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治疗进展论文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制及其抗毒素疗法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制及其抗毒素疗法破伤风是一种由产生破伤风毒素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颈项强直、呼吸困难等。
破伤风毒素是一种极为强烈的神经毒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病情严重。
本文将从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入手,探讨抗毒素疗法在破伤风治疗中的重要性。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破伤风毒素是一种会引起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神经毒素,会影响脊髓神经元和下丘脑,导致病情危重。
破伤风菌在人体内产生毒素后,毒素很容易通过神经系统进入人体内部。
破伤风毒素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引起病理性损害:一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是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和周边神经系统引起肌肉痉挛和麻痹。
破伤风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是通过其对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毒素结合到神经元膜的特定位置,导致细胞内Ca2+离子的不可逆性流入,这种离子流使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这种兴奋状态会导致痉挛、强制性的肌肉收缩和内脏器官收缩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脑干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破伤风毒素还会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和周边神经系统引起肌肉痉挛和麻痹。
毒素会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从而干扰神经肌肉冲动的传递。
这种作用导致肌肉的痉挛和麻痹,最终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失调,危及生命。
破伤风毒素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破伤风毒素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肉僵直、颈项强直、呼吸困难。
最初的症状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门诊病例,包括局部肌肉痉挛和强制性收缩,在进一步的病程中出现痉挛性腹痛和张力性头痛。
呼吸肌肉痉挛和强制性收缩是破伤风的常见症状之一,这种症状通常会在症状开始出现后的2-4天内出现。
破伤风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扁桃体和咽部肌肉的痉挛和强制性收缩,这种症状通常伴随着呼吸道受阻和继发性心肺功能衰竭。
此外,破伤风患者通常会出现厌食、口干、咽痛、高热等感染症状。
破伤风的最终确诊通常需要结合病例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抗毒素疗法在破伤风治疗中的作用目前,破伤风的治疗依旧以生物制剂抗毒素为主要手段。
成人重症破伤风41例治疗
能控制 , 我们使用冬眠疗法 , 氯丙嗪及非那根 静脉 泵入 , 甚至在
应 用 呼 吸机 辅 助 呼 吸 时应 用 肌 松 药 物 。本 组 安 定 用 量 最 少 者 2 0m , 大 达 4 0m 。安 定 具 有 抗 焦 虑 、 静 催 眠 、 4 g最 8 g 镇 中枢 性 肌
通气( S )4例选择 SM PV , I V模式 。对于气管切开病人 , 均行雾化 治疗。⑤营养支持及其他 治疗 :1 中 2 4例 7例行鼻 饲治疗 , 其余 l 4例经全静脉营养治疗 , 奥美 拉唑 4 gd 0 m / 。同时应用 东莨宕 碱 。对于发生心动过速的病人 , 我们均加用心肌保护药物 :
72d . 。伤后 就 医情 况 : 组 病 人 伤后 均 没 有 进 行伤 口处 理 。 本
破伤风主要致死原因是 : ①痰堵或舌根后坠导致窒息。②
呼吸肌持续痉挛所导致的呼 吸衰 竭。对重症者建议 尽早进行 气管切开 , 对于气管切开后仍 然频繁长 时间抽搐 的病人 , 肌松 前提下呼吸机辅助 呼吸 有效地 提高 了重症 破伤 风0 8年 1 0月第 3 5卷第 2 0期
. No 2 C ieeJ un l f rc cl di i e Oc . 0 hns o ra P at a Me c n t 2 08,Vo135, . 0 o i
— —
成 人重 症 破伤 风 4 例 治 疗 1
邬 焱 钱 南平 冯 秀岭 杨 洁 400 ) 500 ( 南省郑 州市第六人 民 医院 , 州 河 郑
本组 病 人 中 2 例 行 气 管 切 开 ,5例 曾应 用 呼 吸 肌 辅 助 呼 吸 者 2 1 收到 良好 效 果 。乔 广 贤 等 认 为早 期 气 管 切 开 , 持 呼 吸道 通 保 畅十 分 重 要 。他 们 报 告 的病 例 中 因 气 管 切 开 过 晚 导 致 死 亡 1
破伤风外科护理的论文(共2篇)
破伤风外科护理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破伤风感染患者的外科护理分析传染病肆虐人类的历史不下数千年,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
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医药学科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是减少、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步骤。
早期隔离传染病病人是防止疾病扩散最有效的方法。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
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加强人群免疫。
另外采取加强传染病监测等有效措施。
病人应及时正确彻底治疗,使受感染者早日恢复健康。
我们在护理各种疾病时,必须因症旋护,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对一般感染性创口的处理,除局部清创、消毒外,必要时口服抗菌素。
文本以破伤风感染患者的外科护理为例,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病因破伤风(letanus)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一般来讲,破伤风在具备了以下条件后容易发病:①破伤风杆菌直接侵入伤口;②伤口内无氧条件;③患者抵抗力低下。
