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用集锦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冰川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貌,无论在形成过程还是作用上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源于冰雪的堆积与变形过程。
在寒冷地区,当气温低于零度摄氏度时,降水以雪的形式降落在地表,逐渐形成积雪。
积雪不断堆积,上层积雪会压实下方的雪层,形成冰层。
经过时间的累积,冰层逐渐增厚,形成冰川。
而冰川所形成的流动体则被称为冰川流。
二、冰川的作用冰川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具有多种作用。
1.侵蚀作用冰川会通过自身流动的过程以及冰川作用力的作用,对地表的地形进行侵蚀。
冰川蚀积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会被冰川运移并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侵蚀作用对于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如冰川谷、冰碛平原等。
2.冰川沉积作用冰川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带走周围的破碎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冰川的运动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沉积的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等。
冰川沉积作用对于地表的堆积土壤、河谷形成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3.水资源的供给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利用冰川融水可以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冰川融水还能够维持河流的水量,对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记录气候变化冰川中的冰芯可以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信息。
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沉积物和降水痕迹等,科学家可以了解到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气候演变情况,为研究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5.生态系统维持冰川地区的冰雪覆盖可以维持寒冷环境下的特殊生态系统。
一些生物种类适应了冰川环境,在冰川中生活并且繁衍。
冰川的融水也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之源。
总结: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
而冰川的作用不仅对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还能影响水资源供给、记录气候变化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冰川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在山脉上积累而成。
在积雪负荷的作用下,山谷轮廓加深,下部雪层受到冰的挤压而堆积成冰,形成不断增厚的冰川。
冰川的形成还受到气温、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在高山、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气温低,降雪多,形成的冰川较为发达。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成方式,可以将冰川分为两种类型,即陆地冰川和海冰。
陆地冰川是指覆盖在陆地表面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北极和南极地区等。
海冰是指覆盖在海洋表面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和寒带海域,如北冰洋和南冰洋等。
三、冰川的分布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全球范围内,冰川总面积约有约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
其中,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占据了全球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区域。
此外,其他一些地区也有发达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四、冰川的作用冰川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可以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冰川的融化和增长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能够调节地球的气候系统。
另外,冰川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冰川对人类的影响冰川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是人类的重要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冰川的融化和增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另外,冰川的消融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城市和岛屿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应当加强对冰川的保护和管理,减缓冰川的消融速度,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六、结语地理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冰川的形成、分类、分布、作用及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冰川资源,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希望本文能够对地理冰川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为保护和管理冰川资源提供参考。
8.2 冰川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8.2冰川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一、冰川的剥蚀作用掘蚀作用:冰川将冰床、侧壁、后壁的岩石冻结,并随冰川运动掘起带走。
特点:先压碎,后拔起。
若冰层厚100m,压力可达90t/m2)。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边部的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像锉刀一样刮削和研磨谷底及两壁基岩突出部位。
掘蚀作用磨蚀作用在冰床基岩上形成的磨光面,称为冰溜面。
阿拉斯加州范霍恩山脉的冰川擦痕1. 冰斗(Cirque )2. 刃脊(Arete )3. 角峰(Horn )冰蚀地貌(1)雪线以上冰斗:雪线附近向坡下开口的圆椅状洼地,开口处常有一岩坎。
刃脊:冰斗后退,分水岭愈来愈窄,形成的鱼鳍状山脊。
角峰:三个以上冰斗同时溯源侵蚀,形成的锥状孤峰。
(2)雪线以下1. 冰川谷:冰川掘蚀、磨蚀形成的U型槽谷。
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冰川国家公园①平面上-短、宽、直,源头大。
②横剖面-U形。
③纵剖面-阶梯状,多岩盆、④两坡面-有磨光面,擦痕。
⑤谷底-羊背石。
