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反映论:
A、立足于实践解决认识问题(体现了社会性、 主体性、能动性);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充满矛盾的辨证运动过程);C、强调主体 对客体反映的创造性、选择性。P158-159
(4)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从三个方面理解】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 源”与“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探索创新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 识工具
使思维的“机器”有“米”可炊;认识的深度和 广度得以扩展。【P129】
条件下泾渭分明,不能混淆。
※统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后)。
•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具有特定的适用
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就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有其特定的
时效性。落后或超越客观现实条件而照搬以前 的某种真理性认识,反而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 误。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心知不如“身之所亲行也” ※对知行关系作了总结:
“知行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非理性 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63-173
【自学】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
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 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P173-180
【自学】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一、唯物主义: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
唯心主义:意识、思维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是本原的学说。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根本上解释世界,否认物质的运动,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划清了界限)时间和空间也有相对性的一面。
(与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划清了界限)五、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
(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
六、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科学。
1、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法国霍尔巴赫)。
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
3.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的目的。
(注:1、2、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七、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忽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认识的本质是
认识的本质是对于认识的本质,我们知道客观主义上有两条根本的对立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错误的理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它认为认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存在的。
意思是说先有我脑中的你,再有眼前的你。
它主张从思想感觉到物。
2、唯物主义反映论:先有客观事物,然后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意思是先有我眼前的你,再有脑中的你。
主张从物到感觉思想。
在这里呢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但是,在唯物主义反映论里,它又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一派的,除马克思以外的我们叫它“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所以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就是我眼睛看到什么东西,脑海直接呈现什么,不经过任何的加工和改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称之为“能动反映论”。
在这里我们批判旧唯物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关于认识最标准的概念,少一个字都不可以。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是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认识必须要经历这两个过程、两个环节、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外部世界先映射到我们的头脑中来,然后第二步我们再在它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必须经过这两个环节,人的认识过程才能最终形成。
接下来我们拆开来分析。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加工、改造,不能随意的、胡乱的,不能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
它必须要以眼前这个事物为摹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加工改造。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的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认识
一?
在把握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
3、如何充分估计事物发展中的困难和曲折?
在事物前进过程中充分估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 现曲折时,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一章是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历史贡献就是把 “实践”和“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 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了认 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彭德怀种小麦的故事: 当时浮夸风盛行,都说 亩产过万斤等等。彭德 怀却找了两分地,精耕 细作,连鸟都不让叼。 到最后得出结论:亩产 也就1千斤,2千斤顶天。 这在当时就是真知,全 国都在浮夸的气氛下, 这样清醒的不多 。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 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对象发生联系, 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即感性认识,并进而 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章内容(知识点)结构:
一、实
第 践是认识的
二 基础。
章
认
二、认
识 识是主体对 世 客体的能动 界 反映。
和
改
三、真
造 理与价值。
世 界
四、认 识与实践的
统一。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鬼从何来?
C 、能动的反映
摹写性与创造性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 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模写
主体
选择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制 约
新 的 实 践
客体
创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 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 发现了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德国先验唯心主义
先验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
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
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 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 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 思想准备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发展概况
主要代表人物:康德(17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04);费希特(1762-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des Menschen)
1807-1808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费希特的法律哲学:
所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
人的自我
所有存在,即自我的存在和非我的存在,都是
(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代表作:
《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哲学全书》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小逻辑、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历史哲学讲演录》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感觉和经验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而是由人的心灵或意识所构成的。
在唯心主义先验论中,物质世界被认为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由人的意识和心灵所创造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英国哲学家培根和俄国哲学家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高尔基等。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因此,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人类应该以自我超越为基础,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来发现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除了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外,唯心主义先验论还涉及到人的精神本质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精神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是人类的本质所在。