2临床表现①潜伏期一般为l周,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②前驱期表现为乏力、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咀嚼无力、局部肌肉紧张、等,无特殊表现。
③典型症状发作期按顺序从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逐渐出现紧张性收缩,并在此基础上受刺激发生阵发性痉挛。
发作时病人神志清楚,十分痛苦。
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间隙期过后又发作,间隙期长短不一,发作频繁者,常示病情严重。
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一般可自行恢复。
④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仅表现为受伤部位肌肉持续性强直,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预后较好。
新生儿破伤风,因肌肉纤弱而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不能啼哭和吸吮乳汁,活动少,呼吸弱或困难。
3如何有效的预防破伤风首先要正确处理的伤口,另外要注意卫生;注射预防针;内服中药;加强营养;定期接受破伤风类毒素预防注射;通过人工免疫,产生免疫力;避免不洁接产,防止新生儿破伤风及产妇产后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论文
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18-01【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护理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由脐部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死亡率极高。
随着无菌接生的推广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私自接生者仍屡见不鲜。
我院对收治新生儿破伤风(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断标准[1])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护理1.1 一般护理:患儿入住病室要求单间,室内及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声、光的刺激,保持室内温度22℃~26℃,湿度50%~65%。
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集中安排在镇静剂使用5~15 min后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快、细,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
吸氧,保持全身供氧需要。
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干燥,要求每次大便后以柔软吸水的尿布蘸温水擦洗肛门,避免皮肤皱褶及臀部炎症,当皮肤出现炎症糜烂时,紫草油涂抹患处。
注意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及抽搐情况的变化。
1.2 脐部处理 52例有脐部化脓感染者,应用3%过氧化氢反复清洁脐部伤口,并去除坏死组织,将脐轮翻开,用2.5%碘酒棉签对脐凹处稍加按压片刻,若渗血过多者可加用云南白药,再用75%酒精擦洗脐周皮肤,最后盖上无菌纱布,每天护理次数:一般根据伤口情况而定,3~4次。
脐部首次清洁后,脐周注射1 500 u破伤风抗毒素[2],经以上处理脐部伤口一般5~7 d可痊愈。
1.3 口腔护理: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2~6次/d,以防止发生口腔感染及黏膜溃疡。
口唇干裂者,涂液状石蜡油。
若有口疮,每天用棉签蘸2%的碳酸氢钠加制霉菌素5~10万u/kg溶液清洗3次,注意蘸水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呛咳窒息。
新生儿破伤风45例临床治疗体会论文
新生儿破伤风45例临床治疗体会【摘要】因为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地区差异很大,治疗效果也有较大差异。
方法将45例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破伤风作为治疗组,用微量泵持续输入安定,辅以东莨菪碱静点;痉挛早期禁食,予静脉营养;加强护理细节等方法治疗。
38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破伤风为对照组,常规鼻饲安定,自入院后鼻饲配方奶喂养,观察疗效及安全性。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较大剂量安定微泵持续输入,辅以东莨菪碱静点治疗控制痉挛易达到适度;痉挛早期禁食,予全静脉营养可防止痉挛期胃内食物返流导致窒息等,从而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新生人破伤风;安定;微量泵;静脉营养;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06-02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疾病。
由于普遍推行新法接生后,本病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城市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本病已甚罕见,但在当地山区,本病仍有发生,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大多数是由于旧法接生所致;也有的虽是新法接生,由于生后脐部感染而发病。
潜伏期为4—14天,发病越早、预后越差,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口唇及颜面发青,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去,下肢强直,头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消化道肌肉痉挛可至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窒息,呼吸肌和喉肌痉挛至呼吸道气流阻滞,也可引起窒息,喉头分泌物过多,堵塞气道,镇静剂过量抑制呼吸,频繁抽搐发作及窒息均可使脑缺氧导致继发性脑损害。
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3年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45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13例;39例为旧法接生,6例为新法接生;足月儿41例,早产儿4例;45例患儿中有41例有土壤接触史,笔者20多年的儿科工作经历中发现,当地许多农村居民,习惯将干土当作爽身粉使用,还有少数居民将干土洒到伤口或创面上用以止血,还有不少当地山区农民有粘拔新生儿体毛的习惯,破坏了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感染机会。