2. 悬谷:主支谷冰床汇合,主谷冰川侵蚀较快,使支谷高悬主谷之上。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美国加州中东部3. 冰川三角面4. 羊背石:冰川磨蚀基岩形成的似羊背状石质小丘。
二、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将剥蚀的产物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冻结于冰体中,并搬运至冰川前缘,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搬运能力极强,比流水大20倍,可搬运几十米巨石,而且可以从低处向高处搬运。
方式:推运、载运特点:①冰运物来自两壁、底部及冰前堆积物;②碎屑物在冰川中固着搬运,无分选和磨圆;③冰运物不消耗能量,且增加冰川的动能。
冰川搬运物统称为冰碛物,按其在冰川中的位置,分为侧碛、中碛、表碛、内碛、底碛及终碛等三、冰川的沉积作用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消融,搬运的碎屑物卸载而沉积下来。
(1)冰碛地貌终碛堤、侧碛堤、冰碛丘陵及鼓丘等。
(2)冰水沉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沉积平原、锅穴、蛇形丘、冰水湖及季节泥等。
(1)冰碛地貌1. 终碛堤:冰川消融,冰体中的冰碛物在冰川谷末端卸载,堆积成弧形陇岗状堤坝,两侧与侧碛堤相连。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1.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期的压实和结冰形成的大型冰体,其形成需要积雪的积累和压实,同时还需要地表温度的持续低于零度。
当积雪的重量足够大时,积雪下面的积压层会逐渐形成冰,从而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在地表形态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冰川会顺着地形慢慢地流动。
2. 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川和冰帽两种类型。
冰川是指在山地上分布的长条状的冰体,通常分布在地势较高处,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而冰帽则是指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之间的大块冰层,如南极、北极的冰帽。
3. 冰川的作用:冰川在地质、水文、地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冰川融化后能够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提供水源。
其次,冰川在地表地貌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下切和冲击作用能够加速地形的侵蚀和变化。
另外,冰川物质的运动和沉积也能够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冰川还能够对地表气温和气候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的平衡。
4. 冰川的退缩与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逐渐减小,甚至部分冰川已经消失。
冰川的退缩不仅会影响地表水的供应和水文循环,还会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冰川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在水资源供给、地表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退缩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以上就是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保护冰川宣传海报知识点
保护冰川宣传海报知识点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储量之一,对环境和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冰川对于气候稳定、水资源保障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至关重要。
因此,有效宣传冰川保护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保护冰川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设计宣传海报:1.冰川是什么?2.冰川的作用冰川对气候稳定、供水、农业、生态系统和旅游业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可以调节气候,防止地球过热;作为水源,为河流提供水源和供水;为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并维持生态平衡;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冰川融化的危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危害日益凸显。
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和灾害频繁发生;冰川退缩也会导致世界各地的水资源短缺,给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带来挑战。
此外,冰川的消失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护也是一个巨大威胁。
4.如何保护冰川保护冰川需要全球行动。
以下是一些保护冰川的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量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节约水资源,避免过度抽取地下水;-保护冰川周边的生态环境,维护湖泊、河流和湿地的生态系统;-提倡可持续的旅游经营模式,减少对冰川的人类活动干扰;-加强冰川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冰川变化情况。
5.个人可以做什么不仅是政府和组织,个人也可以为保护冰川贡献一份力量:-减少碳排放,选择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提倡水资源节约,减少浪费;-参与当地环保组织的活动或志愿者团队,宣传冰川保护;-学习关于气候变化和冰川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向周围的人传播保护冰川的重要性,鼓励他们采取环保行动。
通过宣传海报向公众传达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对冰川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使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冰川的行动中来。
保护冰川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我们宝贵的冰川资源,保护我们宝贵的地球家园。
冰川地理知识点总结
冰川地理知识点总结冰川是指在高山地区或极地地区,由于温度低于零度,导致降水凝结成冰而积累形成的大型冰体。
冰川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冰川的形成、运动、作用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冰川地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与地球气候环境有关。
通常,冰川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积累形成冰雪,经年积累而成。
在高山地区,由于降雪量大,温度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增厚,最终形成冰川。
在极地地区,气温极低,积雪也不易融化,积雪积累形成冰川的速度更快。
2. 冰川的分类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可以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峡谷冰川两种。
