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概论1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地理学概论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地理学概论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二、地理学的定义
2、国内定义举例
《现代汉语词典》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概论》 吴传钧、郑度等 陆大道、白光润等 高校地理教学指委
3、辨析
定义差异的原因:
—研究客体内容的庞杂性; —研究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地理学科古老而又年轻。
第二节 地理学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运动”;
二、
70年代的“行为研究”;
三、
80年代的“综合研究”;
四、
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五、21世纪的“全球变化研究”。
学习任务
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学 第二节 地理学发展历程 第三节 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第四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六节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习任务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第四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六节 地理学的域学派实例二
高纬、极地少 雨带
中纬度多雨带
15~30° N少雨 带
赤道多雨带
15~30°S少雨 带
二、典型的地理学派划分
2、综合景观学派
主要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把地表划分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大类,建立、发 展了景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等学科。 它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20世纪40年代后在前苏联 发展很快,代表人物:德国施吕特尔,美国苏尔和前 苏联贝尔格、苏卡乔夫、波雷诺夫等。
2、含义
地理科学研究的一种组织形式; 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理论观点和方法的一群地理科学工作者, 自发地聚集在这一研究方向或研究区域或建立这一理论和方 法的权威地理学家即自然形成的学派领袖周围,共同进行地 理科学活动而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优秀地理学家的研究集体。

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地理学概论(张善余)张宜镠读书笔记第⼀章绪论第⼀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门分⽀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学之间的⼀门边缘学科。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发展过程和⼈⼝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然的和⼈⽂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象和⼈⼝过程就⼈⼝⾃⾝⽽⾔,主要由⼈⼝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4个⽅⾯构成。

对⼈⼝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再⽣产的研究,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此外,⼈⼝的素质、结构、分布等⽅⾯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然资源和⼈⼝--⽣态环境⼈类的⽣存和发展离不开⾃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都存在着或⾯临着种种问题,整个⼈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关系亦⾮常密切。

此外,⼈类社会对⼤⾃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类的⽣存和发展与周围的⽣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

(三)⼈⼝--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内容很⼴,⽽核⼼就是劳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这既涉及劳动⼒的数量和素质,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

(四)⼈⼝--科技⽂教系统科技⽂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的素质。

第⼆节⼈⼝地理学发展概况它⼤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是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第⼆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第⼀次世界⼤战。

仍属于⼈⼝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它还没有从⼀般的⼈⽂地理学中独⽴出来,内容主要限于⼈类地理学和⼈地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次世界⼤战到年。

这是⼈⼝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门独⽴的分⽀学科的孕育阶段。

第四个也就是⽬前所在的阶段,起始于年美国地理学会。

1、空间⼈⼝学的兴起2、实⽤性的加强3、重视对⼈⼝、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新技术、新⽅法的应⽤⽇趋⼴泛第⼆章⼈⼝的发展第⼀节世界和中国⼈⼝发展简史⼀、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前时代增长极为缓慢、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古代和中世纪与⼀⽐有所加快,与近现代⽐,其社会和⼈⼝发展封闭、停滞、凝固等特点是⾮常显著的。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

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概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

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

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

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内容折叠数量分布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地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

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实验能力,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人文地理环境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5、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区域发展与规划6、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数字地球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人口地理学-参考书

人口地理学-参考书

参考书1中国人口信息网/index.asp2彼得逊著,兰大译,现代国外经济论文选——第8辑,1984。

馆藏3波克希舍夫斯基,人口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C9224蔡昉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5(2004),2004。

5蔡昉,张车伟,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持续中国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6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查瑞传,数理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馆藏8毛志锋,适度人口与控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C92/85 9董银兰,人口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馆藏10段成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2001。

11段纪宪,中国人口造势新论,199912弗里曼著,刘东一等译,劳动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馆藏13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

14何道峰,高莜苏,就业.增长.现代化-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未来研究,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15侯文若,当代外国人口:理论•学科•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馆藏16胡焕庸, 严正元,人口发展和生存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C922/8 17黄荣清,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馆藏18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李竞能,人口经济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李竞能,现阶段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1999。