成人重症破伤风护理论文
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82-02在当今社会,重症破伤风仍导致高死亡率。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所致,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细菌外毒素引发的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和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
多见于各种创伤,如木刺伤,锈钉,炮炸伤,产后感染等。
据报道重症破伤风死亡率为15% — 40%[1]重症破伤风起病急,易较早出现呼吸并发症,如窒息,肺不张及肺部感染,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重症破伤风患者应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工作在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对我院2005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52例破伤风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3~58岁,外伤后5~30天发病,重症23例,中度11例,轻度17例,1例因延误诊断死亡。
2 抢救及护理2.1 一般护理患者应独住一室,病室温度保持在15~20℃,相对湿度在60%左右,床旁应配备抢救车、气管切开包、吸痰器、氧气、压舌板、开口器等物品。
病室内保持安静,室内光线均匀、柔和,避免强光、噪声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护士一定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使用器具无噪音,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在使用镇静药物30分钟之后,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2.2 呼吸道的护理破伤风患者抽搐频繁发作时,可发生喉肌、呼吸肌痉挛,痰液堵塞气道,而致窒息死亡,应尽早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是预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重症破伤风成功关键之一。
2.2.1 气道湿化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的患者可接人工鼻以保持气道的湿润。
必要时气道内滴入湿化液(灭菌注射用水)3~5ml,每天总量不超过250ml。
定时雾化吸入,可用用氨溴索液每4小时一次,以防止分泌物粘稠致痰不能被吸出,造成堵管。
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湿化蒸发器的温度应控制在32—35℃为宜[2],湿化罐内加蒸馏水,保持气道湿润。
成人重症破伤风45例治疗方法的探讨
[] 中国 医 药 导报 ,0 8 5 1 :7 J. 2 0 ,( ) 5 .
[ 1 赵 炜 , 1] 唐最 良.AF系统 复 位 内 固定 治疗 胸 腰 椎 椎 体 骨 折 经 验
[ ] 士 平 , 龙 喜 . 体 植 人 人 工 混 合 骨 材 料 加 钉 固 定 治 疗 胸 腰 椎 5宓 任 椎 骨 折 [] 中 国 骨 与关 节 损 伤 杂 志 ,0 52 () 1 0 2 . j. 2 0 ,0 2 :2 —1 1 [] 6 肖修 亭. 经皮 椎 体 成 形 术 治 疗 脊 椎 压 缩 骨 折 I 3例 [] 新 乡 医 学 J.
北 京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9 5 14 17 19,7— 7. [ ] 光 铂 , 子 荣 , 雪哲 . 腰椎 损 伤 的 综 合 分 类 与治 疗 [] 中华 3张 李 张 胸 J.
外 科 杂志 , 9 9 2 : 1 18 ,7 7 .
[3 8 周其璋 , 刘永恒 , 梁必如. 经椎弓根植 骨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
r l b i nd Va ii y o oe t e o r m — a e s e s nt n e i l y a ld t f r n g n g a a t —b s d a s s me a d
b n rfn [] S ie2 0 ,6 6 :8 9. o egat g J. pn ,0 1 2 ( ) 8 — 9 i
例 [] 解 剖 与 临床 ,0 4 9 3 :8 — 14 J. 2 0 ,( ) 1 3 8. ( 收稿 日期 :0 8 1 — 1 修 回 日期 :0 9 1 2 20— 1 9 2 0 —0 —1 )
[ ] 建 斌 , 春 龙 , 雪 松 . 腰 椎爆 裂 骨折 骨 折 部 位 及 椎 管 内骨 块 7刘 李 韩 胸 占位 程度 与 神 经 损 伤 的 关 系 [] 中 国骨 与 关 节 损 伤 杂 志 ,0 6 J. 20 ,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的研究进展
位 按 常规 做 皮 试 , 皮 试 结 果 的 判定 上 是 无 差 异 的 [ 。 在 1
4 TAT 皮 试 判 断 标 准
教 科 书 规 定 , O ri 观 察 皮 试 结 果 。阴 性 : 部 皮 丘 无 2 . e n后 局 变化 , 身无反应 ; 全 阳性 : 部 皮 肤 晕 超 过 4 0C I有 时 出 现 伪 足 、 感 , 有 其 他 过 敏 症 状 。有 . F, F 痒 或 ] 人 对 3 0例 皮 试 病 人 采 取 的 阴 性 判 断 标 准 是 局 部 皮 丘 红 肿 , 6 硬 结 不 大 于 1 5 c 红 晕 直 径 不 超 过 4 0 c , 自觉 症 状 与 全 身 . m, . r 无 B
生 特 异 性 抗 体 , 其 血 清 精 制 而 成 , 可 中 和破 伤 风 毒 素 , 取 它 临床
产 生 撕 裂 样疼 痛 , 起 假 阳性 反 应 。 腕 横 纹 上 3横 指 正 中 为 尺 引
神 经 和桡 神经 末 梢 分 布 最 少 部 位 , 射 时 采 用 与 皮 纹 平 行 进 针 注
法 , 械 损 伤 性小 , 射 药 时 无 阻力 , 人 多 数 感 觉 微 痛或 无 痛 , 机 注 病 从 而 可 以有 效 地 防 止 假 阳 性 的 发 生 。有 研 究 报 道 , 疾 病 不 因
用于预防和治疗破 伤风感 染。T AT 是 ~ 种 异 体 蛋 白 , 抗 原 有 性 , 导 致 变 态 反 应 。 目前 已有 人 血 源 的 抗 破 伤 风 免 疫 球 蛋 自 可 制 剂 , 果 较 好 , 能避 免 发 生 变 态 反应 , 效 且 但其 来 源 较 少 , 尚不 能
新生儿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论文