大陆冰川又称为冰盖,是指广泛覆盖在大陆表面的冰川,如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峡谷冰川则是位于山谷中的冰川,通常较为狭长。
3. 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是指冰川冰体在重力和地形的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冰川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滑移和内流。
滑移是指冰川整体向下滑移的运动形式,内流是指冰川内部的冰体不断在地形上移动的过程。
冰川运动的速度一般很慢,但却对地貌、水系等地理要素有重要影响。
4. 冰川的作用冰川具有重要的地理作用。
首先,冰川能够改变地表的地貌,通过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谷、冰川湖、冰川舌等。
其次,冰川还能够调节气候和水系,例如通过蒸发降温、融化释放水资源等。
5. 冰川的影响冰川的存在和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冰川融化还会影响附近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6. 冰川地理的研究方法冰川地理的研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到冰川地区进行采样、测量和观测,获取冰川的形态、运动、物质成分等信息;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冰川的信息;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冰川的变化和影响。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是由积雪经过多年的堆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是
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并对地貌和气候起着重要的影响。
冰
川形成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因素:寒冷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高纬度地区
或高海拔山脉上的气温低于冰点,导致积雪不会完全融化,积雪堆
积逐渐形成冰川。
2. 积雪堆积:积雪随着季节不断增加,并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
向下滑动形成冰川。
积雪的堆积量越大,冰川形成的可能性就越高。
3. 冰的变形:积雪经过重力和累积的压力逐渐转化为冰。
冰川
内部的冰体会发生变形,包括塑性变形和断裂。
这些变形促使冰川
向下流动。
冰川的形成对地球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水资源:冰川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供给源。
冰川融化水可以滋养下游河流和湖泊,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
2. 地貌塑造:冰川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对地表造成明显的影响。
冰川能够侵蚀岩石、拾取砾石和沉积物,并形成峡谷、冰笋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3. 气候调节:冰川对气候有调节作用,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
冰川存在时,它们的反射作用能够减少地球的能量吸收,对气候形成一定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冰川形成的成因主要与气候因素、积雪堆积和冰的变形有关。
冰川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还对地表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冰川是由积累的雪和冰形成的大型冰体。
它们在高山地区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并对地球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冰川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和作用密切相关。
形成的因素1. 温度:冰川形成的首要因素是温度。
在冷寒地区,低温使得降落的降雪无法完全融化,从而积累成冰体。
冰川通常在接近冰点的地区才能形成。
温度:冰川形成的首要因素是温度。
在冷寒地区,低温使得降落的降雪无法完全融化,从而积累成冰体。
冰川通常在接近冰点的地区才能形成。
2. 降水:降水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积累的降雪导致冰体不断增长,形成冰川。
在极地地区,降雪是冰川形成的主要来源。
降水:降水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积累的降雪导致冰体不断增长,形成冰川。
在极地地区,降雪是冰川形成的主要来源。
3. 地形:地形起到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冰川的形成。
高山地区和山谷通常拥有较陡峭的山坡,更容易积累大量的雪和冰,从而形成冰川。
地形:地形起到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冰川的形成。
高山地区和山谷通常拥有较陡峭的山坡,更容易积累大量的雪和冰,从而形成冰川。
形成的作用1. 地貌塑造:冰川对地球的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川会通过冰蚀、冰碾和冰沉积等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形成被称为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如冰碛丘、冰湖和冰谷等。
地貌塑造:冰川对地球的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川会通过冰蚀、冰碾和冰沉积等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形成被称为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如冰碛丘、冰湖和冰谷等。
2. 水资源供应:冰川被称为“水塔”,因为它们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冰川融化的水流可以供应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维持河流的流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资源供应:冰川被称为“水塔”,因为它们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冰川融化的水流可以供应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维持河流的流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3. 气候调节:冰川有助于调节气候。
冰川在夏季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热量,起到降低周围气温的作用。
冰川融化的水流还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冰川作用下的主要景观
冰川作用下的主要景观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形的形成和改造的作用。
冰川作用下的主要景观包括冰川谷、冰川湖、冰碛、冰蚀地貌等。
一、冰川谷冰川谷是指冰川在其行进过程中侵蚀而形成的谷地。
冰川谷通常呈V字形或U字形,具有明显的冰川侵蚀特征。
冰川谷的两侧边坡陡峭,谷底宽阔平坦,常常有冰碛或冰川湖存在。
冰川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冰川流动时的冰蚀和挤压作用,使山谷地形不断深切和改造。
二、冰川湖冰川湖是指冰川融水在冰川前缘或冰川谷底部堆积而形成的湖泊。
冰川湖通常呈现出湖水清澈、湖岸陡峭和湖水颜色浑浊的特点。
冰川湖的形成是由于冰川融水无法通过冰川流出,而在冰川前缘或冰川谷底部形成积水而形成。
