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服装史
研究性学习·文字说明
编者:郑思敏
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一部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墨子曾说:“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说衣服不完全是为身体服务的,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一、中国古代服饰起源的原因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错综复杂的服饰类别。一般来说,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类别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
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在气候上说。服饰类别的形成,首先要受到气候、风土条件的制约和支配。如塞外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制作,以抵御寒冷。其服饰造型也显得粗犷、奔放、厚重,保暖功能好。而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其服装多用棉、麻、丝绸制作,造型柔和,细腻潇洒、飘逸。
在地域上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南北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好坏,便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带来了差异,也促使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西域、北方的服装要适应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要适合骑马、放牧、狩猎,所以裤装出现得比较早;服饰材料也因地制宜,多为动物的毛发。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以农耕劳作为主,人们的着装与劳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服饰以棉、麻、丝为原料,服装造型简洁,便于穿脱,便于在农田里耕作劳动。
2 社会因素
服饰类别的非自然因素,即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学、民族等服饰文化所依托的整个社会因素。
(1)政治。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于阶级的产生,以及国体、政体的不同,使得服装类别也因此不断地分化、组合、创新。事实上,社会等级的产生,是中国服饰类别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从前有俗语说:「只认衣衫不认人」、「先敬罗衣后敬人」,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服饰作为人的部分外在形象,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位,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职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服装的穿戴来分尊卑等级,不同官吏有不同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描写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就分成两等人,上等人是穿长衫的诗人或读书人,下等人是穿短衣、小打扮的平民在标志。这种把服饰与礼教统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多种意义,诸如冕服是帝王的专用服饰,冕服绣有12 种图案,包括日、月、星辰等,取意受天命意旨而穿衣。皇帝为天子,自然要穿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服装。高帝纪下无论诸侯贫民,服饰的穿戴必须依规章而行。原始时期的酋长、勇武者,族长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往往采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羽毛、贝壳、石珠等物品来装饰自己。进入封建社会,服装颜色被用作区别官员的级别,身穿高官色彩的服装必然有不同于他人的荣耀感。在清代,如果皇帝赐一件黄马褂给官员,在当时可以说是无限风光,既是一种荣耀,又可光宗耀祖。传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1 岁时,在宫中与他弟弟溥杰一起玩耍,正玩得高兴时,溥仪无意中发现溥杰的衣袖露出黄色,立刻沉下脸说:「浦民间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又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吓得溥杰忙垂头肃立。由此可见,平民百姓是不能穿明黄色的,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衣服颜色也不得僭越。
(2)战争。战争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对服饰类别的形成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战争的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作战用的军事服装。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服饰,大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不断地产生变化。
(3)经济。服饰作为一种被物化了的文化现象,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经济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中国服饰的款式变化和制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萧条,都直接影响服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4)宗教。宗教的创立与流行,是世界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对自然条件的极端依赖,所以在最初形成的原始宗教崇拜中,首推“自然崇拜”。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流派也都以各自的教义为基点,对教徒、出家人的着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于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战国时期有的龙凤虎纹,表现了中国人的龙虎精神和期望吉祥的理想;富贵大吉用牡丹纹饰来表达;福寿延年有「寿」字组合变化的文字图案。
(5)文化。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人效法自然,并且,自然还被人伦比,天地
之间攀上了亲缘关系,从而形成“天人合一”主观混融的理念。表现在服饰上,即以造型来完成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可。中国的传统服饰自创始起,就是一种平面造型,造型朴实简洁、线条流畅,其最大特点是穿着舒适,无任何压迫感,动作自如。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在服饰上的表现,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谦虚、洁身自好、不做“出头鸟”,含蓄,不强调自我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理念对亚洲的服饰的基本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服饰的款式、材料、颜色、配色以及图案都能表现强烈的民族形象。至于少数民族如苗族,据《后汉书》记载:苗族先民有「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俗。苗族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等。黔(贵州省)东南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是对「蝴蝶妈妈」的祖先崇拜。这些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显示了苗族妇女把现实与理想结合的审美意愿。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其服饰以袍服为主。像汉族民间儿童服饰中的虎头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动物图案刺绣,就表现出中原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以动物守候着孩子让他能平安成长的愿望。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中华服饰的兴旺繁荣和丰富多彩,是由于它不断地获取外来民族文化的长处。在中华民族服饰史上,由于迁徙,聚合和民族战争等原因,汉民族服饰经常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历数千年,终于构成了今天气势恢弘的中华服饰文化。
(7)礼仪。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以古代丧服为例,如父母亲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就要穿上用粗麻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丈夫过世,妻子也要服丧三年;反过来,妻子过世,丈夫却只要服丧一年。从穿丧服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在穿衣上的体现。孔子说:「朝服而朝」(《礼记.玉藻》),意指进宫朝见必须穿朝服,否则有不敬之罪。可见服饰对巩固皇权的作用
(8)科技。科学技术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纺织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二、各朝代服饰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最能在朝代的更替表现出来。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其特色的服饰。在这里,将其分为十个阶级,即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来一一细说。
1.商周服饰
商周时期,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融合新旧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多元文化而来的,但又植根于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时服饰配套的形式,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
商代的服饰衣着以朴素为尚,贵族也会注意节俭。男女的服装样式,不分尊卑,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