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范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统计表来表示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记录数据的方法:①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等表示事物时,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事物。

画符号时要从下往上并把符号排列整齐。

完成符号统计后,要将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②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一个“正”字有五笔,表示五个被调查的事物,哪种事物的数量增加1,就在事物名称的后面加一笔。

这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快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如:有20个鸡蛋,5个5个的放在一个框里,可以放几框?3、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来做。

如:把24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做。

如:35里面有几个7?4、42÷6=7读作:42除以6等于7,表示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可以表示42里面有7个6。

5、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练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2、算式18÷3=()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还可以表示()里面有()个()。

3、计算20÷4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根据这个口诀写出另外的三个算式:()、()、()。

4、有6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吃2根,可以分给()只兔子。

5、从25里面连续减5,减()次结果是0。

解决问题:1、一个练习本要2元钱,菲菲有10元钱,她可以买几个练习本?2、买一支钢笔需要5元钱,要买6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现有20元钱,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3、有16条金鱼,放在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了7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4、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正好分完,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个?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除法1、意义:把物体平均分后,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3、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不大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上面;2乘,除数和商相乘,把结果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把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实际应用1进一法:余数不管是几都舍弃,舍弃后商加一,如租车、租船等问题2去尾法:余数不够1份,不能算作1份,舍弃后商不加1,如买东西、做衣服等问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继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三、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不异的数,先比力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不异,就比力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力出大小4、近似数、估计与准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五、整百数的加法整百加整百,先把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得数后添两个。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里呀,第四单元可有趣啦。

这单元有好多关于表内除法的知识呢。

表内除法,简单说就是用乘法口诀来做除法。

就像咱们知道2×3 = 6,那6÷2就等于3,6÷3就等于2啦。

那些乘法口诀得背得滚瓜烂熟才行呢。

像“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到“九九八十一”,这些都是做除法的小秘密武器。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被除数就像一个大宝藏,要被平均分呢。

除数呢,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这个宝藏平均分成几份。

商呀,就是最后每份得到多少。

比如说10÷2 = 5,10就是被除数,2是除数,5就是商。

这就好像把10个小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5个小糖果一样。

还有呀,这单元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情况。

有时候是平均分的问题,就像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比如说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呢?那就用12÷3 = 4个。

还有一种是包含除,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像15里面有几个3呀?那就是15÷3 = 5啦。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知识也特别有用。