21李竞能,吴国存,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馆藏22李若建,人口社会学基础,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馆藏2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24李永胜,人口统计学,200225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馆藏26梁中堂,人口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馆藏27吕昭河,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 兼论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制度约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西南大学地理学院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西南大学地理学院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年7月 2012年4月 2007年4月 2012年9月 2013年6月 价格 52.40 59.00 42.20 35.00 30.70 24.80 35.00 35.00 35.00 22.80 28.90 29.10 24.70 27.30 27.30 36.70 36.70 36.0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教 材 备 注
曲福田
宋春青
邱维理
张振春
技术经济学
建筑工程制图 教材分析与教师技能 教学能力综合训练
沈立成、杨琰、谢力华 基础地质学实习 中文版AutoCAD 2007实用教程 陈云川 匡鸿海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精通 2.0+XML+CSS网络开发混合编程 匡鸿海 孙钰霞 未指定教材 张安明 苏迎春、刘桂侠 刘桂侠、苏迎春 刘桂侠、苏迎春 龙晓泳 龙晓泳 杨晓霞、孙钰霞、印文 建筑工程制图(第五版) 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 未指定教材 未指定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教材名称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

耿黎 田永中 沈敬伟 杨晓霞 杨晓霞 徐永进 徐永进 石胜强 石胜强 孙钰霞 涂建军 涂建军 涂建军 王建力 张佐帮 肖永康 杨庆媛 印文 印文 印文 翟莹雪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 旅游规划原理 C++程序设计教程 未指定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指导书

地理科学概论1-3章

地理科学概论1-3章

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 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 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 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 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 三 章
固、液、气三态物质
地球表层是由固态、 液态、气态三态物 质组成的。 三态物质不仅相互 作用,而且在一定 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成为地球表层系统 中物质循环、能量 传递与转化的重要 表现形式与表征。
第 二 章
高潮与低潮 的高差称为 潮差。潮差 最大时称大 潮,反之称 小潮。潮汐 主要在地球 的低纬度海 区最为显著。
潮汐:a大潮 b小潮
第 二 章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陨石撞击导致地震。 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 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 与运动。 4、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 换。 太阳活动、太阳风。
水:水气、 地表水、 地下水、 冰雪水、 水循环、 水环境 ……
“暖池”(热带气旋)
天山上的水汽与冰雪
海冰(北冰洋海冰减薄)
天池(2004报道:湿地已损失一半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土:土壤 土地 土地利用 土壤退化 ……
伊 宁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生:生物 生态 生态修复 ……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地质 地貌 地貌过程 ……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 与地球表层系统
•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内圈层 按圈层结构
外圈层
地 球 系 统 按物质存在形式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学院:商学院班级:11 商 62姓名:陈方园学号:11088031一、引言中国的人口生育率在上个世纪,经过70年代的大幅下降和80年代的缓慢下降之后,到90年代中国大多省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在20世纪末成功地完成了生育率的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下的后人口转变时期。

然而生育率转变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人口问题。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仍有800万至1000万,相当于2年产生1个澳大利亚的人口,6年产生1个英国的人口。

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与多元化,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具有时间上的压缩性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从时间维度上讲,人口生育率转变的压缩性表现为生育率水平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被大大缩短,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转变过程,由于中国的生育率转变过程并非完全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自然的转变,它主要依靠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低生育水平存在反弹的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迅速降低一定时期内的实际生育水平,但要在长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只有依靠非政策因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进而降低家庭的意愿生育率,以实现没有反复的生育率转变。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使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城乡就业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是研究的主要阵地,涌现了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等一批优秀学者。进入2000年之后,
宏观视野下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反而暗淡下来,地 方上(主要是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的研究开始出现,如《湖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施中 传,2001)、《青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初探》(严维青,2003),都对本省的人口发展、社会
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三结合”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中国:回顾与讨论
中国人口科学
南方人口 中国人口科学
田雪原
穆光宗 人口研究 蔡昉
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络,分别论述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三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经
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文将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进一步做了阐述,可以视为对 前面三篇文章的提炼、补充与升华;《人口控制、“三结合”与可持续发展》则从计划生育 “三结合”展开,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讨论,并且提出和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是人 口控制的理论基础,是制定人口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和理论依据。在接受 《人口与经济》杂志采访时,田雪原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上升到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第 三次飞跃的高度(第一次是确立了控制人口的基本战略;第二是确定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重
田雪原1995、1996、1997的三篇文章及1996年对其采访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评述与展望(陆杰华,2010)》中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述评 几篇重要文章的推荐: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乔晓春、陆杰华