三、冰碛冰碛是指冰川在退缩或消融时,将冰川所携带的石块、沙砾和泥土等杂质堆积在地表上而形成的地貌。
冰碛主要包括冰碛丘、冰碛坡和冰碛原。
冰碛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石块、沙砾和泥土等杂质被冰川的融化水沉积而形成。
四、冰蚀地貌冰蚀地貌是指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蚀槽、冰蚀斗和冰蚀盆地等。
冰蚀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机械磨蚀和化学侵蚀作用,使地表岩石形成凹坑、凹槽或盆地等地貌特征。
冰川作用下的主要景观是冰川谷、冰川湖、冰碛和冰蚀地貌。
冰川谷是冰川通过冰蚀和挤压作用形成的谷地;冰川湖是冰川融水在冰川前缘或冰川谷底部堆积而形成的湖泊;冰碛是冰川在退缩或消融时形成的石块、沙砾和泥土等杂质堆积;冰蚀地貌是冰川对地表岩石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这些景观的形成与冰川的流动、融水和侵蚀作用密切相关,展示了冰川在地表地貌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冰川作用下的景观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地质和气候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气候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
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冰川是地球上特殊且珍贵的自然景观,其形成和演化涉及到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并探讨它们对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1. 冰川形成的物理过程冰川的形成始于积雪的堆积和融化循环。
在高山地区或极地地区,降雪会逐渐堆积在地表,未来的冰川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积雪被压缩成冰体,形成了巨大且有压缩性的冰川。
2. 冰川的物理作用2.1. 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冰川的下切作用使其能够深入岩石之间,并夹带着碎石和砾石。
当冰川移动时,这些碎石和砾石会刮削和磨损地表,形成了冰川痕迹。
比如冰碛石是冰川侵蚀的产物之一,它们往往在冰川融化后留下来,形成冰碛平原。
2.2.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川的运动会带动大量的岩屑、泥沙和水,这些物质被称为冰川沉积物。
当冰川停止运动或融化时,这些沉积物会被释放并堆积在地表。
冰川沉积物的分布形成了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特征。
3. 冰川对地球的影响3.1. 对气候的影响冰川在地球上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当冰川融化时,其中的水流入河流和海洋,影响着全球的水循环和气候。
此外,冰川的存在还能够调节周围地区的温度,保持地表的湿度。
3.2.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冰川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力量之一。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地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形特征。
同时,冰川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
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冰川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许多生物体依赖于冰川生态系统进行繁衍和存活。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这对冰川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总结:冰川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一系列物理过程的影响,包括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貌,还对气候、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保护冰川生态系统变得更加重要,以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
冰川系统——精选推荐
第一章冰川和冰川作用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类型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蓝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
(杨景春)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由地表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过程形成。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
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冰川多呈白光,因为冰的周围弥漫着小气泡,气泡反射白光,令冰川披上白色彩衣。
没有气泡的冰川看上去是蓝色的,和天空是蓝色的原理一样。
冰是水的一种形式。
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
作为最轻的矿物之一,其密度只有0.917g/cm3,比水的密度小。
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则总是浮在水面。
如果冰不具有这一物理性质,那末,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灾难。
冰具有不稳定性,在目前地表温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
冰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的大气对流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
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
显然,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一)雪线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的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固态降水不能全部融化而长年积累,成为终年积雪区。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雪线。
就山区而论,在气候变化不很显著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大体上位于同一海拔高度。
这个高度以上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即是雪线。
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
雪线以上的降雪量超过消融量(包括蒸发量),降雪不断积累,雪线以下情况则相反。
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冰川可以说是地球气候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气
温的调节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简单来说,冰川可以帮助减少太阳辐
射的反射,从而能够回收大量的能量,保护地球的温度不被大幅度改变。
冰川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当夏季到来时,会把太阳能反射回太空,帮助降低地球的温度,从而确保温室效应变化不会太大。