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如果知道了总价和单价,就能算出可以买多少个东西呢。

就像每个小本子2元钱,有10元钱的话,10÷2 = 5,就能知道可以买5个小本子啦。

这单元的知识虽然基础,但是超级重要。

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要是这部分没学好,后面学更复杂的除法就会很吃力。

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把表内除法的知识牢牢掌握住。

我觉得呀,这单元的知识充满了乐趣和生活气息。

只要多做一些练习题,多在生活里找一找除法的例子,就肯定能学好。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数学冒险,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顺利通关啦。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重点知识归纳1、认识简单的统计表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2.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记录数据的方法1.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2.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例题1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情况;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规避策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时,“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易错点2统计数据时重复统计例题2判断:针对“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小芳对全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一个季节;调查的结果如下表: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小芳一共调查了45人,但8+7+23+8=46人,说明调查时重复计数,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规避策略:统计数据时,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二单元知识归纳1、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3.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2、除法1.除法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计算;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借助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两个乘数相同的算式除外,其中乘法算式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算式的乘数是除法算式的除数和商;2.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及要求;例题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是正确的把分法正确的下面画上“”;错误答案:第二种下面画;正确答案:第三种下面画;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理解题意;题中要求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也就是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该是4个;第一幅图没有平均分,不合题意;第二幅图虽是平均分,但分成的是2份,也不合题意;只有第三幅图是正确的;规避策略:解决平均分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分成几份,二是要让每份同样多;易错点2没有弄清每份数和份数;例题2有6个,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在圈上圈一圈;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没有按照要求平均分,错把每份的个数当成了分成的份数;6个每2个一份,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个圈里应该有2个;规避策略: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时,要分清每份的个数和分成的份数;易错点3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判断:根据每一道乘法算式都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准确地找出题中的信息,题中的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合在一起是3人,而不是2人;规避策略:在用除法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其中隐含的信息;易错点4 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找出隐含的信息;把12张画片分给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张错误答案:12÷2=6张答:平均每人分6张;正确答案:2+1=3人12÷3=4张答:平均每人分4张;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准确地找出题中的信息,题中丽丽和她的2个同学合在一起是3人,而不是2人;规避策略:在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三单元知识归纳1、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2、平移现象1.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大小和形状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2.通过平移能够相互重合的图形的特点: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够相互重合;3、旋转现象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4、运用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只要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没有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例题1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错误答案:①②④⑤正确答案:①②④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对第⑤个图形的判断错误;第⑤个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对折后,折痕两侧的部分不能完全重合,它不属于轴对称图形;规避策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分别从不同的位置对折,只要有一种情况能完全重合,就可判断其为轴对称图形;易错点2没有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例题2填空:汽车车轮的转动是现象;错误答案:平移正确答案:旋转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物体做平移运动时,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汽车车轮是绕着轴心做圆周运动的,因此是旋转现象;规避策略:汽车在笔直的马路上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汽车车轮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易错点3没有掌握旋转的特征;例题3判断:风车转动10圈后变小了;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旋转的特征;无论风车转动多少圈,它的大小都不会发生改变;规避策略:物体在做旋转运动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四单元知识归纳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出商;2、用除法知识解决购物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提取数学信息,找到已知条件,明确问题,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解决问题并验证答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计算时,不能正确选用乘法口诀;例题1为下面的除法算式选择恰当的乘法口诀;45÷9 54÷9 45÷5 54÷6A.五九四十五B.六九五十四错误答案:A A B B正确答案:A B A B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混淆了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计算45÷9和45÷6时,要想口诀“五九四十五”;计算54÷9和54÷6时,要想口诀“六九五十四”;规避策略:在9的乘法口诀中,有一些积比较相近,用口诀求商时要注意区分;易错点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例题2有40瓶可乐,32瓶橙汁;每8瓶可乐装一箱,这些可乐能装多少箱错误答案:32÷8=4箱答:可乐能装4箱;正确答案:40÷8=5箱答:可乐能装5箱;错点警示:此题选错了条件,要把可乐装箱,却错误用橙汁数量除以每箱可乐的数量;要求可乐的箱数,应该用可乐的数量÷每箱可乐的数量;规避策略:要根据所求问题恰当地选择已知条件;易错点3忽略题中的隐含条件例题3明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8棵树,一共跑了56米,你知道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吗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错误答案:56÷8=7米正确答案:56÷8-1=8米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忽略了从第1棵树第8棵树之间有7段间隔这一隐含条件,误以为此处共有8段间隔;规避策略:审题要仔细,不要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五单元知识归纳1、乘除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4、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中间问题”,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易错点1 同级运算中,没有掌握运算顺序;例题1计算:36-27+3 18÷2×3错误答案:36-27+3 18÷2×3=36-30 =18÷6=6 =3正确答案:36-27+3 18÷2×3=9+3 =9×3=12 =27错点警示:这两道题都错在运算顺序颠倒了;第1题应先算减法;第2题应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规避策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易错点2没有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两种情况即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和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2判断:在混合运算中,一定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忽视了是否含有小括号,如果运算中含有小括号,无论小括号里面是什么运算,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规避策略:在计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易错点3没有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397-57+26错误答案:97-57+26=40+26=66正确答案:97-57+26=97-83= 14错点警示:此题错在运算顺序错误,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规避策略:在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易错点4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没有使用小括号;例题4张奶奶家养了4只黑兔,8只白兔,把这些兔子平均放在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放几只错误答案:4+8÷4=4+2=6只正确答案:4+8÷4=12÷4=3只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列综合算式时没有使用小括号;这道题应先用加法求出一共有12只兔,再用除法求出每个笼子放几只;所以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把4+8用小括号括起来,才能保证第一步算加法;规避策略:在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小括号的作用;六单元知识归纳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1.