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装史
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服装详细演变历史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一、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和遮羞,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为原料,款式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染色等技艺,服饰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夏商周时期:礼制服饰的确立夏商周时期,我国服饰进入了礼制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衣物,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粗布衣物,款式简单。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注重实用性。
男性服饰以深衣、短衣为主,女性服饰则以长裙、对襟衣为主。
各国服饰还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秦汉时期:服饰的统一与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服饰进行了统一规范。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宽袖为特点,男女皆可穿着。
官员服饰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等级分明。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款式简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下的服饰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流行对襟衣、褶裙等款式。
受北方民族影响,男性开始穿着裤褶,女性则流行穿着窄袖衫、长裙。
佛教的传入也为我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元素。
六、隋唐时期:服饰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服饰进入了繁荣与开放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女性流行穿着胡服、襦裙、高腰长裙等,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则以圆领袍、宽袍大袖为时尚。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品色衣”制度,以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七、宋元时期:服饰的简约与民族特色宋元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简约,注重实用性。
宋代流行直身衣、对襟衣,女性喜欢穿着窄袖衫、褙子。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因而服装形 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商周
(约公元前17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也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 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汉服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中国服饰商代服饰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 绸衣服。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 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博士聂崇义于建隆二年(961)上《三礼图》(图10 ),奏请重新制订了服制。此后100多年间,又几度加以完 善,且对民间多有禁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于宋代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衣服之章, 上下混淆”,南宋时已不可遏制。社会上层衣服算是符合常规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汉服袄裙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 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 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 中废除不用;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 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cm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 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图12)。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 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国服饰演变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
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
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
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
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
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
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
现代时期。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最全版(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见、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能够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那时的人们壹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壹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
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
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
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
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壹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
"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一,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二,夏商周服饰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三,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古代的服饰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服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年表,概括介绍从古至今的服饰演变。
1.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羊皮为主要面料。
男性穿着上衣和长裙,女性则穿着斗蓬式的外衣和长裙。
此时的服饰以带有纹饰的青铜装饰品为主要点缀。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服饰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受到礼制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贵族男子穿着华丽的衣袍和冠帽,女性则穿着长袍和盘发的发饰。
普通人则穿着较为简单的衣物,服饰材质以丝绸为主。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服饰的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男性开始流行穿戴裤子,衣袍样式更加细致复杂。
女性则开始流行穿着裙子和腰带。
此时期也兴起了使用丝绸、绢帛等精致面料制作服饰,装饰品也变得更加细腻华丽。
4.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多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男性流行穿着长袍和外套,女性则开始穿着露足的裙子和展示颈部的发饰。
5.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尚与华丽的特点成为后世所追慕。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襦裙和长袍,女性则流行宽袖长裙和束腰装饰。
这段时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样,以宫廷服饰最为华贵,并迅速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绵延了数个朝代,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延续了唐朝的影响,但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男性开始穿着宽袍和直裰,女性则穿着褙子和对襟长裙。
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的纯净和细节的精致,袖子和腰带的装饰成为亮点。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2024版中国历代汉服简介中国古代服饰史
2024/1/30
5
02
先秦时期汉服
2024/1/30
6
衣裳制度确立
2024/1/30
上衣下裳制
先秦时期,人们通常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衣是窄袖紧身的上 衣,裳是宽松的裙子,腰部系有腰带。这种服饰制度体现了古 代礼仪制度的要求,男女服饰在款式和颜色上也有所区别。
网络社交媒体助力
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 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和关注汉服文化。
2024/1/30
传统文化教育普及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开始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和汉服的价值和意义。
3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30
31
03
定的实用性。
16
发髻与步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配饰中,发髻与步摇是极具特 色的两种。
发髻高耸入云,显得贵气十足,同时也展现出女子的 婀娜与风韵。而步摇则是一种头饰,随着女子的步伐
而摇曳生姿,增添了一份动态美。
这些配饰与汉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独特的服饰文化。
2024/1/30
17
05
隋唐五代时期汉服
2024/1/30
18
盛世华服风采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服饰文化 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女子服饰尤为华丽, 以彰显女子的婀娜与 风韵。
2024/1/30
此时的汉服以宽袍大 袖、色彩艳丽为特点, 彰显出盛世华服的风 采。
历史中国服装发展史
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 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
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 国民族服装代表之一。
•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 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 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 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 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 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必要的。
•
列宁装本来只是男士
穿的,但在中国却演变出
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
名的革命时装。女式列宁
装继承了列宁装主要的特
点———双排纽扣和大翻
领。这款服装后来成了当
时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
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