冰川也能够
保持大片地区的温度稳定,帮助避免突然大幅度的温度变化。
此外,冰川可以将湖泊和海洋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这样可以减
少太阳热量,减轻气候变暖,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冰川还能够让水在
空气中废气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减少大气的温度。
最后,冰川的另一个功能是向大洋和湖泊注入水,从而减少地表
温度升高的可能性,保持温室效应变化在可控范围内。
总之,冰川在温度调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把
太阳能从地表反射回太空,减少太阳的热量,减小温室效应的变化,
让水从空气中蒸发释放,从而使地表温度稳定,同时向大洋和湖泊注水,维持温室效应的变化在可控的范围内,可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
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来源于天然的冰雪库,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资源,从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到浓密的陆地植被,都是冰川潜移默化的贡献。
冰川在自然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冰川可以改善地表下水环境。
冰川特有的镜面效应,可以有效地吸收太阳光照射,保护水土环境,增加地表水的渗透和活跃度,使水源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冰川可以提供清洁的空气。
冰川的减少会导致湿地变成沙漠,从而变成污染源,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有效地改变空气质量,冰川去掉大量的灰尘和污染物,聚集在冰川上,从而减轻了空气污染。
此外,冰川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气温的上升,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冰川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少太阳的辐射,降低区域温度,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平衡,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冰川的重要作用无法被忽视,它将自然环境的复杂系统拉的一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全球变暖和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很多冰川都融化消失,这就需要我们对冰川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重视,秉承“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好我们周边的环境,维护冰川现象,以确保这一珍贵资源能够长期留存。
冰川作用
溶 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 冰川侵蚀 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 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沉积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高纬度地区
形成冲积扇(出 沉 流水 山口)、三角洲 积 沉积 (河口)、冲积 平原(中下游) 作 用 形成沙丘(静止沙 风力 丘、移动沙丘)和 沉积 沙漠边缘的黄土 堆积
固结成岩
4
侵蚀
搬运
沉积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 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 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 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风力侵蚀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风蚀城堡等 侵 蚀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 一、 冰蚀地貌风景 • 1、冰斗 •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 冰雪融水渗入凹地裂隙,在冻融作用的 反复进行下,岩块崩解破碎,碎屑物质 被融冻泥流向下搬运,导致凹地不断扩 大,形成一个三面为陡壁所围的藤椅状, 这就是冰斗。
侵 蚀 作 用
流 水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 漠”、“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 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水、路南石林、瑶琳仙 境)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1、地球上的冰川参与水循环
冰川是地球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川的蒸发消融可以使得相关河流获得补给。
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水循环的过程。
2、冰川具有调节气候功能
冰川也是地球表面下垫面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下垫面的一种,冰川的反射率比较高,全球冰川的扩展可以促进地球环境进一步变冷。
冰川多位于高寒地区蒸发量比较小,影响全球气团性质气压带的运动等。
3、塑造地表形态
冰川作用可以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比如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峡湾等。
4、影响生物迁移和土壤发育
冰川推进过程中会摧毁沿途地区的植物使得动物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被迫中断。
冰川退却时植被土壤将会逐渐重新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作用集锦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3个方面。
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
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
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千克/立方时,便成为冰川冰。
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
如南极大陆沿岸,从降雪变为冰川冰,只需数十年至120年;而南极内陆高原,因年降雪量<50毫米,年均气温低达-50℃,成冰时间需500~1000年。
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由于有渗侵冰产生,成冰时间就很短(1年至数年)。
冰川侵蚀包括冰川刨蚀(磨蚀)和挖掘。
冰川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冰川作用压力为90吨/平方),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作用为主,形成羊背石。
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川乳或冰川粉。
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阶梯和岩坎,为冰川补充冰碛岩块。
对于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于刨蚀作用。
冰川沉积作用指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