余数:当平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下的数叫余数;2.有余数的除法: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即余数<除数;3、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先写竖式除号,再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写在除号的里面和外面,在用竖式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4、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利用和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5、租船问题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租船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6、周期问题1.周期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出现,这样的问题,称为周期问题;2.解决周期问题时,可以根据题中循环出现的规律列出除法算式,求出余数,再根据余数得出所求问题的答案;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没有掌握余数表示的意义,不能正确配带单位名称;例题1有27个苹果,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错误答案:27÷5=5袋……2袋口答:可以装5袋,还剩2个;正确答案:27÷5=5袋……2个口答:可以装5袋,还剩2个;错点警示: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应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规避策略: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时,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2 没有掌握除法算式中商是一位数中商的书写位置;例题2用竖式计算;35÷5=错误答案:35÷5=7正确答案:35÷5=7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商的书写位置;商7表示7个一,应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规避策略:在用竖式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商应写在被除数个位上的上面; 3 余数大于除数;例题3用竖式计算;29÷7错误答案:29÷7=3 (8)正确答案:29÷7=4 (1)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商小了,导致余数8比除数7大了,应该把商加1再除;规避策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4 没有掌握租船问题的解答方法;例题434名同学准备坐船游玩,每条小船最多坐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小船呢错误答案:34÷5=6条……4名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小船;正确答案:34÷5=6条……4名6+1=7条答:他们至少要租7条小船;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租船问题的解答方法,忽略了剩余的4名同学也要租一条小船;规避策略:在解决“租车船”“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用“商+1”求得的结果才是所求问题的答案;5 不能根据具体问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例题5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错误答案:38÷7=5件……3个5+1=6件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正确答案:38÷7=5件……3个答:38个扣子可以钉5件上衣;错点警示: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剩余的3个扣子不够钉一件上衣,应该舍去,因此不能用“商+1”表示结果;规避策略:解决钉扣子等选择材料的问题时,如果计算后有余数,要把余数舍去,把商作为最后的答案;七单元知识归纳1、认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1.常用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数位的顺序: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2、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法1.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10000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3.10000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数位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3、用算盘数数和记数1.算盘上的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2.用算盘记数时,要先定位再拨珠;4、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的大小比较方法: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2位数相同时,就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出大小为止;5、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称为近似数;6、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直接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7、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1把整百、整千数都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2可以不看整百、整千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未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8、估算解决带钱“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把已知数估成整千、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解决;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没有掌握数的组成;例题1填空:8个一和8个百组成的数是 ;错误答案:88正确答案:808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数的组成;“8个百”应该在百位上写8,“8个一”应该在个位上写8,十位上没有数,要写“0”占位;因此,这个数写作808;规避策略:写数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 没有正确理解数位的意义;例题2判断:727中的两个“7”表示的意义相同;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对数位的意义理解有误;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规避策略: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代表的意义不同;3 没有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例题3光明小学大约有4257人;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没有理解近似数的含义,题中有“大约”二字,后面的人数就不应该是准确数;规避策略:万以内的整数的近似数一般是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也可以是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4 没有掌握整百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例题4计算:800+700=错误答案:800+700=150正确答案:800+700=1500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整百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800是8个百,700是7个百,8个百加7个百是15个百,15个百是1500;规避策略:整百数相加时,得数末尾至少有2个“0”;5 没有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例题5比较大小:3029○774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首先是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3029是四位数,而774是三位数,所以3029一定大于774;规避策略:整数比较大小时,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小的大;八单元知识归纳1、认识克及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表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2、认识千克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2.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秤称物体重量时,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几千克;3.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盘秤、弹簧秤、体重秤;3、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在估算质量时,要联系生活实际;2.在进行计算时,要把质量单位化统一后再计算;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没有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例题1选择:一包洗衣粉重1000 ;A.千克B.克错误答案:A正确答案:B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一定要明确: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要在头脑中形成“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物品和所给的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规避策略:选择质量单位时,可以以1个2分硬币约重1克,2袋盐重1千克为基准,以此建立质量观念;2 没有掌握比较质量的大小的方法;例题2填“>”“<”或“=”;6千克6000克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是关于数量的比较,不但要看具体的数,还要考虑单位名称;此题错在比较时,直接看数比较大小,没有考虑单位;应该先把6千克化成6000克,或者把6000克转化成6千克,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规避策略:比较质量的大小时,如果单位相同,可以直接比较大小;如果单位不同,应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九单元知识归纳1:三个事物简单推理1.对三种事物进行推理判断时,要找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后再判断;2.三种事物之间的推理可以借助连线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2:方格中填数的简单推理在方格里填数时,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里应填的数;依此类推填下去,就能把方格里的数填完整;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 不能根据已知信息,作出正确的推理;例题1填空:下面三位同学每人拿着一种水果,分别是桃、香蕉、梨;小丽拿的是 ,小芳拿的是 ;错误答案:香蕉梨正确答案:梨香蕉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把答案填反了;如果小丽拿的是香蕉,则小芳拿的一定是梨,与已知条件不符;小强拿的是桃,小芳拿的不是梨,就一定是香蕉;因此,小丽拿的是梨;规避策略:在进行推理时,要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应好,不要弄混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重点: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⑴加减混合⑵连加、连减(两种方法解决)⑶乘加、乘减难点: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题目。