同时,唯心主义先验论也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独立于他人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唯心主义先验论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如“意识是创造的根源”、“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基础”等。
但是,由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心灵是创造世界的基础,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1. 引言说到哲学,有时候就像在深水里游泳,不小心就会被淹没。
不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个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你可能会想,这些名词听起来像是哲学家们喝茶时的闲聊,但其实它们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咱们就来简单、轻松地聊聊,看看这两个理论有什么不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2. 唯物主义反映论2.1 基本概念好,先来讲讲唯物主义反映论。
顾名思义,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物质”这个大块头。
简单说,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咱们的意识、思维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映。
就像你拍照,照片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捕捉。
你照的那张风景照,虽然美得让人窒息,但它终究还是源于那个真实的风景。
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能更好地应对。
2.2 生活中的应用想象一下,你今天早上起床,发现窗外在下雨。
你可能会感叹:“真糟糕!”但如果你是唯物主义者,你会意识到,雨下就是下,心情好坏都是自己调节的事。
换句话说,别让环境控制你,心态才是王道。
这就像老话说的:“逆境出人才。
”下雨天也是个好机会,反正宅在家里,看部电影,泡杯茶,生活也能过得精彩。
3. 唯心主义先验论3.1 基本概念再说说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个理论就有点像做梦,强调的是主观意识和先天的观念。
简单来说,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是构建现实的基础。
想想你心里那个“完美”的世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己脑海里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就像你在想象中描绘的那幅画,虽然美丽,但它并不一定反映现实。
3.2 生活中的应用你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是个普通的日子,你却因为心情好而觉得一切都特别美好。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力量。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老话说得好:“心态决定状态。
”所以,乐观一点,生活就能多点阳光。
甚至有时候,改变你的想法,或许就能改变整个局面。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而更加努力,结果还真成了事儿!4. 对比与总结4.1 唯物与唯心的较量好啦,咱们把这两个理论稍微对比一下。
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32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与“行”是一对十分重要的哲学矛盾。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自古学者多有议论。
知行观的核心问题,是知行的先后问题,以及何为二者之关键,是“知”还是“行”,“知”与“行”二者之间有无关系,有何关系的问题。
纵观中国的传统知行观,具体来说包括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分等观点。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西方哲学认识论存在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包括认识、知识,也包括道德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包括行动、实践,也包括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划分了哲学的派别,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领域,唯心主义认为认识先于实践,先有“知”,后有“行”,哲学上称之为“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先有“行”,后有“知”,哲学上称之为“反映论”。
一、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历史考察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产生物质。
虽然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在派别上也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但在认识论上均表现为先验论的观点,认为认识是先天具有的,先于实践产生,认识不依赖于实践。
从知行观的角度看,唯心主义否认“知”对于“行”的依赖作用,认为“知[项目简介] 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2018/07/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刘广浩[作者简介] 刘广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33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孟子着重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发展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
但与孔子不同,孟子完全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固有的,认识的来源是“反求诸己”,和人的实践行为毫无关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哲学体系,它一方面承袭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心与物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融入了欧洲哲学的“先验经验”理论。
本文将从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内容以及特点三个部分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以我国著名哲学家谢林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由于先验于世界的心灵造成的。
这种先验的认识构成了生命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理性认识的前提。
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内容1.心与物合一的思想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深信心与物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心灵构成的,心灵与物质是可以融合的。
在该体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放大,唯心主义的思想被推到了极致。
2.先验经验的理论先验经验是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谢林认为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先于任何真实的经验存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先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3.思辨方法的重要性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思辨方法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哲学方法,谢林强调思辨方法不能被代替,因为这种方法是知识体系的保障。
三、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特点1.强调心灵至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视心灵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因素,相比较于物质,心灵核心在该体系中被放大。
2.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清醒意识,并将其融入到了哲学体系中,不失为一种开拓新者传承之美的方式。
3.坚信先验经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坚信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在认识世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引,且不宜轻忽视之。
它被视为一种认知的重要形态。
总之,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哲学体系,它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强调心灵至上,渴望寻求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人们能够从这个体系中领悟到思辨的重要性,也能够体味到人类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作者:刘广浩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10期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与“行”是一对十分重要的哲学矛盾。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自古学者多有议论。
知行观的核心问题,是知行的先后问题,以及何为二者之关键,是“知”还是“行”,“知”与“行”二者之间有无关系,有何关系的问题。
纵观中国的传统知行观,具体来说包括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分等观点。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西方哲学认识论存在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包括认识、知识,也包括道德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包括行动、实践,也包括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根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划分了哲学的派别,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领域,唯心主义认为认识先于实践,先有“知”,后有“行”,哲学上称之为“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先有“行”,后有“知”,哲学上称之为“反映论”。
一、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历史考察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产生物质。
虽然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在派别上也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但在认识论上均表现为先验论的观点,认为认識是先天具有的,先于实践产生,认识不依赖于实践。
从知行观的角度看,唯心主义否认“知”对于“行”的依赖作用,认为“知先行后”,先有“知”,后有“行”。