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接种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对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20例破伤风新生患儿作为对照组,再选取同时间段内的20名接受过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的新生儿作为实验组,将两组新生儿的破伤风疫苗接种情况,以及破伤风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新生儿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对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作用。
结果:对照组的20例破伤风患儿中,无一例患儿接受过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且20名母亲无一人在育龄期接受过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
实验组的20名接受过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的新生儿中,无一人感染破伤风。
结论: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接种对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具有十分良好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2-02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产生毒素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破伤风临床多表现为患儿咀嚼肌痉挛导致无法吸乳,以及面肌抽搐导致患儿眉举额皱、牙关紧锁、颈部僵硬、嘴角上牵,发病时患儿会持续的烦躁、哭泣,抽搐严重时患儿会因为痉挛而导致窒息或死亡。
医学领域正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分析新生儿破伤风免疫预防接种对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作用,为新生儿破伤风的防治提供参考[1]。
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20例破伤风新生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有8例,所占比例为40%,女性患儿有12例,所占比例为60%,出生后1~3天发病的有2例,所占比例为10%,出生后4~6天发病的有5例,所占比例为25%,出生后7~9天发病的有9例,所占比例为45%,出生后10天及10天以上发病的有4例,所占比例为20%,发病时并发新生儿败血症的有2例,所占比例为10%,并发感染中毒性脑病的有4例,所占比例为20%,并发尿布皮炎的有1例,所占比例为5%,并发脐炎的有8例,所占比例为40%,并发肠胃、肾脏等脏器衰竭的有6例,所占比例为30%,并发肺炎的有7例,所占比例为35%,伴有发热症状的有14例,所占比例为70%,个别患儿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
破伤风20 例临床分析
破伤风20 例临床分析破伤风致病原为梭状芽孢杆菌,系革兰阳性厌氧菌,其一般在创伤后经由伤口处侵入人体,在体内繁殖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可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痉挛和频繁全身肌肉强直。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加强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但在日常活动所致创伤中.特别是健康意识较差的农村地区,该病仍较为多见。
2013.9-2015.9 本科共收治破伤风患者20 例,现结合文献就其诊疗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9—2015.9 间本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20例,其中男18 例、女2 例,最大年龄82 岁、最小年龄12 岁,平均年龄57.8 岁;其中学生1 例,其余均为农民。
全部患者诊断符合破伤风诊断标准【1】。
受伤原因:发病前有典型创伤史者(包括刺伤、砸伤)19 例;非典型创伤史(皮肤挫裂伤)1例。
所有病人在就诊前均未注射过破伤风抗毒素。
1.2 治疗方法1.2.1 处理创面开放创口并彻底清创,反复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清创必须彻底.保证无肉眼可见的可能感染源。
创口较深或较大时应切开引流,每天用双氧水冲洗6-8 次,创面需充分暴露,不宜包扎或缝合,以避免人为造成缺氧环境。
若创口已愈合,一般不需清创,如患者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后仍有抽搐反复,需考虑创口内仍有破伤风梭状杆菌生长并释放毒素,需再次行清创处理。
1.2.2 中和游离毒素确诊的病例给破伤风抗毒(TAT) 2万—5 万U 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 静脉滴入,持续3-5 天,用前必须皮试;对皮试阳性的3 例患者予以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000 ~ 6000 U 多部位一次性作深部肌肉注射。
1.2.3 控制感染破伤风梭状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对青霉素及甲硝唑敏感,可将二者联用,增强抗菌效果,使其不再产生外毒素,一般选择青霉素 400-800 万U 静脉滴注q8h 联合甲硝唑注射液q8h 针对性抗破伤风杆菌感染。
破伤风论文肌肉痉挛论文;
【摘要】新生儿破伤风是因脐带处理不当,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繁殖产生毒素。其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系统引起肌肉痉挛和阵发性抽搐,并发症
严重,死亡率高。
【关键词】破伤风; 脐带; 肌肉痉挛; 抽搐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 - 1959. 2011. 06. 175
文章编号: 1006 - 1959( 2011) - 06 - 2386 - 02
自己进食。定时开放尿管,评估排尿功能,必要时拔除尿管; 若不能自主排 作是一个信息交换、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医生护士从不同
尿,出院前更换尿管。床上洗发一次。
的角度完成同一任 务,只 有 相 互 配 合,才 能 更 好 的 完 成 疾 病 的 临 床 路 径 管