二、第二单元重点:1、除法的含义(平均分)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用口诀求商。

4、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用口诀求商。

三、第三单元重点: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画角。

3、认识平移和旋转,画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平移后图形四、第四单元重点: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2、应用除法含义解决的两种实际问题:⑴会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五、第五单元重点:1、读写万以内的数及万以内数的组成。

2、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

3、整十数、整百数及简单的计算。

六、第六单元重点:1、认识克和千克。

2、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七、第七单元重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2、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估算八、第八单元重点:1、每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2、复式统计表九、第九单元重点:1、图形的规律2、数列的规律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注:要知道八个方位,能根据给出的示意图描述出地点的位置。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0乘任何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乘除法的估算必须会。

用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的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57×89;能准确计算出除数一位数的除法,如:417÷4,并会用乘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1.(千克)和(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

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 1kg=1000g.进率是1000.( 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5、计算或者比拟大小时,假如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估量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总结2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状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24÷6=4(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24÷4=63、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挨次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例如: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除数 ),6是(商 );这个算式读作(42除以7等于6 )。

4、除法算式各局部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变式:被除数÷商=除数( 如何求被除数,想:除数×商=被除数。

)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二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认识厘米和米,了解其基本单位换算。

2. 学习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 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理解“长度相同”的含义。

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1. 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2. 掌握竖式加减法的书写格式,理解其运算过程。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差值等。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 了解角的基本概念,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 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3. 学习画角,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 学习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掌握2-6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拼图、物品组合等。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1. 学习除法的意义,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掌握6-9的除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糖果、分配任务等。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册)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4.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4)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一个整数除以另外一个不为的整数,得到整数商以后另有余数,如许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 21÷5=4……1读作:21除以5商4余13.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4.使用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根据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

5.有余数除法应用题一定要在商和余数的后边都带上单位名称。

6.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7.(1)17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人,至少要租(5)条船。

(进一法)(2)20米布,每6米做一套衣服,可以做(3)套衣服。

(去尾法)第三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1.数数的办法:数比较大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零星的再一个一个地数,要根据详细的数目用分歧的办法数数。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2.个数从右侧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3.1000以内数的组成:百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百,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范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统计表来表示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记录数据的方法:①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等表示事物时,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事物。

画符号时要从下往上并把符号排列整齐。

完成符号统计后,要将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②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一个“正”字有五笔,表示五个被调查的事物,哪种事物的数量增加1,就在事物名称的后面加一笔。