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在知行观上最典型的观点是“不行而知”“生而知之”“知先行后”。
(一)不行而知先秦时期是知行观探讨的第一个高潮。
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思想相互碰撞、交融,知行观问题是诸子争论的重要议题,在各种学说大辩论中形成了知行观讨论的第一个高潮。
在知行观问题上,老子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鼻祖,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人的认识是从“道”中感悟而来,与实践无关。
先验主义
三、先验主义的衰落
原因:绝对君权的没落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专制政体出现了危机。 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宫廷生活糜烂。另一方面, 英国资产阶级早已革命,法国资产阶级也开始要求政治权 利了。宫廷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
布隆代尔们致力于推求先验的、普遍的、 永恒不变的、可以用语言说得很明白的建 筑艺术规则。他们认为,这种绝对的规则 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先验主义
•
先验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认为,由人的心 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 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 时间的反映。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 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 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 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他是法国建筑学派最早的奠基者之一,并且他被归入 法国学院派;他的教程《建筑原则和装饰》《1750年及以 后带有经验教训的建筑物的布局和建造》开始于1771年, 直到1777年增至九卷,一卷图版对应每两卷文本;最后一 卷由他的门徒出版。他的实用性的、百科式的方法,大大 地避免了洛可可的泛滥,在品味流变中存活并且成为法兰 西建筑学训练传统的主流,长达数十年之久。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复习年轻时学习哲学的笔记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基本的哲学分野。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是共产党人的哲学信仰和立场。
反映论是说: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意识就是人脑的特殊的运动方式。
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而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包括统计规律)可循的。
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经人脑的认知过程加工,探索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正确地依循客观规律办事,人就获得了自由。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
人脑作为特殊的物质,它的运动即人的思维,本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逻辑就是重要的思维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思维规律的同义词。
人的认知过程都可以说成是在人脑中构建逻辑的过程(科学研究更是如此)。
人脑的逻辑如果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人就获得了正确的认知,就可以按照这种正确的认知即依循客观规律行动。
如果把思维逻辑理解成狭义的形式推理,那么,除了逻辑的思维外,应该还存在非逻辑的思维,主要指形象思维,即人在形象感知之间建立的思维联系。
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除了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外,还包含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内容。
这就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学。
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美”和“如何欣赏美”,是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研究。
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认为,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精神意识,不可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仅仅是物质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当然,可以是正确的反映,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反映。
问题在于,思维的逻辑经常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抽象,往往使人感觉脱离了实际的物质世界,而变成了独立的运动方式,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
尤其是抽象数学的研究,精确的数学推理体现了高度的抽象,此类抽象过程,使人觉得离实际甚远。
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定精神意识是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所谓的先验理性。
另外,对于非逻辑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的感知也经常令人觉得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分离。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界事物的被动反映和接受,类似于照镜子一样的反射活动,所以也叫直观被动反射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存在.先验论者认为,事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地存在着;反映论者则认为,外部世界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我们所认识,对它的把握也必须经由感觉器官.
1、先验论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感知。
2、反映论者: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
3、辩证法的革命意义:第一,彻底破除了“神秘的理念”,还原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第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机械性缺陷,开创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新纪元;第三,使哲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没有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没有说明精神和物质的区别;(3)没有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动力等问题。
5、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
6、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3)自然科学成果的启迪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
9、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0、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2、量变和质变13、否定之否定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第一卷哲学《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分类。
先验主义1、中心问题:是从“原则”出发还是事实出发,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还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2、内容结构: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1-9段)(1)杜林的“原则在前”论的基本内容(1段)A.把普遍的“原则”形式看作哲学的对象。
B.原则是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意志”的简单的成分。
原则一旦被发现,就能获得一切知识,得到了最后的终极真理。
C.人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原则走在前面”,而对象领域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依次跟在后面。
(2)恩格斯对“原则在前”论的批判(2—9段):A.原则永远不能从思维自身中产生,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吸取和引出来。
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3段)B.“原则在前”的观点来源于黑格尔。
(3-—4段)C.意识和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杜林用自然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意识和思维,把意识和思维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和思维是某种现成的东西,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使意识和思维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这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3)批判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阐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1. 前言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家们打了个不可开交的架子,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像吃饭时选择咸还是甜那么简单。
一个关注现实,另一个则在天马行空地追求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种哲学观念,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
2. 唯物主义反映论2.1 现实为先首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就是:现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简单来说,它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就得反映出来。
就像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只可爱的狗,那只狗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你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基于这只狗的存在。
这就像是,你说你喜欢吃冰淇淋,但你得先有冰淇淋才行,对吧?2.2 感官为王再者,唯物主义认为,感官经验才是知识的来源。
咱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你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凉凉的,爽口的,这种体验让你觉得真真实实。
