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术流派如何传承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围绕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开放式对话。
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老名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如比较著名的明清时期大江地区的吴中医派、孟河医派以及皖南的新安医派、浙江的绍派伤寒等。目前,这种地域性的学术流派虽已不十分明显,但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
教育模式一元化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造就出来的人才本身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加这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过度“西化”导致群众信任度和临床疗效下降
许多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流派传承的生力军民间中医良莠不齐
中医起源于民间,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成名于民间的;当代的中医名家如岳美中、吕炳奎、董建华、李聪甫等也都是来自于民间;中医经典菱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都是来源于民间中医的的方药、技术。
民是中医中不乏刻苦钻研、立志成才者,不乏身怀绝技、享誉一方的名医,他们掌握许多特技疗法,给老百姓看病价廉效佳。但民间中医之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他们缺乏系统学习培训,把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不谋求提高和发展,有部分人思想保守、缺乏技术交流,因而他们的临床经验时时有失传之虞。
目前没有正规学历而仅靠师徒相授的中医几乎不可能获得行医资格。而这些民间中医,特别是那些颇有声望的师承祖传老中医,若被取缔,恐将造成中医学宝贵资源的流失。
师承是关键
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
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有过很多流派。在汉代就把中医归类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类,各门派之下,分别有若干家。后来又逐渐开创了伤寒、温病、杂病、临床各科、大小方脉等不同分科之学,各有名家,学说众多,蔚为大观。
中医学博大精深,仅凭个人力量的传承,其发展将是艰难而曲折的。于是,学校教育应运而生。现代学历教育传授知识系统、规范,是一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好方法。但是,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仅仅是一个基础,必须在实践之中再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变成自己的学问和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把学历教育与师授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元并举,体系完整地传承中医。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这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医基础的基础。没有了中华文化,中医药就断了地气,也就脱离了群众。人民大众养生治病,如果不首先选择,或者只是在西医无效之后才选择中医,那么,中医药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限制。通过中医文化宣传活动,让人民大众知道中医治病为何必须辨证论治,中药治病与西医药有何不同,很有必要。
我认为,中医院校也要抓住“师传”这一关键,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少走弯路。在实习阶段
就要有意识地找到一两位老师,对老师在诊治病人时的辨治思路,用药技巧,要加以分析体悟,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张仲景、金元四大家都有师传的记载。清代叶天士先后拜师17位之多,兼收并畜,才能成为大家。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地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我们老一辈中医,愿意为青年一代的成长竭尽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医传承工作添砖加瓦,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疗效评价是瓶颈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
对于影响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从教育模式、医疗模式、临床疗效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从独特疗效是学术流派的灵魂和前提的角度来看,目前不适宜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可能是制约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瓶颈的问题。
在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在个体的临床效果评价是经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来检验的。这种临床评价方法为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已经被现代临床评价方法所取代。几十年来中医药界使用随机对照所开展的临床研究报道不断增加,为中医药疗效得到学术界公认,直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单纯使用现代临床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医疗效的方法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临床发展的要求。对于有流派性质的临床效果如何评价,也给临床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临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途径是将实验条件下的模式生物、尸体解剖的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干预方法,放在理想条件的自愿者中进行临床验证,再将已临床验证的结果推广应用到真实世界的临床实际中去,与这一途径相一致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转化医学等理念和方法,保证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中医药学从人体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入手,建立了其方法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是其主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模式。与西医学研究途径的差异,使中医临床研究的关键要素如“受试者、干预、效果、对照、随访、研究者、研究场所”等,在内涵上与西医学的临床研究有许多差异。如果完全照搬西医在其学科基础上所创建的临床评价方法,则很难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根据中医药临床评价的实际,我们提出“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研究策略。一是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的疗效进行随机对照的验证研究,用满意终点来彰显中医药的公认度。二是建立“真实世界”即在临床实际条件下开展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以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为基础,以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