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含义
同学们,经络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都是从电视剧看来的,特别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任督二脉就属于经络的一种。

而经络到底是什么,我来给大家解释下。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它是由2个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名词出现是在“筋脉”、“血脉”、“脉道”之后的,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有以下几个因素:
1.针灸等刺激机体所出现的经气感应与传导等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归纳分析,发现的有序排列。

3.内脏疾病在体表相应部位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如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从这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人体解剖知识与生理现象的补充,并由此得到启发。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 一 ) 说明病理变化 ( 二 ) 指导辨证归经 ( 三 ) 指导针灸治疗
练习题
1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头面部 B. 肘膝部 C. 胸中 D. 心中 E. 手足末端
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胸中 B. 腹中 C. 心中 D. 头面部 E. 肘膝部
经络 学说 (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 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 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 成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
经经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Twelve Regular Meridian s ): 系指隶属于十二脏腑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二)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 Twelve Muscle Regions ):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三)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 Twelve Cutaneous Region s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表 1-3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 六 )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按照其循行走向 与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后依次 逐经流注相传至肝经,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十二经脉将气血运至周身,使人体各部不断 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功能活动,保持全身的 协调

经络总论ppt课件

经络总论ppt课件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手 太 阳 小 肠 属小肠络心、抵胃 经
联络器官 喉咙 入下齿、
、鼻
起于鼻、入上齿、
咽、连舌本、散 舌下
咽,系目
循咽、至目锐眦、 入耳中、抵鼻
经脉名称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属络的脏腑
联络器官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 上角、入络脑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附属于十二经脉) 。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 络。

经 脉

系连
统属


络 脉
十二 经脉
奇经 八脉
十二 经别
十二 经筋
十二 皮部
十五 络脉
浮络 孙络
一、十二经脉(正经)
含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25
上肢内侧面 —— 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面 ——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在 前
上肢内侧前缘
, 厥
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内侧中间


手少阴心经



上肢内侧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外侧前缘
在 前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外侧中间


手太阳小肠经
太 阳

上肢外侧后缘

下肢前面、外侧面、后面 —— 足三阳经 下肢内侧面 —— 足三阴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前 循行路线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精品医学ppt
9
精品医学ppt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10
精品医学ppt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1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精品医学ppt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精品医学ppt
4
经络学说的形成
❖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腧穴功效的总结
❖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精品医学ppt
5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 络
肢节
经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络
孙络、浮络
精品医学ppt
十二经别 构 附 十二经筋 属
结 十二皮部
6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精品医学ppt
14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背腰部
腹部 胸部
第一侧线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三侧线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精品医学ppt
基本概况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腹气有街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一、标本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
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 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能
任脉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故称“阴脉之海”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 冲脉 阴维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 “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 “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 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 阴与少阳。
2、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在四肢的分布 (1)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
2、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所以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的命名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络学说的含义 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 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即 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 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 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4、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7、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
(2)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 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 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3、十二经脉的在胸腹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整体性。 ③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3、奇经八脉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③统率、主导作用。 ④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 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 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㈠、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 观察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经络的四海
4、四海的含义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 位。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络脉
意义
路径
网络
经络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 浅短) 浅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 具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补充作用、纽带作 用起渗濡灌注气血 的作用
经络系统和经气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 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 阴经从足走腹胸。




6.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6-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6-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6-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
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 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 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 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 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 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 内交接)——>手太阴肺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