2. 5. 4 宣教: 病人多急于下床活动,劝阻继续卧床,鼓励床上活动。讲 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1 潜伏期: 4 到 7 日,潜伏期越短临床症状欲严重,病死率高; 潜伏期 越长临床症状较轻,死亡率低,康复率高。
1. 2 痉挛期: 阵发性肌肉痉挛和抽搐,牙 关 紧 闭、项 强、角弓反张、拒 乳,发作时口唇发干,屏气,口 吐 白 沫,四 肢 厥 冷,一 般 体 温 正 常 但 严 重 者 因 并发肺炎,体温高达 40℃ ,白细胞总数增高显著。常由于窒息性肺炎、心力 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临床路径编委会主编. 临床路径管理汇编. 北京: 科学技术 出 版 社,
2010: 70. [2] 王金兰,陈玉霞,彭红霞.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 7) : 13.
实施新生儿破伤风护理措施的经验
杜霞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致过敏性休克抢救2例体会论文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致过敏性休克抢救2例体会【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过敏性休克【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41-0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是外科急诊或临床预防破伤风最常用的治疗措施。
tat是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球蛋白制剂,注射后刺激人体产生自动免疫力。
但因其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一定先做皮试试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现将我队门诊抢救2例破伤风抗毒素过敏休克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病例1 我队战士卢某,23岁,炊事员,2012年11月26日因在制作食物过程中不慎切伤右手中指,在本院门诊行外科常规处置伤口后,于上午8:40在注射室注射tat。
皮试后观察20分钟,注射处皮丘增大红肿,直径为1.5厘米,红晕3厘米,有伪足,局部发痒,护士给予脱敏治疗,第一次注射完毕后患者诉略感胸闷,观察30分钟后症状缓解,注射剩余3针,每针间隔30分钟,于11:10注射完毕,在观察室留观。
11:25 患者诉胸闷伴局部瘙痒,查体:患者头部、颈后、双前臂散在斑丘疹,有抓痕。
给予地塞米松10mg肌注、维生素c片0.2口服对症处理,密切观察。
11:50 患者自感颜面发紧、烦躁,自诉胸闷、心慌、怕光,奇痒难忍。
查体:患者血压100/80mmhg,呼吸28次/分,脉搏98次/分,面部潮红,全身出现红色风团,意识清楚。
立即抢救,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肾上腺素1mg肌注,同时嘱护士打开静脉通道,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非那根肌注25mg,20分钟后患者症状好转,血压100/70mmhg、脉搏90次/分,呼吸24次/分,继续观察治疗。
14:00 发现患者病情反复,除具有上述症状外,还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喉部发紧,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情绪烦躁不安,心理恐惧。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寻求一种能够降低破伤风抗毒素阳性反应的方法。
方法:改进了TAT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
结果: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有效降低了TAT的假阳性率。
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试方法及脱敏注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脱敏注射【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018-01开放性损伤是门急诊常见病,在进行外科处理及其他疗法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常用被动免疫方法。
该药对人体是异体蛋白,具有抗原性,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传统方法因直接抽取原液0.1ml配制皮试液,导致阳性率高而需频繁为患者行脱敏注射,使患者产生急躁、厌烦情绪,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一个既能保证病人安全,又能省时的注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科改进了TAT的皮试液配制、皮试部位选择、脱敏注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皮试液的配制1.1选择正确的稀释液配制皮试液用的稀释液必须是生理盐水,因为一般注射用水为低渗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皮试时,注射用水迅速进入细胞内,使其局部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膨胀、充血、潮红、水肿甚至疼痛,会出现假阳性。
生理盐水为等渗液,渗透压与组织液相近,皮试时,局部组织无特殊反应。
1.2?抽吸方法对皮试液浓度、剂量的影响有报道,各厂家生产的TAT都不足1.0ml,我科使用的是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规格0.75ml,1500IU∕支。
为准确起见,取一支TAT1500IU,操作时,先抽取0.25ml生理盐水缓缓加入安瓿内部,轻轻混匀,这样就是1ml含1500IU的TAT。
然后,另取一注射器,先抽取0.9ml生理盐水,再抽取0.1ml已混匀的TAT,配制成150?U/mL标准剂量的TAT皮试液。
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一例论文
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一例【中图分类号】r5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98-01患者,男,42岁,汉族,体重70kg。
2012年3月21日中午因“头晕、黑曚6小时伴头皮挫裂伤”来医院就诊,门诊医生行头皮清创缝合术后,予以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1支肌肉注射(皮试显示阴性),并收住神经内科。
入院后诊断为“后循环tia”。
经过治疗,患者头晕症状好转,未再出现黑曚。
3月28日早上,患者诉头晕眼花,心慌胸闷,并伴有全身瘙痒不适。
当时查体:bp80/40mmhg,神清,面色苍白,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以颜面,、胸背部以及右下肢为主,口唇红肿,右侧臀部肌肉注射处可见直径约5cm的红色硬结。