这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快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如:有20个鸡蛋,5个5个的放在一个框里,可以放几框?3、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来做。

如:把24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做。

如:35里面有几个7?4、42÷6=7读作:42除以6等于7,表示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可以表示42里面有7个6。

5、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练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2、算式18÷3=()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还可以表示()里面有()个()。

3、计算20÷4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根据这个口诀写出另外的三个算式:()、()、()。

4、有6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吃2根,可以分给()只兔子。

5、从25里面连续减5,减()次结果是0。

解决问题:1、一个练习本要2元钱,菲菲有10元钱,她可以买几个练习本?2、买一支钢笔需要5元钱,要买6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现有20元钱,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3、有16条金鱼,放在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了7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4、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正好分完,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个?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通过观察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如通过图形、数量、数字等
进行大小的比较。

2. 数的排序。

学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数的排序,比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3. 数的进位与退位。

学习在10以内的数中,理解和应用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比如在做加法和减法计算时,当个位进位到十位或退位到个位时的操作方法。

4. 两位数的认识和写法。

学习认识两位数,理解其由十位和个位组成;学习两位数的
读法和写法。

5.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习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比如先计算个位数,再计算十位数,并进行进位或退位操作。

6. 两位数的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习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合并计
算的方法,通过综合应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学习将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
结合,通过练习培养运算能力。

8.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口诀。

学习加法口诀:“个位相加,十位随便带”;学习减
法口诀:“先比个位,借十位减个位”。

9.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中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人教新课标)

第1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二年级下册·人教版1. 学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

2. 学会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3. 在经历用调查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1. 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

2. 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一、知识归纳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2.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1.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

15222.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二、易错总结1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

【例题1 】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情况。

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

规避策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时,“正”字的每一笔都代表一个数据,而不是一个“正”字代表一个数据。

统计数据时重复统计2【例题2】判断:针对“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小芳对全班 45 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一个季节。

调查的结果如下表: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人数87238错点警示:小芳一共调查了45 人,但8+7+23+8=46(人),说明调查时重复计数,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

规避策略:统计数据时,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2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二年级下册·人教版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知识点【概念】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1厘米=10毫米=0。

1分米=0。

01米=0。

00001千米)【认识米】(1)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3)米用字母“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知识点: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一个"正〞字代表数量〔 〕。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在统计图中一格可以代表数量1,也可以代表其他数量,比方2和3等等。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练习:1. 结合图表,补充完整。

2.每个表示( )个人。

3.星期〔 〕去科技馆的人最少,星期〔 〕去科技馆的人最多。

4.星期〔 〕和星期〔 〕去科技馆的人数同样多,共有〔 〕人。

5.小丽想去科技馆,你建议她星期几去?为什么?6.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请你和你的小伙伴—起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选择课外小组的情况,并将结果填到下表中。

(1)我最喜欢( )小组。

(2)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

(3)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喜欢〔 〕组和〔 〕组的人同样多。

(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 )人。

(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3.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视力情况怎样"请你选择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来填写统计表。

(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5)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一年级的有( )人;六年级的有( )人。

(6)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知识点: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折痕所在的直线叫〔〕。

2、平移:当物体横着、竖着、斜着直线运动,并且物体的〔〕、〔〕和〔〕不变,只是〔〕发生变化,这种运动是平移。

3、旋转:物体绕着*一点或轴进展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图形旋转是〔〕和〔〕没变,〔〕发生了变化。

练习:1.下面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一画。

〔〕条〔〕条〔〕条〔〕条2、时针运动是〔〕现象,拉抽屉是〔〕现象。

(完整版)苏教版下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苏教版下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除法以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有剩余,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除法列竖式计算方法:(1)先写“厂”表示除号。

(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

(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

(4)把商写在除号的外面,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6)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得结果写在横线下面,与个位对齐。

4、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先想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再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5、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第二单元:时分秒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4)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1)文字法:如:5时50分;(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