你没喝过的饮料,只能靠想象。
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觉得现实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实践出真知嘛,没错!3. 唯心主义先验论3.1 思想第一说到唯心主义先验论,它的立场就有点“空中楼阁”了,觉得人的思想和意识才是最根本的。
它强调的是我们心中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事物本身。
就像你心里一直想要去巴黎,即便你从没去过,但在你的脑海中,巴黎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这种先验的想法让人觉得现实仿佛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塑造的。
3.2 理论构建而且,唯心主义者们还认为,所有的经验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过滤的。
换句话说,世界是我们心里建构出来的。
就像小时候,爸爸讲的鬼故事让你觉得晚上就有鬼一样。
这种想象力可能让你害怕,但同时也让你的生活充满色彩。
所以,他们觉得,人的思想对现实的影响比现实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
这就像是魔法,心中有了图景,现实也能变得不同。
4. 对比与融合4.1 现实与思想的较量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像是两位大厨,在厨房里争论到底是先炒菜还是先调料。
唯物主义说,菜得先炒,味道才能出来;唯心主义则说,调料才是灵魂,得先想好味道,再来炒菜。
唯心主义先验论例子
唯心主义先验论例子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它的主要思想是每个人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唯心认知,只有通过这种认知才能够真正理解事物。
先验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唯心认知,并且不可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唯心先验”。
唯心先验是以小夏禁止论为基础的,认为小夏禁止论规定任何认知论比例都不可以超越这一原则,而这一原则源于理解和观察所得到的结果,但这种理解即便不被概率支持,我们也能肯定其正确性。
可以以科学怀疑主义为例来说明唯心先验论。
科学怀疑主义主张,我们无法肯定任何事情是真实的,所有的认知都可以被质疑,即使是由于作出的观察和研究,对客观存在的理解也会受到质疑,从而产生了科学怀疑论。
科学怀疑论不但要求我们以普遍性来思考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所得到的最终完整的和肯定的解释,也要求我们能重新认识和接受它的正确性,这正是唯心先验论的要求。
科学怀疑主义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佛教集体性,例如增益宗,它依据特定的经典,经学科学,古今中外,以自我解释和体验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和认识客观存在,就好像是抓住一条彩虹,表达与现代观念和方式概念是一致的,而终极宗教体系就是唯心先验观念,也就是所提倡的意识。
因此,唯心主义先验论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实践,它赋予我们一种普遍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无论是科学怀疑主义,还是佛教宗教,都可以把这种思维和认识方式归纳为唯心先验论,而这种思维和认识方式广泛应用于宗教信仰、社会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用于追求更深入的理解和自省,以及能够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共识的可能性。
正如此,唯心主义先验论代表的是一种重新审视事物,从客观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它主张人们追求真理本质,不受传统、历史和表面的干扰影响,也提倡具备统一的意识,顺应自然规律,以及把握认知的本质,而唯心先验论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思维认知形式,这种特定形式就是所谓的“唯心先验”,它也有助于人们改善自己的人生,逐渐接近原本美好的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 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的关系
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 的关系 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 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 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 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希腊最大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
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
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 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科 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 体能动性思想。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 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 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的反映的观点,彻 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过程。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
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
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
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 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
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
指导
实践
决定 阻碍
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主体 实践
建构 模写 选择
指 导
认 识
制 约
新 的 实 践
客体
创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 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 发现了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鬼从何来?
C 、能动的反映
摹写性与创造性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 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模写
主体
选择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硬! 甜!
红!
感觉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 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结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荀子
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 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 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 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 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 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 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 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 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 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 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 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
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
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 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 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 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 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 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对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 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 客体的价值关系。
红花!
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辨证地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揭示认识过 程中多方面的辨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 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充满矛盾的能动的 认识过程.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列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先是反映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 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的内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和认识的构成要素
主体
中介
客体
主体 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休谟
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
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
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 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 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 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 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
康德
识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陆 游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 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 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