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90次/分,律不齐,可及早搏4-6次/分,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患者治疗期间未用过其他药物和特殊食物。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部分t波改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提示:尿酮体可疑。
诊断: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
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输液,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加入液体中静滴,盐酸异丙嗪25mg肌注,多巴胺20mg 静推并以100mg静滴维持,维生素c 300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并向家属告知病情。
2小时后,患者头晕及全身瘙痒症状减轻,晚上6点左右,患者血压升至120/70mmhg,生命体征稳定。
4月3日患者皮肤红、肿、痒症状逐渐消失,臀部硬结基本消退,生命体征平稳。
讨论:破伤风抗毒素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进入人体后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生物制品发生的免疫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2类。
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如:红、肿、热、痛和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泻。
破伤风抗毒素安全使用的研究进展
2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8 No.12·综述·随着破伤风抗毒素的推广使用,我国破伤风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临床仍存在着创伤后破伤风抗毒素使用不当、重视度不足、缺乏统一的标准等情况,对该病的诊疗不够规范。
为了进一步提高破伤风的诊疗规范,需要合理诊断破伤风并及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从而达到理想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1 破伤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1.1 发病机制破伤风是指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该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土壤、空气以及哺乳动物的肠道内,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从而引起感染[1]。
除了常见的被污染的伤口引起的破伤风外,表皮损伤、手术切口、昆虫叮咬、口腔感染、开放性创伤以及长时间使用静脉药物等都可引起该病。
1.2 临床表现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在3 d~3周,多数患者在10 d内发病。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在5~7 d,潜伏期越短的患者预后也更加严重[2]。
该病的前驱症状主要为身体乏力、头晕头痛、肌肉紧张以及反射亢进等症状,之后出现肌肉紧缩、痉挛等症状,例如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颈项强直,部分患者由于膈肌收缩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肌肉痉挛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肌肉断裂、骨折、尿潴留以及呼吸暂停等症状。
同时,患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最高,如血压波动、心动过速、盗汗以及心跳骤停等,这主要与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表达水平异常有关[3]。
母体破伤风疫苗接种不全娩出的新生儿可能由于胎粪污染或器械消毒不合格而出现破伤风,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张口受限,之后表现为面肌痉挛、足背屈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
2 破伤风的临床诊断破伤风临床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压舌板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破伤风患者在压舌板试验中主要表现为下颌反射性痉挛,而正常人群则表现为恶心反射。
但是由于破伤风与脑膜炎、狂犬病、口腔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等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无法确诊时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采集伤口组织进行实验室培养或PCR检测,若为阳性即可诊断为破伤风,但为阴性也无法完全排除破伤风,血清检测破伤风IgG抗体浓度大于0.1 IU/ml时才可判断患破伤风的风险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的治疗进展[摘要] 破伤风是一种特异性感染,与创伤直接相关, 常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医疗救治导致患者死亡, 且死亡率较高。
因破伤风的发生率很低,一般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表现都不很熟悉,同时对诊断也有怀疑,因此,有必要对破伤风进行预防,减少发生率,同时也应对破伤风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本文就有关破伤风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破伤风;死亡率;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 r51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52-0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破伤风概念及目前国际治疗现状破伤风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是一种急性、致命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持续抽搐。