如:8时零5分写作8:05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

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6、计算两段时间之间的时间方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深圳市】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讲义

【深圳市】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讲义

第一单元除法➢知识点梳理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把一个数量按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成几份?(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例如:12÷3=4 读作:12除以3等于4.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7、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基础讲练1.20朵,每()朵一份,分成了()份;20朵,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朵。

【本题考查:平均分】【答案】4朵,5份;5份;4朵。

2. 看图写算式。

(每题3分,共6分)【本题考查:认识除法】【答案】15÷3=5个3.18根筷子可以分给()人吃饭;【答案】1、可以分给9个人吃饭;4.15个苹果可以分给()个小朋友;【答案】2、可以分给3或5或15或1个人;5.12本练习本可以奖给()个同学。

【答案】3、可以分给1或2或3或4或6或12个人。

6. 填空。

【本题考查:平均分】【答案】4;27、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8、12个,每( )个一份,分成了( )份。

9、.(1)每堆苹果2个,( )堆苹果一共有( )个。

(2)( )个苹果,每( )个一堆,分成了( )堆。

(终极版)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终极版)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1、除法算式: 9÷4=2......1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2、除数与余数的关系 131415)。

余数最小可以是( 1 )。

7,余数最大可以是()。

3.(1) 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列竖式(2)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最多可以做()件。

列竖式(3)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列竖式数)4、(1)每顶帐篷住3人,住17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2)篮球每筐装4个,15个篮球至少需要几个筐?(3)牛奶每箱装8盒,28盒牛奶至少需要几个箱子?1 )顶帐篷,还需要( 1 )箱子。

第二单元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读书和写数时要从高位起, 0在末尾时不读,0在中间时读出来,但是连续的0只读一个;读作时不能出现小写。

1、数的组成:3693读作(),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2、数的读写:一百九十九写作(), 201 读作()3、与99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差是()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最大的三位数是()。

一个四位数的最高位是()。

6、认识算盘上的数:在算盘上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597≈ 508≈ 895≈ 1985≈ 2096≈精确到整百整千。

597+408≈ 495+397≈15、用7、0、4、5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16、比较大小:1、1210 985;1130 892;895 806; 793 682、比位数。

()越多,数越大。

2、位数相同就从()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1、 1分硬币的厚度是1(),一张身份证的厚度1()2、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3、单位换算 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一、数据收集整理1. 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2. 会看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二、表内除法(一)1. 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3. 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例如:12÷4 = 3 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4.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5. 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三、图形的运动(一)1. 对称现象: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 平移: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3. 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四、表内除法(二)1.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 解决问题时,会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五、混合运算1. 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 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 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六、有余数的除法1. 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2. 被除数 = 商×除数 + 余数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 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10 个一千是一万。

2. 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中间有一个 0 或两个 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 0,都不读。

4. 比较数的大小: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八、克和千克1. 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范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统计表来表示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记录数据的方法:①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等表示事物时,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事物。

画符号时要从下往上并把符号排列整齐。

完成符号统计后,要将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②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一个“正”字有五笔,表示五个被调查的事物,哪种事物的数量增加1,就在事物名称的后面加一笔。

这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快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如:有20个鸡蛋,5个5个的放在一个框里,可以放几框?
3、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来做。

如:把24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做。

如:35里面有几个7?
4、42÷6=7读作:42除以6等于7,表示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可以表示42里面有7个6。

5、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练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2、算式18÷3=()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还可以表示()里面有()个()。

3、计算20÷4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根据这个口诀写出另外的三个算式:()、()、()。

4、有6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吃2根,可以分给()只兔子。

5、从25里面连续减5,减()次结果是0。

解决问题:1、一个练习本要2元钱,菲菲有10元钱,她可以买几个练习本? 2、买一支钢笔需要5元钱,要买6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现有20元钱,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
3、有16条金鱼,放在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了7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
4、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正好分完,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个?
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
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

如果一个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平移现象:平移是指物体或图形沿着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或沿着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的一种现象。