民国
欣赏
休闲服装
现 代 旗 袍
金代铠甲及戎服
元代1
元代贵族便服
元代织金锦半袖
元代2
元
元
代
代
织
男
金
服
锦
辫
袍
线
袄
元代3
元代铠甲及戎服
元代襦裙半臂
明代1
明 代 皇 帝 常 服
明 代 皇 后 大 袖
衣
明代2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代3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4
明
代 男 子 便
明 代 襦 裙
服
锦
袍
明代5
明 代 铠 甲 及 戎 服
第一幕
男装篇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长为悬袍清挂代马满桃族褂男符子最常 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用的中服饰的之一降鬼大 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源于,清分代别的服书饰写。 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马褂门加,于以长袍驱的鬼外 压 代邪,。人这们种才习 开俗 始持 把续 联了 语一 题千于多桃面短满,衣族年木因而服,板起得装到上源名。于,了。骑属五马于
中国服装发展史
宋
宋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 推崇程朱理学。服装造型封闭, 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
宋代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 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 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 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 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 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 “裹小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样 式。
汉
汉
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 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 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 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 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 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 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 “留仙裙”。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 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
现代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 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 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 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 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 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 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 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 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 地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 形式、风格,会发现它 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 体现出来了。
唐
唐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 唐代文官,主要服饰为幞头 东舆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 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 圆领窄袖袍衫,幞头的两脚也有 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各级各 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形 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 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 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 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 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唐朝的衣 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 脚。 冠制度正式确立。 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唐朝对服饰色彩规定:黄色只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 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穿 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 用,他人穿用则为犯罪,因此黄 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 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另外,还 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 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职品级:三 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 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
中国服装史
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 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晚 清 时 期
民 国 时 期
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 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 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 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 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 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 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
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本形式。
襦裙分解介绍: 襦: 短上衣 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右 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 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 可以相反。 腰带: 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 官绦: 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 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 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裙 : 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 及繁多的式样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 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 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 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 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 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 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 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 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 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 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 渐多起来。
了解了近代的服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的服饰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服装演变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服装演变开始于夏商周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演变的概述。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三代的服装整体上比较简单,男女装的区别不大。
男子常穿褐色或黑色的长衫和裙子,女子则穿褐色或红色的裙子。
此时期的服装以布料为主,辅以皮革、毛皮等材质,装饰相对简单。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服装逐渐丰富多样,标志性的特征是凸显身份地位的服饰和装饰品的出现。
男子开始穿戴褶裙、襕衫和褂,腰带、鞋子等装饰逐渐成为重要元素。
女子的服装也多样化,经常采用裙子、外衣和襦裙等装饰,通常配以大量的首饰和头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逐渐向华丽和豪华方向发展。
男子常穿长袍、外袍和褂,并佩戴冠帽。
女子的服装则更为绚丽,裙子诸如百褶裙、宽袖裙等款式,常佩戴各种首饰和头饰,发髻也较为复杂。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的服饰开始呈现丰富繁复的特点,反映出社会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男子的袍子越来越宽松,褂的袖子也更加宽大。
女子的服装则更加华丽,裙子的褶皱和袖子的宽度越来越多,多采用明黄、明红等鲜艳的颜色。
此时期,头饰也越来越绚丽多样。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的服装特点是注重礼仪和等级地位的体现。
男子常穿长褂、袍子和襴衫,腰带等饰品则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女子的服饰更加华美,裙子和上衣数量繁多,袖子宽度减小,领口越来越小,妆饰也日渐多样化,头饰更是变得复杂精致。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经历了简单、丰富、华丽的历程,反映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的服装也吸收了古代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时尚风格。
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服装详细演变历史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1.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2.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
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4.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
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宋辽夏金元: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6.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
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清代: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8.民国时期:(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9.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服装史研究性学习·文字说明编者:郑思敏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