地理学概论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学

地理学概论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学
2)《现代汉语词典》1978 :
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 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情况。
3)英语: geography
是“地球描述”之意。
一、地理词源及含义
3、辨析
1)地:
——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2)理 :
——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性;
第二节 地理学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发展 过程,是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
一、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运动”;
二、
70年代的“行为研究”;
三、
80年代的“综合研究”;
四、
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
究”;
五、21世纪的“全球变化研究”。
一、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运动”
二、 20世纪70年代的“行为研究”
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波及的产物,70年代风行。
它是在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客观条件之外, 再估计到地理事物形成与沉变的人的主观因素,即各 式各样的人群(如决策人、劳动者、消费者等)对地 球表面现象的知觉(感觉)和相应采取的行为,从而 能使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
二、地理学的定义
3、辨析
《爱因斯坦文集》245页:
“一个概念愈普遍,它愈是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中,它同感 觉经验愈间接,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也愈困难。”
定义众说纷纭的原因: ——研究客体内容的庞杂性;
——研究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地理学科古老而又年轻。
学习任务
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学 第二节 地理学发展历程 第三节 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第四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六节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地理学-第一章

地理学-第一章
通常讲的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 些情况的学科。
二、地理学的定义
国外定义举例: 《 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德国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
科学。 法国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
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美国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
和 “graphein”(意为“写”)。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前192)
➢ 英语:geography 源于希腊文的音译。
2、含义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东汉.王充) “地有山、川、原、隰(xi),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唐.孔颖达)
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 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 管理学;代码: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0 11 12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8学科门类:工 学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 意见稿)
070503 070504
地理科学类
0707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 环境(注:可授理 学或管理学学士学 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 规划(注:可授理 学或管理学学士学 位)
地理信息科学
070701 地理科学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部分)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部分)
07070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人文地理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人文地理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Cloke P, Philo C, and Sadler D. Approaching Hum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Debates [M]. London: Guilford Press, 1991
Daniels P, Bradshaw M, Shaw D and Sidaway J (eds).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M]. Second edition. Harlow, England: Prentice-Hall, 2005. http:///
49491研究人地关系环境学派以拉采尔白兰士为代表a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b以白兰士为代表的人地相关论c以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学d以巴罗斯为代表的人类生态论50502研究景观人文景观景观学派以德国施吕特尔美国的苏尔为代表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学派以德国的赫特纳赫美国的哈特向为代表4研究产业区位区位学派以韦伯廖什为代表5151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525253535454555556565757585859596060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传统的学科界线变得模糊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教师: 联系方式:
,665136 办公地点:行政西前座417
精品课件
前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基本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要求
精品课件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 3 考核形式:考试
精品课件
课程的基本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罗多德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埃拉托色尼
近代人口地理学相关背景
产生的背景 学科的产生 两个派别:①地理环境决定论(必然论) ②或然论,二十世纪初兴起的 法国“人地学派” 学科的形成
两个派别
地理环境决定论(必然论) 法国“人地学派”(或然论) 创始人:[德] F.拉采尔 创始人:[法]维达尔· 白兰士 基本观点:“自然环境决 定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 基本观点:承认自然环境对人 和发展”。 类某些活动有直接关系,同时 代表作:《人类地理学》, 人类也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两卷,1882,1891) 代表作:《人类地理学原理》 流传地域:德国,并很 快被英美学者所接受; 流传地域:法国。影响到意、 继承人:赫特纳、 比、英、北美的加拿大、拉丁 施吕特尔、 美洲 E.C.辛普尔 继承人:让· 白吕纳、德孟雄
(1)人口数量的地理分布及其运动形式。 (2)人口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运动形式。 (3)人口结构的空间形式及其运动规律。 (4)人口自然变动(出生、死亡与自然增 长)的空间形式及其运动规律。
(5)人口迁移与移动人类居住地的分布与 演变规律。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 从思路上来看,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1)人口特征本身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 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流动、 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 (2)人口与地域系统的相关关系研究。 包括人口与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的 相关关系研究;人口特征与经济社会运行的 相关关系研究。
[美]霍瓦沙
人口地理学是要了解地球上居住人口 的地域差异性。