物体做平移运动时,只是位置发生变化,而本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3、旋转现象:旋转是指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固定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物体旋转时,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变,但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2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列综合算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先想好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列综合算式时,如果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则应把加、减法加上小括号。

练习: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往()按()计算。

2、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应先算()再算()。

3、计算59—19+32时,先算()法,再算()法;计算75—(15+20)时,先算()法,再算()法。

4、72加上72除以9的商,和是()。

5、39加上42得(),再除以9得(),列成综合算式是()。

解决问题:1、妈妈买了26个苹果,给奶奶送去10个,这时爸爸又带回家12个苹果,现在家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超市里有60辆自行车,第一天卖了29辆,第二天卖了11辆,这时还剩下多少辆自行车?
3、学校栽了4行白杨树,每行9棵,同学们给白杨树浇水,已经浇了27棵,还有多少棵白杨树没浇水?
4、二年级有23名男生和25名女生去参加植树活动,如果将他们平均分成6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判断对错:6×9—5 9+20÷4
=6×4 =9+5
=24 =14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用除法计算后有余数的,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余数最大(除数—1);除数最小(余数+1)。

如: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7 ),最小是(1)。

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①解决乘船(车)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用“进一法”。

②解决购物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用“去尾法”。

练习: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小。

2、27里面最多有()个4;32里面最多有()个9。

3、43名同学划船,每条船限乘8人,至少需要()条船。

4、在算式{ }÷※=1……6中,被除数最小是()。

5、在算式口÷5=7……口中,余数可以是()。

余数最大是()。

6、每本书7元,60元最多可以买()本书。

7、口口###@口口##@……像这样依次重复下去,第40个是()
解决问题:1、一辆玩具小汽车9元,李阿姨用50元最多可以买几辆玩具小汽车?
2、一共有29人,小船限乘5人,大船限乘7人,如果都租小船,至少需要几条船?如果都租大船,至少需要几条船?你还可以怎么安排租船?
3、有一堆糖不到30个,平均分给4个孩子或平均分给7个孩子,都剩下1块,一共有多少块糖?
4、有38个苹果,至少拿出几个,才能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至少拿来几个,才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认识“千”“万”: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2、认识“千”“万”: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结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用算盘记数:在算盘上选择靠右边的某一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拨珠时,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6、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7、近似数:近似数是接近准确数的较整的数,它比准确数更容易记住,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8、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转化成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练习:1、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百位在第()位,千位在第()位。

2、一百里有()个十,一千里面有()个一百。

3、7580是由()个千,()个百和()个十组成的。

4、9999添1是()。

5、在6316这个数中,左边的6在()位上,表示(),右边的6在()位上,表示()。

6、用3、0、9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7、在6030、5700、1240、3001这几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是(),一个零都不读的是()。

8、果园里有苹果树192棵,约有()棵;我家离学校的路程是1986米,约是()米。

9、一千二百零八写作:一千六百四十五写作:
接着数数:(1)在八百九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从七千六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八千
解决问题:1、一年级植树686棵,二年级植树909棵,三年级植树823棵,各年级植树的棵树各接近几百棵?植树最多的年级比植树最少的年级大约多几百棵?
3、中国历史博物馆昨天上午接待游客约3000人,比下午多接待游客1000人,昨天共接待了多少游客?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1、认识“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一个2分硬币越重1克。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为单位,2袋盐重1千克。

2、克和千克的换算:1千克 = 1000克
3、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一样重
练习:1、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和()作单位。

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计量比较中的物品用()。

3、一只鸡重3();一个苹果重80();一头牛重350();一个鸡蛋重60()。

4、6千克=()克;5000克=()千克;3400克=()千克()克
大于小于或等于:5千克()3000克 2000克()10千克 4063克()4036克
解决问题:1、4个苹果约重1千克,28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2、萝卜1元/500克;西红柿3元/500克;茄子2元/500克
(1)买500克萝卜和1500克茄子一共多少元?
(2)买2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萝卜一共多少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