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整体介绍(培训专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新教材编写过程
• 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 正式启动。
• 自始至终由教育部相关部门直接领导。 • 中央领导直接关怀指导。 • 中央有关部委办及相关专家多次严格审查。 • 教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
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 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 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 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 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的意识和能力 ”。
•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 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 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一些重要修改: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 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
8.教材思路新、理念新,尊重课标 但又不拘泥于课标,弘扬真善美,唱响 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课程标准
遵循——扩展、深化 跨主题的组合——综合性
名人名言
单列——融入正文 充实、活化——可读性
主题探究
单元统领——框题提升 贴近学生——实践性
重要的修改和补充 教学研究的新内容 教学评价的新目标
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哲学等领域重要学者鼎力相助和支持。 • 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
教材的创新和亮点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书 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观教 育落到实处。
2.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把 优秀文化进行渗透和融入,真正培养有 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血脉的自信中 国人。
3.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给 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点亮一盏 心灵之灯,注重从历史视角关注当 今社会变迁。
新课标解读 与
新教材介绍
提纲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启动
2006年
• 思想品德 课标修订 组成立
2011年4月
• 课标修订 稿基本定 稿
2007年底
• 形成课标 初步修订 稿
2011年11月
• 新课标由国 务院批准正 式颁布
4.遵循育人规律
•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体进行道德学 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在教材中,
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
一些重要修改:
•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 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 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 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 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 突出全球意识。单列一条“认识树立全球观 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的意识和愿望。”
一些重要修改:
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变化一 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变化二
明确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继承
➢ 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 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 ➢ 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 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 和知识认知。
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 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先 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 路径。
•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 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 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 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完善标 准原则
• 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 调整,精益求精。
与时俱 进原则
•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 学生成长服务。
课程性质变化
实验稿(2003)
修订稿(2011)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
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 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பைடு நூலகம்权、监督权”。
• 增加“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 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一些重要修改:
•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 价值。
•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 教学过程。
•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 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力的材料; •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
表达; • 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
有机渗透。
6.努力培养学科核心能力
•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
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
新教材
发展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治精神 国际视野
一些重要修改:
• 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 去的一条增至三条)。
•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 采取专册的安排)。
•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 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4.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活 动设计,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情境 再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5.注重隐性与显性、明线与暗线 、定力与张力、弹性与刚性的有机整 合。
6.问题设计开放,有梯度、有深 度,富有思维含量,注重培养健康人 格、法治精神和公民素养。
7.教材内容主线明确,既模块化呈现 ,又体现螺旋式上升。基于学生的成长 需求和规律,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相 应的课程支持。
新教材编写过程
• 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 正式启动。
• 自始至终由教育部相关部门直接领导。 • 中央领导直接关怀指导。 • 中央有关部委办及相关专家多次严格审查。 • 教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
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 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 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 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 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的意识和能力 ”。
•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 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 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一些重要修改: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 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
8.教材思路新、理念新,尊重课标 但又不拘泥于课标,弘扬真善美,唱响 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课程标准
遵循——扩展、深化 跨主题的组合——综合性
名人名言
单列——融入正文 充实、活化——可读性
主题探究
单元统领——框题提升 贴近学生——实践性
重要的修改和补充 教学研究的新内容 教学评价的新目标
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哲学等领域重要学者鼎力相助和支持。 • 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
教材的创新和亮点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书 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观教 育落到实处。
2.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把 优秀文化进行渗透和融入,真正培养有 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血脉的自信中 国人。
3.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给 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点亮一盏 心灵之灯,注重从历史视角关注当 今社会变迁。
新课标解读 与
新教材介绍
提纲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启动
2006年
• 思想品德 课标修订 组成立
2011年4月
• 课标修订 稿基本定 稿
2007年底
• 形成课标 初步修订 稿
2011年11月
• 新课标由国 务院批准正 式颁布
4.遵循育人规律
•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体进行道德学 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在教材中,
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
一些重要修改:
•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 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 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 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 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 突出全球意识。单列一条“认识树立全球观 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的意识和愿望。”
一些重要修改:
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变化一 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变化二
明确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继承
➢ 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 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 ➢ 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 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 和知识认知。
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 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先 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 路径。
•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 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 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 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完善标 准原则
• 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 调整,精益求精。
与时俱 进原则
•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 学生成长服务。
课程性质变化
实验稿(2003)
修订稿(2011)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
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 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பைடு நூலகம்权、监督权”。
• 增加“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 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一些重要修改:
•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 价值。
•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 教学过程。
•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 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力的材料; •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
表达; • 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
有机渗透。
6.努力培养学科核心能力
•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
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
新教材
发展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治精神 国际视野
一些重要修改:
• 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 去的一条增至三条)。
•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 采取专册的安排)。
•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 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4.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活 动设计,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情境 再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5.注重隐性与显性、明线与暗线 、定力与张力、弹性与刚性的有机整 合。
6.问题设计开放,有梯度、有深 度,富有思维含量,注重培养健康人 格、法治精神和公民素养。
7.教材内容主线明确,既模块化呈现 ,又体现螺旋式上升。基于学生的成长 需求和规律,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相 应的课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