一般都是由于外伤后,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或在伤口感染后未及时进行清创, 引起伤口内异物或者坏死组织内的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导致破伤风发作。
破伤风也是地震和洪涝等灾害发生时易出现的次生灾害性疾病,需积极防控。
在发展中国家该病的死亡率很高,且预后不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破伤风导致的死亡率仍很高,有关其如何治疗仍然缺乏权威的指南,到如今破伤风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在发达国家,主要发病对象为老年人,且均是主动免疫以后未进过加强免疫而发病,而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人群都可以发病。
其治疗重点主要是控制抽搐及自律性不稳定,并给予支持治疗。
近年来, 在其治疗上,国外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大多仍缺少有力证据,除lancet (2006) 报告who在越南进行rct研究外,再没更多的rct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破伤风的病死率为20~40%,曾被形象的比喻为第三世界国家疾病,同时其治疗又需要第一世界国家的技术。
纵观近年来的国内文献,关于破伤风治疗的报道甚少,而且国内的外科教材和外科专著在治疗破伤风的说明上并不能反映出现代治疗的关键,表明国内对此的重视不够,且国内在破伤风的治疗措施上与国外相比相距甚远。
对此,本文就有关破伤风的治疗进展作一探讨。
2 破伤风疾病程度分级及临床表现判断破伤风的严重程度有以下几个方面:(1)潜伏期时间长短:潜伏期时间短,则细菌的毒性强,产生的毒素则较多,故病情严重。
有资料显示,潜伏期少于6d者,病死率为44.4%,而潜伏期大于10d者,大多能被治愈。
(2)发病开始至发生抽搐的时间:时间持续越短,则病情越严重,其时间24小时的病死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3)判断破伤风严重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抽搐频率及程度:抽搐越频繁,且每次抽搐时间持续越长,则病情越严重。
(4)呼吸窘迫和发绀:破伤风严重患者除发生抽搐频繁外,还伴随呼吸窘迫和发绀。
(5)体温的高低:高热现象与合并感染、反复窒息或者严重抽搐有关,故伴有高热患者属严重病例。
(6)并发症的有无:破伤风严重患者大多伴有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经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3 破伤风的治疗3.1 消除感染源外科医生应对伤口及时并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以清除毒素的来源。
对于深部伤口应扩大创面, 依次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对于敞开的伤口应充分引流或者只用1%碘伏纱布覆盖,同时使用抗生素。
过去多年来,青霉素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为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拮抗剂,大剂量使用可以提高发生惊厥的几率,对此,甲硝唑是理想的选择。
与青霉素相比,甲硝唑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3.2 将体内游离毒素中和在诊断后的24h内,首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000~6000iu,一次性作多部位深部肌肉注射,其半衰期为22d,所以,多数患者使用单剂已经足够。
若此药无效或者库存不足,则使用马抗破伤风血清(ats)10000iu,进行过敏试验后行肌肉深部注射。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选择鞘膜内给药途径优于肌肉注射的治疗效果。
按生理学原理 ,鞘膜内给药以后,脑脊液中神经根周围将环绕高浓度tig或者ats,可充分拮抗毒素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miranda-filho dde 等学者的一项随机对比研究显示, tig 鞘膜内注射明显优于肌肉注射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持续抽搐时间)。
3.3 自律性不稳定的控制自律性不稳定是破伤风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表现一般为一系列的特异性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但持续性的高血压及心动过速,严重者甚至交替出现高血压及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分解代谢亢进、通气过度、发热、多汗、外周血管收缩、心律不齐、血清及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也是其现象。
众所周知,儿茶酚胺释放或者交感神经持续过度激活可以导致心肌损伤并且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其中首要就是tnfα,并且tnfα与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也有学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对破伤风死亡患者的心脏实施组织学检查很少发现存在心肌坏死。
brauner等一项前瞻性的研究表明,并未发现破伤风患者体内的tnfα和儿茶酚胺水平有显著升高(不包括sepsis患者),也没有发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所以推测可能有其他机制。
还有学者通过对破伤风患者心率的变异性进行光谱分析来评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结果发现调节心脏节律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功能均减弱,且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减退为主。
因此,目前关于破伤风患者自律性不稳定的具体发病机制各国学者之间意见尚未达成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导致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律性不稳定,过去曾有过很多有关使用药物(如地西泮、阿托品、吗啡、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硫酸镁)成功控制破伤风自律性不稳定的报道,但大多都是个案报道或者小样本研究,一直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比研究。