[中国]
李旭旦: 赞同霍氏的观点,认为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居住 在地球上的差异性(包括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密 度、迁移和人口问题)。 胡兆量: 认为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构 成、分布、密度、流动的历史情况。 胡焕庸: 认为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的增长、 结构的分布和迁移,尤其是侧重于人口过程的空间表现 形式和地域差异。
[美]齐林斯基


人口地理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各地区人 口的数量及类型差别,并阐明这些差别的 作用。 主要是从数量方面考虑的。
[前苏联]萨什乌金


人口地理学是探讨人口的移动、居民 点类型、人口的劳动技能与生产经验,以 及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及生产性质的关系 的科学。 强调了人口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但对 人口与地理的关系重视不够。
2. 具体表现为以下研究内容:
(1)人口分布与人口构成研究。
即人口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研究。
(2)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研究。
(3)人口流动研究。 (4)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区域人口政策研究。
三、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与研究方法
1.学科地位
人口地理学是介于人口学与地理学 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口地理学与各个学科有联系、有 交叉,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 理论与学科体系:
人口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直 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 才获得迅速发展。
一、西方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 展
经 济 学 家 、 人 口 学 家 马 寅 初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与研究方法
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但一般都强调人口特征 的地域差异。 2.人口地理学的定义
人口地理学是从地域和人的关系的角度研 究人口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分布、流动、变动)及其人文效应的学科。 3. 研究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我国人口地理学的产 生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人口地理知识
(二)我国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 展
(三)我国人口地理学各阶段的发 展特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近代人口地理学的产生与初期 发展
(1)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胡焕庸线 (2)关于人口移动的研究: 旧中国两条主要的移动路线: 山东、河北→东北 “闯关东”; 福建、广东→东南亚 “下南洋” (3)民族人口地理研究 (4)人口地理译著 此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人口地理学研究停顿下来。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人口地理学概论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不得不重视的 问题。 所谓人口,是指对生活在特定社会、特 定地域中的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并在自然 界与社会中同各种自然、社会因子结成复杂 关系的人的总称。 研究人口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人口 地理学是从空间角度研究人口问题的学科。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第一章 人口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西方古代的人口地理知识 (二)近代人口地理学的产生及学 科的形成
西方古代人口地理相关背景
1. 古希腊 2. 古罗马 科纳留· 塔西佗的《日尔曼尼亚志》; 3.公元13世纪: 航海发展→《马可波罗游记》; 4.15世纪以来: [德] 明斯特尔《宇宙通论》; 瓦伦纽斯:《普通自然地理学》 5. 19世纪: [德] K. 李特尔 《欧洲地理》 《地 学通论》都是阐明人地关系的代表作。
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的理论,推导出三个命题: 1.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制约原理; 2.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增殖原理; 3.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为贫穷和罪恶所压抑,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 达到平衡——均衡原理。
最后,他得出结论: 1. 人口增殖力超过土地生产力的不平衡规律,是一条永恒的绝对的自然 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 2. 工人失业、贫困、罪恶是不可避免的,是抑制人口增长的客观需求; 3. 工人工资被压到最低水平,不是资本家的过错,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 结果; 4. 人口法则使任何企图通过社会改革以实现财产平等,消除失业与贫困 的目的都不能达到,因为任何改革都不能消除人口法则的压力。 根本错误: 把人口的社会属性完全抹杀了,单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口 的再生产过程完全等同于生物再生产过程,抽象的制造出一个永恒的人 口规律。 不过,也不应全盘否定。
2.研究方法:
(1)描述法 (2)区域综合分析法 (3)静态与动态分析法 (4)定性与尔萨斯的著作《人口原理》,基本理论是从两个假定的“公理”出发: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即把食欲和情欲看作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是超社会的自然存 在。 根据两个“公理”,推出两个级数: 即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