冰川流属于块体运动,故冰碛物与其它任何外营力搬运的沉积物明显不同,除非经后期冰川或冰水侵蚀,冰碛地貌(如终碛垅、侧碛垅、表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将会保存较长时期。
冰川沉积作用的强弱,与冰川类型、运动速度及挟带岩屑的多少直接相关。
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岩屑多,冰川沉积作用就强,冰碛地貌的规模也大;反之,大陆性冰川的沉积作用较弱,冰碛地貌的规模较小。
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区,冰川侵蚀与冰川沉积都是同时发生的,故在研究识别古冰川作用时,必须同时注意观察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编辑本段侵蚀作用简介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世界冰川分布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U”字型的谷地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
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
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悬谷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
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
其平面为椭圆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冰川的积累和消融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圆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编辑本段搬运作用搬运作用(glacial transportation)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搬运作用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
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编辑本段堆积作用基本简介堆积作用(glacial deposition)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
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
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沈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沈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沈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
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两者:不成层的冰积物此种冰积物是由冰川后退时所遗留的石砾所造成,因为冰融化而遗留于地面的堆积物大小不一,石块为少带有棱角、表面为被磨光或带有擦痕,堆积后为不现层理,此种杂乱无层理的冰积物,常称为冰砾土而由冰碛物所形成的冰碛地形有: a.)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碛内碛中碛冰川作用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堆积成坡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要小的多。
b.)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c.)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
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度较小,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终碛堤高度可达数百米,长度较小,弧形曲率较大。
d.)鼓丘: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椭圆形,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对称的上凸形。
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底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
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数量较少。
成层的冰积物此为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沈积的结果,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而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组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
有下列几种类型: a.冰水沈积、冰水扇、外冲平原: 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携带的大量砂砾,堆积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沈积;若是在大陆冰川的末端,这类的沈积物可绵延数公里,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数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广大的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
在这些地形上,沈积物呈缓坡倾向下游,颗粒度亦向下游变小。
b.冰水湖、季候泥: 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为冰川后退时,前面的冰积物会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积水成湖。
冰水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冰融水较多,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较粗的颗粒就快速沈积,而细的颗粒还悬浮在水中,颜色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的细颗粒黏土才开始沈积,颜色较深。
这样一来,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细很容易辨认的两层沈积物,叫做季候泥。
c.冰砾埠:冰砾埠为有层理并经分选的细粉砂所组成的,形状为园形或不规则的小丘。
冰砾埠上部通常有一层冰碛层,冰砾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滞冰川的穴隙中的沈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其与鼓丘不同之处,在于冰埠的形状很不规则,且为成层状。
在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发育冰砾埠。
d.冰砾埠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并带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e.锅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
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f.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蛇形丘的成因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沈积而形成蛇形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