一部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
墨子曾说:“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
”也就是说衣服不完全是为身体服务的,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一、中国古代服饰起源的原因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错综复杂的服饰类别。
一般来说,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类别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在气候上说。
服饰类别的形成,首先要受到气候、风土条件的制约和支配。
如塞外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制作,以抵御寒冷。
其服饰造型也显得粗犷、奔放、厚重,保暖功能好。
而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
其服装多用棉、麻、丝绸制作,造型柔和,细腻潇洒、飘逸。
在地域上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南北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好坏,便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带来了差异,也促使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西域、北方的服装要适应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要适合骑马、放牧、狩猎,所以裤装出现得比较早;服饰材料也因地制宜,多为动物的毛发。
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以农耕劳作为主,人们的着装与劳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
服饰以棉、麻、丝为原料,服装造型简洁,便于穿脱,便于在农田里耕作劳动。
2 社会因素服饰类别的非自然因素,即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学、民族等服饰文化所依托的整个社会因素。
(1)政治。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于阶级的产生,以及国体、政体的不同,使得服装类别也因此不断地分化、组合、创新。
事实上,社会等级的产生,是中国服饰类别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
从前有俗语说:「只认衣衫不认人」、「先敬罗衣后敬人」,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服饰作为人的部分外在形象,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位,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职业。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服装的穿戴来分尊卑等级,不同官吏有不同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描写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就分成两等人,上等人是穿长衫的诗人或读书人,下等人是穿短衣、小打扮的平民在标志。
这种把服饰与礼教统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多种意义,诸如冕服是帝王的专用服饰,冕服绣有12 种图案,包括日、月、星辰等,取意受天命意旨而穿衣。
皇帝为天子,自然要穿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服装。
高帝纪下无论诸侯贫民,服饰的穿戴必须依规章而行。
原始时期的酋长、勇武者,族长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往往采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羽毛、贝壳、石珠等物品来装饰自己。
进入封建社会,服装颜色被用作区别官员的级别,身穿高官色彩的服装必然有不同于他人的荣耀感。
在清代,如果皇帝赐一件黄马褂给官员,在当时可以说是无限风光,既是一种荣耀,又可光宗耀祖。
传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1 岁时,在宫中与他弟弟溥杰一起玩耍,正玩得高兴时,溥仪无意中发现溥杰的衣袖露出黄色,立刻沉下脸说:「浦民间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又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吓得溥杰忙垂头肃立。
由此可见,平民百姓是不能穿明黄色的,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衣服颜色也不得僭越。
(2)战争。
战争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对服饰类别的形成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战争的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作战用的军事服装。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服饰,大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不断地产生变化。
(3)经济。
服饰作为一种被物化了的文化现象,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经济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经济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中国服饰的款式变化和制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萧条,都直接影响服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4)宗教。
宗教的创立与流行,是世界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对自然条件的极端依赖,所以在最初形成的原始宗教崇拜中,首推“自然崇拜”。
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流派也都以各自的教义为基点,对教徒、出家人的着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于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
战国时期有的龙凤虎纹,表现了中国人的龙虎精神和期望吉祥的理想;富贵大吉用牡丹纹饰来表达;福寿延年有「寿」字组合变化的文字图案。
(5)文化。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人效法自然,并且,自然还被人伦比,天地之间攀上了亲缘关系,从而形成“天人合一”主观混融的理念。
表现在服饰上,即以造型来完成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可。
中国的传统服饰自创始起,就是一种平面造型,造型朴实简洁、线条流畅,其最大特点是穿着舒适,无任何压迫感,动作自如。
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在服饰上的表现,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谦虚、洁身自好、不做“出头鸟”,含蓄,不强调自我的精神追求。
这种文化理念对亚洲的服饰的基本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服饰的款式、材料、颜色、配色以及图案都能表现强烈的民族形象。
至于少数民族如苗族,据《后汉书》记载:苗族先民有「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俗。
苗族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等。
黔(贵州省)东南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是对「蝴蝶妈妈」的祖先崇拜。
这些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显示了苗族妇女把现实与理想结合的审美意愿。
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其服饰以袍服为主。
像汉族民间儿童服饰中的虎头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动物图案刺绣,就表现出中原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以动物守候着孩子让他能平安成长的愿望。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服饰的兴旺繁荣和丰富多彩,是由于它不断地获取外来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中华民族服饰史上,由于迁徙,聚合和民族战争等原因,汉民族服饰经常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历数千年,终于构成了今天气势恢弘的中华服饰文化。
(7)礼仪。
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
以古代丧服为例,如父母亲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就要穿上用粗麻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
丈夫过世,妻子也要服丧三年;反过来,妻子过世,丈夫却只要服丧一年。
从穿丧服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在穿衣上的体现。
孔子说:「朝服而朝」(《礼记.玉藻》),意指进宫朝见必须穿朝服,否则有不敬之罪。
可见服饰对巩固皇权的作用(8)科技。
科学技术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纺织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二、各朝代服饰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最能在朝代的更替表现出来。
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其特色的服饰。
在这里,将其分为十个阶级,即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来一一细说。
1.商周服饰商周时期,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融合新旧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多元文化而来的,但又植根于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时服饰配套的形式,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
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
商代的服饰衣着以朴素为尚,贵族也会注意节俭。
男女的服装样式,不分尊卑,均为上下两截。
上身,称衣,下体为裳。
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衣袖也做得很小,以便活动。
衣服多长直膝盖。
贵族礼服,上衣用正色,如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则用间色,如缁、赤者、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在衣领、衣袖等部分,通常镶以缘边,另在腹下佩系块上窄下宽的蔽膝。
日常家居,通常穿着白色之衣,时为绾衣,除了绾衣之外,还有以绿衣、缁衣为常服。
女子大体与男子相同,腰下系一围裙,其制仅覆身前,不通于后,长不过膝,称“襜”。
周代的服饰基本与商代一样,只是周代奴隶主阶级赋予色彩以尊卑的人格观念,认为青、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专门色彩。
绀(红青色)、紫、流黄( 〈liu 音留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便服、内衣、衬衣,妇女及平民的服色。
在商周时期,产生了中国的冠服制度。
其本质是体现当时社会本质礼仪和政治权威。
冠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主要有吉服、凶服、宾服、军服、嘉服。
其中吉服是吉礼时所穿着之服。
古礼服主要只祭服,即古代祭祀时君臣所穿的礼服。
也由此,又产生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
六服是周代对贵族妇女礼服的规定,分为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衣。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
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
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称为犊鼻裈。
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比”。
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秦汉服饰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
先秦时期的人们,虽然在下体着有裤子,但那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其形制与后世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故又称“胫衣”。
衣裳、袴三者并用,虽然能将身体全部掩住,但如果在活动中不加注意,仍有可能露出下体,因此古人在行、卧、跪、坐时很注意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