心,左面的浮碧亭与右面的澄瑞亭都是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形式相同,形成对称;降雪轩与养性斋,建筑平面分别呈“凸”“凹”字形,形式互补,形成呼应。中轴线上的景山,是明朝通过挖湖堆山的手法,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宫城内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的一座土山,它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心点、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上。它的形成不仅【甲】使紫禁城有了靠山,还【乙】增加了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在此可以纵览南北景色。清朝又在景山的五座山峰上面修建了五座山亭,景山中峰的山亭正在中轴线的中心点上,由此进一步突出了中轴线的对称和中心点。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干,北京城棋盘式的大小街巷都依据它的定位而展开。 (根据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梁思成《北京城的中轴线》编写) 【注】①峋峙(xúnzhì):形容山石、建筑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18.阅读第③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知识,简要说明鸟巢、水立方和仰山体现出怎样的布局特点。(5分) 【材料】 位于中轴线延长线最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的“千年步道”正处在中轴线上,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在建筑造型上,鸟巢是椭圆形的,水立方是方形的;在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 包书月张宝秀② 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 一、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忽必烈当时对金中都东北郊外金朝皇帝的离宫大宁宫非常欣赏,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跸之地设在这个叫琼华岛的地方。1267年,在此地建城,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于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于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m。中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结束点,与南端的起点——丽正门遥相呼应,大内主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侧,从而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图1)。 ①本文是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北京流影丛书》之北京城中轴线”(BJXJD-KT2011-ZD03)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003(5):24。 ④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1。 ⑤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2009(1):35。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能力

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 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 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 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着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着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着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