治疗的第一步通常是充分镇静,一般经常使用地西泮、吗啡、抗惊厥药物。
盐酸吗啡及芬太尼是一种独特的心血管系统稳定剂,可以取代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减少组胺释放和交感神经活动反射。
此外,抗肾上腺能药也可以稳定心血管系统,控制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时推荐使用短效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如短期内使用艾司洛尔0.1mg/(kg·min)。
过去有学者认为,破伤风是由乙酰胆碱中毒所致。
也有学者对重症破伤风患者持续注射阿托品作为辅助治疗进行研究,发现其明显可以稳定心血管功能,镇静,甚至不需要使用机械通气及肌松剂,此外,阿托品还可以减少多汗和气管内分泌物。
3.4 肌肉抽搐和强直的控制治疗原则是首先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并使用有效药物及时控制症状,并且要避免药物超负荷剂量所导致的严重毒副作用。
镇静剂是治疗的关键, 因地西泮 (γ-氨基丁酸激动剂 )给药方便、价格便宜而被广泛使用,但其代谢产物奥沙西泮及去甲安定的蓄积会产生毒副作用,如胰岛素稽留性昏迷,给药同时必须进行防治,且应实行个体化治疗。
初始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用微量泵经静脉持续注射,既方便临床医师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给药速度,保证血药浓度稳定,又可以减少肌肉注射的疼痛和刺激,避免发生皮损及肌肉硬节。
对地西泮过敏及患狭角性青光眼的患者禁用。
咪唑安定的蓄积毒副作用较小, 也经常被选用,但其价格偏贵。
另外,同时可以使用氯丙嗪或者苯巴比妥等药物辅助治疗,但须警惕其呼吸抑制。
大剂量地对破伤风患者使用西泮等镇静药物必然会导致神志缺失昏迷及呼吸抑制,而且还不一定能控制住肌肉强直及抽搐的发生。
因此,患病早期可以进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气道通畅,同时加用肌松剂辅以机械通气,这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医疗治疗条件和护理水平,然而很多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难达到。
长期大量的使用镇静剂及肌松剂和机械通气,不仅费用昂贵,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梗塞、深静脉血栓、褥疮、肺不张、支气管痉挛、肝功能损害部感染、肺胃出血、呕吐及误吸等。
3.5 支持疗法破伤风患者从患病开始就会有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咀嚼不便的现象,频繁抽搐又消耗大量水分及能量,所以,在破伤风发展过程中,营养支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病情给予肠内、肠外营养。
相对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比较符合生理,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蠕动将保证人体所需的局部能源供应,保持肠粘膜屏障,降低肠道细菌移位,因此,进行营养支持时应首选肠内营养。
4 小结及展望破伤风是一种特异性外科感染性疾病,完全可以预防,但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而且得不到重视,从而导致其发生。
由于发展中国家免疫不普及,所以,大多病例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死亡率仍较高。
因此,破伤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应引起足够的广泛重视。
要提高其治愈率,除有效的使用药物控制外,整体护理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破伤风一旦发病,则治疗效果不佳,那么,就要加强预防,通过接种疫苗,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是控制该病的最有效方法。
不但如此,还要大力宣传破伤风再免疫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广破伤风的再免疫工作,或者将之列为常规防治措施,防止破伤风的发生,为人类尽早消灭破伤风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1] 张国成.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增刊),2008,3:82-83.[2] 方军,邵永胜,张应天.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7):492-494.[3] miranda-filho dde b,ximenes ra,baroneaa,eta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etanus treatmetwith antitetanus immunoglobulin by the intrathecal or intramuscular route [j].bmj,2004,328(7440):615.[4] kabura l,ilibagiza d,menten j,etal.intrathecal vs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of human antitetanus immunogl obulin or equine tetanus antitoxin in the treatment of tetanus : ameta-analysis[j].trop med interhealth,2006,11(7):1075-1081. [5] brauner js,clauselln.neurohumoral,immunoinflammatory and cardi ovascular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etanus :aprospective study [j].j negat results bio med,2006,5:2.[6] wasay m,khealani ba,talati n,etal.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predicts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with mild to moderate tetanus [j].bmc neurol,2005,5(1):2.[7] 余露迎,金仁琴,王桂萍.成人破伤风治疗5例[j].齐齐哈尔医院学报,2007,28(2):218.[8] 蓝智.重症破伤风综合42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9):1441.[9] 杨建梅.重症破伤风整体护理的进展[m].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